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鉴宝秘术 > 第二六七二章 佛像

鉴宝秘术 第二六七二章 佛像

作者:北域神灯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00:56:07 来源:笔趣阁

不得不说,戴维斯取出来的东西,着实吓了张天元一跳。

因为那是一尊佛像,虽然不大,但是却异常的精致,而且即便不用鉴字诀,张天元也能判断出这东西是唐代的。

之所以惊吓,那是因为造像这种东西,在市场上被管控很是严格,搞不好那就是违法的交易啊。

佛教造像艺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各时期有各时期的风格,总体来说,是逐渐的本土化,世俗化,这一脉的,到中晚唐,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雕塑,或者说造像,李泽厚先生有段话说的很好,我现在手边没原书,断断续续只大致记得大概是这样讲的——

“北朝的,秀骨清像,褪尽人间烟火,那种不可言说的微笑,仿佛是对人世的欢乐也好,痛苦也好,完全的漠不关心;

唐代的,健康丰满,本尊,菩萨,天王,力士……等等分工更加明确,它们的姿态和表情,更愿意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接受人们的顶礼,应允人间的诉求;

宋代的,已经几乎完全是世俗人的样子,宗教意味已经完全与包括禅宗的宋儒世俗哲学所融合替代了……”

他还这样讲——

“……在宗教雕塑里,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各种不同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北魏以理想胜,宋以现实胜,唐,则是两者的结合。它们各自有着优秀与拙劣的作品。

而我本人则比较推崇第一种,因为它更充分的运动了雕塑(造像)这门艺术最核心的特征和表达手法——以静态人体的大致轮廓,表达出高度概括的理想。”

从六朝到隋唐的这些北方石雕造像,历来是中国古代艺术品形而上层面鉴赏的最高归宿之一,让研究家们沉迷其中,是收藏家的孜孜以求,却是买卖手中的烫手山芋。

君不见国内轰轰烈烈的拍卖上,有几件这样的造像呢?

君不见国内重要的石窟中,那些被敲去的佛头哪里去了呢?

君或许还不知,唐代的石雕造像中,最好的应还不是现在留下来的石窟造像那一类,还有一类是汉白玉的造像,应属宫廷造像,更加似乎无迹可寻。

其实,东西都在的,只是因为很多原因,它们不能出现,它们不能回来。

我们的文物保护政策是,真正的文物是不允许流通和买卖的,也不承认私人有权利拥有它们,如果你从国外买回来的,算得上真正文物的,你还要向海关缴纳重税。

也或许,制定这些政策的人,出发点是好的,可在实际的实行中,却导致了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后果——真正的好东西,国之重器,艺术瑰宝,回不来。

因为我们会追究它的黑五类背景。

实在喜欢,有心买回来的,只能向国家海关等缴纳足够的保护费后才不敢声张的弄回来,还胆战心惊的。

当然这也是无奈,事情总有两面性的,国家这么做,无非是因为当初佛头造像等东西走私太过严重,要遏制这股走私风而已。

事实上,这个政策制定之后的确是有效果的,而且效果还非常之好。

不过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那么多已然流落在世界各地的东西,怎么办?

跟老外讲什么爱国或者国家之类的没用,人家不会在乎你爱不爱国,也不会在乎东西是不是你国的。

人家在乎的是钱。

东西是跟着钱走的,谁出的价高跟谁走!你关上门,抵不住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但是傻乎乎地掏钱去买也是蠢,鬼佬那套把戏现在很多人都看得非常明白,但是却没什么办法。

张天元有幸掺和了这场游戏,现在他在国际市场上几乎都列为黑名单了。

因为鬼佬怕他,东西绝对不会给他。

可这阻拦不住张天元,很多事儿,不用他亲自出面,依然能够办妥。

真有心,真有志气,就应该遵循规则,好好的努力用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手段,低进高出,用眼光把东西慢慢淘换回来。

战略资源都在自己手里了,才好制定游戏规则,跟鬼佬的古董商博物馆好好的斗斗气,玩玩他们。

不错,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间的佛教造像中的精品,是艺术珍品,国之瑰宝。

翻翻国际上哪些大拍的图录,知名古董商的展览册子,国外博物馆的陈列,那是我们东方拿得出来的,完全与西方古典写实艺术风格不同的,另一派的艺术。

这是一种理想,站在这种理想前的观赏者,轻轻走过时,会赞叹或者会心一笑,而为了这种理想,企图去赢得,去实现,去拥有这种理想的实体的人,或许完全又是另一种心境。

就如你观赏一个美人,和你把美人娶回家,接纳她的缺点,分享平凡生活中的一切时,你必然时不时会有的,怅然若失的心态。

但我想,这才是勇气。

在这个江湖中的,那些黑暗中的买卖手们,他们或者不是清高的研究家鉴赏家,但爱不是说出来的,不是清谈,而是看你付出多少代价,才是爱的几多深刻,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心态也就更复杂。

听着窗外离离细雨,他们会在午夜扪心自问:当初迷恋这些,投身这一行的初衷哪去了?或者光鲜周旋,或者不见天日,熬了这么多年,如何给自己交代?如何给关心自己,质疑这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一个交代呢?

暗夜中的买卖手们,常在子夜十分,聚在一起,名为把物静观,实则扎堆取暖,罢了。

造像这一类东西,绝大多数好东西其实都在国外。

提到国外馆藏的这些早期佛教石雕造像,包括壁画之类的,不能不提一个人——卢芹斋。

这是十九世纪末流落到法国,靠倒卖中国古董发家。

这个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叫“发国难财”,短短十数年就成为当时国际最知名最有实力的大古董商。

此人与戴维斯的父亲十分相似,只不过此人做得更大而已。

现在流落在欧美馆藏的私人手中的重要中国文物,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经过他的手周转的。

有些人说看到他经手的这些文物,就如你看有些标牌下面标有经“c.t.loo”收藏或买卖,就如更为大陆人熟知的那一辈的古董商如仇焱之,孙瀛洲等位一样。

俨然已成为现在文物市场上,流传有秩,出身名门的标志之一了。

张天元只想说一句,他卢芹斋真不配!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