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扬天下 > 第1111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明扬天下 第1111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0:56:17 来源:笔趣阁

***

**县与帝都南京隔江相望,距离南京约百里左右,快马半日可至。

县境除滁河下游和长江沿岸为冲积平原外,多属玄武岩方山丘陵和黄土岗地。从南京走陆路往淮安、清江浦、海州、泗州等地的话,都要行经**,因此**的商贸也颇为发达,每天车马熙熙攘攘。

临近梅雨季节后,天空时常是细雨茫茫。张志年过五旬,须发已微微花白,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间系着一个渔篓,手上拿着钓竿,冒着细雨来到县城南郊的龙池边。

南郊龙池出产的鲫鱼肉质细嫩,十分鲜美,远近闻名,但是价钱也比其它地方的鲫鱼高出三成。

张志挽着衣袖和裤脚,因为池边泥泞,连脚上那破旧的“千层底”也脱下来别在了腰间,不管怎么看,他都像个乡野村夫。

不过附近的农人多数认识他,见了他总会停下,让到路边,恭恭敬敬的施上一礼,叫一声:“张训导。”

在明代,各县分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县学通常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府一级的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则多为与金榜无缘的举人或贡生,由地方官指派。

其中嘱托是约聘教员,类似于后世的代课老师。

而无论是教谕,还是训导、嘱托都与地方行政、诉讼无关。没有油水可沾,“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的奉禄极为微薄。而且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每天与四书五经打交道,也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多不善于经营;

依靠他们微薄的俸禄,不过是勉强能养活自己而已,因此往往只能抛下妻儿一个人去就任,长期过着“妻离子散”的生活。甚至连堂上双亲。都无力奉养。

张志拿着钓竿来到龙池边,拿出蚯蚓为饵,下了钩。望着一池蒙蒙烟雨,葱笼春景,紧了紧身上的蓑衣徐徐吟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实他远远没有诗词中描写的那么惬意,他的发妻留在老家奉养年过七旬的老母,原来妻子靠着织布勉强能维持着家中的生计,但半年前,妻子因劳累过度病倒,至今没有恢复。

张志一个个的去拜求同僚借钱,可同僚和他领着一样微薄的薪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有钱借给他呀。

张志求告无门,绝望无助。正准备辞去训导一职,回家再想办法。最后还是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学生回去求了父母接济张志,才勉强支撑过来。

如今龙池钓鱼,也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贴补家用。

张志故作轻松地吟完诗,才注意到今天来龙池边垂钓的人多了不少。细雨蒙蒙,加上大家都戴着斗笠,披着蓑衣,一时也看不出是些什么人。

张志心中不禁暗叹,因为池中的鱼总是有限的,这来垂钓的人多了,难免僧多粥少.......

接下来,张志发现自己今天所在的位置大概是风水不好,下钩许久都没有鱼儿上钩,透过迷茫的烟雨,却发现别人不时钓上鱼来,急得他不时抽起自己的鱼钩,蚯蚓还在,可怎么就没鱼来吃饵呢?

他四处张望了一下,提起钓竿,拿上空空的鱼篓换了一个地方,还是没钓到鱼。

他很想厚着脸皮,蹭到南边的那株古柳下,因为他注意到,古柳下的那人钓上的鱼最多,这地方应该是最好的。

只是古柳处地方窄,除了一处水面比较干净,其它的多生水草,不适合下钓,张志只得作罢。捱到暮色将临,他才钓起两尾鲫鱼,想起家中境况凄凉,张志拿起鱼篓,抚着被雨水打湿了的胡须,不禁感叹:“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李寓,怎么是你?”

“恩师,不光是我,其他同学都在,恩师在上,请受我等一拜。”

从古柳边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学生李寓是谁?张志见他不顾地上潮湿,屈膝便拜下去。那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龙池边钓鱼的人,也纷纷站起来向他行拜礼,然后把自己的渔篓拿过来,把鱼倒到他的鱼篓里.....

“你们.........你们这是做什么?”

李寓说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恩师家中有困难,学生等无力接济,心中愧疚不已,这些鱼,是学生等唯一能回报恩师万一的,请恩师请下吧。”

“请恩师请下吧!”

“请恩师请下吧!”

“.........”

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孔,张志那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黄昏的细雨迷迷蒙蒙,打湿了他的眼眶。

张志在李寓等学生的簇拥下,顶着细雨,踏着泥泞,高一脚低一脚地回到县学。远远就看到县学前围着一些民众,而县学的教谕汪百真手上拿着什么,神情十分激动,另外两训导康庄和韦成更是跪在泥泞的地上,又哭又笑,状若疯癫。

张志和一群学生大惊,连忙跑过去。

“汪教谕,出了何事?你们这是......”

“张训导,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来看看,咱们......皇帝圣明!皇帝圣明啊!”

张志接过汪百真手上的公文仔细看起来,严格来说,这是一份通过朝廷发下来的圣谕,圣谕上开篇就以“天地君亲师”来点明老师的崇高地位,细列了老师贡献以及艰苦,最后张志的目光死死盯在“加俸两石”的字眼上,手里鱼篓啪的一声跌在地上,一篓的鲫鱼落在泥地上乱跳着。

“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张志恍如做梦一般,喃喃地问着。汪百真激动地答道:“是真的,当然是真的,这是圣上的旨意,是圣上的旨意.........”

训导虽然是也官,但未入流,之前每月的俸禄只有两石米,有时俸米还没法全额拿到,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一年到头,连件新衣服都买不起,肉都吃不上几回。

现在俸禄突然加倍,变成了月俸四石,这都快赶上明代的知县了,纵观历代,这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月俸四石,月俸四石....张志反复念叨着,和另外两个训导一样,有感皇恩浩荡,忍不住老泪纵横,面京跪下三叩首,高呼万岁!

周观的百姓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后,议论纷纷,多数也称赞皇帝给学官加俸是圣仁之举。

一直以来,教谕与训导这些学官都很得普通百姓尊重,他们传播着知识,传播着希望,但俸禄很微薄,生活过得很苦,和他们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

因此现在皇帝给学官加俸,多数人都觉得是应该的。

这次得到加俸的,是大秦所有的学官,整个大秦,将会掀起一轮尊师重教的风潮。不难想像,成百上千个州县,都会出现像**县这感人的一幕,数以万计的老师,将会因此受益,进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接下来,朝廷要对所有老师进行培训考核时,阻力将会减到最小,而秦牧要推动数理并轨教学,也拥有了普遍的支持。

而朝廷每年在教育上不过多投入了三几十万龙币。

****************************

ps:感谢八八戒戒、入竹万杆斜、沙漠灬书虫、魔界小小虎、吴钩霜月寒、foreverking?、幻龙男孩、牛回头、墨天宅、羊子勋哥等书友的月票或打赏,在此对每一个给予我支持的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