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扬天下 > 第831章 蔬菜大棚

明扬天下 第831章 蔬菜大棚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37:00 来源:笔趣阁

***

大秦天子的一番话,给法清禅师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天子离开大慈恩寺之后,他立即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禅房外的雪花还在纷纷地飘着,禅房里寂寂无声,法清禅师仿佛入定一般,不言不动,任炉上的檀香袅袅缠绕。

大慈恩寺作为法相宗的发源地,高僧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还亲自督造了大雁塔,据说大雁塔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

归于种种原因,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能成为大慈恩寺的住持,必是佛法高深,德高望隆的高僧,法清禅师也不例外。

但今天大秦天子一番话,却如当头棒喝,让他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漩涡之中。唐朝以前的佛教,充满了开拓精神,经历了一次次浩劫,却总能很快浴火重生,不断拓展。

试问为什么?

难道不是象玄奘、鉴真那样的高僧,不顾生死,百折不挠地传播的结果吗?

而自唐朝之后,佛教确实如当今天子所言,渐趋于琐碎,缺少了开拓性,不但没有进一步扩展,反而不断的萎缩。

佛教象玄奘、鉴真那样的高僧少之又少了。

相反,人们看到了天方教不断东侵,不断吞食着佛教的地盘,都传播到河套来了;

看到的是一个个西方传教士,不惜万里艰险,飘洋过海前来传教,为了传教,他们可以忍饥挨饿,可以忍受无数白眼,可以献出生命.......

佛教失去了玄奘和鉴真,而人家却出现了无数个玄奘和鉴真。

此消彼长。一至于斯。

现在再加上大秦天子对佛家的固步自封,日渐流于奢烂的现象大为不满,继续这么下去,佛教连生存都堪忧啊。

法清禅师一字一句地咀嚼着天子的话,他在提到鉴真东渡时,肯定了鉴真传播华夏文化的功劳,从中,可以看出天子对佛家还是有所寄望的。

同时,他也听说当今天子对不断漫延的伊斯兰化,有很强的戒心。之前不管战事如何紧张,都没有停止在河套推行汉化。

这次天子突然驾临大慈恩寺,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希望佛教能协助朝廷,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一番深刻反思之后,法清禅师感觉现在对佛教来说,是巨大的危机,也是巨大的良机。他立即以替天子先皇考祈福的名义,向各个宗派、各个大寺院的高僧发出了邀请。请他们一起到大慈恩寺来商议对策。

***

车子出长安城南门后,可见路边田野上,麦苗蕾蕾于冬,雪花落下。更见精神。

秦牧莫名地叹了一句:“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顾君恩知趣地没有作答,免得象刚才那样,又突然让你多穿衣服御寒。

再前行两里。便看到路边有成片的大棚,棚顶和周边的田野一样,白皑皑一片,大棚四周及中间,有多个烟囱升起袅袅的青烟。

大棚前,几个司农寺的官吏以及一个四十上下一脸福态的中年男子,站在雪地里激动又忐忑地恭候着。

等秦牧与顾君恩下车,几人连忙拜倒:“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秦牧语气轻松,让几人忐忑的心情更多的被喜悦所代替了。

几人中官职最高的是司农寺主簿陈桂,三十余岁左右,相貌平平,不过双目清正,很给人好感,由他上前应答:“陛下,里面暖和一些,只是里面环境.......”

“陈主簿前头引路吧,朕要是怕脏,就不来了。”

“是是是,陛下请。”

一进入大棚,秦牧立即感觉一股暖暖的气流扑面而来。地上有一层厚厚的稻草,显然是陈桂他们担心泥土沾鞋,临时铺上去垫脚的。

呵呵,还是挺细心的嘛,领导来视察,鞋沾了泥那还了得?

这年头没有鞋套,铺点稻草也算经济实惠的办法,不错,真不错,回头提拔。

大棚里,各种蔬菜水灵灵的,长势喜人,除了青菜外,还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豆子之类的,一垄垄,一行行。

一路行去,还可以看到一坛坛的花卉,牡丹、芍药等等。

秦牧本以为大棚里光线会比较暗,但他错了,大棚两侧砌了一些砖墙,镶了一块块大玻璃。

顶棚梁柱方面,也采用了钢管与木头、砖柱结合的方式,钢管梁柱的地方,也有玻璃棚顶;其他地方则还多为茅草盖顶。而砖柱实为内置的火炉的烟囱,

难怪,两百亩的大棚,要投资近十万龙币,这年头,能拿出十万龙币的富户有不少,但舍得拿出十万龙币来搞这个的绝对不多。

陈桂一边引路,一边介绍道:“陛下,司农寺在西京、洛阳、开封、济南、太原、北京等,共计作了十五处规模不等的试点。采用的都是私人出资,司农寺负责提供技术的办法。

大棚所有产出,按私人八成五,司农寺一成五的方式分配,司农寺收入的部分,主要用于农作物品种改良,嫁接技术研究等方面。”

秦牧颔首道:“如今收成如何?”

“回陛下,以西京这个大棚为例,前后投入了八万九千龙币,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冬季便可收回三到四万龙币,两到三年就可以把全部投入的成本收回。其他各处的情况与西京大同小异,只有开封的大棚收回成本可能要多用些时间。”

“哦,为何开封比较特殊?”

“回陛下,开封前些年遭到战争破坏比较严重,城中富户较少,想必陛下也知道,这大棚出产的蔬菜,价格比较高,普通的百姓还难以买得起,因此,收回成本的速度,与各地的富户多寡有密切的关系。”

“嗯,言之有理,不过你的预测大概不怎么准确,朕相信这一两年之内,各地的富户一定会快速增加,购买力也会随之增加的。”

“是是是,陛下勤政爱民,各地民生恢复十分迅速。”

“哈哈,你接着说。”

“是,陛下,在大棚收回成本之后,司农寺将不再参与,全部交由出资人经营,到时若还需要司农寺提供种子或栽培技术支持,则另外支付相应的款项。”

秦牧指着墙上的玻璃说道:“这是我大秦自己产的玻璃吧?”

“是的陛下,目前大秦已经兴起二十多个玻璃厂,玻璃产量在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下降了很多,这价格也就降下来了。虽然相对而言,还是有点贵,但基本可以用于大棚了。

还有就是这些钢架,成本和砌砖柱已经差不多,但采用钢柱,可以少占很多空间。这也得益于我大秦冶炼技术的提高,南直隶马鞍山、辽东鞍山等六个大型矿冶相继投产所带来的钢铁价格下降。”

听了这些,秦牧心中感觉十分愉悦,他并没有面面俱到,处处亲自指点,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的注入,以及一些政策的松绑,很快就催生了很多新鲜事物。

象司农寺搞这些大棚,放在整个国家层面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但此举却包含了很多创新的原素,而它还会催生出什么,现在还很难预估。

空气飘着一股煤味,秦牧不用看就猜到大棚是用燃煤供暖,在关中、山西等地,百姓很早已前就使用煤生火了,这不奇怪。

秦牧突然想到后世风行一时的蜂窝煤,加工技术简单,却有易于燃烧,并大大提高煤炭利用率。秦牧怕过后忘记,当即便把蜂窝煤的制作办法告知了陈桂等人。

*************************

ps:各位亲,每个帐号每天都会有免费的书评票,诚求各位支持一下,在书评区找到置顶的参赛贴,投“姑苏三圣”一票,拜托了。

至于年度作品票,那就是个坑,就算亲们花钱投票,最终“历史之王”也不会落到我这种小作者头上的,因为这样的荣誉落若万幸到我这种小作者头上,后果是大神会很不爽,很多人也不服。不去争这些了,咱注定无福消受。

从一开始,我就只是看中上那个榜能露露面,增加点收藏和订阅而已,现在目的基本达到了,感谢每一个给我投了票的朋友,谢谢你们,再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