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1639 > 第三四二章 多尔衮请罪

崛起1639 第三四二章 多尔衮请罪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3:13 来源:笔趣阁

(祝大家阖家团圆,中秋快乐~~)

腊月二十,多尔衮回了沈阳,以往每回清军回师,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满人涌出城门,夹道欢迎,这次虽然也有数千人迎接多尔衮归来,却感受不到一丁点的热情。

很多满人的眼里,带着责怪和埋怨,还有些人,忍不住的在道旁,跪在皑皑白雪中泣哭,因为他们的亲人再也回不来了。

同时因无功而返,没有物资分配,一部分满人的生计出现了问题,毕竟辽东苦寒,粮食一年一熟,产量有限,仅仅靠辽东出产的粮食,是养不活大清的,清朝能急速壮大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皇太极英明神武,而是数次南下寇掠,成功带回了大批物资。

前五次,次次满载而归,第六次虽然被李信迎头痛击,空着手回了沈阳,但好歹还有些家底,至第七次多尔衮举倾国之力南下,不仅仅是带走了三分之二的兵力,还带走了难以计数的牲畜和粮食。

可以说,入关之前,大清举国都被乐观的气氛笼罩,军事上的冒险是每一个人的选择,就没有人想过,万一战败会如何,结果真的战败了,又一次空着双手回来,而大清的家底也耗尽了。

隆冬时节,没有粮食非常恐怖,多尔衮还未回到沈阳时,就得到消息,有满人开始抢劫汉人,对此他无能为力,满人才是大清的根基,当需要一方付出的时候,毫无疑问由汉人付出,他所能做的,只是下令保护洪承畴、范文程等汉人高官不受侵害。

回到王府,多尔衮连口热茶都顾不得喝,匆匆入永福宫,觐见布木布泰。

永福宫是布木布泰的寝宫,从外表上看,很平凡,和一个汉族小地主家的大院差不多,青砖墙,一道小窄门在中间,两边共有四扇窗户。

屋内的布置极具满人特色,沿着四面墙是一溜排地炕,甚至还有两口大锅,充分利用地热烧热水,平时人缩着脚,坐在炕上,床也在炕边,中间是个香炉。

多尔衮看着那简朴的屋舍,心如刀绞,他曾雄心壮志,让大清国主宰中原大地,让布木布泰住进巍峨的紫禁城,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泡影,大清国也损兵折将,陷入了自努尔哈赤建国以来的最大危机。

“扑通!”

多尔衮直挺挺的跪在了地上。

“九王爷,何必如此?”

布木布泰心中一惊,并向左右轻轻挥手,站在她身边服侍的四个宫女不敢迟误,体态轻盈地从屋中退出。

“臣……有罪!”

多尔衮悲声道。

布木布泰美眸中不带感情,打量着跪自己面前的多尔衮。

她还记得出征前的誓师,多尔衮意气风发,那英俊的脸庞写满了自信,那眼神咄咄逼人,仿佛能穿透她的衣衫,让她脸颊微红,心儿突突直跳,此时却是面色腊黄,眼窝深凹,眼角爬满了疲惫,浑身透着股暮气。

布木布泰对多尔衮很是失望,但是她和多尔衮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多尔衮倒了台,她和福临也讨不得好,于是勉强笑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太宗爷刚继位不也在袁崇焕手上吃了败仗,这没什么的,我大清并不是输了一场就要亡国,起来吧。”

“臣惶恐!”

多尔衮依言起身,满脸惶恐之色。

布木布泰不由芳心微软,回忆起了与多尔衮之间那微妙的情愫,不由展颜笑道:“皇上虽只六岁,我倒并不担心,他能做大清国的皇帝,原是出自天意,就是大家常说的真命天子,你忘了么?我生福临的时候,忽然满屋红光,你曾在我还没生下福临之时说过,曾看见一条龙盘绕在我的身上,你怎么忘了?”

“臣哪敢忘了此事。”

多尔衮悻悻道。

布木布泰又笑道:“我世代都是蒙古科尔沁人,没有去过北京,可是自幼听说,北京是辽、金、元、明四朝建都的地方,单说明朝在北京建都也有两百多年,全国的财富都集中在北京,这次虽然去不了,但我相信,总有一日,你会把我迎进北京城,是不是?”

“臣胆脑涂地,当为太后谋划。”

多尔衮惭愧道。

“好啦,不说这个了,你一回来就找我,是不是有急事儿?”

布木布泰问道。

多尔衮略一沉吟,便问道:“郑亲王是否已去了宁远?”

“不错,在你回来十日之前,就去了宁远。”

布木布泰点了点头。

多尔衮道:“臣请皇太后召回郑亲王,由臣亲赴宁远。”

布木布泰不解道:“为何?郑亲王也曾多次领军作战,临阵换将似是不妥吧?”

多尔衮正色道:“臣担心,郑亲王会启用豪格。”

顿时,布木布泰面色一变。

皇太极死了之后,环绕在她头上的殉葬阴影仍未散去,她担心豪格继承皇位,诡称奉有父皇密谕,要她殉葬。

因此她暗中利用中宫皇后,也就是她的姑母哲哲对她的亲密感情以及相同的利害,利用平时在皇太极身边为两黄旗将领说好话结下的恩信,使两黄旗背弃豪格,拥戴幼主,给予了豪格致命一击,直到福临在大政殿登了皇位,受了文武百官朝拜,她才解脱了为皇太极殉葬的恐惧。

在对付豪格的立场上,她与多尔衮的利益是一致的,绝不能让豪格有立功的机会,尤其是多尔衮新败,一旦豪格击垮多尔衮,就是她和福临的末日。

“好!”

布木布泰点头道:“今日我就为你下诏,让郑亲王回来主持朝政,宁远拜托给你了。”

“臣谨遵懿旨!”

多尔衮下跪施礼。

……

李信留给费三的兵力约有万人,以防御为主,将来即使灭了大清,他也不打算在九边搞个几十万边军出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朝的垮塌,与数量庞大的边军有着重要关系。

边军就如一个黑洞,成了利益集团牟取利益的手段,疯狂的吞噬大明财政,却作战能力堪优,与蒙古也没打过几次仗,维持高成本养兵很不划算,李信是现代人,不可能走明朝的老路,解决了满清,他会着手解决蒙古问题。

回北京之后,李信批准了史可法的年终奖方案,明代正一品的月傣是87石,按照朱元璋一石米折合二两银子计算,月薪是四十三两半,李信把薪资提高一倍,达八十七两。

年终奖的方案基本上参照现代,发单薪或双薪。

因荡寇军占领的都是富庶之地,尚未统一全国,暂时还没有向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的财政压力,内帑充足,因此发双薪。

正一品的年终奖是一百七十四两,依品级递减,一直到从九品十两,未入流六两。

未入流包括吏员、普通教师、财务总公司和军队普通战士,大概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事业编。

国企员工由所在企业自行发放年终奖。

这个方案一出,官员们弹寇相庆,而且在朝阳门外面,开始切切实实的盖房子了,到明年,在京官员就可以住进免费福利房。

同时,李信与张鼐换了防,这一方面是军队连续在外好几个月,需要适当的休整,另一方面,张鼐带来的三万兵是张鼐在山东本地征的,认识张鼐,不认识李信,虽然张鼐几乎没可能背叛李信,可这种事情,不管有没有苗头,都要扼杀在萌芽中。

不过为了打消张鼐的疑虑,李信还是带上张鼐同赴天津。

这次他把卞玉京与顾横波留在了家里,只带着柳如是,另有慧英和慧梅,组织起一批记者,报导前线战争,并表示出自己是真拿张鼐当兄弟看。

姐妹俩各娶一个,两家人聚一起打仗,如果这不叫兄弟,什么叫兄弟?

另外就是快过年了,忙乎了一整年,给慧梅慧英放个假。

天津始自于明代永乐年间设立的天津卫,天津左卫及右卫三卫,因东临海,西临河,南通漕栗,北备上都,武备一日不可驰,不过政策敌不过经济规律,本是军事防御性质的天津卫,在当时已经相当的繁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