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伪钞帝国 > 第0146章 三年潜伏发展——修路篇

伪钞帝国 第0146章 三年潜伏发展——修路篇

作者:巡洋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0:22 来源:笔趣阁

(); “要致富先修路!”

这句话在后世的中国各地流传深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之深,世界罕见。

重生后的李卫国,治下地盘江南和浙江两省,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猛,截止咸丰七年,江南省的经济总量较咸丰元年翻了三倍,浙江省经济总量也翻了一倍之多,成为清帝国最富裕的两省。

自咸丰四年,沪军和太平军大战之后,双方此后每年虽然都有些小规模军事冲突,但整体上相安无事,再没有爆发过大规模会战,使得江南省和浙江省辖下百姓得意休养生息。

咸丰四年至咸丰七年间,李卫国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面,首当其冲的就是修路。

这修路包括铁路、水路漕运和公路三项。

铁路方面,主要出于军事因素和战略考虑。两条铁路,一条是上海至杭州铁路,一条是上海至丹徒(今镇江)。前者是李卫国为了加强对浙江的控制,铁路建成后,沪军可以在4个小时内从上海抵达杭州。后者加强了对江南省控制的同时,也是对江东大营的最直接支持,沪军从上海出兵至丹徒,只需要5个小时,若是步兵行军,至少要一个星期的时间,重炮兵则所需时间更长。

上海至杭州铁路,全长180公里,由英国设计师劳尔主持设计,英国曼切斯特铁路公司负责承建,因部分地段建造难度问题比后世的铁路略长了17公里。工期从咸丰五年二月开始,到咸丰七年二月完成。

之所以是英国人负责设计和建造,是因为李卫国手中的确没有铁路方面的人才,尽管李卫国已经向英国派遣了上万人的留学生大军,但短时间内还是见不得效果的,因为战事紧张,早一日修成铁路对沪军的各种战略行动都十分重要,所以李卫国只能让在这方面技术最成熟的英国人来设计,由英国公司承建。

不过。李卫国从来不会让自己的命脉外国人一直挟制,他花费了一百三十万英镑从英国进口了全套的火车头、车厢、铁轨,以及火车站相关配套设施,其中一半是直接由英国人在本土建造然后运抵上海。另一边则是英国提供全套技术,在上海本地生产。英国人负责前期铁路维护,同时培训李卫国的人,后期将由李卫国的人来维护。

一开始,英国曼切斯特铁路公司还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让李卫国掌握铁路的全套生产和铺设技术,他们觉得中国地域辽阔,今后巨大的铁路市场利润丰厚,自然不愿意让李卫国来分享。

但是很可惜,曼切斯特公司的算盘打错了,李卫国很快让他们知道,不是只有他们一家铁路公司。由于英国国内此时大规模进行铁路建设,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英国将在1880年左右实现本土铁路网,总里程达到3万公里。大量的英国商人从事铁路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当曼切斯特公司的总裁得知李卫国对英国国内的铁路行业了如指掌时,他不得不向李卫国妥协,毕竟一百三十万英镑的巨额大单利润非常可观,是在英国国内无法得到的,最终同意转让技术和设备给李卫国,甚至帮忙培训铁路行业的设计师、维修工人和技术工人。

这样一来,李卫国今后将不用再被国外铁路公司挟制,于是他继续跟曼切斯特公司合作,将上海至丹徒的铁路工程也交给了他们。

上海至丹徒铁路。全长261公里,同样因为工程难度问题,比后世的铁路长了20多公里。同样从咸丰五年开工修建,分成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在咸丰六年底开通上海至苏州,二期工程从咸丰六年底至咸丰七年底,开通苏州至常州,咸丰八年下半季上海至丹徒全线开通。

除了杭州和丹徒这两条铁路主线之外,李卫国还修建了几条支线。

考虑到吴淞口要塞的支援问题,在咸丰六年临时决定增加上海至吴淞口要塞铁路。沿途正好经过江湾工业区,尽管江湾工业区临近黄浦江,水运方便,不过平时这条铁路可以帮助江湾工业区进行货物运输和分流,减轻长江航运压力,战时则全力运输军用物资,一举两得。

上海距离吴淞口要塞很近,同样由英国人负责设计和建造,所以不到一年功夫就完成了。

吴淞口要塞是上海的西北大门,防御敌人从海路进入黄浦江,威胁上海安全。

同样,上海三面环海,西南方向毗邻杭州湾,如果敌人从海上来的话,也将威胁上海的安全。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战败,关键就在于日军从杭州湾的金山登陆,威胁上海侧后翼。其实当时**在金山部署了重兵,不过没有修建要塞,军队也被莫名其妙的调走,这才给了日军登陆成功的可能。

如今李卫国把老巢设在了上海,他自然会万分小心,如果列强哪一天要进攻上海,保不准他们也会从杭州湾的金山登陆。

于是,李卫国在金山卫修建金山要塞,再完成吴淞口要塞的修建和布防之后,将资金和人力集中到修建金山卫要塞。

金山卫,顾名思义。早在明洪武十九年,在华亭县的筱馆镇(又称小官镇)筑城建卫所,以防御海上倭寇侵扰。因与邻近海中大小金山相对,故名金山卫。城呈正方形,周长6公里,为海防要塞。当时有重兵驻扎,作为保卫南京的屏障,金山卫因而发展为附近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镇。城堡初为土城,明永乐十四至十六年(1416~1418),因上海屡遭倭寇侵扰,为了拱卫上海,用砖加高5尺,共高3丈3尺。到了清初,由于实现海禁,金山县治所后迁县治至朱泾镇,导致金山卫荒废。

李卫国提出保卫大上海计划之后,吴庸、陈静南都意识到海上的威胁,意识到金山卫对于上海的安全非常重要。于是二人陪同李卫国多次到金山卫巡查,经过详细研究之后,重新在原来的城防基础上,修筑金山卫要塞。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加高加厚城防,修筑炮台和碉堡,至咸丰七年一月,金山卫要塞修筑完成,共有各式火炮128门。五千沪军常年驻扎于此。

同时,从上海修筑铁路直抵金山卫,方便沪军随时增援金山卫。

水路方面,李卫国主要是从英国进口了二十多艘挖泥船,从新将运河、吴淞江(外国人称苏州河)、黄浦江挖宽、挖深,清除淤泥,两岸修筑水泥大堤坝,增设航运码头,方便大型军舰和运输船进出,为日后的到来的铁甲战舰时代提前打好航道。

当然。李卫国修缮河道的借口很野蛮,因为朝廷委派下来的两任河道总督都出事了,一死一失踪,全都是李卫国干的,因为李卫国要控制朝廷的漕运通道,他要截留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的漕运粮饷,今年称河道附近太平军作乱,将漕运货船劫走了,明年称运河年久失修淤泥无法通航,结果几年下来。来自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的漕运粮饷,全都被李卫国偷偷截留了,朝廷一分钱没得到。咸丰大怒,责令李卫国修缮运河。在运河驻兵保护漕运。

李卫国当然得答应了,至于他什么时候修好运河,那得看他的心情如何了。

李卫国先军后民,所以除了铁路和漕运,公路方面,就主要为了民生。促进商业运输。以水泥路为主,一期工程集中在苏松太三府,以上海为中心,水泥路连接苏州、太仓和松江三府治所,以及一些重要的城镇,包括军事要塞吴淞。其中重点公路是上海——苏州公路,上海——太仓——吴淞公路,以及上海——松江公路。

工程计划三年完成,实际上到咸丰六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全面完成了,这得益于江湾镇水泥工厂的第三次大扩建,有了充足的水泥,再加上因战乱大量难民不断涌入李卫国的地盘,正好为修路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更帮助李卫国解决了这些难民的生计问题,使得李卫国的地盘内很少有难民发生暴乱问题,保证了李卫国治下的社会安定。

来自江湾工业区的水泥厂经过先后三次扩建后,新增熟料窑三百座,年产量达到40万吨,其中普通民用标号水泥5万吨,军用高标号水泥35万吨。

民用水泥量如此少,这是因为水泥的造价还是很高的,普通老百姓一般都用木材盖房,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水泥来盖房子,而且每年生产的民用水泥基本上都是上海县县城和周边小镇的居民采购,因为这是李卫国强令实行的法令。

原来,李卫国考虑到上海是自己老巢,且周边地区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尽管建成了吴淞口要塞,上海县城也进行了二次扩张,修建了新的外城城墙,大幅度提高的防御能力,但李卫国还是觉得不够,于是他下令整个上海县城内的新增住宅不得再使用木材和土房,全部更换为钢筋水泥建筑。

由于上海县老城区地方狭小,大量富户和难民迁入,造成城市拥挤。当李卫国批准的上海新县城(外城)开工建设后,老城区变成了内城,只允许政府机构和官员家属居住,所有平民全部外迁到新城区居住。

不过,上海县城扩建之后,虽然地方增加了几十平方公里,但李卫国想到今后上海的人口还会暴增上百万,所以考虑到地皮问题,决定新城区内不再有平房,全部都是规划好了的楼房,三至五层楼房,富户可以单独购买三层楼房作为别墅,平民住进楼房,一楼为商铺,楼上为住宅,这样大量节省了土地每个楼房设一个保长,实行保甲连坐制度,方便管理,严防敌对势力间谍渗透。

一开始,老百姓自然是怨声载道,不过李卫国强势,一手大棒一手甜枣,军队强行将老城区的居民迁入新城区,同时给予住房补助,有商铺的居民直接给商铺,且全都是商业街的好地段,这才稳住了他们。至于外来的难民,他们本来是要睡大街的,不过李卫国仁慈,按照户口都给了他们楼房居住,不过代价是要给李卫国干活,用工钱来偿还住房贷款。

整个上海外城区,全部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而且不允许有平房(这个规定后期有些松动,想要住平房的有钱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使得整个外城看起来更像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李卫国这么做,主要是从上海的军事防御角度出发,一座完全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组成的城市,在战争到来后,可以成为一座要塞,历史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典型,如果斯大林格勒的建筑都是东方式的木质建筑的话,三天就得被德军烧成灰烬。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李卫国可舍不得跟敌人在上海市内打巷战,毕竟这里是他的老巢,是他的心血。不过李卫国必须得防备着,因为英法美俄等国列强对华虎视眈眈,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即将到来之际,也说不准英法联军会来摸摸李卫国的屁股,毕竟李卫国治下的上海已经初具备一座工业化城市的规模了,放眼整个大清帝国,是英法联军最想毁灭的地方。

一旦英法联军进攻上海,将是一场旷世的大战,因为李卫国不会退缩,可他现在的实力和家底,是远远不如英法这两个世界工业强国和军事强国的。

李卫国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他不得不狠下心来,将上海打造成一座钢筋水泥要塞。

这一日,正当李卫国视察上海新城区之时,朝廷突然有了旨意下来。

李卫国听完旨意后,顿时发呆,自语道:“丫的,咸丰让老子进京,他想要干啥?”(未完待续。)

PS: 最近每写完一章,都要检查几十遍,实在是累疯了。因为章节里面的“和谐”文字太多了,上传传不上去,审核不过,改了一次又一次,很多字词都不得不用谐音或者字母代替,给大家带来阅读不变,表示歉意。每天最低保障一更,至少4000字以上,实在是书里屏蔽字太多了,巡洋舰的好几本清史民国书都屏蔽了,希望大家能理解,过了这段艰难时期,巡洋舰会把章节都补上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