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扬天下 > 第402章 殿试

明扬天下 第402章 殿试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37:00 来源:笔趣阁

***

秦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红日初升,光芒万道,秦牧一身黑色王袍,腰配宝剑站在高阶上,内阁辅及六部尚书等大臣列于两侧。

衣着鲜明的殿前武士撑旗执铖,雄壮而威武,让场面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三百六十二名贡士由礼部官员引领,鱼贯而入,向着高阶上的秦牧大礼参拜,高呼:“吾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牧抬抬手让大家起身后,朗声说道:“尔等都是万里挑一的英才,是大秦的希望所在,今日殿试,本王期待你们能以一身所学,作出更精彩的论述,为国献计献策,开始吧!”

殿试只考一场策论,是以有秦牧有“论述”一说,几百名贡士再拜,然后不分名次,各据一几,就坐在庭院明明的冬阳下开考。

这次殿试的题目是秦牧亲自出的,题目为: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西洋人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中国往往求天朝上国之名而失利益之实论。

这道题目其实是三合一,要贡士们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个方面是平戎方面的学问:“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

贾谊是汉代名士,写过《过秦论》,还给汉文帝上过奏表提出防御匈奴的策略。他的策略中的“五饵三表”大致意思是:

是给匈奴点美食、美女、高堂华屋、财物、奴婢,用些先进的东西为诱饵,诱匈奴来投降,等他们来投降后,皇帝本人再跟他们打成一片,亲自酌酒给他们喝,让他们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然后就就会纳头会拜了。三表是要求汉文帝应为天下表率。以德服人。

《汉书》的作者班固讥笑贾谊这些策略是书生意气。不切实际,空谈误国。

但事实是,秦穆公确实靠财物美女诱得西戎归附过;越王勾践也曾凭借美女西施让吴国亡国过;中行说投靠匈奴后,也劝诫匈奴单于不要喜欢汉人丝绸和华屋美女。那只会让匈奴人变得软弱。说明中行说也认为贾谊那一套对匈奴有很大的威胁。

秦牧的题目中的第一条就是让贡士们论术。到底是贾谊说得对,还是班固说得对。

第二个方面是有关变法治国方面的问题:“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

申商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申不害和商鞅。以变法著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意思是诸葛亮不是法家,但使用了法家的治国方略,王安石也是使用法家的理论来实行变法,但他只做不说,讳莫如深。

秦牧要让贡士们论述诸葛亮和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样,并纵论各家学说在治国方面的长短。

第三个方面可归为外交策略方面的问题:“西洋人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中国往往求天朝上国之名而失利益之实。”

大意是西洋人对外注重实利,而中国对外重名轻利,两者之间属优属劣,让贡士们在这方面也展开论述。

这三合一的问题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秦牧挖空了心思才想出来的;

尤其是最后一道题看似很简单,但相信自古以来的科举都没考过这样的题目,秦牧希望通过这道题目,让读书人睁眼看世界,把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对比一下,不要总是盯着自己的脚尖看。

贡士们有一天时间来写策论,秦牧很期待从中得到一些真知酌见来。

包括会试主考傅山、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以及翰林学士顾炎武等人见了秦牧出的这道题目,也都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这题目出得有分量啊,古今中外、军事政治经济变法都囊括在其中了,应试者若是只会背些八股范文的家伙,见了这样的题目肯定是两眼一摸黑。

开考之后,秦牧负着手,在各个考生之间慢步徐行,希望能看到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般而言,殿试通常只是走个过场,大多数皇帝出场只是做做样子,让贡生们归为“天子门生”而已。

但秦牧不但出题出经过深思熟虑,而且打算认真看完每一位考生的答卷,他经过会试第一的韩靖桌边时,见他正在埋头疾书。

秦牧停下来看了看,见他的答卷上有言:

“夫天子主中夏控制百夷、自有强国芘民之道。善治国者、不能必敌之可胜而能为必不可胜、使强邻黠敌闻风夺气、凛然而不敢犯、则天下安矣。若导人於**之事、以乘其敝而取之、此所谓穿窬之智也、岂王者自强之大计乎。及吾读汉书贾谊传、则於五饵三表之说削而不书、犹复深讥其疏、以垂戒后世。於是乃叹班氏之书、其去取为至精、而其识为至远也。”

韩靖这番论述大意可以这么理解,打铁还得自身硬,靠点歪门邪道去引诱他国糜烂,岂是自强之道?

秦牧又复行去,到了司马凯桌边,见他写下的其中一段是:

“吾以谓穆公之霸在增修国政、国势既固则外交之术无往而不宜、且其时天下方以诈力相高、而秦又介居戎狄、行其狡黠之计以取利一时可也。若匈奴之在汉、窃谓虽好汉物亦不至遽即於靡弱。何也、匈奴界处北陲、刚猛忿鸷出於天性、岂独其习俗使然哉。设汉不自谋所以御侮之方、而专务出美善之物以疲人之国、吾恐财产耗竭而边郡之寇掠自若也。”

从司马凯的观点看来,他也认为如果汉朝不谋自强,寻求御敌的办法,而是专以财物美人糜人之国,恐怕把短裤都送出去完了,边疆的敌人还抢掠如故。这和韩靖的看法基本相同。

秦牧看了还算满意,其实贾谊的做法没有错,关键就看你在什么情况下施行这样的策略,秦穆公如果自身不强大,靠送几个美人就想让西戎归附是不可能的,同理,越王勾践如果不是用范蠡文种将越国治理得强大起来,送出西施也是白送。

修政以强自身,这是道。出美善之物以疲人之国,这是术。道与术并用,相辅相成才是正理。

秦牧游步徐行,不时停下来观看贡士们的答卷,有些人紧张得直冒汗,但有些人即恨不得秦牧停在自己桌边不走了,百人有百态,不一是足。

秦牧经过一个叫陈镇远的贡士身边时,发现他已经答到第二个问题,只见他写道:

“天下之患莫甚於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虽申商之术、儒者弗道、然时势所值、激於不得不然、善为国者必不敢因循顾忌、而贻天下以不测之患........”

他这观点,在秦牧看来,还算可以,于便停下来细看,陈镇远一发不可收拾,洋洋洒洒近千言;

他不光论述了诸葛亮和王公石变法的苦衷,秦牧总结下来,他的思想竟是以儒为皮,以道为肉,以法为骨。虽然这层意思表达得很含蓄,但内里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在当下来说,他绝对称得上是个异类了,而秦牧个人,也更趋向道家和法家,法家就不必说了,老子的《道德经》足以称为夏华最高智慧的结晶,至少秦牧是这么认为的。

汉唐两代国家最强盛之时,都是以道家方略治国。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绝非真的是无所作为。

秦牧宁愿把“无为而治”肤浅地理解成官方对民众的思想少了管束,让各种思想和学说自由碰撞,少划分些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奇技淫巧之类的加以贬斥。

另一方面就是放权,少对各行各业指手画脚........

*********

ps:感谢大头鱼12的厚赏,谢谢。

再求求月票,推荐票,实在没有就给些点击吧,看了这点击量心里就拔凉拔凉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