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神隐山海经 > 第238章 请助手

神隐山海经 第238章 请助手

作者:鬼雨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3-04-20 16:36:15 来源:笔趣阁

凌晨4点,蒋秋芸醒了。她也是修士,精力旺盛,不需要睡七八个小时。

醒来之后,与陆丞缠绵一阵子,然后起床练剑,再修炼五禽戏和五气归元诀。

陆丞则取出香炉,念诵咒语,散发出浓郁的灵气,在这种环境中修炼,进步非常快速。

他因为吃了“升龙丹”和扶桑树的桑甚,到了先天第二重的后期,距离圆满不远了。

蒋秋芸的五脏之气也积聚了六七成,再有一年就有希望进入先天。

吃完早饭,两人开车返回岱城。

陆丞将花梨木取出来,收入一枚储物腰佩,交给父亲处理。

家具店和香料店的管理都是由陆天明负责的,陆丞从来就没去店里看过。

这一次,他租了个大卡车,拖着10吨花梨木,跟父亲去了家具店。

家具店规模不大,总共只有十来个人,但有一位五十多岁的高级木匠领着,讲究的是精凋细琢,全榫卯木质结构,没用一根钉子。

陆丞从店里搬走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这些家具都已经打磨光滑,但还没有上漆。

店里高级木匠张大年好奇的问道:“我们有上好漆的家具,你为什么不选呢?”

陆丞微微一笑,道:“我不喜欢油漆的味道。”

他那异界的小木屋里还缺乏家具,如果带去上了油漆精美绝伦的桌椅,未免太惹眼了。就算是没上漆的桌椅,他都觉得制作得太精巧了。但因为没有铁钉之类,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

张大年对新到的10吨花梨木赞不绝口!

“这可是正宗的黄花梨,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观,这么粗大的木料,实在太罕见了!你知道吗?就算是小料,目前的价格也要1800万一吨!像这样的大料,哪怕5000万一吨都有人抢着要!陆先生,您这些木料从哪儿弄的?”

他问的陆先生是指陆天明,他只是个木匠,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晓得陆丞是干嘛的,在他眼里陆丞只是普通的年轻人。

陆天明故作神秘的说道:“木料的来源是秘密。”

张大年呵呵笑道:“据说黄花梨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能长到这么粗大,相当于树王了!别说在中国海南岛上不能砍,哪怕是越南,也不准砍伐吧?我就想不明白,你们从哪儿弄来的木料?”

花梨木是五大名木之一,又分成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印尼和缅甸也有黄花梨,品种略有不同,但都是珍贵木料。野生的海南黄花梨产于海南岛上,其中白沙、东方、昌江、乐东、三亚、海口为主要产区。它们一般生长于海拔350米以下的山坡上。名贵的海南黄花梨则主要生长在黎族地区,其中尤以昌江王下地区的海南黄花梨最为珍贵。

陆天明摆了摆手:“不可说,不可说。”

张大年只能压下疑惑,埋头去干活。

陆丞和蒋秋芸在岱城住了两天,然后开车去了苏州。因为泉城的冬天有些冷,苏州的气候稍微温暖一些。

按照蒋秋芸的说法,如果还觉得冷,那就去云南建个院落居住!

陆丞对于云南的苍山洱海印象很好,而且那里接近翡翠的原产地,闲着无聊还可以逛街扫货,所以完全赞同她的提议。

原先,苏州冬天的平均温度是2℃~9℃。近年来,由于空中有一个明亮的符文大火球,温度提升了2度。冬季白天的平均气温为11℃,穿件夹克衫或者西装、薄毛衣就可以了。

而且,蒋秋芸比较喜欢的是,苏州的草木到了冬天还是绿的。如果换做泉城的话,只有田野里的冬小麦,避风的沟坡处才有绿草,山上的松柏则是苍黑色。

秋丞园,一别两月,依旧清幽。

4.5亩的园子,近似于正方形,边长54米,除了一座别墅外,其他区域都栽种了花草树木,有专业的园艺师打理,还有管家柳青城每天过来巡视一遍。

当然了,花钱那是必然的,没有钱谁帮你管理?

这些都不用陆丞管,蒋秋芸赚的钱不少,还不知道怎么花呢。

陆丞从来不问她的收入,哪怕再缺钱,再想追加投资,也不会打她的主意,因为买股票上瘾,这玩意一旦陷进去,买起来没个头儿!就算再有钱,也没法将几千家公司的股票都买下来啊!

两人在秋丞园住下来,心情恬澹,岁月静好。

蒋秋芸除了修炼就是写书,而她在写书的时候,心情愉悦,头顶的天窍打开,灵气从天而降,充斥于五脏六腑,这是一种特殊的修炼方式。

在这种状态下,她的灵魂和思维非常活跃,思如泉涌,食指在键盘上跳动,一段段文字就像流水一样出现在屏幕上。

对她来说,写作就像编织梦境,很是轻松愉快,但是修改起来,就显得比较痛苦了。尤其是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将300万字的小说压缩到200多万字,这太折磨人了!

陆丞对她说:“我建议你找个私人助理,专门帮你修改文章。”

蒋秋芸苦笑:“请人容易,但只能做文字校正。认真的修改还要我自己来。”

“帮你做文字校正也好啊,至少能节约一些时间。”

“嗯,你说的有道理。”

她跟师姐罗英静联系,问她有没有熟识的低年级同学,愿意做文字校正的业余工作。

罗英静是博士研究生,平时也做助教工作,答复帮她问问。

过了几个小时,罗英静推荐了一位齐鲁大学文学系大二的女学生,名叫“姚静”,浙江人,家境普通,学习努力,文字功底好。

蒋秋芸加了姚静的QQ,跟她视频聊了一会儿。

姚静20岁,相貌端庄,性格温婉,说自己喜欢写诗,给蒋秋芸发过来一首现代诗,还有一首七言古诗。

蒋秋芸看了看,赞道:“你的诗写的不错,继续努力,大有前途。你能不能说说,为啥喜欢写诗呢?”

姚静“咯咯”笑道:“因为我祖上出过一位诗人,姚燮,你听说过吗?”

“听说过。你这算是家学渊源?”蒋秋芸随手在电脑上查了查。

姚燮(1805年-1864年)曾写过一千余首词和一万二千余首诗。祖籍浙江诸暨。祖父姚昀着有诗集,父亲姚成是县学秀才,家境清寒,姚燮曾有“五世儒素风,俭朴诚适宜”之自述。姚燮虽然才高学富,但在科场上很不得意,三次参加会试都不第。

姚静说愿意帮忙校正文字,既有时间,也有精力。

写诗跟写小说不一样。写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那纯粹是功夫活,每天坐在电脑前,就像搓麻将,一坐就是大半天;写诗讲究灵感,有了灵感,一会儿就能写出来,没有灵感,绞尽脑汁也没用。

为了赚钱,姚静平日里还做家教呢,审稿能开启思路,提高文学水平,比做家教好多了。

蒋秋芸便跟她说定了,有偿校正文字,并提供修改意见。

她的《云起一天山》已经修改了三遍,但也不能保证没有错别字。

她把小说传给姚静,请她最后再读一遍,将有疑惑或谬误的地方标识出来。

蒋秋芸教给姚静。如何下载审稿软件,如何在旁边做标识。

因为是初次合作,又是三修的文章,她只让姚静做标识,不让她直接修改。

“一周时间,能不能仔细看一遍?”

“没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