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开工厂 > 第200章 水泥 (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水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所有的现代建筑都离不开它。甚至可以用建筑的基础来形容。

原本的得益于空间建筑工地上的几百吨水泥,施奕文倒没为水泥犯过愁,可现在水泥用完了,那就只剩下一个办法——制造。

如果以二十一世纪的工业标准,制造水泥需要大量的专门机械化——破碎机、回转窑、球磨机等等。以现在铁工厂的能力,显然无法制造这样大型设备。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洋法不行,那就土法。

得益于图书馆里大量的老书——其实也就是老杂志、老书的电子版,施奕文很容易的找到了土法生产水泥的工序。

原本他还以为烧制水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可是在58年的《建筑材料工业》中,他找到了西安一家砖瓦厂利用本地粘土和附近的白垩土、无烟煤和石膏作原料,在烧青砖的土窑内煅烧,制得了150-200号水泥工艺。

它的工艺非常简单原料的配合比也很简单,就是白垩土100市斤、红粘土8市斤、无烟煤15市斤,石膏加入量为3%,首先将白垩土、红粘土和无烟煤三种原料磨成细粉,加入33%的水,调成泥浆,然后再捏成7公分大小的圆球,经过晒干后,装入烧青砖的土窖烧制,煅烧温度600-800摄氏度就可以,根本不需要用烧耐火砖的砖窖生产。烧制红砖的轮窖的烧成温度都在1200℃以下,一般的烧成制度中温度最高在1100℃左右。而红砖的烧结温度是1000℃。其实,这也是粘土砖的温度极限,轮窖是用粘土砖建成,而粘土砖在1400℃就会融化,而烧制硅酸盐水泥所需要的1450℃。

不过在建窖的时候为了提高轮窖的寿命,内部窖膛还是会用耐火砖搭建,就像正在建设的轮窖,窖膛就是用耐火砖砌筑,因为铁工厂那边的化铁炉等地方一直需要耐火砖,其实铁工厂里就有一个小砖窖,专门生产耐火砖。如果要生产高标号水泥,还真的需要用到那座烧耐火砖的立型窖。但是目前并不需要。

不过眼下,对施奕文来说,他追求的是够用就好。就像在为了碾磨熟料球所需要的碾磨机,就是一台水力球磨机,磨球是铸铁球,只有机体是用熟铁铆钉成形,一次可以装料一千斤,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磨成所需要的细粉。

其实,对于球磨机的制造,铁工厂早就是轻车熟路了,毕竟,生产火药的硫磺、硝酸钾都需要磨成细粉,只不过那里用的是木球。现在只需要借鉴以下原理就可以了。

不过只是几天的时间,在轮窑厂砖红色烟囱向空中喷吐出着滚滚黑烟时,几个小时后伴随着成吨的水泥球料被转出窖室,在冷却后,那些球料被送到球磨机里,掺入3%的白石灰,经过几个小时候的机磨后,上千斤水泥成料倒被了出来。

经过180目的细筛过筛之后,施奕文立即吩咐徐光启把这些水泥加水拌匀,在众目睽睽之下,泥瓦匠们用它砌一堵墙。

“和咱们之前用的水泥一样!”

孙鸣安显得都是很兴奋,他原本一直对水泥非常好奇,一直不知道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可不曾想居然是用砖窖生产出来的。

至于那些干了一辈子瓦匠活的泥瓦匠们,更是看傻了过,尽管原本他们就对那个“水泥”好奇的很,毕竟,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是用土、石灰加水和在一起砌墙造屋,至于达官显贵们那样的,也不过是加了米汁的土泥。可在这里用的却是凝固后像石头一样结实的水泥,而更不可思意是那“水泥”居然是在窖里烧出来的,再磨成粉,就成了“泥”。

这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相比于其它人的惊讶,施奕文却盯着水泥新砌的墙,自言自语道。

“差不多应该相当于200号以上的水泥吧……”

按照资料上的说法,如果把窖温升高到1300度,制得的水泥可以达300号。

“光启,你记不记得,书上说的抗拉测试,是怎么进行?还有抗折测试,你看看和玉民他们一起,让工厂那边制造一些设备,然后对这些水泥进行测试,将来还可以继续改进工艺,提高水泥的质量。”

听着老师的吩咐,徐光启自然是热情十足的投入到新的试验中,至于玉民则是庄里的少年,少年人常在一起玩,自然得他也把学会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教给了他们,慢慢的倒也成了一个十几人的“学习小组”,对此施奕文自然是乐见其成,甚至还鼓励徐光启到庄里的社学教人数学。

现在当然也会鼓励他们进行试验,而且这些水泥也需要进行测试。尽管还没有进行测试,但是在水泥干结之后,证明这种烧制的土水泥完全可用来砌筑引水渠,或许不一定能用来建筑混凝土建筑,但作为建筑材料的黏合剂倒是再合适不过。

有了砖、有了水泥,原本暂停下来的施工,又一次热火朝天的开始了。

春去夏来,在天气一天天变热的时候,终于,第一座水轮机在河边的轮机车间里安装完成了,几乎是在它投入使用的第一时间,所有人都被它强劲的动力给惊呆了,甚至就连同施奕文自己也惊呆了。

“差不多有二十马力吧!”

自言自语着,施奕文看到原本缓慢挤出砖坯的挤压机迅速的挤出一块块砖坯,速度提高了不下十倍。别说是对于这个时代工匠,就是对于施奕文来说,这样制砖的速度,都是很难想像的,动力的增加让生产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高,不过现在唯一制约制砖坯效率的,恐怕就在于砖厂能开采出多少粘土了。只要粘土能供应得上,这座轮窖砖厂每年都能生产上千万块砖。

而在卢沟河畔的轮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里的地标性建筑——15米高的红砖烟囱,本身就非常醒目,尤其是在它喷吐出浓烟的烟雾时,即便是相隔甚远,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