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伪钞帝国 > 第0075章 初建幕僚团

伪钞帝国 第0075章 初建幕僚团

作者:巡洋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0:22 来源:笔趣阁

readx;川沙扶民厅,一座准县级单位,隶属松江府管辖,如今被小刀会占据着。

刘丽川坐在县衙大堂上,脸上铁青的看着堂前一排小刀会将领们,老半天才吐出三个字。

“怎么办?”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无奈的摇摇头,之前起兵造反全是一时冲动,靠着一股子热血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加上清军八旗兵本就毫无战斗力可言,这才让小刀会取得了几场小胜,结果他们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最后碰上了硬茬子,被李家军打得一败涂地,毫无还手之力。

如今一干小刀会将领们各个神情沮丧,士气不振。

刘丽川见众人一个个死了他老爹的表情,心中更是郁闷。

这时,探马回报,李卫国亲率大军渡过黄浦江。

刘丽川知道,这是要进攻他的川沙县城,于是跟手下们商议一番,结果都是没信心。

刘丽川无奈的叹口气,当即决定撤离川沙。

不过,在撤离之前,小刀会向往常一样洗劫了川沙县城,带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李卫国大军抵挡川沙县城时,小刀会已经撤离了,留下一群哭爹喊娘的地主老财们,以及大量无家可归的老百姓们。

李卫国当即向这些苦主们保证,一定消灭小刀会给他们报仇。那些受难最深的地主老财们一个个都是人精,知道想要报仇就得好生巴结李卫国,于是吩咐慷慨解囊,捐款捐粮。

这种好事正是李卫国所期待的结果,令他惊讶的是,那些地主老财们竟然还能拿出几十万两银子和十几万石粮食来,不得不佩服这些地主老财们的手段。

有人送钱送粮,李卫国自然高兴,没有理由不收。正好川沙县还有很多老百姓遭灾,于是便用这些钱粮赈济灾民。

凡事就怕比,老百姓们先前恨透了小刀会,如今见李卫国大军进城秋毫无犯,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比小刀会强多了,而且还发放赈济粮救济老百姓,这样的军队值得拥护。

于是,大量老百姓踊跃报名参军。

这种情况在清朝是很少见的,平时都是清军抓壮丁,再就是官府募兵,如今主动报名参加李家军还是头一次。

县衙后堂书房内,吴庸笑着跟李卫国说道:“恭喜大人,民心可用,只要经营得当,日后王霸之业可期矣。”

“来,先喝杯茶!这一切都多亏了吴庸你的指点,这些日子实在累坏了吧。”李卫国笑着说道,亲自给吴庸倒杯茶。

这也难怪,李卫国眼下实在是无人可用,只有让这个吴庸劳心劳力了。

这吴庸最近一直在崇明县、宝山县和上海县来回跑,处理各县公务,而原来的县衙公人死的死逃的逃,整个衙门陷入瘫痪状态,所以吴庸不得不一一进行处理。

吴庸虽然感到很累,但却很高兴,他知道自己没看错人,李卫国果然是个人物,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从一介县令升到知府,手下兵马过万,掌苏松太三府兵备,等于地盘从一县之地变成三府之地,地盘扩大了十几倍,照这个速度下去,说不定很快就能升到一省巡抚,封疆大吏,进而图谋天下,大事可成。

想到自己的未来前途无量,吴庸就是再苦再累也高兴,眼见李卫国亲自给他倒茶,吴庸心中美滋滋的,急忙道:“多谢大人挂怀,卑职一点都不累,能为大人做事,是卑职的荣幸。”

李卫国笑道:“谁让你是我手中唯一的干臣,若是能有更多像你这样的能臣干吏来帮我,你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说完,李卫国表情有些沮丧,他在想还是他的名声不显威望不够,到现在也没个像样的人才来投奔他。

吴庸察言观色,顿时明白,于是进言道:“大人如今升任松江知府,又兼理苏松太兵备道,掌一府民生三府军务,应该有一个幕僚团了。”

幕僚团?

李卫国恍然大悟,想到曾读过曾国藩的书,知道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事,全赖他手中有一个强大的幕僚团。

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左宗棠、刘蓉、罗泽南、李元度、丁日昌,这八人因曾国藩而发迹,也造就了曾国藩一世威名,权倾朝野,无人能及。

李卫国在想,如果他能够得到这些的帮助,想必一样也能够做到曾国藩的地步,甚至还会超过他,毕竟曾国藩一辈子不肯背叛大清自立为王,而李卫国则不然,他可不会给大清当奴才,他的野心更大,可是一心想当主人的。

吴庸知道李卫国的野心,所以提议道:“大人建立一个幕僚团应该很容易了,毕竟大人现在官居四品,坐镇一方的朝廷大员,手握重兵,收复宝山和上海二县,威震苏松太,各地的名人名士现在应该都知道大人的威名了,只要大人体现出礼贤下士的贤德之行,必有人前来投效。”

李卫国问道:“那我该如何做?”

吴庸道:“很简单,设招贤馆招贤纳士。”

李卫国再问:“若贤士不来该当如何?”

吴庸笑道:“千金买骨,何愁不来?”

李卫国恍然大悟,当即感谢吴庸献策,随即以松江知府和苏松太兵备道名义,在松江府、太仓直隶州和苏州府三地广发招贤告示,一时间苏松太三地热闹非凡,人人奔走相告。

古代读书人为何读书,不过是货卖帝王家罢了。

和平年月,读书人只能走科举入仕,这到了咸丰间已经变得相当困难,因为清廷是唯一允许卖官粥爵的朝代,连续两百多年的卖官粥爵制度令大清官场充斥着铜臭味道,使得很多读书人才华被埋没,没机会入仕。

而随着太平军和小刀会的造反,清廷无力镇压,将军权下放到地方,但凡读过史书的人,亦或者稍微有些政治头脑的人都会明白,中央大权旁落,地方割据时代即将到来了。

和平年代因为权力在中央,所以读书人才不得不走科举之路,因为科举代表着皇权。可乱世年代权力则在地方,所以聪明的读书人就自然而然的就要加入地方官员的幕僚团了。比如历史上的李鸿章,他的幕僚团中就出了二十多个封疆大吏,其他各地方官员无数,就因为权力在李鸿章手中。

如今的李卫国身为松江知府和苏松太兵备道员,掌一方军政大权,手握重兵,又取得了对小刀会的多场战役胜利,换做平时不太起眼,可关键在于李卫国取胜的时候,正是其他人屡战屡败的时候,这样一对比就显得李卫国更加出类拔萃了。

所以,当李卫国的招贤令一经颁布,便有大量的人才前来投奔。

李卫国很想王八之气一发,顿时世界各地的超级人才悉数前来投奔,到时候帐下文臣、谋士和武将无数的壮观情景。

可惜理想和美好,现实很骨感。

前来投奔的这些人才大部分都不是李卫国想要的那种治国安邦的大才之人,他们大部分都是科考落地的举人、秀才和武夫等,李卫国本不想要,可是想起吴庸的话,只好照单全收,做出一副千金买骨、唯才是用之举,以期待真正的大才前来投奔。

不过这些人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虽然没有治国安邦的大才,但做个县级的小公务员还是绰绰有余的,正好上海县、宝山县和川沙厅的公务员们都被小刀会杀的杀逃的逃,空缺大量位置,这些人正好可以填补空缺,使各县正常运转起来,倒也相宜得章。

有了幕僚团,李卫国虽然不太满足,但明显感觉到自己轻松了很多。三个牛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不是空谈,须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你一言我一句,总有一个好计策会被研究出来。

凡事过犹不及,当循序渐进,李卫国很快心境平复下来,既然已经有了个初级幕僚团,那高级幕僚团还会远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