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中国通史 > 33

中国通史 33

作者:中国通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7:15 来源:笔趣阁

庙号高祖。

刘知远体弱不好运动,表情严肃凝重且沉默寡言,加上面部紫色,眼睛多白,给人一种威严的印象。年轻时家贫,曾为晋阳(即太原)李氏赘婿,后来他与石敬瑭一起隶属李嗣源的麾下,为偏将。李嗣源与梁军在德胜(今河南清丰西南)作战时,石敬瑭的马甲断裂,几乎要被梁军赶上,刘知远把坐骑换给石敬瑭,他则骑石敬瑭的马殿后而还,因此,石敬瑭很感激他。李嗣源即帝位,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时,特地把他调到自己属下,担任押衙,成为心腹。

应顺元年(934),李从珂攻入洛阳,石敬瑭在卫州(今汲县)与出逃的闵帝李从厚相遇。刘知远作了周密安排,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亲自护卫石敬瑭,并且率兵把闵帝的左右全部杀死,将闵帝幽禁起来。

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重新被任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双方发生矛盾,石敬瑭在太原策划叛乱,以刘知远和桑维翰为左右手。桑维翰提出向契丹称儿臣割土地以换取援助时,刘知远不以为然,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①但是未被石敬瑭采纳。当后唐进围太原时,刘知远以5000之众抵住了张敬达5万大军的进攻,受到石敬瑭的赏识。

石敬瑭称帝后,刘知远任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镇陕州,今三门峡市)节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临别时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此都军甚操刺(勇猛),无大故勿弃之。”①石敬瑭进入洛阳,令他负责巡警,全城肃然,无敢犯令。

节度河东天福二年(937)四月,刘知远升任检校太保、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节度使。不久,让他与杜重威交换职务任归德军(镇宋州,今商丘南)节度使。他历来看不起靠裙带关系向上爬的杜重威,对于与杜同制的安排极为不满,多日杜门不出,拒不受命。石敬瑭十分恼火,打算罢去他的兵权勒归私第。宰相赵莹认为不可,就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前去宣布诏命,刘知远才勉强受命。从此,石敬瑭对他另眼相看。天福五年(940)任他为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虽然仍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但已将他调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即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河东节度使,免去他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的兼职,而由杜重威取而代之。刘知远清楚一再调任的用意,也就利用河东这块地盘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他“遣亲将郭威以诏指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重荣归朝廷”,白承福归降后,他“处之太原东山及岚(今岚县北)、石(今离石)之间,表承福领大同节度使(镇云州,今大同),收其精骑以隶麾下”②。而石敬瑭来不及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就于天福七年(942)六月病死,继位的少帝石重贵昏庸无能,加之对外忙于应付契丹,对内只好姑息藩镇,对刘知远一再加官进爵,先是加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继而又封太原王,兼北面行营都统。可是当①《资治通鉴》卷280,天福元年七月。

①《新五代史》卷10《汉高祖纪》。

②《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九月、十月。

契丹南下,后晋朝廷“命刘知远会兵山东,皆后期不至。帝疑之,谓所亲曰:‘太原殊不助朕,必有异图。果有分,何不速为之?’”在刘知远则“虽为都统,而实无临制之权,密谋大计,皆不得预。知远亦自知见疏,但慎事自守而已”①。郭威劝他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何忧乎?”②他很以为然,所以一心一意扩充实力,待机而动。

称帝建后汉石重贵继位为帝后,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大怒,接连派兵南下伐晋。前两次均被击退。开运三年(946)第三次南下由于杜重威投降而终致契丹进占开封,石重贵只得出降表投降,后晋灭亡。

在晋辽作战过程中,刘知远总是据守本境,除非契丹军队打到他的地盘才作反击,其余则一概不问,采取坐观成败相机行事的策略。等到耶律德光占领汴梁,他派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一贺入汴,二以太原夷夏杂居,戍兵所聚未敢离镇,三以应有贡物,值契丹将刘九一军自土门西入,屯于南川,城中忧惧,俟召还此军,道路始通可以入贡”③。耶律德光明知他骑墙观望别有所图,但因中原不稳,无力西顾,也就假意褒美,而语多讥刺。有人劝刘知远举兵进取,他说:“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兵十万,虎据京邑,未有它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当石重贵一行被掳北去时,他还装模作样说要“出兵井陉,迎归晋阳”,当军士们向他争呼万岁,要他“先正位号”时,他说:“虏势尚强,吾军威未振”①,命左右遏止之。直到郭威、杨邠等人再三劝进,他才表示接受建议,于开运四年(947)二月在太原即皇帝位。可是他“自言未忍改晋”,只是讨厌少帝的开运年号,就重新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此年为天福十二年。六月,他到洛阳,正式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乾祐,可是不到半个月他就病死了,终年54岁。这种先称帝后改国号和年号的做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刘知远的用心良苦。

无为君之德刘知远在位仅一年,谈不上什么治绩。他称帝后,其亲信将佐都执掌重要部门。杨邠、郭威任正副枢密使,苏逢吉、苏禹珪同为宰相,王章任三司使,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平章事。这些人中除郭威外,都横蛮无知,嗜杀成性。

刘知远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早在后唐的张敬达围攻太原时,有千余名骁卒投降,石敬瑭打算将其编入亲军,刘知远却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他任后晋河东节度使时招致吐谷浑白承福,而到开运三年(946)他又与郭威①《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八月。

②《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八月。

③《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一月。

①《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一月、二月。

一起“诬承福等五族谋叛,以兵围而杀之,合四百口,籍没其家赀”①。耶律德光从汴梁北撤时留守河南的萧翰,获悉刘知远自太原南下,逃跑前夕,慌忙令后唐明宗的幼子李从益及其母王淑妃出来维持局面:“矫称契丹主命,以从益知南朝军国事”,李从益母子不得已而从之。待萧翰一离开,王淑妃就要求部属“宜早迎新主”②。对于这样自愿交出权力的过渡性人物,刘知远也不肯放过,他到洛阳后,即“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入大梁清宫,密令杀李从益及王淑妃。”③可是对于拥兵自重的藩镇,刘知远却拉拢姑息有加。他在位期间不但为活着的大小军阀加官晋爵,而且还为死去的军阀赠爵封王。尤其典型的是杜重威这样一个投降契丹招致后梁灭亡的叛臣,他称帝后仍然任命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据邺城不愿换防而举兵反,刘知远亲自带兵镇压迫其投降后,竟仍拜他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直到刘知远自己病重临终,才嘱顾命大臣杀杜重威父子。由此看来,史评认为:“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④是有道理的。

①《资治通鉴》卷285,开运三年八月。

②《资治通鉴》卷287,天福十二年五月。

③《资治通鉴》卷287,天福十二年六月。

④《旧五代史》卷100《汉高祖纪》下。

第六章后周太祖世宗第一节后周太祖郭威辅弼刘知远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父郭简,后晋时任顺州刺史,后为刘仁恭所杀。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于尧山,3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他身材魁梧,习武好斗。18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郭威有些违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护。一次,“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①。结果还是李继韬设法让他脱逃后又招致麾下。后来李存勗杀李继韬,将其部属编入自己的亲军“从马直”,21岁的郭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书算而当上了军吏。这时他认真读了《阃外春秋》,因而略知兵法,处事也不再卤莽。

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候时,他已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论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①,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臣之一。

讨平三镇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18岁的刘承祐。刘承祐继位后,以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发动叛乱,刘承祐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别讨伐,久而无功。刘承祐征求郭威的意见,想请他出征。郭威说:“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②于是刘承祐就加给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督诸将征讨三镇。

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着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着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③。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这次出征,在议论用兵先后时,他虚心听①③《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②《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取部将扈彦珂的意见而先击河中。他自栅于城东,令常思栅于城南,白文珂栅于城西,又调壮丁2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对方实力。一年后,城中兵食俱尽,他下令攻城,一举获胜,李守贞与其妻子**而死。在此先后,势力较弱的赵思绾、王景崇也或降或死,从而稳定了局面。

①《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刘承祐论功行赏,加给他检校太师兼侍中的官爵,要送玉带给他。郭威说破贼不是他一人之功,还有当朝将相安朝廷,抚内外,使馈饷不断的辛劳,不能独受。于是刘承祐把杨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都召来赐以玉带。郭威又推功大臣,于是窦贞固、苏逢吉等都加官进爵。此外,他又提出汉诸宗室、天下方镇、州县官员等,于是滥赏遍于天下,而郭威则借此大大提高了声誉。邺都起兵乾祐三年(950)四月,郭威被任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这年十一月,刘承祐不愿再受顾命大臣的控制,与舅父李业等定计,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又派人去各地杀郭威、王殷、王峻等人。郭威得知汴京事变后,与亲信魏仁浦商量对策,“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①。于是郭威就以清君侧、杀李业等为名在邺都起兵,渡河南下。刘承祐一面派兵抵御,一面杀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属,“婴孺无免者”①。几天后,郭“威兵临开封城下,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纵火大掠”②。为了稳住局面,他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太后下令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嗣,派大臣去徐州迎接,同时又让王峻派人在途中将刘赟杀死。他自己则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帝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然后返回汴京,迫使太后下令由郭威监国。他还发布一篇文告,说自己“逊避无由,g俯遵承,夙夜忧愧”③。其实这场拥戴闹剧,只是为了遮人耳目。

灭汉建周,革故鼎新郭威就任监国不到一个月,就于次年正月正式即帝位,庙号太祖。他自认为是周朝虢叔的后裔,所以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改为广顺元年(951)。仍建都东京开封府。

郭威虽是刺史之子,但幼年孤贫,知道民间疾苦,因而即位后就着手革除前朝弊政,减轻赋税和刑罚。即位当月下诏:“凡仓场库务掌纳官吏,无得收‘斗余’、‘称耗’。旧所进羡余物,悉罢之。”这就减免了原先所收的“斗余”、“称耗”、“羡余”等额外税收,大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诏又说:“犯窃盗及奸者,并依晋天福元年(936)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无得诛及亲族,籍没家赀。”这比后汉时“窃盗一钱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诛籍没”的规定有了明显的减轻。广顺二年(952)七月,针对后汉时“犯私盐、曲无问多少抵死”的规定,下诏:“犯盐、曲者以斤两定刑有差”。具体规定:“诸色犯盐、曲,所犯一斤已下至一两,杖八十,配役;五斤已①《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①《资治通鉴》卷289,乾祐三年十一月。

②《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③《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

下,一斤已上,徒三年;五斤已上,重杖一顿,处死。”①同年十一月又下诏:“约每岁民间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余听民自用及买卖,惟禁卖于敌国。”这比起原先“兵兴以来,禁民私卖牛皮,悉令输官受直,”在政策上是大大放宽。因为所谓“受直”,后唐明宗时只给些盐;后晋天福中期,连盐也不给了;后汉更严厉到“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的程度。然而,牛皮“民间日用实不可无,帝素知其弊,至是李谷建议均于田亩,公私便之”②。

唐末以来,在中原有户部管理的营田务,流弊很多;还有当年朱温征讨淮南时,将掠得的以千万计的耕牛租给农民,可数十年后,“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广顺三年(953)正月,“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这样做无疑会大大调动受益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人曾建议将部分肥沃的营田出卖,“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帝曰:‘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③由此可见郭威的确与那些只知一味搜刮的帝王不一样。

郭威在整顿朝廷加强皇权方面也颇有些作为。广顺元年(951)十二月,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泰宁节度使(镇兖州,今属山东)据兖州反,郭威随即于次年正月派曹英等前去讨伐,五月又亲征,斩慕容延超等,巩固了政权。大臣王峻恃功不逊,干涉皇权,郭威于广顺三年(953)将其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司马,不久病死在那里。至于有“震主之势”的王殷,乘其入朝加以贬杀。

郭威在惩治贪官方面也有许多记载。他的这些改革与整顿,为后周世宗柴荣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局面。

此外,还应提及的是郭威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伊始就对近臣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①下诏悉罢四方贡献珍美食物。又“内出宝玉器及金银结缕宝装床几、饮食之具数十,碎之于殿廷。帝谓侍臣曰:‘凡为帝王,安用此!’仍诏有司,凡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②直到他临终前,又下诏薄葬:“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③这种精神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郭威于显德元年(954)正月病死,终年51岁。

第二节世宗柴荣①《资治通鉴》卷290,广顺元年正月、二年七月。

②《资治通鉴》卷291,广顺二年十一月。

③《资治通鉴》卷291,广顺三年正月。

①《资治通鉴》卷290,广顺元年正月。

②《旧五代史》卷111,《周太祖纪》二。

③《旧五代史》卷113《周太祖纪》四。

追随郭威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本是郭威内侄,后收为养子。生父柴守礼,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

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经度,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郁林)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郭威带兵去首都开封夺权时,柴荣便留守邺城,他是郭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为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

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起兵反周。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953)正月入朝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亲征高平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①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

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柴荣打算亲征,宰相冯道认为不妥,反复谏阻。柴荣则表示自己要学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击败刘崇。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于三月十一日亲征,十九日即在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大战。交战开始,周军右翼骑兵望风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敌。紧要关头,柴荣“自率亲骑,临阵督战”,“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这大大鼓舞了士气,“战士皆奋命争先”,很快扭转了局面。随着增援部队的到达,周军大胜。“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北汉军则“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②。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后来还是由于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军南返。

①《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②《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战后,柴荣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指出:“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选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于是大规模整编禁军,“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①。“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②振兴百业柴荣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③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德五年(958),他读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下诏称赞此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①,遂命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②。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

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显德二年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③。

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④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这一年共废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显著。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虚心求谏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①《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②《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③《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①《五代会要》卷25《租税》。

②《旧五代史》卷118《周世宗纪》五。

③《资治通鉴》卷294,显德五年三月。

④《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①。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彩骨蠛停?罱?粗??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再次北伐。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3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瓦桥(今雄县境)、淤口(今霸县境)3关,共计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39岁。这样,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①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①《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①《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

第七章冯道王朴第一节冯道持重镇俗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①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

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勗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勗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李存勗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①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李存勗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冯道为人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请将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他就尽自己所有周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守孝期满,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时,正遇上赵在礼魏州兵变后李嗣源带兵进攻首都洛阳,孔循劝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走,他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旧快速赶赴京师。

三代为相李嗣源向来知道冯道的声名,即帝位后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不久,迁兵部侍郎。一年后,又迁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冯道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而对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尽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讽刺打击,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冯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东任掌书记时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过井陉(今属河北)地区的险恶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没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时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结果反而跌伤的事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①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当李嗣源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他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②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他因势利导地规劝明宗,既使对方乐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他还因为“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陕西西安)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③。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其荣宠程度更胜前朝。石重贵时,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①有人说这种谄媚的谀词讨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欢,因而没有夷灭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时,他一直随从到了常山。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

明哲保身“长乐老”

冯道在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反映了他既要洁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学。后来,有人因他“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②,而称之为不倒翁。

乾祐三年(950)夏,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因而他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①后周取代后汉时,冯道已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客,连郭威都要细察他的反应来决定行止。当郭威进攻洛阳,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郭威认为后汉大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②《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③《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①《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②《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及注。

①《旧五代史》卷126《冯道传》。

臣一定会推戴自己为帝。可是在见到冯道时,发现冯道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好像往常一样先向他行礼,冯道仍像平时一样受之。郭威就意识到取代后汉为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刘赟为帝,并且派冯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当时的舆论并没有把后汉之亡归罪于冯道,而冯道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②。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岁。谥文懿,追封瀛王。第二节王朴“平边策”

王朴(905—959),字文伯,东平(今属山东)人。父王序,在王朴显贵之后才获赠左谏议大夫。王朴幼年聪慧机警,刻苦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然而大器晚成,直到后汉乾祐年间(948—950)他40多岁时才考取进士,接着通过释褐试,开始步入仕途,被任命为校书郎,依附枢密使杨邠。

当时后汉政权建立不久,隐帝刘承祐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朝政已经渐趋混乱。加上杨邠与三司使王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等大臣矛盾日深,形同水火。王朴预见到政局必将大乱,陷于其中于己不利,于是就离开杨邠东归乡里。局势的发展果然不出所料,后来帝舅李业等唆使隐帝诛杀权臣,杨邠、王章、史弘肇三家均被族灭,与三家有交往的人也大多受到牵连,只有王朴先期离去得以幸免。

后周初年,柴荣任澶州节度使时,王朴在其帐下任掌书记。柴荣任开封尹时,王朴被朝廷任命为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柴荣继位为帝后,王朴被任命为比部郎中。显德二年(955)夏,后周世宗柴荣命在朝的20多名文学之士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以试其才。其中以王朴的《平边策》最受重视。

在这篇著名的时务策中,王朴开宗明义地指出,只要“观所以失之之由”,就能“知所以平之之术”。既然失之在于“君暗政乱,兵骄民困”,导致“天下离心,人不用命”。那么,“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这样就一定可以成功。至于具体的用兵次序,他提出“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即先易后难的原则,主张先攻南唐,“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在夺取南唐的江北之地后,“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他认为:“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但亦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候其便则一削以平之。”①②《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

①《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

王朴的计划是想先平定南方,用江南雄厚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此计柴荣虽然并没有完全采用,在取得南唐江淮之间14州之地后就移师北伐,由于中途得病死去而未见其下一步用兵意图。但后来宋初的统治者则大体上是按王朴的方案削平南北割据势力的。由此也可见王朴的《平边策》影响确实不小,他也因之名留青史。

辅佐世宗王朴的《平边策》大受后周世宗柴荣的赏识。不久,就升迁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旋即又升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成为柴荣身边重要的谋士。他与柴荣计议天下大事,所见都不谋而合,于是就付诸实行。显德三年柴荣南征江淮,就以王朴为东京副留守。班师后,任命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任枢密使、检校太保。第二年,柴荣再次南征,又以王朴留守京师,在此期间,都城秩序井然。

王朴在任开封知府和东京留守期间,为拓广京城匠心独运,“凡通衢委巷,广袤之间,靡不由其心匠”①。在拓展过程中,雷厉风行,连有权势的大臣藩镇都怕他三分。故宋人说:“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濶。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②王朴多才多艺,“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曾受命校定大历,“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制订了《大周钦天历》。又奉诏考正雅乐,“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③。著有《律准》行世。显德六年(959)三月,又奉诏在汴口设斗门,控制汴河水量,大大改善了漕运。

王朴为人处事太刚,锋芒毕露。他于“稠人广座之中,正色高谈,无敢触其锋者,故时人虽服其机变而无恭懿之誉”。称帝前的赵匡胤都对他敬畏有加。然而在柴荣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能臣,所以当他从汴口回京途中突然发病去世时,柴荣“闻之骇愕,即时幸其第,及柩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赠赙之类,率有加等,优诏赠侍中。”王朴享年54岁④。

①《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

②《新五代史》卷31《王朴传》。

③《新五代史》卷31《王朴传》。

④《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旧五代史》作“四十五”岁,今据《新五代史》。第八章杨行密李昪(徐知诰)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历史短暂的朝代,是为五代。与之同时,其他地区还出现过十个割据政权,是为十国。其中杨行密建立的吴、钱镠建立的吴越,刘隐建立的南汉、马殷建立的楚、王建建立的前蜀、王审知建立的闽,都是在后梁开国前后建立起来的。其创建者,都是唐末的方镇。高季兴是后梁的一个方镇,他在后梁之后建立的荆南,也称南平,是十国中最小的一国。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李?ㄐ熘?荆┙?⒌哪咸啤⒘鯐F(崇)建立的北汉,是十国中后起的三个小国,分别是在后唐末年、后晋初年和后周初年建立的。十国中,除吴、楚两国亡于南唐,前蜀、闽亡于后唐,其余六国都先后亡于北宋。

第一节杨行密横行江淮杨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

少时孤贫,长大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百斤,日行三百里。唐僖宗乾符中期(877年前后),杨行密因参加江淮一带的农民起义被捕,刺史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后来他应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升为队长。守边期满返回,当地军吏讨厌他,要他再次出戍。临行前军吏假装关心,问他还缺什么,他奋然说:“惟少公头尔!”①随即斩其首,举兵为乱。他“自募百余人,皆虓勇无行者”②,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③,刺史郎幼复逃走,他就占据了庐州。中和三年(883),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庐州刺史。

光启三年(887),淮南节度使高骈为毕师铎所攻,杨行密被高骈任为行军司马,率兵数千往援,屯驻于蜀冈(今江苏扬州西北),以诱敌袭营的伏击战大败毕师铎。高骈被毕师铎杀害后,杨行密缟军向城哭三日,攻破城门,占领扬州(今扬州东北)。

杨行密占领扬州后,派使者到大梁,向当时拥有兼领淮南节度使头衔的朱温表示归附之意。朱温一面派人与杨行密结盟,一面又派兵送李?ト位茨狭艉蟆Q钚忻芊⒈?髯呃瞽,朱温只好同意杨行密任淮南留后,双方关系已现龃龉。

文德元年(888)正月,孙儒在高邮(今属江苏)杀毕师铎等,并其部众南攻扬州。杨行密依其谋士袁袭之见先退庐州,然后进袭守备空虚的宣州(今安徽宣城)。龙纪元年(889),唐任命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杨行密派田頵等分别攻取了浙西地区的苏(今属江苏)、常(今属江苏)、润州(今镇江)。大顺二年(891),又攻取了滁(今属安徽)、和(今和县)州,势力不断扩大。

①《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割据淮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攻取了楚州(今江苏淮安),对占据扬州的孙儒构成了南、西、北三面包抄的形势,孙儒就焚毁广陵城,率部渡江,号称50万,攻杨行密于宣州,几次击败田頵、刘威,杨行密打算西撤铜官(今安徽铜陵),谋士戴友规说孙儒兵多气锐,“其锋不可当而可以挫,其众不可敌而可久以敝之”。刘威也主张“背城坚栅”,以固守不战来挫败长途奔袭之敌。杨行密采纳了这一计策。结果孙儒“兵饥,又大疫”①被击败擒杀。杨行密并其部众,选编其中精锐5000为亲军,以皂衣蒙甲,号称“黑云都”,给以特殊待遇,成为杨行密“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的主力军②。这一年,他再占扬州,唐廷任他为淮南节度使。乾宁二年(895),加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冯弘铎来附,他又派田頵等攻掠各地,于是,“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③。杨吴政权的地盘已具雏形。

乾宁四年(897),被朱温打败的朱瑾、李承嗣前来投奔杨行密,李承嗣本是李克用派去支援朱瑾的将领,他从河东带来的骑兵队伍大大加强了杨行密的兵力,于是大肆攻掠邻部。两浙钱镠、江西钟传、鄂州(今湖北武汉)杜洪等都向朱温求援,朱温派朱友恭率步骑万人南下讨伐,杨行密令都将瞿章先据黄州(今黄冈),待朱友恭来攻即南渡固守武昌寨(今武汉),杨行密又派马珣以精兵5000助守,可还是被朱友恭和杜洪打得大败,瞿章等3000余人被俘。这年八月,朱温又派葛从周率步骑万人从霍丘(今属安徽)渡淮河为西路,令庞师古率大军驻营于清口(今江苏淮阴)为东路,自北向南发起进攻。杨行密先打东路,一面用决堰纵水的办法水淹敌军,另一面又令朱瑾率精锐突袭,结果汴军大败,名将庞师古被杀。葛从周得知东路失败,也从濠梁(今安徽凤阳)撤军,退到淠河又遭伏击,各军勉强北归。

乾宁五年(898),钱镠攻苏州,杨行密所部周本战败,苏州又为钱镠所得。天复元年(901)杨行密派李神福南攻,在临安(今浙江临安北)大败钱镠,擒其将顾全武后回师。次年,冯弘铎叛变,进攻宣州,被田頵打败后率部东撤,打算逃往海上。杨行密在东塘(今江苏常熟东南)拦截,表示愿意宽容,劝其回头。冯弘铎感激涕零,杨行密就任他为节度副使,而由李神福取代其拥有实权的昇州刺史之职。

建立吴国乾宁二年(895),唐昭宗曾封杨行密为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唐昭宗被劫持在凤翔,派遣江淮宣慰使李俨任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进封吴王。次年,他命李神福西攻鄂州的杜洪,在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打了胜仗。同年,朱温攻打青州(今山东益都),王师范派人向他求救,他派王茂章率众往援,大败汴军,杀朱温之子朱友宁。朱温大怒,亲率大军击之,结果又被王茂章打败。然而这时宣州守将田頵由于不①《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新五代史》卷61《吴世家·杨行密传》。

满杨行密在攻打钱镠时的反复态度,起兵叛变,袭击昇州。润州守将安仁义闻讯也起兵反叛,进攻常州。杨行密依靠李神福和王茂章分别将其平定。杨行密在与各地军阀交战中胜多败少,江淮地区相对比较稳定,这与他节用安民的指导思想有关。杨行密少时孤贫,深知民间疾苦。他“驰射武伎,皆非所长,而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无所猜忌”①。打败孙儒后,他在淮南“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②。他初到淮南时,“赐与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③。

天祐二年(905),杨行密派刘存再次攻打鄂州,终于活捉杜洪,控制了长江中游这一军事重镇。十一月,杨行密病死,终年54岁。后其四子杨溥为睿帝,在位时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

第二节李?ㄐ熘?荆?

依附徐温李??88—943),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家世微贱,父李荣在唐末战乱中不知所终。8岁的他成为孤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泗县东南)一带流浪。杨行密攻打濠州时掠得他,爱他聪慧有奇貌,打算收为养子,但遭诸子反对,只好让部将徐温收下,于是就成了徐温的养子,改姓名为徐知诰。

徐知诰成年后,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待人温厚而有谋略。他对徐温很孝顺,徐温曾骂自己的儿子们不如他,因而遭到他们忌恨,尤其是长子徐知训,几次想要害死他,都因他人缘好而幸免。后来他担任楼船军使,率水军驻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柴再用奉徐温之命攻打宣州(今属安徽)李遇时,他所部立了大功,因此升任为昇州(今南京)刺史。当时江淮初定,地方长官多为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只有徐知诰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以宽仁为政,因而得到民众赞誉。当徐温以齐国公兼两浙招讨使的身份镇守润州(今镇江)时,昇、润、宣、常(今属江苏)、池(今安徽贵池)、黄(今湖北黄冈)等6州都为齐国辖地,他听说徐知诰治理昇州有政绩,便前往察看,见府库充实,城垣修整,就将治所迁到昇州,而让他去做润州刺史。起先他不愿意,几次要求去宣州,徐温不答应。谋士宋齐丘劝他说,在扬州(今江苏扬州东北)掌权的徐知训童昏,“老臣宿将不甘诟辱,度其势,乱在旦暮,蒜山之津不一夕而可以定事,舍此利而求入宣城山中,卒卒度岁月,其亡聊奈何!”①徐知诰随即觉悟,迅速到润州赴任。果然不久徐知训为朱瑾所杀,他得到消息抢先进入广陵(即扬州),平息事态后取代徐知训而控制了杨吴政权。

①《资治通鉴》卷259,景福元年八月。

②《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③《资治通鉴》卷259,景福元年八月。

①史虚白:《钓矶立谈》。

灭吴建南唐徐知诰执政后,为了收揽民心,便宽缓刑法,推广恩信,还特地造延宾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内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盛夏酷暑出行,不张伞盖也不操扇,左右近侍要为他张伞盖,他必定婉拒说:“士众尚多暴露,我何用此?”①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归向徐知诰。武义元年(后梁贞明五年,919),杨隆演称吴王,以身居金陵的徐温为丞相,徐知诰被任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在广陵实际掌权。徐温的行军司马徐玠多次劝徐温以亲子取代徐知诰,于是徐温令次子徐知询到广陵,准备谋取政权。恰在这时徐温病死,徐知询到金陵奔丧。徐玠就改变立场转而为徐知诰出谋划策。

乾贞元年(后唐天成二年,927)十一月,杨溥僭号称帝,任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掌握实权。大和三年(后唐长兴二年,932),徐知诰出镇金陵,沿用当年徐温的做法,把儿子李景通(璟)留在广陵任司徒、同平章事,又让王令谋、宋齐丘分别担任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在杨溥身边安插了一个效忠于他的班子,便于他遥控。次年,他被封为东海郡王。天祚元年(后唐清泰二年,935),晋封为齐王,以昇、宣等10州为齐国,进位太尉、录尚书事,留镇金陵。不久,又加九锡,建天子旌旗,且改金陵为西都,以扬州为东都。他依南朝齐、梁故事开国,用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天祚三年(后晋天福二年,937),杨溥逊位,徐知诰正式即帝位,国号大齐,改元为昇元元年,以金陵为都城。这时他一直使用的姓名是徐知诰,直到昇元三年正月才恢复原姓李,改名昪,并且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①,因而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世称前主,庙号烈祖。

保境息民李?杂坠缕叮?钪?窦浼部唷T谖?嗍本汀敖?沽嘉???盥蚺?菊咄ü僮魅?雹凇<吹畚缓螅?捎谒?靶越诩螅?u嫫彦穑?骂_用铁盎,暑则寝于青葛帷。左右使令,惟老丑宫人,服饰粗略。”他“勤于听政,以夜继昼,还自江都,不复宴乐。”“死国事者皆给禄三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③。对于用兵,不论是北伐中原还是南向拓疆,他都取慎之又慎的态度,长期奉行“保境息民”的政策。昇元五年(后晋天福六年,941),“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心亦安矣,又何求焉?’”④昇元六年(942),“吴越国火,焚其宫室府库,甲①《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昪传》。

①此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作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

②《资治通鉴》卷283,天福八年二月。

③《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十一月。

④《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四月。

兵皆尽,群臣请乘其弊攻之,昪不许,遣使吊问,厚赒其乏。钱氏自吴时素为敌国,昪见天下乱久,常厌用兵,及将篡国,先与钱氏约和,归其所执将士,钱氏亦归吴败将,遂通好不绝。昪客冯延巳好论兵,大言,尝谓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①值得指出的是,李?扇≌庵痔?仁蔷??羁趟伎嫉淖跃跣卸??腔?谒?匀?址治龅慕峁?R淮危?咸凭?家檎??纹肭稹⒎胙铀瘸?榧娌⑽庠健⒚觥⒊?@瞽说:“钱氏父子动以奉事中国为词,卒然犯之,其名不祥。闽土险瘠,若连之以兵,必半岁乃能下,恐所得不能当所失也;况其俗怙强喜乱,既平之后,弥烦经防。惟诸马在湖湘间,恣为不法,兵若南指,易如拾芥,孟子谓燕人取齐,恐动四邻之兵,徒得尺寸地而享天下之恶名,我不愿也。”由此可见李?扇氨>诚⒚瘛钡奶?仁羌峋龅模?虼嗽谄渫持吻?谑盏搅私虾玫男Ч?>??甘?甑木???咸凭衬冢?澳谕馇薇????曜蹋?奈锉蚧溃?ビ兄谐??纭雹凇3晌?笆??钡敝芯?梦幕?钗?⒋锏牡厍?@瞽则是当时“十国”中的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昇元七年(后晋天福八年,943)二月,李?曳⒂诒巢∷溃?漳?6岁。子璟嗣位,是为中主,改是年为保大元年。

①《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昪传》。

②《钓矶立谈》。

第九章钱镠王审知第一节钱镠割据两浙钱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

家世以田渔为业。年轻时好拳勇,喜任侠,“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①。善射与槊,且稍通图纬诸书,在当地颇有点名声。

唐乾符二年(875),浙西裨将王郢作乱,石鑑(今临安东南)镇将董昌招募乡兵讨伐,以钱镠为偏将,击败了王郢。不久,黄巢起义军打到浙东,将要进攻杭州,钱镠分析形势后采用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黄巢的先头部队,然后又设计使黄巢不敢进攻杭州。当时坐镇扬州的高骈得知后,把董昌和钱镠召到扬州予以鼓励,后来表请任命董昌为杭州刺史,董昌把所属各县的乡兵整顿组成八都,以钱镠为都指挥使。

中和二年(882),越州(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刘汉宏与董昌之间矛盾激化,刘汉宏派其弟汉宥等屯兵于西陵(今萧山西北)。钱率八部兵渡过钱塘江,偷袭成功,刘汉宥等逃走。接着,钱镠又在诸暨、萧山大败刘汉宏。中和四年,唐僖宗派宦官焦居??荚酵ê褪梗????土鹾汉臧毡?徒猓??蕉加杈芫?G?H攻破越州,刘汉宏逃到台州(今临海)后被俘杀。钱镠奏请朝廷以董昌取代刘汉宏为越州观察使,他自己便占据杭州。

光启三年(887),唐廷正式任命钱镠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董昌为越州观察使。这一年,高骈被囚,淮南大乱。润州(今镇江)守将周宝为其部属薛朗等所逐,钱镠乘机迎回周宝,派兵攻占润州,俘杀薛朗,又派其弟钱镠逐杀占领**镇将徐约,势力进一步发展。

唐昭宗即位后,任钱镠为杭州防御使。不久,升越州为威胜军,以董昌为节度使,封陇西郡王;又升杭州为武胜军,以钱镠为都团练使,成及为副使。成及是钱镠的主要部将,攻城略地之谋多出于成及,钱镠与之结为姻亲以巩固关系。他又招罗一批文武人才,以杜崧、阮结、顾全武等为将校;以沈崧、皮光业、林鼎、罗隐等为谋士。

景福二年(893),唐廷任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次年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宁二年(895),董昌在越州称大越罗平国皇帝,钱镠拒绝董昌的任命,向唐廷报告董昌的反状。于是昭宗下令削夺董昌的官爵,封钱镠为彭城郡王,以浙江东道招讨使的名义征讨董昌。“乾宁四年,镠率浙西将士破越州,擒昌以献,朝廷嘉其功,赐镠铁券,又除宰臣王溥为威胜军节度使,而两浙士庶拜章,请以镠兼杭、越二镇,朝廷不能制,因而授之,改威胜军为镇东,镠乃兼镇海、镇东两藩节制”①。“镠如越州受命,还治钱塘(今杭州),号越州为‘东府’”①。

建立吴越国①《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①《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钱镠既兼两镇,有精兵3万,占据杭、越等13州,形成割据势力。天复二年,唐廷封钱镠为越王。这一年其部将徐绾、许再思等发动叛乱,一度形势紧张。钱镠一面平叛,一面结好于杨行密,促其召回帮助徐绾作战的宣州节度使田頵,终于生擒徐绾,平定了叛乱。

天祐元年(904),“钱镠求封吴越王,朝廷不许。朱全忠为之言于执政,乃更封吴王”②。朱温称帝后,为了利用钱镠牵制杨渥,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有人劝他拒绝梁命,“镠笑曰:‘吾岂失为孙仲谋邪!’遂受之。”③于是他由联杨转变为联梁攻杨。朱温则于开平二年(908)加钱镠守中书令,开平三年加守太保以示荣宠和拉拢。杨渥派周本等围攻苏州(今属江苏),结果为钱镠所败。乾化元年(911),加镠守尚书令,兼淮南、宣润等道四面行营都统。朱友珪上台时曾册尊钱镠为尚父。朱友贞于贞明三年(917)加钱镠天下兵马都元帅,开府置官属。次年,杨隆演攻取虔州(今江西赣州),阻断了吴越北上中原的陆路交通,钱镠就从海上入贡京师。梁末帝于龙德元年(921)赐镠诏书不名。

李存勗称帝建后唐,钱镠遣使到洛阳贡献,求赐金印玉册,后唐群臣都认为要求过分,但李存勗曲从其意,勉强答应。钱镠于是“以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名目授其子元瓘,自称吴越国王,命所居曰宫殿、府署曰朝廷,其参佐称臣,僭大朝百僚之号,但不改年号而已。伪行制册,加封爵于新罗、渤海,海中夷落亦皆遣使行封册焉”。后唐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当权,钱镠遣使致书称“吴越国王谨致书于某官执事”,言辞悖慢,安重诲怒其无礼,削去钱镠的“元帅、尚父、国王之号,以太师致仕”①。安重诲死后,李嗣源才恢复其原有官爵。

兴修水利钱镠据两浙41年。长兴三年(932)病卒,终年81岁,是五代十国中享年最高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很重视兴修水利,成绩显著。他于天宝三年(后梁开平四年,910)八月筑捍海塘,“怒濑急湍,昼夜冲击,版筑不就又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罗山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依匠人为防之制,又以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九重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渐积,塘岸益固”②。由于防治海潮收到了良好效果,两浙民间称他为“海龙王”。为了经常维护重要水利工程,天宝九年(后梁贞明元年,915)“置都水营使以主水利,以主水事,号曰撩浅军,亦谓之撩清,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又开东府南湖,即鉴湖,立法甚备”①。

钱镠“好吟咏,江东有罗隐者,有诗名,闻于海内,依镠为参佐。镠尝②《资治通鉴》卷264,天祐元年闰四月。

③《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②《吴越备史·杂考》。

①《十国春秋》卷78《吴越武肃王世家》。

与隐唱和,隐好讥讽,尝戏为诗,言镠微时骑牛操挺之事,镠亦怡然不怒”②。天宝三年(910)他回老家,写了一首《还乡歌》:“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来相追随。牛斗无孛人无欺,吴越一王驷马归。”③受其影响,他的子孙也大都能诗。

第二节王审知(附留从效)

转战入闽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家世务农,父王恁,早殁。长兄王潮,为县吏;次兄审邦。审知行三,状貌魁伟,隆准方口,后来在军中常乘白马,故号“白马三郎”。

唐末中原淆乱,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王绪攻陷固始,自称将军,听说王潮兄弟勇敢有才能,招至军中,以王潮为军校。当时盘踞蔡州的秦宗权扩充势力,任命王绪为光州刺史,并要他率部共击黄巢。王绪既厌其屡征租赋,又不愿受其控制,迟迟不行。秦宗权大怒,发兵攻讨。王绪即率“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转掠江(今江西九江)、洪(今南昌)、虔(今赣州)州”,又“陷汀(今福建长汀)、漳(今漳浦)二州”①。“王绪至漳州,以道险粮少,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唯王潮兄弟扶其母董氏崎岖从军,绪召潮等责之曰:‘军皆有法,未有无法之军。汝违吾令而不诛,是无法也。’三子曰:‘人皆有母,未有无母之人;将军奈何使人弃其母!’绪怒,命斩其母。三子曰:‘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将士皆为之请,乃舍之。”②这时,王绪有众数万,但“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潮颇自惧。军次南安(今南安东),潮说其前锋将曰:‘吾属弃坟墓、妻子而为盗者,为绪所胁尔,岂其本心哉!今绪雄猜,将吏之材能者必死,吾属不自保朝夕,况欲图成事哉!’前锋将大悟,与潮相持而泣。乃选壮士数十人,伏篁竹间,伺绪至,跃出擒之,囚之军中。绪后自杀。”③王绪被废后,众将推王潮为主。王潮“约其属,所过秋毫无犯。行及沙县(今沙县东),泉州(今属福建)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④。光启二年,王潮攻占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表王潮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陈岩病死,其婿范晖自称留后。王潮派王审知率兵讨伐范晖,久攻福州不克,而士卒死伤甚众。王审知请求班师,王潮不许。又请王潮亲临前线督战并增派援军。王潮回话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⑤王审知于是亲率士卒强攻,终于在景福二年攻破福州,范晖被杀。唐廷在王潮据有七闽之地后任命他为②《旧五代史》卷133《钱镠传》。

③《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钱镠传》。

①《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正月。

②《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

③《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④《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

⑤《资治通鉴》卷259,景福二年四月。

福建观察使,王潮即以王审知为副使。

建立闽国乾宁四年(897),王潮病重,命王审知知军府事。王潮死后,王审知让位给二兄王审邽,王审邦以王审知功高,辞而不受。于是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唐末,以福州为威武军,任王审知为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邪郡王。

唐亡,朱温为牵制杨行密,加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也以联络中原来稳固其在福建的统治。由于杨行密据有江淮,王审知所派朝贡使节都泛海到登(今山东蓬莱)、莱(今掖县)上岸到汴梁(今河南开封),经常遭遇海难,死者十之三四。

后梁亡,后唐庄宗李存勗即位。王审知仍然遣使奉贡。后唐朝廷也“制加功臣,进爵邑”①。

保境安民王审知出身农家,为人俭约。“尝衣?,一日袴败,乃取酒库酢袋而补之”。使者自南方还,献玻璃瓶,王审知玩赏之后,掷瓶于地,说:“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今沮之,贵后代无为渐也!”②王审知又好礼下士,多方延揽唐末避难福建的名士。唐相王溥之子王淡、杨涉之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等均入其幕府。他“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招来海中蛮夷商贾”①。从而发展了福建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海上贸易。史称:“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②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③,王审知病死,终年64岁,谥忠懿。子延翰自称威武留后。

留从效留从效(906—962)④,泉州永春桃林(今属福建)人。年轻时为本城衙兵,以征讨临汀(今长汀)军功升迁为泉州散员指挥使。闽天德二年(后晋天福九年,944)三月,闽拱宸都将朱文进杀闽王王延羲窃据福州,与前一年二月称帝于建州(今建瓯)的王延羲之弟富沙王王延政相抗。朱文进以其党羽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留从效谓同列王忠顺、董思安、张汉思曰:‘朱文进屠灭王氏,遣腹心分据诸州。吾属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贼,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众以为然。”⑤不久,留从效假托收到富沙王令他①《旧五代史》卷134《王审知传》。

①《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②《旧五代史》卷134《王审知传》。

③《旧五代史》作同光元年,今从《新五代史》。

④马令:《南唐书》留作刘,《五国故事》留作娄。

⑤《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十月。

除掉黄绍颇的密旨,带领众人杀黄绍颇,把州印交给王延政的侄子王继勋,请他主持军府。留从效则自称平贼统军使,派人将黄绍颇首级送至建州。王延政即以王继勋为侍中、泉州刺史,以留从效、王忠顺等为都指挥使。朱文进获悉黄绍颇被杀,立即募兵2万由林守谅等率领往攻泉州。留从效得到王延政派来2万援军的支持,开城门出战,大败福州兵,杀林守谅,随后又派兵进击福州。这时福州内部发生变故:连重遇杀朱文进归降王延政后又被裨将林仁翰所杀,林仁翰打算迎王廷政移都福州。南唐中主李?妹鲋写舐遥?霰??〗ㄖ荩?跹诱?怠D咸凭?舷率保?舸有Ч樗衬咸疲?⒔?跫萄?偎徒鹆辍@瞽即以泉州为清源军,任命留从效为节度使。于是留从效就占有了泉、漳之地,拥兵不听南唐调遣,南唐则派兵戍守进行监视。

南唐军在闽不得民心,福州守将李仁达归附吴越,南唐发兵围攻,结果大败,“死者二万余人,委弃军资器械数十万”①。留从效趁南唐受挫之机,“谓屯将曰:‘此一方东渐于海,与福州世为仇敌;南限广州瘴疠之地,人使不通;西连鄞水,皆猿径鸟道;近岁于戈屡动,三农废业,冬征夏敛,仅足自赡,不烦大军久驻于此。’屯将皆不对,翌日置酒饯之郊外,屯将不得已皆卷旗而去。从效遂有漳泉之地,李?荒苤疲?凼诖有??秸率录媸讨校?饨??酢!雹诹舸有?鹱孕姓螅??思部唷8罹萑?⒄暮螅?白ㄒ郧诩笱?裎?瘢?R虏妓兀?霉??谥忻牛?鍪邮略蚍???朐蚋匆卤植肌W匝裕骸?宜仄都??豢赏?疽病!?裆醢???.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①他在泉州又整建城港,招徕海外商贾,影响后世颇大。

“周世宗时,从效遣牙将蔡仲兴为商人,间道至京师,求置邸内属。是时,世宗与李景画江为界,遂不纳。”②这样,留从效表面上仍臣于南唐。宋建隆初年,留从效“上表称藩,遣使假道吴越入贡,太祖赐诏书以慰之。未至而衙校张汉思、陈洪进劫从效迁于东亭,汉思自称留后,从效疽发背卒”③。

留从效宋乾德二年(964)七月去世,终年57岁。

①《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三月。

②路振:《九国志》卷10《留从效传》。

①《十国春秋》卷93《留从效传》。

②《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③路振:《九国志》卷10《留从效传》。

第十章刘?刘旻第一节刘?袭封南海王刘?(889—942),原名陟。称帝后改名岩①,又改名龚,复以《周易》中“飞龙在天”之义新造一“?”字,音俨,作为名字。

刘?是大食商人后裔,其父刘谦初定居于福建仙游,后迁居岭南②。新旧《五代史》对其祖上的记述颇有出入。薛居正说:“其先彭城人,祖仁安,仕唐为潮州长史,因家岭表。”③欧阳修则说:“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后徙闽中,商贾南海,因家焉。”④唐末,刘谦为广州牙将,职级甚卑。当时任南海节度使的宰相韦宙很赏识他,妻以侄女。后来刘谦以军功任封州(今封开)刺史、贺江镇遏使,负责守御梧(今广西梧州)、桂(今桂林)以西地区。

刘谦死后,刘?的大哥刘隐继任为封州刺史。天祐二年(905),刘隐通过重赂朱温被任命为南海节度使,刘?为副使。当时交州(今越南河内)曲颢、桂州刘士政、邕州(今广西南宁)叶广略、容州(今北流)庞巨昭等分据各管区,卢光稠据虔州(今江西赣州)、其弟卢光睦据潮州(今属广东)、其子卢延昌据韶州(今属广东),还有高州(今属广东)刺史刘昌鲁、新州(今新兴)刺史刘潜等70余寨均不能制。刘隐决定先攻韶州,刘?认为不宜直攻而可以计取,刘隐不听,结果大败而回。此后刘隐就把军事交给刘?掌管,刘?先后削平诸寨,攻取潮、韶,逐走庞巨昭,攻取邕州,势力渐次扩大。

后梁时,刘隐深得朱温恩宠。开平初,连续加官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领安南都护,充清海、静海两军节度使,进封南海王。

乾化元年(911),刘隐死①,刘?代立。乾化二年,刘?被任为清海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三年,梁末帝即位后,把刘隐的所有官爵转授给刘?,于是刘?也就袭封南海王。其实,刘隐和刘?对于后梁只是禀正朔而已。

建立南汉后梁贞明三年(917),刘?称帝于番禺(今广州),庙号高祖。国号大越,改元乾亨,设置百官。刘?承兄长成法,礼遇士人,以杨洞潜、倪曙、赵光胤为相。赵光胤“自以唐甲族,耻事伪国,常怏怏思归。?乃习为光胤手书,遣使间道至洛阳,召其二子损、益并其家属皆至。光胤惊喜,为尽心①《旧五代史》作初名岩,称帝后改名陟。今从《新五代史》。

②据[日]藤田丰八:《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中《南汉刘氏祖先考》(何健民译本),第137—150页。转引自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③《旧五代史》卷135《刘陟传》。

④《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隐传》。

①《旧五代史》作开平四年三月卒,此从《新五代史》。

焉”。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后册立其妻楚王马殷之女为皇后,又“置选部贡举,放进士、明经十余人,如唐故事,岁以为常”①。

乾亨七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后唐庄宗李存勗灭后梁。刘?闻其兵威甚盛而恐惧不安,派宫苑使何词前去探看虚实,“称大汉国主致书大唐皇帝”,还说“本国已发使臣,大陈物贡,期今秋即至”②。待何词返回报告说后唐朝政紊乱,内部不稳,难以制御远方,就不发贡使,与中原断绝来往,言谈间蔑称后唐皇帝为“洛州刺史”。

乾亨九年(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改元为白龙,更名为龚,旋又更名为龚。白龙四年(后唐天成三年,928)三月,楚王马殷遣舟师攻封州,封州守将兵败于贺江。刘?惊惧,又改年号为大有,大赦境内,派苏章率3000神弩军往救,苏章佯败诱敌,用铁索锁住楚舟后尽杀楚人。大有三年(后唐长兴元年,930),刘?派李守鄘、梁克贞等攻交州,俘曲颢之子曲承美。梁克贞又攻占城(今越南顺化),掠其宝货而归。

刘?为人苛酷,好杀人。“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据炉炭”。他生活奢侈,“厚自奉养,广务华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③。在位26年,大有十五年(后晋天福七年,942)四月病死,终年54岁。

第二节刘旻盘踞河东刘旻(895—954),原名崇。沙陀部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他颇有仪表,长得一部好胡子。年轻时嗜酒好赌,品行无赖,20岁左右应募入河东军。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升迁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军校。后晋时,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就以刘旻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一年后,任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刺史。不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并遥领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防御使。

后晋开运三年(946),契丹灭后晋,刘知远在河东起兵称帝,刘旻被任命为特进、检校太尉、行太原尹。这年五月,刘知远率部南下,驱契丹,取大梁(今河南开封),就以刘旻为北京(即太原)留守,镇守河东地区。不久,又加同平章事以示荣宠。

乾祐元年(948)二月,刘知远病死,隐帝刘承祐继位,大权旁落郭威等人手中。刘旻尽管先被加官检校太师、兼侍中,次年又加官兼中书令,然而他与郭威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他采纳判官郑珙的意见,断绝向汴京上供征赋,并且“招募亡命,缮完兵甲,为自全之计。朝廷命令,多不禀行,征敛一方,略无虚日,人甚苦之”①。

乾祐三年(950)十一月,隐帝遇害。郭威先以监国名义控制局面,派冯道等前往徐州(今属江苏)去迎刘旻之子刘旻到汴京继位。“当是时,人皆①《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传》。

②《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刘陟传》。

③《旧五代史》卷135《刘陟传》。

①《旧五代史》卷135《刘崇传》。

知太祖(郭威)非实意也,旻独喜曰:‘吾儿为帝矣,何患!’乃罢兵,遣人至京师”①。不久,郭威称帝,刘旻被害,刘旻才幡然悔悟。

建立北汉(东汉)

后周广顺元年(951)正月,刘旻在太原即帝位,庙号世祖。继续沿用后汉的国号和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宋人亦称为东汉。北汉所辖仅河东地区北部12州,地狭物薄。刘旻即位之初曾对近臣说:“朕以高祖之业,一朝坠地,今日位号,不得已而称之。顾我是何天子,汝曹是何节度使邪!由是不建宗庙,祭祀如家人。宰相月俸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自余薄有资给而已。”②为发展势力,刘旻“遣通事舍人李?湫惺褂谄醯ぁF醯び揽低踟S?霑F约为父子之国,旻乃遣宰相郑珙致书兀欲,称侄皇帝,以叔父事之”③。兀欲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为了向河东地区的南部扩张,刘旻先命其子承钧率兵攻晋(今山西临汾)、(今县)二州,结果不克而退。接着刘旻又亲自领兵由阴地关(今灵石南)攻晋州,并向契丹借得骑兵5000④,合兵进攻。郭威派枢密使王峻等率大军往援,两军相持60余日。刘旻被迫撤兵,又逢大雪,损失很大,十亡三四。次年又进攻府州(今陕西府谷),复为折德扆所败,反而丢失了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众”①。

高平战败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死,刘旻大喜,遣使再次向契丹借兵。契丹派杨邠率铁骑万人及奚诸部兵五六万人号称10万相助。刘旻以张元徽为先锋,自将骑兵3万攻潞州(今长治)。张元徽在太平驿(今襄垣西)击败潞州步骑后进围潞州。

出于刘旻所料,后周新即帝位的世宗柴荣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刘旻与之战于高平(今属山西)。刘旻不听杨邠不可轻敌的告诫,抢先发动进攻,结果先胜而后败,加上后周援兵赶到,乘胜追击,刘旻狼狈逃回太原。柴荣进兵围困,太原岌岌可危,幸得契丹来援,加上久雨不晴,周军士卒疫病,柴荣才引兵南撤。

刘旻因太原被围,以忧得疾,于显德元年(954)十一月病死,终年60岁。

①《新五代史》卷70《东汉世家·刘旻传》。

②《资治通鉴》卷290,后周广顺元年正月。

③《新五代史》卷70《东汉世家·刘旻》。

④《新五代史》作五万,今从《旧五代史》。

①《资治通鉴》卷290,后周广顺元年十二月。

第十一章马殷高季兴第一节马殷经营湖南马殷(852—930),字霸图,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年轻时做过木工。在蔡州(今汝南)时应募从军,成为秦宗权部下孙儒的裨将,随孙儒渡淮攻下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孙儒在宣州(今属安徽)围攻杨行密战死后,众无所归,推刘建峰为帅,以马殷为先锋,转攻江西,连占洪(今江西南昌)、鄂(今湖北武汉)、潭(今湖南长沙)、桂(今桂阳)等州,占领湖南之地。乾宁元年(894)唐僖宗任命刘建峰为湖南节度使,马殷为马步军都指挥使。

乾宁三年,刘建峰为部下所杀。当时马殷正统兵攻打邵州(今湖南邵阳),潭州遂推行军司马张佶为帅。张佶入府时乘马跌伤,对诸将说:“马公勇而有谋,宽厚乐善,吾所不及,真乃主也。”①于是从邵州前线迎回马殷,共拥为帅。唐廷也即任命他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

此后数年间,马殷派秦彦晖、李琼等攻下连(今属广东)、邵、郴(今属湖南)、衡(今衡阳)、道(今道县西)、永(今属湖南)等6州,到光化三年(899)尽有湖南地区。桂管(治今广西桂林)观察使刘士政担心马殷军继续南下,派陈可?榷笫厝?辶耄?硪笏?墒拐呤茏栌诒呔常?谑桥衫钋淼纫?000兵攻之,俘刘士政。于是又尽占桂管所属各州。天复元年(901),唐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

建立楚国马殷所据湖南地区,东有杨行密,北有成汭,南有刘?,强敌环伺,很不稳定。他问计于谋士高郁,高郁分析说:“成汭地狭兵寡,不足为吾患,而刘?志在五管而已。杨行密,孙儒之仇,虽以万金交之,不能得其欢心。然尊王仗顺,霸者之业也。今宜内奉朝廷以求封爵而外夸邻敌,然后退修兵农,畜力而有待尔。”①马殷听从他的意见,采取联络中原,藉以对抗周围强敌的策略。朱温进入关中控制唐廷时,杨行密曾遣使到潭州,建议马殷与己联合共讨朱氏。马殷权衡利害后谢绝杨氏而依附于朱温。天祐元年(904),杨行密将在其身边任黑云指挥使的马殷之弟马賨礼送回潭州,马賨劝马殷结好杨氏,“殷作色曰:‘杨王不事天子,一旦朝廷致讨,罪将及吾,汝置此论,勿为吾祸。’”②当杨行密派刘存等围攻鄂州杜洪时,马殷即派兵援鄂州。杜洪败死后刘存等攻马殷,双方激战甚烈,刘存等战死,马殷部夺取了岳州(今湖南岳阳)。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即位。马殷遣使修贡,朱温即以马殷为侍中兼中书令,封为楚王。这时占据荆南的高季兴截断汉口道路,拦截马殷的贡①《资治通鉴》卷260,乾宁三年四月。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②《资治通鉴》卷265,天祐元年十二月。

使。马殷派许德勋攻讨,高季兴被迫求和,从而稳定了北面的局势。杨行密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吕师周前来投靠,马殷大喜,立即任命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兵攻伐岭南。占领昭(今广西平乐)、贺(今贺县)、梧(今属广西)、蒙(今蒙山)、龚(今平南)、富(今昭平)等州,控制今广西的东北大部地区。

随着马殷势力的壮大,引起占据朗州(今湖南常德)的雷彦恭的恐慌,雷彦恭召杨吴派兵进攻平江(今属湖南),结果反被许德勋击败。马殷派兵进攻朗州,雷彦恭东逃杨吴。马殷占领朗州后,澧(今澧县)、辰(今沅陵)、溆(今黔阳)等州均皆归附。于是马殷请升朗州为永顺军,表张佶为节度使。开平四年,又请依唐太宗为秦王时受天策上将的先例,加天策上将军之号。朱温同意后,马殷即开天策府,置官属,以其弟马賨、马存为左右相,以廖光图等为十八学士。“总制二十余州,自署官吏,征赋不供”①。后梁“末帝时,加马殷武昌、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洪鄂四面行营都统”②。

偃武息民后梁亡,马殷又向后唐称臣纳贡。庄宗李存勗授马殷太师、兼尚书令、楚王。“庄宗平蜀,殷大惧,表求致仕,庄宗下玺书慰劳之”。明宗李嗣源即位,马殷又遣使修贡,得加官守尚书令。“天成二年(927),请建行台。明宗封殷楚国王,有司言无封国王礼,请如三公用竹册,乃遣尚书右丞李序持节以竹册封之”①。“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翰林学士曰文苑学士,知制诰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群下称之曰殿下,令曰教”②。

从乾宁三年任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算起,马殷统治湖南地区35年,基本上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吴楚之间几经兵革,均是吴国发动进攻所致。对于荆南,也只进行有限战争而已:后唐天成三年,楚将王环大破荆南兵于刘郎洑(在今湖北石首境内),乘胜进逼江陵,却在同意高季兴的求和后班师。对于此事,“楚王殷让环不遂取荆南,环曰:‘江陵在中朝及吴、蜀之间,四战之地也,宜存之以为吾捍蔽。’殷悦”③。

马殷在其统治区内,“不征商旅,由是四方商旅幅凑。湖南地多铅铁,殷用军都判官高郁策,铸铅铁为钱,商旅出境,无所用之,皆易他货而去,故能以境内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湖南民不事桑蚕,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杼大盛”④。马殷对中原朝廷“岁贡不过所产茶茗而已。乃自京师至襄(今湖北襄樊)、唐(今河南泌阳)、郢(今湖北京山)、复(今沔阳)等州,置邸务以卖茶,其利十倍又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收其算,岁入万计。由是地大力完,数邀封爵”①。

①《旧五代史》卷133《马殷传》。

②《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②《资治通鉴》卷276,天成二年八月。

③《资治通鉴》卷276,天成三年三月。

④《资治通鉴》卷274,同光三年十二月。

①《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殷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