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1639 > 第四零零章 投奔新生活

崛起1639 第四零零章 投奔新生活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3:13 来源:笔趣阁

“呵呵~~”

赵秀才很有优越感的轻笑两声:“你们呀,种地种傻了吧?对外面的形势一点都不了解,摄政王爷占了从北京到南京的好大一片富庶地带,又得了两广与交趾,辖下人口上亿,拥精兵百万,历大小数十战,从无一败,闯王曾去北京,就是被摄政王爷打回了陕西,你说闯王敢打过去吗?说不定这将来的天下都是摄政王爷的!”

“噢,还是赵秀才见多识广,到底是读书人啊!”

“光这布告所写,就比闯王强了太多!”

各种赞叹声纷至沓来!

赵秀才略有些得意。

二柱子问道:“咱们身无分文,从陕西到交趾足有万里之遥,怎么过去?”

“这才是重点!”

赵秀才把布告摊在地上,伸手一指:“这里有一幅图,大家看,朝廷在寿县、凤阳府淮远县、临清与安庆设立了接待点,根据图上的标识,只要到了这四处,会有船先把我们送往松江,然后在象山和香港分别换一次船,就能抵达目的地交趾,到了交趾,会有专人安排我们的食宿住行,并依约分配土地和女人。

至于我们走的路线,我已经打探清楚了,潼关出不去,我们可以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翻山出太行,再南下到临清上船,大概是一千多里。”

众人陷入了沉默,虽然有官府接送,可是自己仍要走一千多里地,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们来说,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而更重要的是,盘缠从哪儿来?

“怂了?”

赵秀才冷眼一扫,低喝道:“这千多里地虽然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但走出去,就是新的天地,难道你们愿意一辈子守着黄土地过苦受穷,天天喝稀,连个媳妇都讨不起吗?

至少我不愿意,无论是生是死,我都要去闯一闯,造反我不敢,可是机会摆在眼前,我不甘心就这样放过,更不甘心糊里糊涂的混一辈子!”

“赵秀才说的对!”

曹麻子猛一咬牙:“一天两顿稀,连条象样的裤子都没有,媳妇也讨不上,还得巴结大顺朝的军爷,象俺们这样有什么活头?千多里地,一天一百里,也就十来天,我不信老天爷连这十来天都不让我们活,俺跟赵秀才走!”

二柱子道:“我也去,我们把能吃的都带上,实在没吃了剥树皮吃草根,无论如何也要撑到临清!”

“拼他娘的一把!”

“我去!”

众人纷纷挥起拳头,除了一条烂命,自己还有什么呢,倒不如拿命赌一个美好的明天。

“好!”

赵秀才道:“既然大伙儿都同意,那我们约好,今夜三更在村东头集合,一起走,天黑了都收拾下,只许带粮食,什么锅碗瓢盆,除了讨饭的碗,一律不许带,到了地头荡寇军会给,最后都记着,千万别走露风声,谁要是口风不紧,咱们一起活活揍死他个狗娘养的!”

“谁敢泄密,我二柱子第一个不放过他!”

二柱子凶狠的一扫众人!

“放心吧,咱们都走,谁会和自己过不去?”

众人连声表示同意。

当夜三更,几十个村民偷偷摸摸的汇聚在村东头,还有个别女人和小孩,行色匆匆,都背着个很小的包裹,在清点过人数之后,迅疾隐入了夜色当中。

这一幕,在山陕,河南大地上零零星星上演,一群群衣着褴褛的人向着指定的四个地点集合,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迈出这一步,有人知道了没当回事,有人则是瞻前顾后,始终下不定决心,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北方移民转进交趾还需要一段时间,李信可等不了那么久,他把所有的事情移交给徐以显与杨大牛之后,就带着部队退出了镇南关。

回到广州,李信下令,调李双喜的第八军进驻韶关,与高一功兵分两路攻打江西,其中李双喜的第八军走外线,经赣州、吉安进军南昌,高一功的第七军走内线,经瑞金、抚州与鹰潭进军南昌。

又命黄得功的第五军与吴长功的第九军从广西进军湖南。

白广恩的第六军与王强的第十军直接北上,兵逼九江,由此可以看出,李信是打算对张献忠动手了。

在张献忠、李自成与满清三方中,李信认国张献忠的实力最弱,形势最不妙。

他自己则带着海军陆战队,并下命东海舰队调集部分船只,在南京与他会合,一同去九江,视战果再决定,是否要趁胜进攻两湖。

一路乘风破浪,舰队于五月下旬驶入长江口,按计划,护航战舰将返回广州,其余的船只也将在嘉定(今上海宝山县)的港口停泊一夜,再去南京,李信是打算把女人们丢下,从运河回北京。

“咦?码头上怎么那么多难民?”

长平惊讶的向边上一指。

码头泊着数艘印有运河航运标识的舰船,一队队形似难民的人排队上岸,孙荻忍不住道:“我知道了,这不会是去交趾安家的北方农民吧,嗯,应该是的,现在的大江南北,很久没看不到穿这么破烂的人了,挺快的嘛。”

李信吩咐道:“传令靠岸,我们去了解下情况。”

道道旗语打出,码头区清理出了一块空地,舰队缓缓向着码头靠近。

这些人的确是移民,由临清中转站送来,巧的是,赵秀才那一帮人也在里面,他们当夜逃离了村落,提心吊胆,生怕被大顺朝通缉,带的粮食在山西大山中吃完了,只能吃树皮草根撑到河北,再一路讨饭,虽然河北已经恢复了安宁,但是经清军数次寇掠,还没战乱中恢复元气,当地的老百姓也不富裕,讨来的极其有限。

就这样,赶到临清的时候,每个人都饿的前胸贴后背,好在公告没有欺骗他们,在城外,他们被警察截住,问明情况,带往码头,又等了两天,直到前来的移民有了近三百人,才开船南下,经扬州进长江,今天正好赶到嘉定,将前往浙江象山。

虽然窝在狭小的船上让人很不舒服,但总是安定下来了,不用再靠两条腿走路,而且还能吃上饱饭,尤其让人不敢想象的,还是一天三顿饭,除了早饭是馒头稀粥加点咸菜,中饭晚饭都有肉,有时是大块大块的红烧肉,或者是大块大块的红烧鱼!

要知道,在陕西老家,过年都未必能吃到一根肉丝啊!

每条船上,配了两三名军医,一方面是检查传染病,另一方面则是给一些常见的小病治疗,在近十天的行程中,很多人面色红润了,力气有了,精神也饱满了,又不用干活,是一生中最为舒畅的时光。

甚至闲着无聊,很多人在船上看风景,并听战士们介绍情况,因李信还没开始废漕改海,运河一带是很繁华的,河面忙碌异常,煤炭、大米、丝绸、药材与各种散货把船压的很低,络绎不绝的船只紧密连接着江南与北京的经济往来。

那运河两岸的富庶,密密麻麻的庄稼,喧嚣嘈杂的市场,一排排整齐的四合小院,得体精美的服饰,与人们面孔发自内心的笑容,无不让他们深深地羡慕着,羡慕运河老百姓的好福气。

而嘉定作为松江府的出海码头,乃至于长江沿线最重要的货物集散与周转码头,给移民的印象与运河沿岸又有天差地别,仅仅是码头就比运河沿岸的码头宽阔了许多,脚下的道路,是平坦的水泥道路,每个人都敢发誓,别说见到,就是想也从来没想过,天底下竟然会有如此平直的道路。

沿着江岸,有一溜排数十座港湾型码头,走了一条船,又过来一条,永无止歇,停靠的船只也更大,更气派。

每个人都精神利索,甚至还能看到些金发碧眼,形如妖怪的人,搬货的搬货,干活的干活。

“这就是江南啊,想不到我二柱子真的来了!”

如今的二柱子,依然是黑不溜秋,但身形明显壮硕了许多,一双眯眯眼好奇的打量着四周,半天才憋出一句感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