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伪钞帝国 > 第316章 全面竞争

伪钞帝国 第316章 全面竞争

作者:巡洋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0:22 来源:笔趣阁

中英表面友好合作,暗地里则是深度敌对,因为中国要争夺世界霸主地位,而英国则要保住世界霸主地位,双方的核心利益矛盾,不可调和,所以都在为下一场战争积极准备着。

英国在此前的十几年中,被李卫国的违钞祸害不轻,英镑大幅度贬值,假币严重破坏了英国的金融和经济,导致英国几百年积累下来的黄金和白银等财富大规模外流,被李卫国掠夺走了。

英国政府加大了打击假币行动,不过假币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因为李卫国伪造的英镑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仿真度高达90%,一般普通英国公民无法识破,除非拿到银行核对校验编码才能发现问题。

这让英国政府很头疼,最终逼得英国政府不得不减少纸币流通,改为铸造大面额的金币、银币,替换容易被伪造的纸币。这极大的影响了英国货币市场,毕竟很多交易需要大量货币,拿着几十斤重的硬币显然不如纸币轻便,惹得英国公民怨声载道。

很多英国商会为了避免违钞带来的损失,只好放弃英镑,改用国际上信得过的外币作为交易和储备货币,而人民币的坚挺,始终跟黄金挂钩,值得信赖,所以很多英国商会渐渐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离岸交易,无形中打击了英镑,令人民币不断地吞噬原本属于英镑的国际第一货币地位,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这正是李卫国想要看到的结果,当有一天人民币成为全世界唯一坚挺的货币时,当全世界各国都在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时,那时候人民币将统治全世界货币市场,中国将绑架全世界,什么时候缺钱就开动印钞机,让世界各国来买单。

这是后世的美国做法,如今李卫国也在效仿,并一步步接近成功。

中英间的货币战争悄然进行,这一次李卫国没有对其他欧美国家发动货币战争。只是针对英国一国而已,目的就是缓和跟其他欧美国家的关系,即便无法拉拢这些欧美国家跟着中国一起对付英国,至少让这些欧美国家明白。中国只针对英国,不针对其他国家,但凡理智一点的国家,都明白不应该介入中英两国间的博弈,否则会引火烧身。中立才是最好的选择。

中英暗中角力,不仅仅表现在货币战争层面,工业战争也拉开了序幕。

继中国发明的平炉炼钢之后,英国也不甘落后,大规模替换炼钢高炉,增加钢铁产量,压低钢铁出口价格,跟中国的钢铁进行国际竞争。

不过,英国人很悲催的发现,每当月底来临之时。英国政府高兴的对外公布本月英国钢铁产量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0%,达到70万吨。结果很快就有中国度支司(审计厅)对外公布,中国当月钢铁产量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0%,达到100万吨。

早在1869年时,中国的钢铁总产量实际上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只是当时英国虚荣心作祟死不承认罢了,以为再过几年英国绝对能把钢铁产量提升上去,甩掉中国几条街。

结果,几年过去了,英国的确大幅度提升了钢铁产量。却没能实现率开中国几条街的愿望,反而被中国甩开了几条街。

英国就屁大点的岛国,资源有限,虽然可以从海外殖民地运回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可惜英国人口少,劳动力有限,产能自然受到限制了。

反观中国,国土面积最近几年不断扩张,达到了1576万平方公里,超过沙俄成为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七大工业基地完工投产,钢产量和铁产量每个月都在刷新纪录,加上劳动力丰富,产能爆炸声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英国政府不服,一再降低钢铁出口价格,跟中国争夺国际钢铁市场份额。结果又被中国狠狠的打脸,因为中国大幅度增长的钢铁产能,一方面满足国内建设消耗,另一方面大量投放国际钢铁市场来赚钱。

中国的钢铁就地取材,开采和运输成本低,而英国还得从海外殖民地运回矿石进行加工,成本自然高了。同时,中国的钢铁厂采用先进的炼钢方法,钢材质量超过英国的渗碳钢技术和德国的克虏伯钢技术,练出来的钢材质量最高,得到全世界各国的认同,使得中国的钢铁以物美价廉,性价比高赢得市场的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钢铁竞争力每况愈下,跟中国展开钢铁价格竞争后,吃很大亏。

当中国政府针对英国发动价格战时,国际钢铁价格大降,成本高的英国钢铁厂大幅度亏损,不到半年,很多英国私人中小型钢铁厂就被迫关门停产,甚至是破产了。

当然,中英间的钢铁价格大战,也让世界其他国家的钢材工厂很受伤,比英国钢铁技术更弱的法国、意大利、俄国等国家也是损失惨重。不过,这当中出现了德国和美国的钢铁崛起。

德国因为跟中国结成战略同盟关系,所以一些中国先进的钢铁技术转让给了德国,加上德国本身就有克虏伯钢技术,所以冶炼出很好的钢材能够在中英钢铁价格大战中存活下来。

而美国则除了技术上不如中国,没有中国的先进炼钢技术之外,某种程度上讲,其他方面跟中国不相上下,因为美国本身就是资源丰富的国家,铁矿、煤矿分部集中易开采,生产成本甚至比中国还低,所以也在这场钢铁价格大战中存活了下来。

于是,一场中英钢铁价格大战,最终让英国损失到吐血三升,中国赢得胜利,但却也给了德国钢铁和美国钢铁崛起的机会。

这让李卫国有些始料不及,不过他没有放在心上,他有的是办法。

很快,基于钢铁世界老大地位的中国政府开始了汽车价格战。

此时各国都开始研究内燃机,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汽车,但整体上都不如中国造的汽车,因为一些关键技术和资源无法掌握。

比如中国汽车的气缸发动机、轴承等材料,使用中国最先进的特种钢材料,里面甚至加入了碳化钨、镍铬合金等元素,国外无法生产这种钢材。汽车轮胎采用的橡胶。虽然全世界很多种橡胶,西方各国也寻找了很多种橡胶树,就是无法实现汽车用轮胎标准。他们都以为中国的橡胶来自吕宋州(菲律宾)的天然橡胶树,却不知道真正的原始橡胶树来自巴西热带雨林。李卫国故意让全世界都以为汽车轮胎只能使用吕宋橡胶树,把各国耍的团团转。

这样一来,中国一方面压低钢铁价格,却不直接出口钢材,转而支持民族汽车工业生产。汽车生产成本下降,但汽车销售价格却上涨了,中间获利巨大,让国外汽车同行羡慕嫉妒恨,不得不从中国进口各种发动机、轴承、轮胎等部件。

同时,中英两国相互承认专利权一事上,英国人突然发现自己吃了大亏,以前以为中国人不会创造,只会山寨英国人的发明,为此英国政府千方百计的主动跟中国签署专利保护条约。结果现在发现竟是自缚手脚,比如汽车的各部件相关发明和设计专利权,李卫国随便拿出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汽车设计方案抢先申请专利,就让中国汽车行业大放异彩,更让英国人只能羡慕却无法去山寨,急的直蛋疼。

看到中国的汽车工业垄断世界市场,金灿灿和白花花的硬通货不断流入中国人的口袋,世界各国都是羡慕和嫉妒,除了英国之外,似乎没有哪国敢跟中国对抗。因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强大,打败英国三次,打败法国、美国和俄国各一次,这种战绩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军事强国了。没有哪国愿意去惹一个军事强国,所以只能跟中国合作。

当然,李卫国的战术很成功,一手大棒,一手甜枣。军事压迫其他国家的同时,也不忘给他们点好处。比如加强经贸和军事合作。通过双边贸易互取所需,通过军事合作,对这些国家出口武器装备。中**事实力强大,很多世界级先进武器装备经历了实战的检验,所以很多国家都认可。再加上德国大规模从中国进口武器装备,这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带头作用。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看不惯英国当霸主已经很多年了,跟中国展开军事合作,提高自身国防能力,这本身就附和各国核心利益。

所以,中国抛出经贸和军贸的诱饵,很快就吸引了很多欧美国家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中英两国之间不选边站,保持中立。

中国在军事、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出击,军事上加大军品出口审批,允许更多的西方国家购买中国的武器装备,当然外贸版的不可能比中国神策军自用的好,但足以引诱西方国家了。

科技上也放开了一些出口限制,一些不影响中国世界科技霸主地位的民用技术允许出口,但会跟西方国家签署技术协定,不允许转让给英国。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各自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自然不会轻易将技术泄密给英国的。

政治上,中国政府分别向西方国家保证,只要不跟中国敌对,就不会有违钞攻击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这点保证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是切身体会到违钞给他们国家带来的巨大影响,所以纷纷表示绝不与中国为敌。

经济方面,中国将和各国相互开放国内市场,降低进出口关税。中国将开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沿途各国间的经贸关系。其中以铁路合作为重点,中国将修建陆上丝绸之路沿线铁路,中国出全资,占股份60%,享受99年经营权,沿线国家负责出让沿线土地所有权、拆迁工作,享受40%股份。

通过这些手段,中国将跟除英国之外的大部分世界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虽然这些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倒向中国,但只要不倒向英国就可以了。

于是,中英两国间在国际舞台上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和角逐,从经济到军事,从科技到政治,中英两国纷纷动用外交手段,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不过,在十九世纪,其他的手段都是其次,最终的胜负还得看双方的军事能力,谁的拳头大谁才是胜利者。

对于这一点,中英两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深信不疑。

全世界都在盯着中英两国的军备发展方向和装备数量,中英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一直在进行着,这个周期不断在缩小。以前,中英两国海军在研制设计、造舰服役周期以五年为期限。但现在,双方的海军每年都在竞争。

比如去年中国海军有三艘战列舰开始铺设龙骨,那么英国很快得到消息,几个月后便开工六艘同样等级的战列舰六艘或者九艘,几乎以两倍或者三倍的数量进行建造。

英国是海军强国,造船厂多,造船能力强,控制的海洋面积也远超中国,是全球投送海军,所以需要的战舰数量自然要比中国海军多得多,更何况英国海军在黄岩岛海战中战败,对中国海军忌惮,更加要提升战舰数量了。

对于英国海军的思维,李卫国最是清楚,所以当得知英国开工更多的战舰时,中国海军在随后的第二年,迅速针对性的开工建造战舰,逼着英国海军再次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造更多的战舰,以期待拖垮英国的财政和经济。

生怕英国海军不跟拍,李卫国特意嘱咐中国海军召开记者发布会,公开一部分数据,同时也故意让一部分英国间谍得到一些所谓的“机密”情报,以便刺激英国海军建造更多针对性的战舰。

李卫国不怕跟英国进行全面军备竞赛,就怕英国不跟,只要英国上钩,那么就有机会让英国吃大亏。

比如中国海军开工建造的是全钢制战列舰,但外观上跟以前的铁甲舰没有太大变化,对外也宣称是铁甲舰,一旦英国海军建造一堆铁甲舰出来,将来双方爆发海战时,英国海军决计要吃大亏的。(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