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扬天下 > 第842章 赈灾预案(求月票)

明扬天下 第842章 赈灾预案(求月票)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7-24 13:41:54 来源:笔趣阁

***

历史上出现的民乱,多数是由灾荒引发的。

而象明朝,可以说就是亡于灾荒引发的民变。

但细看各朝,几乎都没有制定过完善的赈灾预案。

宋代有一些措施,比如一但发生大灾,就把灾民中的青壮招作厢军。把青壮招走了,剩下些老弱妇孺就算发生民变,也很易镇压。

但事实证明,这一招并不高明。

首先,把青壮招走了,会降低灾民的自救能力,让灾情变得更加严重。

二来,会让军队越来越臃肿。宋代的“冗兵”一直是困扰朝廷的首要问题,军费支出,通常占到岁入的六成以上,高峰时,年军费支出超过七千万贯。相当于明初近二十年的岁入。

所以,宋代这种做法绝对效仿不得。而明代亡于灾荒引发民乱,那一幕幕惨烈的画面犹历历在目,大家回想起来还心有戚戚焉。

今日秦牧提出赈灾预案,在坐的大臣不但觉得必要,而且认为是刻不容缓。

户部右侍郎杨超首先说道:“陛下,一但发生灾情,首先要解决无疑灾民的吃饭问题,只要不饭死人,灾民就很容易疏导控制。

而以往地方发生灾情后,按程序先得上报朝廷,由朝廷确认灾情后,再由户部拨发赈灾钱粮,如此层层上报,不但费时良久,耽误了赈灾时间。而且各层官员容易相互推诿,大灾之下又起**。

有鉴于此,臣建议在各省设立常平仓。具体选址不一定在省城,最好是处于一省中心的州县。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设在各省灾情多发地区附近。如此,一个发生灾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赈灾粮发放到灾民手上。

常平仓的资金。可从各省每年的两税中截留相应的税收作为专用款项。丰年尽量收粮,避免谷贱伤农。荒年则出粜,抑平粮价,稳定市场。遇到灾情发生,则全力赈灾。”

秦牧听了,转而问道:“诸位大臣以为如何?”

司马安答道:“陛下,具体施行起来,恐怕会遇到不少问题。首先,各省出产不一样,比如甘肃、宁夏、辽东三省。目前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农耕的民众比较少,粮食产出有限。如果设置常平仓,从何处购粮存储需要考虑。

再者,多灾省份,往往每年税收也是比较少的,那么能截留的款项也就少,这就需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相应调高截留款的比例。否则粮储不足,便形同虚设。

而象江南这些地方,税收多,粮产丰。民生富足,百姓抗灾能力比较强,发生灾荒的机率也比较小,截留的税收比较要减小。

最后便是常平仓的管理。按杨侍郎所说,丰年购粮、荒年出粜,灾年赈济。钱粮的流动性大,极容易滋生营私舞弊的行为。若不能有效监管,设立常平仓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不错。”秦牧频频颔首道,“再好的的政策,关键都是要落到实处,并且得长期有效加以监管才行。”

杨超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各省常平仓,可由户部派员前往负责日常管理,也可以在朝中另设一部门垂直管理。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常平仓所在地的官员负有日常监督之责。

一但哪个省的常平仓出现重大的营私舞弊行为,不但涉事官员问罪,包管朝中负责常平仓事务的主官,以及各省负有监督责任的官员,一并要问责;

发生灾荒之时,由当地主官根据灾情的轻重,向当地的常平仓报请拨粮,而管理常平仓的官员则反过来,对当地官员的赈灾情况进行监督,防止地方官员侵吞赈灾钱粮。”

秦牧不动声色地问道:“若是当地官员与管理常平仓的官员沆瀣一气呢?”

“这.........”杨超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秦牧这一问,绝非故意刁难,在坐的大臣心知肚明,发生这种事情可能性不但有,而且机率非常高。

历来赈灾钱粮最容易被侵吞的原因,一是赈灾款项通常比较大,二是发生灾情时,情况紧急,混乱,难以统计具体发放了多少赈灾钱粮,事后也难以调查。

因此贪不贪主要靠赈灾官员的良心;

而在金钱面前,良心这东西是最靠不住的。

地方官员为了多捞一点,上报灾情时往往会把灾情成倍地夸大,更堪者,没有灾情,也敢谎报灾情。这种事情历朝历代已经屡见不鲜。

这样的事情之所以屡屡出现,主要还是行政构架存在问题,历代的地方行政构架都差不多,权力过于集中,且缺少相应的监督,所以不管上层如何努力,也难以避免这种行为。

司马安等人虽然聪明,但面对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又能有什么办法?各人沉默不语。

秦牧严肃地说道:“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你们可以慢慢回去想办法,十日之内,不管你们怎么办,必须给朕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现在,朕先说说相应的配套赈灾事宜。

如杨卿所言,一但发生灾情,第一要解决的是粮食问题,但光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显然是不够。

正所谓忍饥挨冻,吃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穿的问题,除了旱灾外,其他灾情多是突发性的,灾民穿衣都成问题。

因此常平仓除了粮食外,还应该存储一些的粗布,棉衣、被褥,帐蓬之类的应急之物。”

于成龙接口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防疫药材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储备,大灾之后常有大疫,纵观以往的天灾,往往是天灾引发的疫病夺去更多的人命,因此在防疫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

听了于成龙的话,大家不由得想起明末流行于北方波及京师的大疫,那种十室九空的情景,想想就让人惊悸。当初李自成之所以能那么快攻破北京,与瘟疫的流行有极大的关系。

那场惨重的瘟疫,让秦牧的门前卫生三包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普通百姓都比较自责的执行,使得大秦各个州县的卫生情况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官员对疫病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增加,所以于成龙能想到这些,并提出相应的预案便不奇怪了。

秦牧说道:“不错,疫与灾与影随形,救灾的同时,必须要及时防疫。至于由常平仓存储药材,朕以为不可取,药材不能长久储存,否则就会失效。

要解决防疫的问题,还得从各县的医院建设着手,朕之前就提出要在各个州县成立医院,由太医院统一管理,集冶病和教学科研于一体,如果此项政策落实了,防疫之事,就可以交由医院来负责。”

之前对此有不少官员反对,毕竟历代官方除了太医院之外,从来没有在地方上设立过医院。不过官员们反对的虽然不少,秦牧却一直在强力推进医疗体系的建设。

首先设立了军医学院,还招募女子从医,加紧培养医科人才,一待时机成熟,他肯定要强行推动医疗体系的完善。

这次借灾疫防疫的问题,来顺势推动一下,是再好不过。

除发医疗体系之个,秦牧还要借机推荐另一项体制的建设,现在他不说,先强迫在坐的大臣回去想。

十日之后,等他们想不出来,秦牧自会找杆枪,按自己的构思去提出来。他连找谁当枪使都想好了。他望了望司马安,嘴角微微上翘。

司马安敏锐地觉察到了什么,虽不明其意,心头却不禁有些发毛。

***********************

ps:月中了,求月票支持,这个月的月票一直在分类榜最后一两名徘徊,危啊!诚求月票。

还有各位亲的推荐票在看书的时候,顺手投下来吧,急需您的支持!

最后说一声,亚洲杯国足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出线了!对于俺这种伪球迷来说,不会去斤斤计较脚法如何,阵形如何,重要的是你敢拼,能赢。昨天对阵乌兹别克斯坦这一战,国足在上半场先失一球的情况下,下半场一开始就狠拼,打出了气势,而且最终拼回了两球,说实话,很久没看国足喝球了,这次还真看得热血沸腾,赞一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