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朝大祸害 > 第二百九十三章 帝国有组织的对外掠夺,屠戮外夷

因为大明目前还不需要奴隶。

毕竟大明自己的失业百姓都还很多。

所以,大明需要的是农田,不是人口。

这些土着被消灭后,李自成就下令烧掉这些土着,然后将烧后所产生的以白磷和草木灰为主要成分的灰土洒到田里,并等着大明官员带着移来这边的百姓们来这里分田耕种。

白磷和草木灰都是很好的肥料,故而需要洒到田里。

因为作物很需要的元素就有磷和钾。

在此时的中南半岛,一处有明军巡逻和站岗的临海地区,就已经有一批来自关中的汉人百姓在这里被分了田。

历史上这一时期,陕西五年大旱,达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也直接促成了崇祯初年的大规模陕西农民起义。

而这一世,陕西依旧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旱。

所以,由朝廷官府动用国家力量迁移出去的汉人百姓,在这段时间,主要是陕西的无谷百姓,关中也有不少。

可以想象的是,多年后,这里会有很多人开始操起关中口音。

不过,移居到这里的关中百姓不知道的是,他们的田地是朝廷从当地土着中夺来给他们的。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朝廷要想不通过屠戮自己民众的方式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就只能屠戮外夷!

除了关中百姓,大明还派来了许多南方善于种水稻的老农当技术员,教这些北方迁移来的汉人农民种水稻。

大明不缺乏农业技术高超的农民,毕竟大明是农业技术积淀很久的农业帝国,也因此,这里的农作物长得比原来的农作物更好。

当然,或许也跟这些土壤变得更肥沃了有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地方的原有土着势力被消灭后,这些土着原来通过耕种所积累的粮食自然也会被大明直接掠夺走,运回国内。

故而,通过从这些土着手中劫掠来的粮食和新迁汉民收获后所交的粮赋所得粮食,使得大明每年能从南洋运回大量粮食。

每年的运粮船几乎源源不断的出现在广州、月港、定海、登来、天津这些地方。

而这些粮食运回国内后,进一步充实了大明在通州等地的粮仓,以及在九边用作军事用途的粮仓,还有各省用作平抑物价与赈灾的常平仓。

除此之外,大明朝廷还因为有大量粮食流入,新增了许多专门用于营造大型工程和大规模灾难救济的粮仓。

陕西此时就新增了几个由户部直接管理的大粮仓,从而使得因为大旱产生的新流民不会饿死。

没办法,这一历史时期的陕西干旱的确很严重。

一般而言,干旱两年就算是大灾,两年以上很是罕见。

但偏偏这一时期的大明就遇上了个五年大旱!

而且按照历史发展,在这以后还会有河南的蝗灾,以及黄淮地区的大规模水灾以及江南地区的大规模饥荒,和华北地区的大规模鼠疫,接踵而至。

所以,历史上的崇祯还是挺难的。

因为据考证,历史上崇祯做皇帝期间,几乎年年有大灾。

故而在灾难史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崇祯深渊”。

话转回来。

所以,这一时期的陕西不大规模爆发农民起义是不可能的,以及后面不出现数十万流民从贼,也不可能。

另外,这一时期的大明要想自己内部解决民生问题也不可能,就算你铁血改革,分田分地,但人家老天爷不配合,让你粮食大减产,你也没法解决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

哪怕天启也跟崇祯一样把自己这个皇帝用菜份额减到只有五份菜,然后逼着其他贵族也跟着节俭也不行。

好在这一世,大明在张贵影响下,改变国策,打破儒家道德约束,把天灾**导致的压力向外转移。

把南洋的粮食资源大量运河国内,再加上国内经过内部改革,行政效率和吏治清廉度也都提高不少,所以,就没有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出现。

只是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还是存在的。

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帝国,当这个国家的大多数统治者都是封建地主的时候,他从骨子里还是反对对外转移矛盾的。

因为这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南洋的粮食资源大量运回国内,避免了陕西的许多百姓卖儿鬻女,也避免了许多百姓通过借高利贷的方式去解决温饱问题。

所以地主们也就没法子借着天灾兼并田地,享受廉价的劳动力。

“造孽啊!把粮食喂给穷人!”

陕西地主马文懋此时就因为看见潼关官仓直属粮店下属粥厂将掺沙干粥分给过路贫民果腹时,而气得咬牙切齿,并道:“朝中的陕西官员也不知道阻止一下朝廷这种靡费粮食的无耻行径!”

不只是陕西的地主不满。

参与走私南洋粮食而炒作粮价的沿海地主们也对如今南洋粮食被朝廷用国家力量夺回国内用作解决民生问题的行为很不满。

要知道,这些南洋的粮食本来是他们发财生利的资源啊。

另外,土着们自然也不满大明这种直接掠夺他们粮食,还消灭他们人口的粗暴方式。

但这些人不满归不满,也没法对抗大明朝廷的强大武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朝廷以国家力量,强制把海内外的资源用来解决民生和加强国家实力。

虽然民间很多地主不满,海外也有很多土着地主不满,但大明朝廷通过这种对外直接掠夺或通过贸易间接掠夺粮食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方式,的确解决了国内的许多危机。

避免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且不提,许多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士子的进阶空间也增加了不少。

毕竟新占的土地需要很多官吏去治理,另外内部也因为需要内部矛盾向外转移而转移外部资源来解决内部矛盾而增加许多官位,所以,直接导致大明朝廷不得不一再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这个现象带来的好处自然是不满现状的声音虽然有,但支持的声音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另外,一旦这样形成定势,将来要想撤掉也将会变得很不容易,毕竟撤掉就意味着大批官员要下岗。

而大明朝廷现在能这么做的根源还在于工业司能源源不断的提供先进火器,从而能使更多的民壮变成训练有素的精兵,并有组织的去掠夺和开辟。

只是工业司要想源源不断的提供先进火器,就又需要更多的资源为工业司提供支撑,比如眼下工业司急需的铁矿。

天启和他的宠臣们要想继续维持工业司的运转,进而让军队继续有组织的在外面掠夺资源回国,让官僚们继续有组织的在外面经营新开辟的土地和新迁移的百姓,使其重新安定下来并繁衍而产生新的汉家文明聚居区,就得继续坚持眼下对外扩张的政策,尤其是眼下得真的去开发茂山的铁矿,把咸州要回来。

也由此可见,大明要想用把内部危机往外转移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中兴,非得朝廷动用国家力量,强行组织不可。

而不可能指望民间社会有动力推动朝廷这么做。

为什么只能靠朝廷动用国家力量去有组织的对外攫取资源,而不能指望民间自发去对外攫取资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