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渣的逆袭 > 第46章 事无巨细

明渣的逆袭 第46章 事无巨细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6:06:47 来源:笔趣阁

一张白纸好作画!

对于王和垚这位杭州新的执政者来说,经济与吏治稍稍解决,跟着要对付的,就是军政了。

府中诸事繁杂,千头万绪,焦头烂额。

随着诸事慢慢进入正轨,城中的道路开始被清理平整,满城拆下来的城砖,用以铺设几条主街道。又加建了一些垃圾箱,甚至加盖了几座公厕,安排了公人,专门监督街市及城外的市容市貌,改变士民随地大小便的旧习,以及脏乱差的旧貌。

百姓对官府由来已久的敬畏,以及上任来的持续律法惩罚(违者体力惩罚或罚款罚物等),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但对于王和垚来说,这些似乎已经是极限,再想做些什么,就有些难了。

没有钢筋混凝土,没有砖木,即便他想将所有的土路变成砖石路,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改变国民素质,改变国人卫生习惯,这些可以慢慢去做。而当前他要做的,是军事上的突破。

想要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存活,首先就是军事上的突破。

能抵抗满清大军冲击,杭州政权军事上的突破。

大堂中,盐运使鲁又翁,宁波将军陈遘,盐商钱顾,另有浙江布政使屈大均,杭州知府包世宁等人,今日汇集一堂,却是为了出使台湾郑氏一事。

“将军,台湾郑氏已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正在与福建耿精忠争夺福州。我方使者出使台湾,可沿温州南下,大约六七日的行程。”

陈遘向王和垚禀报。

“将军,台湾郑氏虽有海外贸易往来获得收入,又与民生息,屯田自给自足,但迁界令下,郑氏以贿赂满清沿海将领官员,才能得以食用充足。将军与郑氏结盟,互通有无,此为善政。”

钱顾跟着道。

此次南下接洽台湾,是顾氏新购的海船,虽不是巨舰,但出海足够。

听的仔细的王和垚,点头以示赞同。

历史上,康熙十七年末,清军击败福建耿精忠与广东尚之信后,再度恢复迁界令,北从福州、南到诏安的沿海都设立要塞,并且盖围墙作为界线,使得台湾郑氏的商业活动大受打击,无法再透过贿赂清将进行交易,郑氏王朝的财赋严重透支,军队缺乏补给,郑氏只得放弃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

康熙二十年,郑锦去世,两年后,台湾被清军收复。

因此,台湾郑氏需要同东南沿海贸易往来,浙江鱼米之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将军,你就不担心郑氏趁机攻打浙江吗?”

屈大均眉头皱起。

“屈大人所言极是!郑锦虽野心勃勃,但鼠目寸光,或许会发兵攻打浙江。将军不可不防。”

包世宁跟着说道。

“攻打浙江?连福建耿精忠都对付不了,还敢来浙江撒野?海战我军不行,但说到步战,哼哼……”

陈遘冷笑一声。

“扯远了,且不说郑氏今非昔比,如今的局势也大不相同。”

王和垚摇摇头,目光转向堂外,大雨滂沱,雨点落在地上,一朵朵的小水花。

“钱公子说得没错,现在谈的是与郑氏的合作,不是去搞事,发生冲突。”

经历多年迁界令的围困,现在的台湾郑氏,早已经不是当年郑成功时的兵强马壮了。

至于郑锦,空有其父的志向,却没有其父的能力,能保住汉家衣冠,已经不错了。

“我军兵力不足,务求将士精锐,训练有素。我军长于火器,但硫磺缺乏,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琉球使者那里得了两船硫磺,但琉球群岛太远,对方海船太少,并非长久之计。因此与台湾郑氏的贸易往来,势在必行。”

王和垚一番话下来,与台湾郑氏的互通有无,已经是板上钉钉。

“将军所言极是。我浙江义军总计不过万余,水师孱弱,若是没有火器,战力必然大打折扣,只能是任人宰割。结好郑氏,互通有无,双方各取所需,对抗清大业大有裨益。”

陈遘接着王和垚的话说道。

“以浙江及东南各省多产,如丝绸、茶叶、瓷器、米粮油醋等等,换取台湾硫磺及金银铜等,即可供军中之用,也可铸钱缓解府库不足。将军此举利大于弊,可以一试。”

鲁又翁跟着开口。

迁界令恶政下,浙江海边良田荒芜,渔业与盐场遭到毁灭性打击,渔者卖妻鬻子,究竟无处求食,自身难免,饿死者不知其几,沿海百姓被迫低盐饮食,日子不要太苦。

自从恢复盐场,荒芜的田地长起了庄稼,渔民打鱼售卖,灶丁有了收入。如果能够恢复海贸,宁波的繁荣指日可待。

因而,对于将军的通海贸易,他是发自内心的拥护与赞成。

“将军若是与台湾郑氏结盟,惹恼了耿精忠,岂不是得不偿失?”

包世宁皱着眉头,依然是忧心忡忡。

“耿精忠,他先能应付得了郑锦再说吧。”

王和垚淡然说道。

耿精忠志大才疏,这从历史上他附庸吴三桂起兵,仅仅三年便降清便知。

更不用说,耿精忠父亲靖南王耿继茂,与平南王尚可喜二人联手造成的广州大屠杀,死难百姓达七十万人,可谓罪恶滔天。

“将军,钱顾愿为将军分忧。将军通海贸易,于浙江民生大有益处。小人愿投身海贸,为将军府与浙江百姓做些事情,请将军恩准。”

钱顾的话,让众人都是羡慕。

将军府重启盐课,钱家的崛起已经是指日可待。想不到作为盐商还不满足,钱顾把目光,又投向了海外贸易。

此人可算是胆大包天,天生的商人。

王和垚先是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钱公子,通海贸易,不仅仅是台湾郑氏,将来还有朝鲜日本,向南则是南洋各国,一直到阿拉伯国家,以及非洲等地,海域数十万里。日前将军府所需的是硫磺、铜、银等物,可从日本买入,也可通过台湾自日本购入。硫磺用来制造火药,铜银当然是铸钱,铜还可以造炮。若能买来海船,来日北伐时,便可沿海路直达京城,一劳永逸。”

王和垚徐徐说道。

钱顾连连点头:“通海裕国,将军所言极是!”

海外贸易的益处,并不仅仅于买些铜银硫磺,而是在于互通有无,其与浙江的繁荣息息相关。

“宁波设市舶司,一是如宋时一样,旨在管理海上对外贸易,征榷、抽解、贸易等等,为贸易保驾护航,也为将军府收取赋税。更重要的是繁荣经济,富国强兵。”

王和垚继续道。

关税只是蝇头小利,最重要的还是贸易。将军府控制下的各种产业,包括兵器火器,都是牟利的产业。

不可避免的是,将来海上贸易展开,台湾郑氏会是海上的“拦路虎”,到时只能边走边看了。

“将军,既然要出使台湾郑氏,就让下官南下一趟吧。”

屈大均自告奋勇请令。

早年间,他曾遣人送情报给郑成功,欲引导郑氏舟师沿海路进攻南京,对海路熟悉。后郑成功北伐,他曾联络郑成功,张煌言等用兵北上,与郑氏熟悉,算是志同道合。

可以说,出使台湾郑氏,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将军,重开海外贸易,通海裕国,是为浙江长治久安。小人愿陪屈先生一同南下。”

钱顾跟着再次请求。

“钱公子前去,自然是甚好。”

王和垚无奈,只能点了点头,由衷道:“先生出使郑氏,自然是最好不过。只是如此劳烦先生,在下心中不安啊!”

屈大均是浙江布政使,民政都是由他经手,也是他的幕僚,参议军机,不可或缺。

屈大均的儿子北上,正在为打探李若男的消息奔波,现在屈大均又要南下,父子奔波,让他很是有些不好意思。

“将军放心就是。左右不过数十日,不会超过一月。堂中诸位,都未与郑氏打过交道,下官前去,乃是最好的抉择。”

屈大均笑道:“下官离开,钱大人可暂代布政司诸事。但遣使前往荆湖面见周王,事不宜迟,将军恐怕要另择他人了。”

事大,将军府的不二选择,而吴三桂,自然是最好的选择。现在将军府算是平稳过渡,外交事宜,也要徐徐展开。他本来是最佳人选,现在只能另派他人了。

“就依先生所言。”

王和垚点点头,看着堂中众人:“陈遘,前往湖广,不如你跑一趟吧。”

钱顾同去见郑氏,商贾的目光,自然和官方不一样,查漏补缺,是海贸往来更好的补充。

陈遘做事周全,出使湖广,似乎是个不错的人选。

“陈将军坐镇宁波港,还要操练水军,忙于筑城、盐场之事,恐怕不宜前往湖广。将军三思。”

鲁又翁开口道。

王和垚皱眉思索道:“诸位可有推荐的人选?”

陈遘、郑思明、李行中等人,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或缺。

“将军无忧,刘文石虽是年轻,但他饱读诗书,精明强干,可让其去江西吉安,吉安守将韩大任,自会带刘文石前去岳州。”

屈大均开口,笑着说道:“将军,总要放手让他们去挑大梁,不妨一试。”

……………………

安排好出使事宜,出了书房,想透透气,经过前院,目光瞥向衙门侧房,几个府中官吏似乎正在伏案,奋笔疾书,王和垚心中一动,在门外踢掉靴子底部的泥块,与包世宁几人走了进去。

拿起一叠刚刚装订的薄薄的书籍,王和垚轻轻翻了起来。

纸是麻纸,繁体竖版,用细麻绳穿孔而就。

可以看出,官员们的书写工整,抄写的也十分仔细,和后世复印的没什么区别。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王和垚读了几句,轻轻点了点头。

不用问,这是《千字文》,是给将来上学堂的学子们用来授课的教材了。

《千字文》,顾名思义,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南北朝时所编纂,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内容涵盖天文史地、飞禽走兽、农业知识、道德规范、成语谚语等,被称为“千古奇文”。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民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读物

“见过将军!见过包大人!”

发现是将军亲临,书吏们纷纷放下纸笔,站起身来给王和垚行礼。

“诸位,辛苦了!怎么只有你们三人?”

王和垚摆摆手,亲切随和。

士卒们需要笔墨纸砚,需要课程教材,营中需要桌椅板凳,需要教室,千头万绪,这些都需要准备。

好在,现在有屈大均、包世宁,以及杭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替他去做。

“将军,其他几人因为夏收,都告假回乡去了。军中的将领要的急,所以我等不得不连夜抄写几本,先给他们看看。”

包世宁在一旁说道。

“原来如此。”

王和垚轻轻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没有复印,平日衙门里的公文写作,都是由衙门雇佣的“书佣”完成的。

“神父们编写的数学、几何、医学等教材,天文学教材,能印刷吗?”

看到眼前的数学教材,王和垚下意识问道。

洛佩斯几人编写的教学资料,是以明末传教士艾儒略的《西学凡》为基础,增加了近年来的一些泰西新学识,分文、理、医、法、教、道六科,其中王和垚看重的理科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数学和伦理学。

医学也为王和垚看重,至于法、教、道三科,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看谁能左右对方。

“回将军,也可以用铜字印刷,不过先要刻好铜字。此事包大人已经交待过了,将军不用忧心。”

一名书吏应道。

王和垚点点头,看起了教材,眉头皱了起来。

“将军,有何不妥吗?”

包世宁察言观色,小心翼翼问道。

“很是不妥!”

王和垚指着眼前的教材,连连摇头。

“难道到时给学生们的教材,只有《千字文》《三字经》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道就没有可选的科目吗?”

中华文化的魅力,岂是一般?

一首岳武穆的《满江红》,一篇太史公的《屈原列传》,一篇《滕王阁序》,便能激励无数莘莘学子了。

“还请将军明示。”

“集结杭州府的官员与名士,由我亲自督办,编三套教材,一是散文辞赋,加入名家诗词。二是历史,三为地理。此三类缺一不可。”

王和垚迟疑片刻,继续道:“包大人,你对标点符号,知道多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