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臣 > 第一百四十八章.兵临城下(二合一大章节!!高潮来了!!)

听到楚灵帝的询问,诸大臣却是相顾无语,对于战事,尤其在不利的情况下,这些只知儒家之言的人,又哪里能有什么好的建议?

最终,却还是张谦出列道:“陛下无需担心,臣刚才与兵部李云大人相商得知,自凉州到京城之间,共有十七城,每座城池皆驻守着不少守军,有他们相阻,必然可拖延蛮狄守军大量的时间。而趁着这段时间,自可调遣各地驻军前去迎敌支援,如此一来,必然会让那蛮狄陷入我大楚百万大军、万万臣民之汪泽中。而蛮狄虽然突破了长城之险,但已是久战成疲,再加上二十万京军基本上从未调动,拱卫京城,必可保陛下无忧。”

王翰也出列说道:“陛下,我京城城墙高达近二十丈,比之长城更要险峻,在京城之前,更有上元城、宣城等两座兵家必争之地,皆是城高河深,内中粮草诸多,加上各地援兵接连不断,臣向陛下保证,必不会让那蛮狄之军靠近京城百里之内。”

张谦继续说道:“此外,随着‘八百里快马丧报’,自京城以北上千里之地的无数大楚臣民,空怕皆已是全部知道了长城被破的消息,可以预期,不日就有大难逃难之民涌向京城,臣认为,朝廷也该早做准备才是。”

王翰则说道:“臣建议,应将凉城以南、南州以北的所有粮草、食物、银钱,全部运往南州以北,以防万一。这样一来,如若诸城被破,这些粮草钱财也不会成为资敌之物。”

……

抛开张谦和王翰两人的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等等主观因素,他们能坐到如今的位置,本身的才能确实远远超过其他大臣,在楚灵帝询问之后,诸般建议皆是陆续出自两人口中,而且也皆有一番道理。

随着这两人你一句我一言的补充,一份完善的防御计划已是出现在众人面前。不仅一众大臣脸上的灰败之色渐渐减缓,即使是冷眼旁观的萧漠,此刻也是不由暗暗欣慰,觉得这一战并非是毫无希望。

毕竟,另一个时空的北宋,即使没有长城之险,却依然可以抵御辽族百余年,所用的招数,正是与张谦、王翰两人所提的诸般建议相似,如今的大楚,或许也可以做到。

而就在众臣心中稍定之时,楚灵帝的神色却依旧不是很好,毕竟长城被破,使他成为了大楚一百七十余年来的第一败国之君,名声尽丧,再加上他最为宠信的八贤王在这一战中生死不明,对他的打击却是太大。

只见楚灵帝在听完张谦王翰两人的建议后,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缓缓说道:“好,就按张谦、王翰两位卿家的主意去办吧。必须要将蛮狄驱到长城之外,否则,朕与众卿,就是我大楚一百七十年来最大的罪人,即使死后,也无颜相见列祖列宗。”

说着,楚灵帝终于抬起头来,缓缓的环视着眼前的一众大臣,看到站在最后方的萧漠后,眼中突然微微一亮,问道:“子柔,你可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听到楚灵帝的话后,萧漠却是沉默了片刻,眼中闪烁着犹豫和挣扎,良久之后,才出列躬身说道:“陛下,我大楚较之于北方草原各族,无论是物源、人数、产出,皆是远远胜之,这一次我大楚之军之所以战败,若论原因,一是军队训练不足,二则是轻敌。但一时之败并不足虑,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我大楚完全有能力训练出远强于蛮狄的百万精兵,到那个时候,陛下您完全可以重现一百七十年前太祖率军横扫草原的荣光。而这一时的战败,今后自然是无人再会去在意。”

听到萧漠的话,不仅是楚灵帝,一众大臣也是纷纷精神一振。

对他们这些文人出身的人而言,其实最怕的不是丧失权力,也不是死于蛮狄铁蹄之下,而是在青史中留下无能之名,被后人所耻笑。

此刻听到萧漠的话后,却皆是豁然开朗。

是啊,一时之败并不足虑,只要最后能像当年太祖那般横扫草原,九夷臣服,今日的失败,只不过是衬托他们卧薪尝胆的注脚罢了。

唯有张谦、王翰等少数几名大臣,在听到萧漠的话后,却是眉头微皱。

无他,萧漠的这些话虽然说得漂亮,但有用的建议,却是一句也无。

张谦、王翰等人疑惑的看着萧漠,在他们的印象中,萧漠似乎并非这种只知道说漂亮话的人。

萧漠则在心底暗暗叹息一声,楚军的无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又哪里能用区区一句训练不足来解释?但为了他后面所提的建议,此刻却也只能这么说了。

只见萧漠顿了顿后,继续说道:“所以,臣认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大楚实不用为一时之气与那蛮狄相争,此时与蛮狄死扛,不过是徒增我大楚的损失罢了,而我大楚最需要的,只是训练军队的时间。所以,臣提议,与蛮狄议和。北方草原的联军,不过是因为粮草缺乏,实在活不下去,才逼不得已与我大楚相战的,而长城之战,我大楚虽然战败,但想来他们本身应该也是损伤不小。如若此时我大楚以粮草相资,很有可能让那些蛮狄不战而退。”

随着萧漠的话声落下,场上所有人却都沉默了下来。

一半人沉默着,眉头微皱,暗暗思索着萧漠建议的可行性。其中,有张谦和王翰。

另一半人,则是不可思议的看着萧漠,眼中满是失望,乃至于怒火,其中,却是以楚灵帝为代表。

“萧漠!!你这么做是让我大楚威严扫尽!!”

“在这个时候议和,乃是国耻!!”

“贪生怕死之徒!!”

片刻之后,御书房内突然喧哗了起来,无数大臣纷纷出列,大声斥责着萧漠,神色激动。

而那些本已对议和之建议有些心动的大臣,看到这般场面,却皆是沉默不语,让萧漠更是孤立无援。

然而,身处于一众大臣的指责口水之中,萧漠却表现的依旧坦然,神色平静,只是隐隐间带着些许黯然。

~~~~~~~~~~~~~~~~~~~~~~~~~~~~~~~~~~~~~~~

这次御书房的议会,所有人都知道,萧漠栽了。

一向对萧漠最为宠信的楚灵帝,在萧漠提出了“议和”建议之后,也是对萧漠大加斥责,甚至夺去了萧漠身上的官职。

而因为“议和”两字,萧漠也受到了仕林前所未有的评击,多年来积攒的声望,在短短一朝尽数散去。

原本对未来满怀希望的萧家,也因此事而蒙上了一层阴云,似乎再无前途。原本萧漠是他们的希望和骄傲,但现在,却又是因为萧漠,让他们在外面抬不起头来。

但身处于风尖浪口的萧漠,却依旧保持着着平静,只是在暗暗准备着。

他知道,在如今的形势下,他必然还会有重新起复的那一天。

而这一天,并不遥远。

之所以提出议和之言,并非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萧漠在本着良心在做事。

所以虽然早已料到了后果,但在真正面对时,萧漠只是黯然,却并没有后悔。

在萧漠看来,在这个时候,是与蛮狄议和的最好时机。而议和,也是楚朝最好的应对方法。

议和,能为楚朝赢得缓冲的时间,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平型关一战,楚朝大军虽然终究还是败了,但在八贤王的指挥、以及朝廷的赏罚分明之下,却是坚持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不仅出乎了萧漠的意料,更是展示了楚朝的骨气与尊严,所以虽然败了,但也造成了北方草原民族大量伤亡,赢得了对手尊重之余,却也保留了楚朝最后仅存一片的遮羞布。

而如若继续相战下去的话,从平型关到长城,固然相距千里,中间多有城池相阻,但这些城池,无论是城墙的险峻、兵员的素质数量、指挥者的能力、交战双方的士气,皆是不可同日而语!!

长城尚只能死死坚守一个月的时间,而这些城池又能抵御草原联军多久呢?

所以,如若继续相战下去,蛮狄必然会发现,原来楚朝大军比他们想象中更加无能,跟平型关的将领、兵士大不相同,而攻打大楚城池,更是远远要比平型关之战容易的多!!

这样一来,楚朝仅有的尊严丧尽,北方草原诸民族对大楚仅存的畏惧也是不再,随着他们不断入侵,在见识到楚朝的繁华之后,贪婪之心,更会数倍增长。从此再也没了议和的可能。

即使今后双方依旧能够议和,但在这一次入侵中见识了种种“市面”的北方诸民族,却也绝不会像现在这么好打发,楚朝需要付出的代价,更是会成倍增长。

最重要的是,如果继续交战下去,南州以北,上百万楚朝之民,尚未来得及逃走者,在蛮狄的野蛮性子下,恐怕会尸骸遍野,元气大伤,更是萧漠不忍看到的。

可惜,对于萧漠的苦心,却是无人理解。

或许有人理解了,但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并没有说出来。

在萧漠被贬为民的这一晚,一向不合的丞相张谦、枢密使王翰两人,突然联袂来访,三人在萧漠的书房中整整谈论了一个晚上,但究竟都说了些什么,却是无人知晓。

~~~~~~~~~~~~~~~~~~~~~~~~~~~~~~~~~~~~~~

相比较萧家的黯然失望,楚朝朝野之间,所有臣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却是更加恐惧慌乱。

随着不断有战乱之地的难民逃到京城,所带来的种种消息,让原本对楚朝信心百倍的臣民渐渐的感到了无力与绝望。

在十八日草原联军攻陷了平型关之后,修整三日,在二十一日强攻凉城。二十三日,凉城破,凉城太守张伯自杀身亡,五千守军或死或降。

而蛮狄在攻陷凉城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屠城三日,凉城之内三万余户,无一幸存!!

三十日,草原联军强攻项城。次月三日,项城破,太守被俘,草原联军再次屠城三日,项城除了事先逃离的难民之外,一万九千户,无一幸存!!

两次屠城,天下震惊。而两座城池连三天都坚守不了就被草原联军攻破的事实,更让世人绝望。

一时间,楚朝境内,到处皆是惶惶之色,京城之内,因为战乱而逃难于此的难民,足有二十万之巨,尚在路上的,却还有更多。

不过,草原联军的两次屠城,却也为楚朝争取了些许喘息的时间,趁着这段时间,大量的援军纷纷赶到了北方,而北方空余的粮草、财物、牛羊,皆是朝廷的强令之下,被纷纷收集起来运往南方,许多尚未收割的田地,更是被一把火给烧掉了。

再加上八贤王之前在战事不利之际,按照萧漠所授的“破釜”之策,早已将北方各州多余的粮草南运,钱财皆是发放给众战士,所以草原联军虽然连破凉城、项城,但收获却并不让人满意,尤其是粮草,仅仅只够他们一月之需。

不过,草原联军却并没有因此而稍有沮丧,抱着南方更加富裕、粮草也更加充足的心态,依然是毫不犹豫的向南侵来,一路之上,但凡有楚民出现,不是被杀,就是被掠夺为奴。让楚朝损失惨重。

北方糜烂,元气大伤,恐怕没有十年之功,根本无法恢复。

十日,草原联军破阳城。虽然并未屠城,但城中居民,却尽数成了他们掠为奴隶。

十七日,郡城破。

二十三日,环城破。

草原联军,一路势如破竹,而楚朝大军,也因此士气丧尽,抵抗也变得更加无力。

在草原联军看来,楚朝的天下,只需要半年时间,就能被他们尽数占领。

而这一个月,却也是楚朝立国一百七十年来,最为黑暗的一个月,所有人心中都充满了恐慌,京城已不再保险,很多人开始匆匆向着更南方逃去。

~~~~~~~~~~~~~~~~~~~~~~~~~~~~~~~~~~~~~~~

次月二日,当被朝野上下寄予厚望,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城高河深的宣城被破时,即使心志最为坚定之人,也是心中绝望。

要知道,当时各路援军齐聚宣城,足有近十万大军,再加上宣城之险,竟然也只能防守五天时间!!

而随着冬日将至,气温渐低,草原联军似乎也感到了时间紧迫,攻势愈强。

五日,破何城。

九日,破庆城。

待到了十九日,京城之前的十七城,已是沦陷了十四城。

挡在京城前面的,只剩下河阳城、上元城和显城。

其中,河阳城和显城皆是小城,不仅守军不多,城墙甚至不足三丈。以草原联军的兵势,恐怕连两天时间也无法阻挡。

而能成为京城屏障的,却只剩下上元一城了。

事实上,北方各地所收集的粮草、财物、牛羊,皆是存在上元城之中,而上元城的兵力、防守,更还在宣城之上。

只是,在这个时候,却再也没有人会对上元城抱有信心,在所有人看来,上元城与其他城池所区别的,也不过是能多坚守几日罢了。

而就在草原联军攻到河阳城下之时,楚灵帝的御书房内,再次群臣聚集,商量着应对事宜。

~~~~~~~~~~~~~~~~~~~~~~~~~~~~~~~~~~~~~~~

“陛下,事已至此,臣建议,迁都,议和,先行稳住形势,再谋反击之策。”

“臣附议。”

“臣附议。”

在楚灵帝向群臣询问应对之策时,以上就是脸色灰败恐慌的群臣对楚灵帝的答复。

两个月前萧漠提出“议和”建议之时,受到了群臣的全力斥责,称萧漠为“卖国辱国之小人”,但在此时的情况下,议和却已不再是无法接受的建议,群臣甚至更进一步,提出了迁都的想法。

而曾与萧漠有过深谈的张谦、王翰两人,此刻却是对视一眼,神色间满是后悔。

那日两人之所以暗中拜访萧漠,正是想要搞清楚萧漠的想法。而萧漠也是毫不隐瞒,将他心中的想法一一说于张谦、王翰知,并希望两人能够替他说服楚灵帝接受议和之议。

然而,张谦、王翰两人一来担心他们在提出议和之事后,会像萧漠那般千夫所指,声望大跌,二来也是对当时的形势存着侥幸之心,虽然皆是觉得萧漠所言有理,但却并没有像萧漠所希望的那样试图说服楚灵帝,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抵御着草原联军。

很显然,两人错了。

但想要反悔,却已是来不及了。

听到群臣此时满是“议和”、“迁都”之言,张谦和王翰却是不由苦笑。到这个时候,对草原联军来说,覆灭楚朝已是翻手之间的事情,还会接受议和之事吗?

然而,除了议和,两人却也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在楚灵帝询问他们的意见之时,两人也只剩下了“附议”二字。

而在这个时候,楚灵帝却也想到了两个月前的萧漠,长长叹息一声,满是无力,心中更是后悔歉疚,萧漠早在两个月前就看到了此时形势,并提出了议和之言,但不仅没有被楚灵帝接受,反而被狠狠的斥责一番,更是丢掉了官职。

只见楚灵帝先是环视了众臣一番,然后轻声说道:“悔不该当日未听子柔之言。”

随着楚灵帝的话,群臣皆是沉默,脑中不由回想起在两个月前,在被群臣斥责之际,萧漠那平静中带着些许黯然的神色。

再次长长叹息一声后,楚灵帝问道:“各位爱卿,你们看来,此次前去议和之使臣,派何人合适?”

随着楚灵帝的询问,御书房内再次沉默,对于楚灵帝的目光,更是垂头不敢与之对视,躲躲闪闪,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议和使臣,很有可能刚到草原联军那里就被蛮狄给杀死,又哪里敢在这个时候出头?

看到群臣的表现,却让楚灵帝脸上不由泛起一丝怒色。

而就在这时,张谦却突然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举荐一人,以臣看来,议和之事,非此人莫属。”

“何人?”

楚灵帝微微一愣后,连忙问道。

“萧漠,萧子柔!!”

张谦缓缓答道。

【先小小的剧透一下,萧漠在此时并不会赞同议和,也不会成为卖国贼,大家不用担心。】

~~~~~~~~~~~~~~~~~~~~~~~~~~~~~~~~~~~~~~~

PS:恩,上课归来,最后两节选修课逃了,现在开始全力码字。这是二合一章节,补昨天的第四更和第五更!!后面还有五更,大约每隔两个小时会上传一更,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直到七更全部更新完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