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疯皇 > 639 不能做亡国奴

大明疯皇 639 不能做亡国奴

作者:星辰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7:22 来源:笔趣阁

卯时方至,贡院大门再次打开。

这次出来的就是此次协助监考的五军营将士了。

不过,他们也推着很多推车。

没办法,他们要带的东西太多了,光是两尺长的卷轴那就是几十个,还有十余架一丈多长的云梯,还有十余桶浆湖等等。

很快,两队五军营将士便护着好几辆推车顺着告示牌坊旁的斜坡跑下来,将考生拦到丈许开外。

紧接着,十余个将士便架起所有云梯一起忙活开了。

最开始的贴的是抬头,两个贴告示的巨大牌坊右边都有一个五军营将士提着桶浆湖从上往下竖着刷了一通。

紧接着便是两个丈许长的卷轴从上往下舒展开来,往告示牌坊上一贴。

左边是理科贡士榜,右边是文科贡士榜,斗大的字,站两里开外不用望远镜都能看见。

紧接着就是横向密密麻麻的榜单了。

一个一个卷轴横向展开贴上去,两个榜单都贴了十余排,而每排都是一百人。

也就是说,这次文科和理科都取了一千多名贡士!

这数量又一次刷新了取士的记录。

要知道,原来每届会试能上榜的考生也就两三百左右,这一次直接就暴涨到了两三千!

一众考生见状,无不露出兴奋之色,取士数量翻了这么多倍,他们上榜的希望也翻了好几倍啊。

没想到,榜单贴完之后,文科和理科的贡士榜下面还都贴了张告示。

文科榜单下面的告示大致内容是,大明海外新开的五个行省需要大量的州府县官员,凡是愿意去的落榜考生都可以去贡院找吏部官员报名,保证有正七品的待遇。

而且不影响以后的科举,考生若是想参加下一次的会试,朝廷自会派船接送。

理科榜单下面的告示大致内容是,大明新开各类研究院若干所,凡是愿意去的落榜考生都可以去贡院里面找工部官员报名,同样保证有正七品的待遇,而且不影响以后的科举。

这个对以后的科举自然是有影响的,因为他们一旦去当值就没时间温书了。

当然,这两个告示一开始也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应,因为这会儿所有考生都在榜单上找自己的名字呢。

至于落榜以后何去何从,那也得仔仔细细把榜单看几遍,确定没有自己的名字再决定不是。

所有考生,不管是有望远镜站在远处的还是没望远镜站在近处的都在盯着榜单,从第一排第一个开始细细的往下看。

这一届的理科会元不用想,那是非方以智莫属。

而且,依照泰昌的习惯,这会元十有**就是状元了。

方以智在南直隶还是很有名的,特别是在安庆府桐城附近,那更是闻名遐迩。

毕竟他们方家本就是桐城有名的官宦世家,而且他从小就天资出众,远超同济。

他可是十五岁就获取了秀才功名,十八岁就获取了举人功名。

这么一个天才,想不出名都难。

其实,这一届的文科会元也是个有名的天才,而且,其后世之名比方以智大得多。

这一届的文科会元就是有名的《圆圆曲》作者,梅村居士吴伟业。

当然,吴梅村的名声并不是好名声。

历史上,他就是个杯具。

他是才高八斗没错,但偏偏时运不济,正好遇到了亡国之祸。

那个时代的人讲的可是忠孝节气,他这么一个在明朝出了名的大才子,一旦在清廷任职,那就是遗臭万年。

一开始,他也是拒不事清。

但是,正因为他名气太大,清廷就是逮着他不放,那逼他出仕的诏书是一封接着一封,那劝他出仕的官员也是一拨接着一拨。

最后,清廷甚至直接派人来威胁他,如果拒不出仕,全家流放宁古塔!

那时候还是小冰河时期,流放宁古塔那种苦寒之地的,十个有十个会冻死在那里。

他不想全家死光就唯有应诏出仕。

结果,就因为在清廷当了三年的国子监祭酒,成了他一生的污点。

他其实总共也就在清廷当了三年官,而且还是主管教书育人的国子监祭酒,不是什么为清廷出谋划策的职位。

三年之后,他母亲去世,他便借丁忧之名再次归隐,从此再未出仕。

就这他都内疚不已,至死都不能原谅自己的变节。

这点,从他临死之前的绝命诗就能看出来。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他作为亡国之奴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

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不能不报,不报那就是全家死光。

问题报了又是变节事清,遗臭万年!

这罪孽怎么消除?

最终,他不愿以清廷官服下葬,又无颜再穿明朝官服,他只能让自己在死后斩断尘缘,让人给他披上僧衣下葬。

这么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的遭遇着实让人唏嘘。

原本以他的才华,绝对能在文坛大放异彩,流芳百世。

结果他却成了变节事清的叛徒,遗臭万年!

所以说,不能当亡国之奴,不要当亡国之奴,无论如何都不要使自己成为亡国之奴。

亡国之奴真是猪狗都不如!

当然,这会儿大明正逢盛世,他也不用再重演杯具了。

这么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在如此盛世会写下何等壮丽的诗篇暂时还不得而知,一众考生的目光这会儿还聚集在贡士榜上呢。

桐城方以智,太仓吴伟业,这两个闻名南直隶的天才高居文理双榜第一并没有引起任何考生的不满。

大家都自叹不如,自然不会跟他们去争这第一。

很多考生都只希望能在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便心满意足了。

可惜,就算这一届取士再多,那也只有两三千人能上榜,两万多考生,可以说是十有**都上不了榜。

那么,上不了榜的考生会如何抉择呢?

这个时候,终于有考生开始考虑下面告示所说的事了。

文科落榜考生,上了年纪的,基本上都选择进入贡院去找吏部官员报名去了。

因为他们大多都考了很多回了,这一次光是文榜就取士一千多,他们还考不上,那基本没什么希望了。

而这会儿大明各行各业的薪酬都暴涨了好几倍了,官员的俸禄同样不低,哪怕就是正七品的官员,一个月最少也有十余两的俸禄。

这待遇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再死钻牛角尖,硬要往会试这独木桥上挤呢?

他们的年纪也不小了,赶紧赚钱养家才是正经。

至于年轻的文科落榜考生,那大多是血气方刚之辈,想让他们放弃金榜题名的机会,一次两次落榜的打击还不够。

所以,文科落榜考生选择去海外五个新开行省任职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举人。

理科这边却又不一样了。

因为选择理科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而且,理科的会试跟文科还不一样。

理科,基本上都是看你最后一题答得怎么样,前面的那都是基础,只要没有什么问题就行。

这一点,大部分考生都清楚。

而最后一题基本上都不是依照书本上的内容出的,至少,这几界理科的最后一道考题任何书上都找不到相关的答桉。

总体来说,理科的最后一题都偏重于实践。

这种情况下,那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了,与其待学院里读死书,还不如早点进入相关行当去实践呢。

所以,理科落榜的年轻考生也有很多选择了去贡院找工部报名的。

这些人还都是真正读懂了理科,真正知道理科需要什么人才的聪明人。

至于那些选择回去继续读书的,可能还没想明白,这理科的侧重点在哪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