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鉴宝秘术 > 第二五七八章 诗书画三绝

鉴宝秘术 第二五七八章 诗书画三绝

作者:北域神灯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00:56:07 来源:笔趣阁

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

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

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

从这件作品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真正了解郑板桥的字儿,就不难从这字的特点中看出郑板桥的神韵来。

字如此。

画亦有特点。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

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

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

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大家可能都知道,郑板桥最擅长画的有三样,一个是竹、一个是石、一个是兰花。

倒是没听说过郑板桥画梅。

但是没听说过,并不代表他就没画过。

首先从这幅九九消寒图的石头来看,就有郑板桥画中石头的十分特点。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UU小说也活了,如《竹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

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

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

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

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

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很显然,这幅九九消寒图中的石头,与《竹石图》中的石头是十分相似的。

只要稍微对国画有研究的人,看到这两幅画里头的石头,就不难看出是出自于郑板桥之手。

至于说梅花。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然而他UU小说的梅花,一点都不输给竹子。

甚至在梅花之中,还透着他所画竹子的影子。

《清代学者像传》说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

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

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

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

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这个道理其实等同于画梅。

只不过郑板桥显然太过擅长画竹了,以至于在画梅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到画竹的手法。

越是如此,才月越让张天元确信,自己手中的这幅九九消寒图,绝对是出自郑板桥之手,这一点应当是毋庸置疑了。

郑板桥这个人,不仅仅是书画双绝,而是诗书画三绝!

所以这字跟画出自同一人之手,也是可以理解了。

至于说生宣纸价格昂贵,那个被世人说成穷困潦倒的郑板桥如何买得起?又如何敢用来画九九消寒图?

这个就更容易理解了。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

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

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

“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

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在张天元看来,这幅九九消寒图应该就是郑板桥在赚了钱之后的得意之作。

也算是跟现代人一样,发了工资之后,很多人都喜欢去奢侈一把,买来自己平时不敢买的东西。

或者吃一顿平时不敢吃的美味。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