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开工厂 > 第209章 工人新村(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贷款!

对于十六世纪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极为新鲜的名词,不过对于施奕文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尽管非常平常,但在徐思诚的提醒下,他还是明白,工人们不一定乐意借钱买房子。

毕竟,借钱是需要付利息的。

“这个事情,等回头我们慢慢的再议,先把房子盖起来再说,咱们的这几家工厂,将近两千多工人,还能没有人愿意和家人住在一起?”

施奕文随口笑道,房子卖给谁?

当然是卖给人的,既然有人,肯定就不愁卖房子。

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施奕文就选定了新村的位置——距离铁工厂不到两里的一片农地,在那里买下了几百亩地之后,便大张旗鼓的在京城的难民中招起了工匠,按照“以工代赈”的做法,只要是难民,无论是否具备技能,都可以招揽。

不需要保人作保,不需要他人介绍,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开的,不过只是几天的时间,在工厂附近就多出了几千上草棚,那是难民和他们家人生活的地方,他们就吃住在工地上。

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一边培训,一边整治着土地。与此同时,其中的一些泥瓦匠、木匠也被招集在一起,进行培训,毕竟这里要建的房子不同于过去他们常建的房子。

考虑到成本的关系,新村的宅院与这个时代的房屋有所不同,而是与后世农村常见的三间主屋瓦房,两间偏房类似的小院,不仅如此,施奕文还特意从空间的图书馆里,找来了一些建筑资料,根据那些资料绘制了图纸。

“你看,这种三角桁架不同于我们用的穿斗式屋架,它制作起来对木匠技术的要求更低,而且更成更底,穿斗式屋架不仅需要数根大木作为支柱,而且还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这并不符合咱们的需要……”

拿着图纸,施奕文对李兴初等人解释道,尽管早在兴建厂房的时候,就已经引入承重墙与豪威式桁架,但因为赵国业等人正忙着建厂房,这边的兴建住宅,只能临时在难民中招集工匠,向他们解释“三角桁架”的优点和好处。

中国古建不仅柱子多,而且更重要的是浪费材料。为了多提供一些横向支撑做斗拱做柱子,浪费的木料和工时无数。相比于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和穿斗式结构,近代引进自西方的桁架结构,可谓是省时省力,而且可以用于大跨度的厂房建造。对于木结构而言,只有桁架结构能够大大提高结构跨度,据测算,不采用桁架结构,受限于木材本身的材料特性,最大只能做到15米。而大跨度木质三角桁架的跨度可以达到50米,而这种大跨度的房间,本就是发展工业建设厂房的必段。

也正因如此,从创办铁工厂的那天起砖柱木屋架大车间,就一直是这边的特色,现在只不过是把它引入到民宅上而已。

有时候,即便是解释,也不一定能解释得通,除了图纸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带着这些人到现场去看一眼,对于李兴初那样盖了半辈子房子的工匠来说,当他们来到那些砖柱木梁大房间的瞬间,抬头看着几根木头用铁盘钉搭扣在一起的模样,在心底一对比就意识到它的优点。

“东家,这梁可真省料啊!”

可不就是省料,非但省料,而且还省时。

“可不是,我估计这样盖三间房子,还没有过去盖一间用料用得多。”

“嗯,确实能省不少木料,这样吧,就按照这样的图纸,先盖一千栋院子出来。”

“一千栋!”

周围的人一听,无不是惊讶道。

“盖这么多房子,给谁住啊?”

当然是给工人们住,按照在另一个时空里养成的习惯,即便要建小区,那自然要画出小区规划图,向人们直观的展示小区的整体规划,于是乎在工厂附近又多出了几个报栏,报栏上画有新村的整体规划。

规划图是现成的——从杂志上抄下来的,甚至就连建筑图纸,也是现成的。这些划时代的房屋,虽然只是被画在了纸上,但仍然引起了工人们的兴趣。

一时间,在茶余饭后,各家厂子里的工人们,无不是在那谈论着房子,谈论着买或者不买的问题,当然,那些没有多少余钱的小工,往往只望房兴叹了。不过这一切并不没有妨碍,新村日益热闹起来。

不到半个月的功夫,那里不但聚集了一两万从南边逃荒过来的难民,当初的小市集,甚至隐隐的变成了一座市镇,只是这沿河建在河滩上的市镇,着实也太简陋了一些。

虽然简陋,但是这里仍然吸引了很多流民,至少在这里他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份工,那怕就是在河边挖沙子,微薄的收入也可以让他们保证家人不至于饿死,这总好过在城中乞讨。

“致远,也就是你,能不记名利的做这么多事情。”

置身于河堤上,看着无主的河滩荒地上,一间挨着一间的草棚,草棚间升起的炊烟和孩童们的欢笑,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张静修,这些流民现在生计已经有了着落。

“怎么是不记名利了,你没瞧见嘛,我这也是能挣着银子的,这一千处房子,一处挣个几两银子,那也是几千两的利润。”

利润不高,但总归还是有利润的。

施奕文的回答,让张静修笑了笑,他又岂不知道,这点银子于施奕文而言是不入眼的。

静静的看着流淌的河水,张静修长叹道。

“哎,这次旱灾,不知又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了……”

“旱灾?”

施奕文不解的看着张静修问道。

“子宣为什么这么说?”

“致远,你看这河水。”

指着卢沟河,张静修说道,

“京城周围也是足有一个月没有下雨了,就是卢沟河的水位都已经下去一尺有余,卢沟河尚是如此,更何况北直隶的其它小河,只恐怕这时,不知多少小河干涸,现在正是粮食用水的时候,河流干涸、无水灌溉,大旱自然无法避免,这百姓的日子啊怕是难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