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扬天下 > 第372章 坐而论道

明扬天下 第372章 坐而论道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7-24 13:41:54 来源:笔趣阁

******

在秦汉时期,大臣们上殿议事都是有坐位的,到了宋代,大臣上殿议事才得站着,现在秦牧让大臣们据案而坐,颇有些重现秦汉时期君臣坐而论道的朗朗之风。

只是中山王府的正堂格局难与金銮殿相提并论,六部九卿坐下后难免有些拥挤,这使得大臣们对重建宫城的需求更为迫切。

朝廷就要有朝廷的样子,君臣连个议臣的地方都没有,如何彰显朝廷的威仪,如何凝聚民心?

负责宫城设计的黄振林首先站出来奏道:“启奏秦王,宫城规划已经完成,请秦王御览。”

韩赞周连忙下去接过黄振林呈上的图纸,送到秦牧案头,秦牧翻看了几面,对在场的大臣们说道:“众卿以为如何?”

中军大都督刘猛答道:“秦王,咱们俘获那么多俘虏,难道还留着他们吃闲饭不成?自然是越早开工越好,宫殿建成什么样子臣不懂,但先填好地基总不会错。”

秦牧颔了颔首转向刘伯全问道:“刘卿,户部的钱粮可充足?”

刘伯全满脸春风地答道:“启奏秦王,前些天百姓捐献的银两共计有九百二十八万两,这笔捐款户部已另库封存,作为修建宫城之用,钱粮方面,不成问题。”

实际上这次修建的只是宫城,用不了这么多银子,是以刘伯全才如此轻松。

秦牧听了他报出的具体捐献数目,颇有些不满。九百万两看似很多,但明初朱元璋建金陵城,光是沈万三就捐建了三分之一的城墙。

相比之下。这次捐款中许英杰捐了两百万两,还有很多是普通百姓捐献的,也就是说前明那些权贵之家的政治献金实际上并不算多。

看来牛奶还得再挤挤才行啊,多挤挤不但有利于发育,还能强壮中国人,何乐而不为呢?

秦牧转向工部尚书宋应星问道:“宋尚书,工部调派得出人手吗?”

宋应星答道:“回秦王。术业有专攻,修建宫城主要用的是木匠、瓦匠、石匠等,对马鞍山的矿治和军队的武器制造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只要户部的钱粮以及调派的劳力充足,再从民间征募一些匠人,便不成问题了。”

“好,既然如此。那就让钦天监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尽快开工吧。”

“是,秦王。”

修建宫城的事告一段落后,大常寺卿宋献策立即站出来,开始对秦牧的后宫和子嗣之事“指手画脚”。

实际上,此事早在武昌之时,杨慎等人就开始提起。便是普通富贵之家,谁不是妻妾成群,这也是保证多子多孙的重要条件。

秦牧一直以来只有一妻两妾。而且两个妾室还是青楼出身,以前没有立国之前。秦牧纳了便纳了,但董、李两房妻室的出身是硬伤,即便产下子嗣,对巩固国本实际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因此宋献策一正式提此事,在场在大臣就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进言,要秦牧整顿后廷,设立内监司,并由内监司铨选九位良家闺秀入宫,作为侍御的九嫔。

作为一个正常男人,凭心而论,秦牧也不会赚自己的女人多,但现在真不是时候,江北鞑子还在虎视眈眈,四境未靖,百废待举;

此时自己大张旗鼓选秀,难免会上行下效,手下的大臣和将领只怕也会偏于享乐,后世的太平天国的命运未必不会重演。

但自己的子嗣确实太单薄,只有秦业一个儿子,说句不好听的,这年头医疗条件很差,谁敢保证长子就一定能长大成人?

大臣们担心的也正是如此,大秦刚刚立国,如果后继无人,是重大的隐患,大臣们追随自己,是希望封妻阴子,与国同戚。大秦一乱,他们既得的利益也就难以得保证,所以他们比秦牧本人还要纠心。

考虑到这些,秦牧同意了纳妃,但只纳两位。而且其中一位秦牧心中已经己作内定,就是礼部郎中卞狄家的千金卞玉京,剩下一位,由韩赞周从民间小范围选定,尽量低调行事。

大臣们不知秦牧已有内定人选,得到他同意增纳两名嫔妃之后,才勉强作罢。

接下来兵部侍郎吕大器奏道:“秦王,左军大都督马永贞送来奏章,洛阳的大军及十万百姓已撤回到襄阳,请朝廷尽快调拨粮草,以赈济百姓。另外,马都督奏请朝廷下令四川的后军大都督李定国出兵汉中,牵制关中的何洛会。”

“出兵汉中之事,各位大臣以为如何?”

内阁大学士李源答道:“秦王,臣以为四川之事,也应秉承先南后北的策略。目前川南一带仍有孙可望和刘文秀两支人马,这是极为不稳定的因素,当务之急是让李定国配合忠贞侯秦良玉,软硬兼施,或抚或剿,尽快平定孙可望和刘文秀两支人马,以免其在西南坐大,威胁我大秦后方。”

内阁次辅诸葛敏也说道:“秦王,博洛虽然还不逃窜,但已难成大患,我军在江南已经没有必要再保持那么多兵力,刘文秀占据泸州一带,对我湖广已经造成不小的威胁。因此,臣以为除了李定国和忠贞侯应着重于川南之外,还需要从江南调遣部分兵力回防湖广和江西,至于出兵汉中,如今还不是时候。”

秦牧接着问兵部尚书何亮道:“何尚书以为呢?”

“启奏秦王,平定孙可望和刘文秀确实是重中之重,但臣以为,也不能坐视何洛会稳住关中,命李定国、艾能奇出几千精兵,北上汉中,牵制一下关中的清军倒也不失为良策。马永贞已经派遣凌战率五千精兵西出郧阳,郧阳与四川配合,当能对关中形成不小的压力,关中不稳,清军在中线就无法集中精力攻打襄阳。”

秦牧当机立断,向翰林学士顾炎武吩咐道:“顾学士就照此给李定国拟份旨意吧。”

“是,秦王。”

秦牧接着问道:“顾学士,你们那八股之争现在怎样了?”

顾炎武抱圆一揖答道:“启奏秦王,如今八股之争更趋激烈,支八股取士以及反对者仍是各占一半。”

秦牧蹙眉说道:“如今江南以及淮南需要大量官员前往治理,恩科已不容再拖延,是否继续以八股取士,各位大臣今日就此拿出个决策来吧。”

顾炎武一听,立即抢先说道:“前明以八股取士,固然涌现了不少治世之才,但整体而言,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危害却已甚于焚书坑儒;

如今的读书人,正如艾学士所言,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弟。却不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哪朝皇帝;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了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只是百姓、朝廷晦气。是以,臣坚决反对继续以八股取士。”

在秦国的高层中,象吕大器、路振飞、郭都贤等前明高官只占少数;

更多的是象司马安、诸葛敏、李源、杨慎、何亮、顾君恩、宋献策、邵华、喻大猷、田一亩、刘伯全这样的人,他们本身都很有才华,但在前明却都没考上进士,包括顾炎武也不是进士出身,说他们都是八股取士的受害者也不为过。

因此,在场的大臣中,反对继续以八股取士的人占到了大多数,秦牧便不再犹豫,着令礼部尚书堵胤锡正式发榜,向外界宣布取消八股取士,并正式定于十一月一日,在江南贡院举行首届科举。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