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 第四百六十八章 乡学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第四百六十八章 乡学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2:47:41 来源:笔趣阁

“寡人没有怪罪先生,只是寡人觉得,与其在节流上下功夫,不如想办法开源。比如提高粮食产量、织布效率、冶铁速度等等。”赵括说道。羗

“臣明白了。”詹何拱手说道,也不做辩解。

这也符合这个时代名士的风范,我发现了问题会跟你说,但是你爱听不听,不听我也不会继续说。

“对了,虞信和乐毅在哪里?”赵括问道。

“在法家学院。”詹何伸手说道,很自觉的在前面引路。

“先生信仰之力研究的怎么样?寡人还等着靠它来提高我赵国的实力呢。”赵括一边走一边笑着说道。

“不瞒大王,还差最后一步,臣等没有任何头绪。”詹何拱手说道。

“不急,寡人有的是时间,卿慢慢研究。”赵括笑着说道。羗

三人一路交谈,两刻多钟后,终于抵达法家学院。

虞信和乐毅正带领邯郸学院近百名弟子在编订法律,除了法家弟子之外,其他诸子百家也都有人参与,力求公平公正,每一条法条都要再三审核。

“大王。”见到赵括进来,所有人连忙起身行礼。

“寡人只是过来看看,大家继续。”赵括挥手说道。

“大王,这是已经编订好的,这些是还在讨论的。”虞信捧着两堆文案走了过来。

“年前能修订好吗?”赵括问道。

“能,不会耽误明年试行的。”虞信说道。羗

赵括点了点头,认真阅读这些法条,有异议的地方就会开口询问虞信。

虽然有些地方赵括觉得完全不对,不过想到现在是战国,不对的是自己,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赵括在学院待了三天,没有回邯郸,而是和赵胜、刘平继续朝西而去。

先是到了武安,然后向北转到信都,到巨鹿,到沙丘,到武城,到高唐,最后才返回邯郸。

每到一个地方,赵括和赵胜都会和当地百姓进行交谈,了解当地风俗,大家心中的想法,有没有苛捐杂税,政策是否实施下来……

“这两个月下来,王叔有什么收获?”回邯郸的路上,赵括问道。

“大王有什么就直说吧,我都能接受。”赵胜苦笑道,他实在是猜不透赵括带着自己走访那么多地方到底是为了什么。羗

要说为了体恤民情,也不需要带着自己啊!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前段时间的打击对赵胜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名声的下降直接导致实力下降,否则赵胜绝对能猜到赵括想说什么。

“我们赵国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便是这些最底层的平民。正如同两个多月前,詹何所说,只有他们安稳,赵国才能安稳。王叔以为然?”赵括说道。

“不错。”赵胜点了点头。

“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故而使人民“家无积粟”,来逼迫大家努力,“重赏轻刑,民不爱上;重刑轻赏,则民爱上。”故而赏一罚二,将人牢牢绑在土地和战场上面。使秦国快速崛起。从这一点上看,商鞅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国君都能够拿捏好这个尺度的,人心是贪婪的,当他从百姓身上榨取了一分利之后,百姓没有反抗,他们便会想着能不能榨取二。商鞅之策无疑是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将国家推下覆灭的边缘。”

“在这样的政策下,底层“家无积粟”,若是遇到昏君或是奸臣执政,朝廷在原本的赋税上再次摊派赋税。如果是王叔面临这种情况,王叔会怎么做?”赵括问道。羗

“个人的实力是渺小的,就算不满也没有办法,我只能腾出一部分粮食上缴,以后少吃一点。”赵胜想了一下,说道。

“若是朝廷继续派人征派呢?”

“那就再少吃点。”

“若是除了征派赋税,还要拉你去戍边呢?”

“家中失去劳力,必死无疑。横竖都是死,反了。”赵胜沉声说道。

“那就是了。”赵括说道。

到了这个程度,和失期当不当斩其实已经没有关系了,前面朝廷干的坏事已经够多了,大家早就想造反了,只是引而不发罢了。羗

当成千上万的戍卒聚在一起,这样念头会不断膨胀,只要有一个人挑明旗号,其他人自然会跟随。

“故而,寡人认为商鞅之策是行不通的,王叔以为呢?”赵括说道。

“如此说来,确实行不通。”赵胜点了点头。

“因此我们需要用另一种方式让百姓安稳,一个是让大家能够吃饱穿暖,男有分女有归。另一个就是让大家看到希望,这也是学校和军功制的意义。还有一点就是,让底层人的诉求能够传达上来。”

“虞信、乐毅等人编订法律你们也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唯独没有农民。别的法律也就算了,《农法》的编订居然没有农民参与,你觉得合理吗?”

不等赵胜回答,赵括继续说道,“很显然是不合理。但是那些农民不识字,懂得的知识有限,无法编订法律。这不怪虞信他们,因为寡人也不会让农民参与。但是,农民不识字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的错,我们无法做到有教无类。”

“所以,寡人打算重设乡学,既作为公学,也作为普通人议政之场所,由王叔负责,让底层的话能够传达上来。”羗

乡学不是赵括发明的,几百年前的西周就有了。

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乡学分为,乡校,州序,党养,私塾。

每年乡学还会向大学举荐人才,大学向国君举荐人才。

周礼言,“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教育方面,周朝有着同时期最完善最先进的制度。羗

启民智从来都不是先贤随口说说的,而是实实在在有人在做的。

虽然周朝的官学只有部分国人能够享受到,距离普及教育还非常非常远,但他却实实在在在做。

以赵国现在的条件,普及教育同样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可以学习周朝,在各地设立乡校,每县设立县学,既为议政之所,也为教学之所。

每个乡校安排一名乡老负责主持,同时代为教学,任何人都可以旁听。

每年选拔优秀的人才送到郡里继续学习,郡里选拔人才送到邯郸学院。

赵国不需要有额外的开支。当然,效果也不会太好,毕竟,你不能指望每一个乡老都认真负责,并且博学多才,同时还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羗

等到赵国发展几年,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再建造真正的学院,开展启蒙教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