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1639 > 第二九五章 以势相逼

崛起1639 第二九五章 以势相逼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44:3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神秘靓仔qvq的打赏和月票~~)

吴三桂在书信中,表达了救求君父于牢笼,击破二贼,恢复明朝江山,来书借兵的意思,未有只言提及投降,多尔衮反复看了之后,把洪承畴与范文程喊来议事。

“见过摄政王爷!”

二人左右马蹄袖互拍,打千施礼。

多尔衮把吴三桂的书信给二人传阅,随即问道:“吴三桂只是来书借兵剿贼,并没有投降我朝之意,是不是?”

范文程向洪承畴道:“洪学士,南边的情况你最清楚,吴三桂派人来借兵,我朝应如何回答?”

洪承畴沉吟道:“虽有南朝皇上封李自成为唐王,兵部尚书,但必是受李贼挟迫,并未心甘情愿,吴三桂看破此点,担心被李贼利用,与信贼火拼之后无力再战,故退往山海卫,以静制动,而其自身兵力有限,故向我朝借兵,此正是我朝大兵进中原,剿灭流贼之良机,摄政王天生睿智,韬略在胸,请问将如何回答?”

多尔衮没有吱声,将目光转向范文程。

范文程道:“臣也以为这是我朝剿灭流贼,平定中原的大好机会,摄政王不必急于召见吴三桂的使者,可由臣与洪学士先接见,问清关内情况,再由摄政王决定我大清进兵方略,一切定下之后,王爷召见吴三桂使者,给予回书亦不为迟。”

多尔衮连连点头道:“好,就这么办,我们连夜商定方略,明日一早,叫使者回关复命。”

范文程和洪承畴都明白多尔衮有降伏吴三桂的心思,相视一笑,告辞离去。

当天夜里,二人又找到了多尔衮。

范文程道:“摄政王爷,吴三桂确实只有借兵之意,不过臣与洪学士谈了片刻,一致认为未必不能使吴三桂投降,我们都主张应急速进兵山海关,不必从中协和西协进入长城。”

多尔衮沉声道:“说出你们的想法。”

范文程道:“洪学士比我高明,请洪学士向摄政王爷禀明。”

多尔衮向洪承畴问道:“我大清兵不再走蓟州、密云一带进入长城?”

洪承畴拱手道:“原先我们不知吴三桂有向我朝借兵之意,臣只想先进入长城,再于山海卫与北京之间据一固城屯兵,然后击溃流贼,占领北京,南朝皇上若死于战乱,可推到流贼头上,若仍活着,则可逼迫他将天下禅让与我大清,吴三桂困守山海卫,不得不降,我朝打通关内关外的通道。

如今因吴三桂有意借兵,请摄政王将原谋划的几步棋并为一步走,也就是说,招降吴三桂,打通山海关,击溃李贼和信贼可一气呵成,王爷睿智过人,遇此意外良机,何必再像往年一样,走蓟州、密云一带的艰险小路,替吴三桂独战强敌,留着他坐山观虎斗?”

多尔衮不觉两掌一拍,叫了声好:“你这话说到了我的心上!”随即追问道:“倘若吴三桂仍忠于明朝,死不肯降投,我军岂不是被挡在了山海关外?”

洪承畴道;“依臣之视,吴三桂并非忠臣,只是借忠于明朝之名对我朝讨价还价,摄政王如处置得当,使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我朝,可不费过多唇舌。”

多尔衮不解道:“你怎知道他不是真有心做明朝忠臣?”

洪承畴微微一笑:“当流贼过大同东进之时,崇祯下旨调吴三桂去北京勤王,蓟辽总督王永吉也亲到宁远催促,虽然崇祯命他不要舍弃宁远百姓,此系失策,但当时吴三桂手下有近四万精兵,可以分出万余护送百姓,他亲率两万入关,还可从山海驻军中抽出数千精兵,日夜兼程,驰抵北京,代替太监和市民守城,倘能如此,李贼哪能破去北京,同时也可使守居庸关与昌平的明军士气大振,不会开关迎贼,故单就吴三桂借保护宁远百姓之名,不肯迅赴危城,以救君父之难来看,能算是忠臣么?”

多尔衮点头道:“说得好,再说下去!”

洪承畴道:“倘若吴三桂真是大明忠臣,当他知道崇祯陷入死局之后,应立即誓师讨贼,号召各地义师,会师燕京城下,义无反顾,然而臣问了杨珅,吴三桂并未号召天下讨贼,甚至还夺了蓟辽总督王永吉的标营,迫使王永吉逃往天津,可见此人举棋不定,首鼠两端,私心保存实力是真,空谈恢复明朝江山是假。

臣建议王爷趁此良机,迅速向山海关进兵,迫使吴三桂向我投降,倘若我不下手,一俟李贼和信贼决出胜负,只怕吴三桂会降贼。”

多尔衮惊问:“吴三桂真能降贼?”

洪承畴道:“吴三桂乃一识时务之人,只要贼开出足够优厚的条件,必降,他若不降,山海卫必不可守,况且他引兵退回山海卫,未必就没有待价而沽的意思!”

多尔衮又问道:“贼从关内攻破山海城容易么?”

洪承畴点了点头:“非常容易。”

“为何?”

多尔衮不解道。

洪承畴解释道:“臣出关之前,曾在山海卫驻军多日,对当地的地理形势较为清楚。

洪武年间,徐达率领明军北征,修筑山海城,历代以来,靠长城界南北,所谓山海关,是指山海城的东门而言,故而建的坚固雄壮,门外又有瓮城,城墙高厚,形如天堑。

关门向东,而瓮城门偏向东南,所以攻关之敌纵用红夷大炮也射不中山海关门,同时瓮城之外,又修有东罗城,可驻屯人马。

而山海卫西城因对内,在徐达眼里并不重要,只匆忙修筑,城墙低薄,城楼简陋,后人增修西罗城,也备而不用,草草从事。

如贼从关内来攻,吴三桂知西城不可守,必出关在石河两岸和石河滩上作战,一旦战败,贼兵乘机猛追,必尾随关宁败军抢入西罗城,再乘关宁兵惊魂未定,攻破卫城不难。

故以臣愚见,请摄政王爷复书吴三桂,谕其投降我朝,同时我八旗兵转路向南,日夜兼程,直趋山海关,实为上策,请王爷斟酌!”

多尔衮用力一拍大腿,连声赞道:“洪享九啊洪享九,我大清得你,胜过十万精兵啊,好,就照你说的办!”

洪承畴又道:“摄政王爷,给信贼的书信,可于夺得山海卫之后送出,王爷与他相约共击闯贼,并隐约透露给闯贼知晓,二贼既便不起内哄,也必嫌隙更增。”

多尔衮点了点头,随即向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宣布了全军折向山海卫的决定,均是情绪振奋,纷纷叫好。

次日清晨,给吴三桂的劝降信交杨珅与郭云龙带回。

信中写道:我朝闻贼攻陷京师,明主身陷囫囹,不胜发指,所以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义无反顾,剿灭流贼,出民水火,尔往日虽与我大清为敌,今日不必因往年旧事,尚复怀疑,昔日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重用管仲,称为仲父,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洪承畴的猜测,多尔衮担心日久生变,紧急行军,而此时的山海卫,气氛凝重。

杨坤与郭云龙已经带回了多尔衮的劝降信,关宁军的重要将领与幕僚也得知了清军正全力向东,朝山海卫赶来的消息。

众将面色惊疑不定,纷纷看向了居于上首的吴三桂。

吴三桂的心里,也是翻江蹈海,难以平息,按他的原意,是代表明朝旧臣,与清军合力打败流贼,拥立太子,自己执掌大权,却没想到,多尔衮竟乘机胁迫他投降清朝,并拥十五万大军,火炮数百门,直接向山海卫开来。

纵然山海卫关城雄伟,也未必挡得住清军的攻击,以前山海卫背靠着大明,钱粮由朝庭供给,如今只能靠自己,而山海卫一带土地贫瘠,养不活四万大军与二十万老百姓,不出一个月,必弹尽粮绝。

可如果退出山海卫,天下之大,又何处可去?

无论是李信还是李自成,都不会放过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