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伪钞帝国 > 第502章 西线战场无压力

伪钞帝国 第502章 西线战场无压力

作者:巡洋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0:22 来源:笔趣阁

“启禀陛下,林继云林大人来电!”

大京都武汉皇宫,李卫国正在跟内阁大臣们一起议事,听到有林继云的消息后,于是停了下来。

“直接说吧,什么事!”

兵部尚书张小六接过电文,看了一遍,直接说道:“陛下,林大人说美军圣迭戈海军基地防御严密,难以偷袭。美海军主力舰队袭击珍珠港后,返航圣迭戈途中,与我舰队遭遇。”

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一片惊呼。

文武百官们齐刷刷的看向张小六,紧张的表情都写在了脸上。

美利坚海军的主力舰队很强大,林继云手中只有少半个太平洋舰队,一旦遇上遭遇战,恐怕未必讨得便宜,甚至有可能战败,让中华帝国海军蒙受重大损失。

李卫国也是心中一紧,看向张小六,等着下文。

“我舰队拥有水上侦察机,避开了美利坚海军主力舰队。不过昨夜趁着暴雨之际,派出潜艇编队实施偷袭,击伤两艘美军战列巡航舰,击沉一艘装甲巡航舰,以及几艘护卫舰。”

听到这里,文武百官们顿时松口气。

原来中华帝国海军拥有水上侦察机,可以率先发现海上的敌方舰队,从而提前进行规避。

林继云舰队并未跟美利坚海军主力舰队发生遭遇战,不过却来了一次偷袭,取得了一些战果。

张小六的心情跟其他人都一样,也是念得提心吊胆,此刻也是轻松许多,于是继续往下念。

“今日拂晓后,我舰队派出六艘战列舰参战,计划消耗美舰队弹药储备。料想美舰队长途跋涉偷袭珍珠港后,弹药消耗殆尽,补给物资消耗殆尽,若趁机打一场消耗战,我舰队可取得重大战果。”

李卫国听到这,点点头,其他文武百官也觉得有道理,就算美利坚海军强大超过林继云舰队,但再强大的战舰,没有炮弹也是一堆废铁。

“上午八时,我舰队六艘战列舰同敌舰队十八艘战列舰和战列巡航舰混编主力进行了一场海战,战斗中我舰队官兵奋勇杀敌,击伤多艘敌舰,自身受伤轻微。”

“臣等在实战中发现,美舰队中的一些所谓战列舰,装甲防护很弱,似乎是战列巡航舰冒充。因此臣等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拖延美舰队返回圣迭戈的时间,望李卫军李大人尽快率领舰队赶来汇合,全歼美利坚海军,为珍珠港阵亡的将士们报仇雪恨。”

最后,张小六道:“这是林继云和林泰曾二人联名奏报。”

李卫国点点头,问道:“李卫军在哪呢?”

张小六回答道:“李卫军和太平洋舰队已经回到珍珠港,正在进行补给,同时处理一些珍珠港战后重建事宜。”

李卫国道:“让他立即出发,跟林继云汇合,一同歼灭美利坚海军主力,不得有误。”

张小六领命,当即纷纷兵部一名官员迅速去传达皇帝的旨意。

会议继续进行,国内的战争总动员已经完成,重工业全面恢复生产,达到历史上最大产能,今后随着世界大战的加剧,有可能继续扩大产能。

此前,中华帝国的重工业太过庞大,产能一度出现过剩。当时李卫国采取的策略是扩大内需,刺激国民消费,同时逐步对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产能进行调整,逐步减产。

不过效果并不是太好,于是李卫国便从那时开始,有了发动战争的想法,只有发动战争才能够疯狂的消耗工业资源,改变国内重工业产能过剩,甚至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的不良后果。

历史证明,每一个爆发经济危机的国家,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这几乎已经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国际普遍规律了。

当甲午年的到来,直接刺激了李卫国的神经,最终令他下决心发动战争,挑起世界大战。

不过,这次御前会议上,内阁大臣们却因为一件事而争执不休。

“关于国民轻重工业全面转入战时机制这件事,臣有不同看法。现在帝国本土并未遭到军事攻击,过早的把工业全部转入战时机制,将对帝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执行军票,实行生活物资配给制,以及暂停人民币流通一事,臣持反对意见。”

傅学贤说完,十几位大臣附和,他们的态度一致,不希望国民工业全部转入战时机制。因为一旦转入战时机制,就失去了市场经济繁荣,所有物资都为了打仗,都哪去消耗掉,这将领中华帝国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傅大人不要忘了,现在是战争时期,全世界都在打仗,国民工业如果不转入战时机制,还在生产那些奢侈品、不必要的民用物资,那就是极大的浪费。要知道,如果双方筋疲力尽时,谁先射出最后一发子弹就将决定胜败,我们却发现,我们的最后一发子弹所需要的铜已经被拿去制造水龙头了,于是我们输掉了战争,割地赔款,世代为奴,这就是傅大人要的结果吗?为了生产一个水龙头,而输掉战争?”

面对王凯泰的反驳,同样有十几位大臣持支持立场。

双方说得都有道理,据理力争,一时间朝堂上吵得跟菜市场一样。

李卫国也是头疼,他知道傅学贤的说法有道理,毕竟中华帝国为了这场战争早做准备,储备了大量的战略物资,足够消耗相当一段时间了。尤其在眼下,中华帝国本土并未遭到攻击,把全部工业转入战时机制的确有些浪费资源了,不如用来发展经济。

而王凯泰的说法也没错,为了战争,做好一切准备,说不定最后一颗子弹就能决定胜负。尤其这场世界大战有可能短时间内无法结束,这在德法战场上已经出现了苗头,因此中华帝国得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那么战略物资就要储备更多了,越是及早的把工业全部转入战时机制,储备的物资就越多,打起仗来就越有底气。

双方争执不休,最后皮球又踢到李卫国这边了。

好吧,李卫国不得不做出决定,这关乎中华帝国未来几年的战略部署。

不过,李卫国还是折中了两派大臣们的想法,最终决定将一半的国民工业转入战时机制,加快储备战略物资,准备长期作战。另一半国民工业继续维系国民日常生活所需,维系帝国经济正常运转。

军票暂时不发行,市场依然用人民币交易,不过暂停了人民币同黄金和白银的兑换,作为帝国储备的黄金和白银,将只用于国际贸易结算。

摆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的议程就非常顺利了。

文官喜欢三核桃俩枣的斤斤计较,武将则是说话嘎嘣脆。

讨论到西线战况时,主要面对英俄两**队的边境袭扰,其中俄军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和西亚两个方向,俄军动员速度太慢,后备军跟不上,所以对中华帝国宣战后,俄军一开始几天都是胆战心惊的,担心中华帝国神策军发起攻击,结果几天后发现中华帝**没有进攻的意思,反而处于战略防御,这印证了此前关于中华帝国的一些军事战略传闻。

俄军高兴了,中华帝**既然不主动出战,那么俄军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跟中华帝**一决雌雄,夺回沙俄帝国失去的土地和尊严。

里海东岸和贝加尔湖西岸,是中俄战争率先爆发的地点,沙俄动员了当地驻军,在里海有五万驻军,在贝加尔湖方向有八万驻军。

不过中华帝国神策军早有防备,堑壕挖起,铁丝网拦住,地镭埋上,俄军发起的多次大规模进攻,直接被中华帝**的重机枪和榴弹炮给暴打了回去。

几次进攻,俄军除了仍尸体之外,没有任何效果。

中华帝**修建的防御工事,犹如铜墙铁壁一般,无法被攻破。

俄军虽然不甘心,但在援军没有抵达前,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暂时作罢。

英俄两国是约定好同时攻击中华帝国的,在俄军发起进攻后,英军也集中了在印度的二十万英军以及五十万印度军队。

自从中华帝国在印度接连搞了几次大规模起义后,英军就加强了对印度的控制力度,驻军一直保持在二十万的规模,也发展了上百万对大英帝国死忠的印度军队,为的就是在对华开战时,能够跟中华帝国一较高下。

直到日本联合舰队被消灭那一刻,英国人才明白中华帝国此前为何故意在科威特、印度非军事区挑事,原来是早有预谋。如果不是美利坚突然决定偷袭珍珠港,恐怕大英帝国在战略上输的会更惨。

所以,作为大英帝国的首相,罗斯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击,如果让中华帝国先出兵,恐怕英属印度将四面楚歌。

英属印度左面是孟加拉,那已经在上次中英战争中割让给了中华帝国,如今中华帝国在那里驻扎着军队,随时可以入侵英属印度。

印度的南面是斯里兰卡,也在几年前因为大英帝国的不抵抗政策而拱手让给了中华帝国。如今那里已经被中华帝国打造成进攻印度次大陆的桥头堡。

而印度的北面则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中华帝国居高临下,在上面修建了大量的要塞防御工事,给印度英军带来巨大军事压力。

同样在印度西面,中华帝国亦可以从艾乌罕(阿富汗)出兵,给印度造成威胁。

可以说,英属印度四面被中华帝国包围,所以英军如果被动防御只能更糟糕,于是也主动出击。

可惜,令英军崩溃的是,中华帝**手中拥有最先进的步枪、重机枪和火炮,却只守不攻,害得英印军队只能不停的进攻,除了留下一堆堆尸体之外,没有任何收获。

一开始,中华帝**方将领们对于这种只守不攻的战术很是反感,他们认为强大的中华帝国神策军,应该杀出去,在正面战场上把英俄军队打得屁滚尿流。

可是,当他们看到每天的战果之后,他们渐渐明白了。

不论是俄军还是英印军队,他们作为攻方,每一次大规模进攻都付出成千上万士兵的性命,反观中华帝国守军,手握先进武器装备,依托坚固防御工事,伤亡却非常小,每打死一千俄军或者一千英印士兵,中华帝**才会牺牲一名战士,这种战损比例,如果中华帝**主动出击的话,绝对达不到的。

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中华帝**方的将领们顿时喜笑开颜,他们明白,英俄军队损失惨重,当达到一定伤亡规模后,当英俄军队对胜利不抱有幻想之时,就是中华帝国神策军反击之时。

朝堂上,李卫国对于西线战场的情况根本不用太操心,除非英俄军队能够早日拿出坦克这种武器,否则他们根本无法突破用铁丝网、堑壕、地镭、机枪碉堡、炮兵阵地组成的中华帝**防御阵地。

中华帝**只需要在西线部署五十万大军,就足以挡住英俄军队的猛烈攻势,腾出更多的军队,用于东线战场。

此刻,李卫国一方面担心中美海战情况,一方面把目光放在了阿拉斯加、罗德岛、基韦斯特三个地方。

阿拉斯加是中华帝国在北面大陆的立足点,直面英属加拿大。

此时的阿拉斯加,已经集结了五十万中华帝国神策军,他们将对加拿大发起进攻,一路杀到美利坚。

罗德岛,是李卫国多年前就给美利坚埋下的钉子,卡在美利坚的咽喉。为此,李卫国把石达开调到罗德岛担任总督,为的就是在战争打响后,死死的拖住美利坚大军的攻势。

至于基韦斯特,也能起到牵制美利坚军队的作用,不过比起罗德岛就差了很多。

透过皇宫窗户,穿透天空,跨越太平洋和美洲大陆,李卫国似乎已经看到了罗德岛上空的硝烟,似乎听到了隆隆的炮声。(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