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扬天下 > 第254章 南明纪事

明扬天下 第254章 南明纪事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0:56:17 来源:笔趣阁

*****

前阴似箭,岁月如梭。

崇祯十七岁八月十八日,杨芷在赣州顺利产下一子,赣州满城同庆,江西湖广的官员纷纷至书秦牧以贺。

而在京师,自清军入关开始,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

多尔衮见满清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以顺治帝的名义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但圈地运动和种族隔离政策并没有停止。

入关的满人中,约有一半驻扎京畿,号称“禁军”,即“禁旅八旗”,并赶走了原来居住在京师内城的居民以安置“禁军”,非旗籍汉人只准在内城中进行商业活动而不准常住。

其余的满洲人则作为“驻防八旗”而驻防在占领区各要地,在这些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一个个“满城”的雏形。

南京,弘光帝自发“中旨”召阮大铖之后,八月又颁旨恢复东厂,又命令原来的锦衣卫都督冯可宗恢复以前的侦缉工作。

左都御史袁彭年上书:“缉事可以不设,成命可以立回。”

弘光皇帝这回没有乖乖听话,还十分恼火,严厉斥责袁彭年是“狂悖沽名”,并将其降三级调离京师。

此举不但让高弘图等东林党群起反对,就连马士英与王铎等人也拒绝合作,当廷说出“臣死不敢奉诏”的话来。

而弘光帝依旧坚持设立厂卫。把自己置于满朝大臣的对立面,他毫无根基,国家又直面临覆灭的危机,他还这么干,这无异于找死。

这期间弘光还放纵酒色,左都御使刘宗周劝其戒酒,他推托说以后每天只喝一杯,然后让太监制作一个特大号的金杯,而且喝了一半又让太监倒满,继续喝。喝到一半再倒,反正君无戏言,朕就是一杯。

喝醉之后,此君还有淫虐幼女的恶习,宫中常传出有幼女被淫虐至死的传言。

南京朝堂朝着更混乱局势发展下去。

九月,顺治从盛京迁都京师。满清男女老幼一二十万人随行,浩浩荡荡南来。

十月一日,顺治在天坛祭天,并于紫禁城皇极门举行登基大典。再次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此举并未给南京忙于内斗的君臣造成太大的震动,什么东林党、阉党、无党人士还在忙着内斗。

十月中。马士英排除了重重阻挠,阮大铖终于被授予兵部右侍郎的官职。

职方司郎中尹民兴奏:“崔、魏之潜移国祚,何殊逆闯之流毒京华?在此不殊,在彼为用。则凡不忠不孝者。皆得连苞引孽,移乱天子之庭,是育蛇虺于室中。而乳豺狼于春囿.......”

新任左都御使刘宗周奏:“阮大铖进退,关系江左兴衰。”

弘光下旨叱责反对之人:“是否确论,年来国家破坏,是谁所致?而责一大铖也!”

弘光帝将国家破坏的责任直推东林头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东林党人一时沸沸扬扬。但这回,没有那么简单,再不是耍嘴皮子那么轻松了。

很快,左都御使刘宗周罢;

大学士姜日广罢;

革巡按御吏黄澍职。

吏部尚书徐石麟罢。

十月,起解学龙为刑部尚书;

起逆案杨维垣为通政司通政。

以张捷为吏部尚书。

大学士高弘图罢。

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人事变动,低下包含着多少阴谋诡计无须多言,刚刚成立的南京小朝廷,就象一只在八级台风中挣扎的破船,让人看了都觉得心中阵阵透凉。

但阮大铖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这样,他要的是将东林党一扫而光,他被打压太久了,受的屈辱太多了,一朝得志,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当初污辱自己的人,他要报复,要进行彻底的清算,而且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首先盯上的是那些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签名,将他赶出南京的复社公子哥儿们。

他编制了两份黑名单《蝗蝻录》、《续蝗蝻录》,以东林人士为“蝗”,复社人士为“蝻”,牵连一百四十三人;

随后又编制了《蝇蚋录》,牵连九百五十三人,企图把东林、复社人士一网打尽。

阮大铖实行无差别打击,连在野人士也不放过,连他最铁干的哥们马士英也为之心惊肉跳,再这样下去大明恐怕真的要玩完了,于是开始在很多事情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而弘光帝似乎还嫌不够乱,还在这个时候大选秀女,不知是真的,还是饱受打击的东林党造谣,民间纷纷传说弘光帝有**的怪癖,但凡被选入宫的秀女,必定饱受虐待,生不如死。使得江南一片大乱,有女之家纷纷嫁女,甚至强拉郎配。

而此时,占据燕京的多尔衮,早已开始在法理上宣扬自己入主中原的正义性,且极力质疑南京弘光政权的合法性,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抢占道义的制高点。

多尔衮致书首辅史可法时说道:“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阕,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

这些话从春秋大义上谴责南方诸臣将君父大仇抛之脑后,在金陵拥君自立,是有悖人伦的行为。

谴责之后,多尔衮开始宣扬满清是如何的仁义,大清“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整师入关,驱除“流寇”,并为崇祯帝后议定谥号、发丧改葬,对勋戚文武诸臣也都恩礼有加,对黎民百姓则“耕市不惊,秋毫无扰”。

这一切无非是要证明清廷的所作所为顺乎天意,合乎民心,清廷入主中原才是合情合理的。

最后多尔衮宣称清朝占据京师,“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清军前来“代为雪耻”,南明君臣非但没有感恩图报,反而“兹乃乘逆寇稽诛,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极力否认弘光政权存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最后让弘光赶紧归顺大清。

通过这些话,满清狼子野心已显露无遗,然后到这个时候,南京君臣还抱着天真的幻想,希望能联虏灭贼。

首辅史可法还正儿八经地给多尔衮回了封信,用词友好,礼数周全。回信中主要阐述了几层意思:一,为南明弘光政权寻找法理上的根据。

二,表达了对满清出兵剿寇的感激。

三,针对多尔衮谴责弘光诸臣苟且偷安的行为加以辩解。

四,对于多尔衮的诱降与恐吓,史河法表明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五,表达与满清联兵讨伐李贼的良好愿望。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连首辅史可法都还对满清抱着天真的幻想,这已不仅仅是东郭先生可比的了。

他们认为,召阮大铖入朝是育蛇虺于室中,而乳豺狼于春囿。而满清十万铁骑入关,却是来替君父报仇,是友好人士。

一言而遮之,他们觉得和清兵相比,阮大铖可怕多了。

阮大铖也没让他们失望,努力地酝酿着,全力为翻“逆案”做着准备。

十二月,南京来了一个大悲和尚,他先说自己是当今皇兄,又说崇祯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北京城出家了,自己就是崇祯皇帝。惹得城中议论纷纷。

戎政张国维认为“此等妄男子,但当速毙之,一经穷究,国体不无少损。”

然而张国维的主张一传到市井间,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南京臣民在“街议”中都对大悲的癫狂言语信以为真,对张国维的的提议表示强烈愤慨,认为他要杀掉“烈皇”。

真是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而百姓还信以为真,弄得南京更是乱象纷纷,这下连弘光也不敢怠慢了,连忙下旨彻查。

大悲和尚说的话虽然牛头不对马嘴,但在讯问期间提到了两位大臣钱谦益和申绍芳,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弘光帝下旨:“九卿科道俱在城隍庙会审,端是诈伪,会词上奏,即斩首西市。”

然而阮大铖却从中看到了机会,他想利用此事大做文章,想就此再掀起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他秘密派人在南京街头匿名揭贴,说朝中有官员有意颠覆弘光政权,拥戴潞王即位,唆使大悲和尚来谣言惑众,并列出了所谓“十八罗汉”、“七十二菩萨”的阴谋集团,将史可法、姜曰广、钱谦益等东林和复社人物都列入这个名单。

这件事一直闹了两个月,闹得民心离乱,好在弘光并不想这件事继续闹下,下旨斩了大悲和尚。

但此案刚罢,紧接着又来了真假太子案,和童妃案,仿佛不把南京小朝廷折腾散架就不会罢休一般。

***************

ps:呼!差不多了,还有半章就可以把弘光朝扔到一边,换主角来扛鼎,战云已密布,恳请各位亲多多支持,黄沙百战需要激情,月票打赏,啊啊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