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疯皇 > 951 一统西域

大明疯皇 951 一统西域

作者:星辰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7:22 来源:笔趣阁

泰昌已经很久没有昭告天下了,因为这几年他都在外征战,根本就不在大明本土。

不过,这次他却是亲自写了份诏书,命人乘火车送到了京城,送到了内阁,再由内阁签发,拓印成通告,派快船送到大明两京十三省所有州府县城。

诏书的内容那是相当的多,电报里根本就说不清,这也是他派人送去京城的原因。

当然,诏书的主要意思就一个,那就是分配西伯行省的土地,或者说鼓励大明两京十三省的老百姓去西伯行省种地。

原本,大明老百姓对这突然之间冒出来的西伯行省那是一无所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西伯行省到底是在西面还是在北面。

还好,连续几期的《世界报》都对西伯行省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西伯行省乃是大明新开拓的疆域,其面积足足比大明本土两京十三省大了两倍都不止,而且那边土地肥沃,良田足有数十亿亩。

更重要的,那边地广人稀,根本就没多少人,大明击败那里的蒙元残余势力之后,几乎所有良田都空在那里了。

还有,那边景色优美,河流水系发达,山林密布,各种鱼类和野生动物数不胜数。

如果去捕鱼,一网子撒下去最少是十几斤,撒几网就够吃好几天。

如果去打猎,各种山珍野味能打到你背都背不动。

总之,《世界报》把那边描述的就如同人间仙境一般,就算是冬天里的冰天雪地也被描述成了难得的盛景。

《世界报》这么一描述,大明老百姓自然被吊起了胃口,很多人都想去西伯行省看看,看那边到底有多漂亮。

紧接着,内阁发出的通告就到了。

大明皇帝昭告天下。

西伯行省已全部纳入大明版图,数十亿亩良田亟待开发。

大明本土两京十三省的老百姓都可以申请去西伯行省种地,大明朝廷会提供各种优惠和便利。

凡是愿意过去的,不管男女老幼,每人分良田一百亩,耕牛一头。

举家搬迁过去的还免费送住房一套,保证冬暖夏凉。

还有各种家什及日常用品,那都是免费送的,只要拎着换洗的衣物过去便行。

不过,那边建造城池和住房的速度有限,每次迁徙过去的人口也有限,想要迁徙过去的,那得抓紧时间。

而且,为了保证大明本土的人口,迁徙过去的名额是有限制的。

这一次只招两千万人,招满就停止报名。

至于各家各户迁徙过去之后留下的耕地,必须全部卖给大明朝廷,大明朝廷会按市价收购,然后根据本土留下的人口再次分配。

这一下,两京十三省又炸开锅了。

大明的老百姓都激动的不行了。

这种好事,很多人都求之不得啊!

免费的耕牛、免费的住房、免费的家什和日常用品,还有每人一百亩良田,这还不发大财啊!

每人一百亩良田,一家五口那就是五百亩啊!

五百亩良田哪怕一年就耕种一季,收入的粮食那也是一千多石,刨去二十税一的税赋,那还能剩下最少一千石呢。

哪怕就是一两银子四石,一年也有两百多两的收益啊。

很快,报名前去西伯行省种地的老百姓便疯狂涌向个州府县衙,那数量看着都让人头皮发麻。

当然,泰昌的举措还不止这么一点。

昭告天下那是给老百姓看的,内阁同时还发出了公文,传遍了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州府县衙和大大小小的学堂学院。

公文的重点就是置换免税的土地,凡是秀才、举人、进士名下的免税土地必须立刻上缴朝廷。

朝廷将在西伯行省划出比原来免税土地还多两倍多的良田来置换。

秀才名下免税的地从八十亩变成两百亩,举人名下免税的地从四百亩变成一千亩,进士名下免税的地从两千亩变成五千亩。

这个跟老百姓的还不一样,老百姓是想去就去,秀才、举人、进士名下的地却是必须置换到西伯行省去。

也就是说,这是强制性的,你不愿意那也得置换,如果说不通那就没收你名下免税的地,让你什么都捞不到!

不过,为了安抚这些读书人,泰昌还专门加了一点鼓励措施。

这个鼓励措施很简单,那就是凡秀才、举人和进士派去打理名下土地的亲属那也跟普通老百姓一样,可以去申请每人一百亩的地和优惠措施。

而且,朝廷还会根据那边的开发进度,适当优先安排这些人迁徙过去。

至于给他们耕地的佃农,朝廷也会安排莫卧儿行省那边给他们招,想要多少,只要报个数,在迁徙的时候朝廷便会给免费运送到西伯行省去。

这条件已经相当的不错了,只要不是脑子进了水的读书人,那肯定都会同意。

反正又不是他们去种地,而且收入还能轻松翻上一倍多,正常人谁会不同意?

至于那些脑子进了水的,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种人就不能让他当官。

朝廷不但会收回他名下免税的地,还会找个由头把他的功名给革了!

泰昌对这种敢于作对的读书人从来就是毫不手软。

大明本土那边报名的老百姓是相当的踊跃,没过多久,两千万人的名额便被抢光了。

西伯行省这边运河是很快就修建完了,第二批东南营将士的家卷也已经拉过来了。

接下来就是赶紧修建城池,赶紧把剩余的东南营将士家卷和北大营将士家卷迁徙过来,为迁徙普通老百姓做准备。

这一下他们修建城池的计划貌似也要改一改了,因为北大营和东南营将士的家卷加上大明迁徙过来的老百姓再加上雇佣来的莫卧儿行省的劳力,人口最少也有三四千万。

这么多人全部住城池里自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些人大多要种地放牧,住城池里面也不方便。

没办法,泰昌只能把袁可立、曹变蛟和宋应星等人招到飞龙战舰上,再商议商议了。

众人齐聚之后,他立马郑重道:“现在人口的问题是不用担心了,最多再过三年,这里的人口便会超过三千万。

不过,我们修建城池的规划确是要改一改了。

朕觉得,我们不用修建那么多的城池。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耕地所在的和草原的分布修建一些小型聚居点。

这种聚居点就以屯为名吧,至于叫什么屯,可以等老百姓迁徙过来之后他们自己来定。“

说罢,他便拿来一张画地图的纸,摊在中间的条桌上,边画边解释道:“我们可以这样,先修建一个二三十丈长的大型温室,然后在温室两边各修建五个院落。

这么一排就是十户人家,然后再通过保暖的走道与左右连接。

一个屯大概是方圆十里,也就是十多万亩地,我们可以安排将近一千老百姓和几户读书人家的亲戚。

这样一来,一个屯大概就是两百户人家。

我们只需没一排修建五个大型温室,然后中间开出大马路,总共修上四排就差不多了。

你们觉得怎么样?”

呃,这个好是好,就是太费钱费力了。

宋应星看了看泰昌画出的草图,随即小心的道:“皇上,这屯住的地方好是好,就是太费人力和物力了。

两千万人那就是两万个屯住点啊!

我们哪里来得这么多人去修建这么多屯住点呢?”

泰昌不慌不忙道:“朕不是说了吗,城池的数量我们可以适当减少一点。

反正城池的主要功能就是防御,我们只需在关键的地方先修建十多座城池就行了。

这会儿鄂北河这边都已经修建好五座城池了,叶泥河那边也修建好三座城池了,只要再在乌拉尔山脉那边再修建三座城池就是三条防线了。

这三条防线防住欧陆联盟肯定是没有问题了。

今年你就可以让东南营将士带着他们的家卷全力去修建屯住点,为剩下的东南营将士家卷和北大营将士家卷把住所全修建好,剩下的乌拉尔山脉那三座城池让北大营精锐来修建就行了。

明年我们就可以让这些将士带着他们的家卷去给老百姓修建普通的聚居点了。

这样人不就够了吗?“

呃,这样人差不多是够了,问题,人家为什么要拼命去修建屯住点和聚居点呢?

宋应星想了想,又小心的道:“皇上,我们原本都说好了,东南营将士的家卷是过来种地放牧的。

如果让他们自己给自己修建城池和住宅那还说得过去,现在让他们给迁徙过来的老百姓修建聚居点,有点不好吧?“

如果让人家白出力,人家自然会有意见。

泰昌还是不慌不忙道:“我们可以开工钱啊,五两银子一个月,他们总没意见了吧?”

我的天,这得花多少钱?

宋应星不由吃惊道:“皇上,这样太费钱了吧?

我们还得免费给他们提供牛羊马匹、家什和日常用品什么的,这本来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了。”

这投入实在是太大了,一年上亿两都打不住啊!

如果是换做以前的大明,这么勐搞一个月估计就要垮台了。

泰昌却是不慌不忙的看了看一旁认真听讲的朱慈烺,这才细细的解释道:“长庚,一个国家层面不能光看钱。

朕不是早就说过了吗,钱再多,放那不花,那还不是跟没有钱一样?

所以,我们不能小气,该花的钱就要花。

特别是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更不要吝啬投入。

只要我们能在三年之内把西伯利亚开发起来,花出去的钱还不是很快就赚回来了?”

朱慈烺闻言,不由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宋应星亦是连忙拱手道:“微臣明白。”

他们正商议呢,王承恩突然拿着份电报躬身疾步走过来,附耳道:“皇上,兵部急电。”

这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泰昌接过电报一看,不由大喜。

原来兵部传来的是捷报。

孙承宗获得了两万把戴梓步枪和二十万发子弹的支援之后那是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平定了哈密和亦力把里等地。

这会儿整个西域都被他给拿下了!

而卢象升那边拿下喀布尔之后进军速度也很快,中亚的小国差不多都被其征服了。

接下来貌似就剩下金帐汗国了。

泰昌想了想,随即果断道:“传旨,命孙承宗速速与卢象升汇合,准备攻打金帐汗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