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1639 > 第四一九章 大朝会

崛起1639 第四一九章 大朝会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44:37 来源:笔趣阁

李信无语的看着王瑞芬,给她个出身,光耀门楣还不好,非得赖自己身边当佣人,这是什么意思?

孙荻从旁道:“李公子,不是所有人都有远大的志向,瑞芬姨是宫里长大的,当了半辈子管家婆,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你现在让她去当总经理,怕是浑身不舒坦呢,这两年来你不在,家里全靠瑞芬姨,才打理的井井有条呢。”

王瑞芬连忙道:“摄政王爷,奴婢只愿留在王爷身边,一辈子服侍王爷,只要不嫌奴婢粗手粗脚就好。”

“既然如此,我不勉强你,但你可别后悔!”

李信抓住王瑞芬的手,将她拉了起来。

刹那间,王瑞芬满脸绯红,心头怦怦乱跳,暗呼一声我的天!

周后把她送给李信当管家婆的时候,已经二十二岁了,如今四年过去,实足二十六岁,与李信同龄。

可悲的是,她深居宫中,除皇帝和承乾宫的太监,从来不曾和任何成年男性有见面机会,但是在生理上,她是个成熟的女性,渴望获得男性的宠爱,同时她是田妃的贴身宫人,田妃患病以前,崇祯常去承乾宫住宿,由她细心地服侍崇祯与田妃上御榻,再替他们轻轻放下帐帘,才退出寝宫暖阁,坐在外间等候呼唤。

每当她听到里面的动静,会不自禁的幻想,又羞又难以自抑,每当这时候,她只能悄悄地离开,脚步踉跄地回到自己的屋子。

后来被送给了李信,她一遍一遍的对自己说,从此往后,自己就是李信的人了,可是李信长年出征在外,红娘子又真把她当作管家婆,惦念着费珍娥与窦美仪这两个年轻漂亮的姑娘,送去了李信身边,却想不到她,使得她很少能看到李信。

今日李信居然抓住她的手,她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哪怕不能立刻给李信侍寝,至少要让李信知道,自己也是一个女人,随时恭候着他的宠幸,自己的心里,是念着他的。

于是把心一横,反握住李信的手!

“嗯?”

王瑞芬的手,细细滑滑,带着温热,李信心中一动,看了过去。

虽然王瑞芬算不得太美的美人儿,却也五官端正,凤眼蛾眉,皮肤白嫩,言行举止温柔,如果非要打个比方的话,王瑞芬可能平时不起眼,但细细打量,还是有闪光点的。

尤其是那双眼眸里,荡漾着情义与渴望。

王瑞芬被李信注视着,只觉得呼吸更困难,心更慌,原本黑白分明的眼睛忽然红润而矇胧起来,她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音,凭一个女子对男人的直觉,她知道李信留意到了自己。

今晚她不敢奢望,不过想到未来,自己有可能会被宠幸,一步登天,她在害羞与紧张中更觉手足无措。

其实李信提议由王瑞芬任花卉苗木公司的总经理,就是不想耽搁她,把她打发出去,好好过日子,可是人家不愿意离开,李信也没法。

不过他知道这段时间是不可能的,于是略微沉默片刻,问道:“对了,我记得当初我进北京的时候,田娘娘已经去世了快两年,你们承乾宫的宫女怎么还不放出宫?”

王瑞芬答道:“崇祯皇爷不下旨,谁敢提半个字儿?虽说按照祖宗规矩,隔几年要放一次宫女,由父母择良婚配,可是成百上千的宫女老在深宫,与家人永无再见之日,患了病就送到安乐堂,病死了就送到宫人斜,倘若奴婢们不遇到改朝换代,只能熬到老病死后给送往宫人斜去!”

说着,或许是想到了那悲惨的下场,不自禁的颤抖了下。

安乐堂是宫人年老或久病送的去处,宫人斜则位于阜成门外,明代宫人病故,关到此处的净乐堂,再送到宫人斜将尸体焚化埋葬。

“哎~~”

李信暗暗叹了口气,便拍了拍王瑞芬的手背,将手不经意的抽开,又转头向孙荻道:“有没有兴趣去当那个花木苗卉公司的总经理?”

“我啊?”

孙荻傲娇的半昂起了脑袋,想了好半晌,才道:“好吧,看在你没有人手的份上,我就勉为其难的帮你一下吧。”

“行!”

李信点点头道:“明天我拨两万块银元给你,再给你些人手,尽快把摊子铺起来,对于农户,采取自愿的原则,但若是有人恶意阻挠的话,也不必手软!”

“嗯,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

孙荻紧紧攒起了拳头,浑身都是干劲!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电,天黑了哪怕点着灯,屋子里也不亮堂,什么打牌,打麻将,打多了伤眼睛,只能早点睡觉。

很快的,众人各自散去,因李信回来了,张皇后带着长平回了道观,李信则是与红娘子同床共寝,红娘子和李信年岁相当,已经二十多了,生了孩子后,身形丰腴了些,可是并不给李信肥胖的感觉,而且长期的养尊处优,皮肤也变得水灵白嫩,李信足足交了好几次公粮,活活把自己掏空,最后还是红娘子体恤,才熄灯入睡。

第二天一早,李信穿戴整齐上朝,群臣六品以上,全部出席,事实上到了明代,大朝会已经边缘化了,如清宫剧那般,群臣依次出列奏事,皇帝骤闻,一脸震惊的模样,或者发怒,或者当场处置几乎是不存在的。

明清的政务处理具备了现代政体的雏形,六部向内阁负责,阁臣受皇帝召见,单独议事,有一套成熟的流程,皇帝哪怕长期不上朝,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就如嘉靖,躲在后宫里修道,仍牢牢把持住政事。

而万历误国与不上朝没太大的关系,主因是他和内阁呕气,真当了甩手掌柜,他恐怕忘了,这个天下是他的。

即便是以勤政著称的崇祯,真正通过大朝会处理的事务也极其有限,开大朝会的目地是彰显皇权,更多的还是通过常朝议事,或者把阁臣召入乾清宫私议。

李信召开大朝会,也不是为议事,主要是他很长时间没在北京,班师归来,需要与群臣见个面,让他们清楚,这个国家是谁的,又是谁给了他们现有的一切。

底下的官员,相当一部分是明朝降官,操着之乎者也,陈辞滥调,为李信歌功颂德,看着那一张张面孔,李信的眼里现出了怜悯之色。

他可以很清楚的肯定,这些人将来都在淘汰之列,因为知识过时了,不符合工商时代的要求,而且年龄都不小,没有精力再去学习新的知识。

正当李信有些跑神的时候,翰林院编修兼兵部职方司主事杨廷麟奏道:“摄政王爷,前次科举是崇祯十六年,按例四年一次,因战乱,崇祯二十年并未开科取士,如今天下平定,请问明年,也即崇祯二十二年,是否要重开科考?”

李信眉头皱了皱,他早有心废除科举,改为现代选拨公务员模式的国考与高考模式,但是朝廷上下仍由儒生把持,如一下子废除科举,必然群情汹涌,只能一步步的改进。

不过纵然开科举,李信也不可能去考八股文,这不是说八股文不好,事实上八股文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的应用文,专门用于写一些格式规范的公文。

在政府机关中,文章的格式是有规定的,一板一眼,要求严谨,没学过应用文,很难写出合格的公文,关键是八股文的取题范围过于狭窄,培养的仅止于官员,不符合时代要求,在李信心目中,考试应体现出多样性,选拨综合性人才,就如现代的大学,毕业生不当官,也可以从事各行各业。

当然了,这不仅仅涉及到考试制度的变革,更重要的是,需要限制官员特权,打破官本位制的桎梏,营造出一个不当官也能获得财富与身份地位的环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