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伪钞帝国 > 第451章 迁都

伪钞帝国 第451章 迁都

作者:巡洋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8:39 来源:笔趣阁

欧洲巴尔干半岛战争还未结束,中华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又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挑起了战争。

随着中华帝国神策军介入埃塞俄比亚战争,本来已经丧失斗志的意大利军队,再次燃起斗志,追随中华帝*的脚步,配合中华帝*对埃塞俄比亚军队展开大反攻。

此前,意大利军队在阿杜瓦遭遇惨败,98万意大利军队被歼灭,可谓伤亡惨重。

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震惊无比,西方舆论惊呼:“不敢想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

痛定之后,欧美各国相继与埃塞俄比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对于西方人来说,谁的拳头大,谁的拳头硬,就跟谁成为朋友,反之,如果某国拳头不大,不够硬,那么就会被西方人定义为可侵略的殖民地。

世界就是这样,弱肉强食。

这一次,全世界主要强国都跟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外交关系,甚至连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也对埃塞俄比亚刮目相看,迅速建立了领事级外交关系。

但中华帝国却没有,作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眼看着盟友意大利军队被埃塞俄比亚军痛打暴揍,谁都可以跟埃塞俄比亚交朋友,唯独中华帝国不行,必须狠狠地教训埃塞俄比亚一顿,让埃塞俄比亚知道打败了意大利,并不等于可以在中华帝国面前耍威风。

中华帝国的突然入侵埃塞俄比亚,也是让全世界震惊了一把。

李卫国是打算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虽然意大利军队很弱,但是作为同盟国的老大哥,中华帝国依然强大无匹,若是协约国集团敢因此藐视同盟*队的战斗力,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不过,中华帝国神策军占领吉布提后,并未急着向东非内陆进军,而是在吉布提大规模建设防御工事,同时在吉布提北侧塔朱拉湾方向占据了一处天然良港,开始修建码头,同时在小高地上修建要塞防御工事。

中华帝国对外宣称是修筑临时补给基地,准备跟埃塞俄比亚打长期战争。

但是协约国集团很快分析出,这不过是中华帝国的借口罢了,实际上应该是打算长期留在吉布提,并在吉布提修建海军基地和要塞防御工事,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打算在战时封锁红海出海口,截断从苏伊士运河过来的协约国海军联合舰队。

协约国集团大为紧张,知道中华帝国此举对协约国集团的巨大危害性,不亚于协约国集团试图破坏世界铁路,双方都在做攻击对方生命补给线的战略部署,区别仅仅是一个是陆上铁路,一个是海上航道,但危害性对彼此都是一样的。

协约国理事会除了向埃塞俄比亚大规模军事援助之外,但并不看好埃塞俄比亚会赢得胜利,毕竟中华帝国的军事实力太强了,远不是意大利王国可以比的,所以协约国集团对于这场中埃战争的前景不看好,因此计划另想办法,阻止中华帝国在吉布提站稳跟脚。

于是协约国集团绝对,以英属索马里和法属索马里进行合并,英法组成联军,在吉布提附近也修建军事要塞和海军基地,同向印度洋增派舰队,使其拥有足够的实力,阻止中华帝国封锁红海出海口。

时至深冬,北方大地寒冷无比,李卫国便带上后宫家眷们,一起前往南都避寒。

这里的南都,指的是澳洲的悉尼,已经被李卫国改名为南都,并设为中华帝国的八大陪都之一。

从政治意义上讲,李卫国为了加强对澳洲的统治,在澳洲设立陪都,有利于强化对澳洲的统治。

悉尼更名南都,表明澳洲在中华帝国的地位极其重要。

提到悉尼更名南都,就不得不提李卫国最近颁布的圣旨,中华帝国建国后第一次大迁都。

历史上的每一次迁都,并不是儿戏,全都是统治者出于综合战略考虑。

比如,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是处于对北方蒙古的战略防御要求。

李卫国从北京迁都湖北武汉,也是出于综合战略考虑。

时至今日,中华帝国版图超过2500万平方公里,最北端抵达北极圈,最南端抵达南极洲,北京的位置太靠北,在地域上已经不具备中央的效能了。

而且,首都的作用是帝国心脏,距离帝国四周疆域都要保持一致,不能离着一个方向太近,离另一个方向太远。因为天高皇帝远,若是首都距离某个区域太远,就会造成统治力薄弱,经济发展滞后。

后世的中华,因为定都北京,使得离着最近的东北经济高速发展,半个世纪后,改革开放,南方经济爆表,而东北经济则崩盘。接着又西部大开发,全国经济增速放缓,这当中首都的位置产生了无形的巨大影响,因为首都是权利中心,离权利越近,越能得到国家支持,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国家发展不平衡,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汉之洛阳经济区、唐之长安经济区、宋之开封经济区,庞大的繁荣背后,无一不是首都位置影响所致。

李卫国前段时间发现北京雾霾严重,他才意识到这个问题。雾霾是人口聚集和工业经济聚集的反面证明,出于统治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李卫国于是做出了英明决定——迁都。

迁都是一件国家大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当初定都北京,是因为李卫国刚刚统一中华,对北方势力的控制力量不足,诏安纳降了大量的前朝官员和将领,而他们的老巢就是北京,因此需要李卫国亲自坐镇,慢慢消化掉他们的实力,实现完全掌控。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前朝的势力已经彻底被李卫国瓦解和消耗掉了,北方实现完全掌控,原来的土著势力被打碎,实现了南北大融合。

但对着中华帝国的不断强大,新的贵族集团崛起,他们在北京周围形成了新的贵族圈和利益圈,短时间看并无问题,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告诉李卫国,五六十年后,新的贵族圈就会完全霸占北京周围地区的权力和财富,贵族的子女继承权力,继承财富,权力和财富将高度集中,则滋生*。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被腐蚀灭亡的。

李卫国居安思危,不会让站在权力顶峰的贵族集团们长久的霸占一个地区,不会让他们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利益老巢,因为一旦形成利益老巢,今后再想动他们的利益,就会酿成各种巨变,十分麻烦。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很容易控制文武百官,但建都几百年后,皇帝就会被文武百官说挟持,根本原因就是文武百官在首都周围形成了连皇帝都无法撼动的利益圈子,一旦国家发生巨变,则迅速灭亡。

这本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李卫国却另辟蹊径,他的对策就是迁都。

每隔25年迁都一次,让站在中华帝国权利顶峰的贵族集团们,甭想在一个地方扎根不走了,也甭想霸占一个地方从此发展成权力和财富的双垄断。

李卫国很清楚,每一次迁都,这些帝国高层的贵族们,在权力和财富之间,只能选一样。

当然,如果不跟着一起迁都,就算你是新贵族,因为长时间远离帝国首都权力圈子,你也将失去权力的照顾,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地方土豪富家翁,没有了权力的庇护,当地的其他土豪富翁们就不怕你了,竞争也就恢复平等了。

而如果跟着迁都到别地方去,在新的环境里,他们只有权力,想要获得财富,就只能跟当地势力竞争和强夺。

每一次迁都,当地的势力必然反抗外来势力,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中央势力打败当地势力,但中央的贵族们准备建立自己的新的利益圈子时,当皇帝的就会再一次迁都。

如此不停地循环,以此来解决权力和财富集中问题。

当然,还得有其他手段一起辅助才行,比如朝廷官员及其直系家属不得经商,不得与民争利等等。

这些都是李卫国从人文、地理等因素上做出的大局观考量。

第一次迁都,李卫国将新的首都设在了湖北武汉,这个位置刚好位于中华帝国的中心,也是大陆的中心地区,离帝国东南西北的距离都差不多,最适合不过了。

武汉因此被李卫国更名为大京都。

大京都,顾名思义。就是李卫国同时设立了八大陪都,分为四京、四都。

首都自然就是武汉大京都,而京指的是东京、南京、西京、北京,都指的是东都、西都、南都和北都。

四大京和四大都,分部中华帝国东南西北,合起来拱卫大京都。

北京不变,上海更名为东京,统率华东地区,海南岛三亚更名为南京,统率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西安更名为西京,统率华西地区。

东都,指的是虾尾夷州首府檀香山,被李卫国更名为东都。

从地理位置上讲,虾尾夷在中华帝国领土以东,虽然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但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中华帝国要以虾尾夷群岛为跳板,同整个美利坚联盟国抗衡,处于战略最前线,守卫中华帝国本土东大门。

东都,统管整个北太平洋各群岛,是这些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澳洲的悉尼更名为南都,统管澳洲和南太平洋各群岛,是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西都是伊犁,统率西域地区,是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北都是乌里雅苏台,统率北疆地区,是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由于武汉大京都的皇宫、朝廷各部门办公地点还在建设当中,因此李卫国便带着后宫家眷们先去了南都悉尼避寒,让朝廷文武百官们在武汉大京都主持各项建设工作。

实际上,迁都虽然耗费大量钱财,但好处却是更大。

比如武汉目前只是一个人口不足30万的小地方,但成为中华帝国未来25年的首都之后,这里将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

由于朝廷中央机关迁入,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发展,这里将成为帝国的中心,必然会影响周围各个地方的人口和贸易转向这里,使得武汉实现经济发展的腾飞,并带动周边各省的经济高速发展。

实际上,即便是在后世,用李卫国的话来讲,如果真要西部大开发,直接把首都迁到西部,你看开发的快不快?如果真要振兴东北,直接把首都迁到东北去,你看振兴的快不快,绝壁是嗖嗖滴!有木有?

中华帝国迁都武汉,不光是全中华的商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全世界商人们也都不傻,如此巨大的商机怎能错过,于是纷纷调集资金,投入武汉新首都的大规模建设当中。

无形中,李卫国的这一次迁都,却是为武汉和周围几个省份,带来了数百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大幅度提振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原本中华帝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却因为这一次大迁都,经济再次被拉动起来,成千上万亿的资金被活动起来,使得中华帝国的经济增速再次进入高速增长轨道。

在南都悉尼避寒度假的李卫国,得到朝廷各部门的报告后,已经乐得屁颠屁颠的了。

原来迁都的好处竟然这么多,以后不一定非得每隔25年来一次迁都,完全可以根据国家当时的情况,哪里需要发展,就把首都迁到哪里去。

李卫国拿出日记本,将这个心得记录下来,然后走向一间秘密教室,在那里坐着几百名学生,他们都是李卫国的子女,每隔一段时间,李卫国就会把他们叫到一起,亲自给他们上课,把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未来展望,把自己的浑身本领,统统教给他们,让他的孩子们,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志向,把中华帝国建设的更加强盛和美好。(未完待续。)( 就爱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