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汉风华从扫平西域开始 > 第四百六十一章 虚君实相

新一批移民的到来让刘询终于有了底气。

在扩充骁果军之前,刘询首先从国人中征召了六千人入军。

按照刘询与常惠商议的计划,刘询当先组建的乃是近卫军。

刘益把新征召的六千新兵与原本的三千北军以及四千西南夷义从,整编为两个校尉部以及王国卫尉军。

原北军校尉凌丰被任命为王国将军,并兼任近卫军甲部校尉。

窦鸿因在大战中表现出色,则被左迁了近卫军乙部校尉。

家丞许尧被任命为郎中令掌王国卫尉军。

完成了近卫军与卫尉军的的组建,刘询这才开始第二步的扩军计划。

刘询这一次从已经完成入军登记的野人和平民中征召了一万四千人,与原王国签军合并改编为王国骁果军。

经过一番扩充英王国所属军队将一跃而至三万一千人。

若不是因为担心财政以及野人不稳的问题刘询甚至打算再增加六千骁果。

不过就算是这样,英国如今的军力放在关东各诸侯国中亦处于中等水平了。

当然军队数量虽然上去了,但战斗力短时间内反而出现了下降。

为了渡过这个危险期,刘益授权常惠与摩羯陀国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和平协议。

在任何一个时代军队可都是一个吞金兽,若不是有前番的收入,以英国如今的国力根本无法养活如此多的军队。

刘询大规模扩军以及与摩羯陀国签订协议的消息传到东志后,韩增向左右言道:“两年内英王必向南大举扩张……”

……

刘益在身毒整军经武之时,张旭在长春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他回到长春城后,立即对自己的侯国上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虽然按照皇帝的诏命张旭的封国只有三百里。

但长春侯国的实际面积早就超过了这个面积,原本困扰长春侯国发展的人口问题如今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随着人数高达八万的河北移民的涌入,长春侯国的人口也已经达到了十一万之众。

这其中汉人人口就达到了九万,收降的各部落人口则有两万余人。

为了完成父亲张越给予的任务,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

张旭必须尽快把自己的侯国发展起来,并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张旭在与自己的侯国官吏商议之后,决定把自己的侯国划分为九部分。

按照他的计划,未来三年内将在长春城之外,新建八座城邑,这八座城邑也是八个塞障尉辖区的核心。

城邑建成后,每地将迁入六千至八千移民。

如此就可以形成一个以长春为核心的防御体系。

按照张旭的计划,整个长春侯国在二十年内都将实行军屯制度。

如此整个侯国将可以随时动员万余戍卒。

另外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长春侯国还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因为长春侯国主要面对的敌人乃是匈奴、肃慎以及沃沮。

因此张旭的侯国常备军自然是以骑兵和车兵为主。

张旭计划在三年内组建一支人数为五千的精锐骑兵,和一支千人的车兵。

若是计划能够顺利完成,三年后就可开启下一步计划。

……

张安世在抵达自己的封国后,也采取了相似的措施。

与张旭不同的是,张安世选择的对手并非是肃慎和匈奴而是沃沮。

沃沮此时又被称为勿吉,或窝集、乌稽等意为“森林部落”。

如今的沃沮人还比较落后,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国家。

他们同样是以农耕为主的部族,如今分裂为了南北两部。

南沃沮又名东沃沮,主要生活在汉四郡以北地区。

北沃沮人的生活范围就很广阔了,后世的图门江地区,以及乌苏里江两岸一直到海岸皆是他们的地盘。

北沃沮人虽然占据的面积广大,但其实人口和实力反而不如南沃沮。

张安世在探清沃沮人的情况后,立即盯上了南沃沮。

南沃沮因为与汉四郡接壤,因此受大汉的影响颇大。

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都已经渐渐向汉人靠拢。

除此之外,南沃沮那多达二十万的人口数量也是张安世垂涎欲滴的。

因此与张旭的步步为营不同,张安世的做法就要激进的多了。

在完成对吉林侯***队的整编后,他立即发动了对南沃沮的进攻。

他的进攻并非以杀伤多少敌人为目的,而是为了夺取人口。

还没有形成国家,同时也没有城邑的南沃沮人如何能够抵挡吉林侯国的进攻。

短短三个月时间张安世就发动了四次对南沃沮的行动,俘获了近六万人口。

若不是吉林侯国的国力不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张安世仍然不会停下对南沃沮的进攻。

“大人有什么要交待的?”

张彭祖恭恭敬敬的向父亲张安世询问道。

张安世道:“记住某回长安之后,尔需做好两件事!”

“其一,军队一定要掌握在手中绝不可假手他人;其二,一定要与长春侯保持良好的关系……”

张彭祖闻言点头道:“大人放心,小子都记下了!”

张安世叹息一声道:“这吉林侯国,某就交给尔了,未来到底如何,就看尔自己了……”

张彭祖当即表态道:“大人放心,小子绝不让大人失望!”

张安世叹息一声:“但愿如此吧!”

他又向张彭祖交待了一些小事,随后就上了诏车启程返回长安。

……

中山王刘福瘫坐在地,满脸皆是死灰之色。

他的太子刘修此时更是全身瑟瑟发抖。

刘福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因为贪图司马氏给予的一些财货,就为自己引来如此大祸。

“还请使者详察,小王岂敢与匈奴交……”

刘福浑身无力的瘫坐在地,口中不断的解释着。

张允面无表情的望着瘫坐在地的刘福。

“大王此言不应该与下吏言,而当向大将军及皇帝陛下分说……”

中山王刘福闻听此言,暗暗松了一口气,“看来这命应该是保住了……”

随后他又用余光看了看自己的太子,心中悲伤的想道:“寡人恐怕就是最后一任中山王了……”

张允这时盯着刘福道:“大王还请准备一下,随下吏回长安吧!”

刘福闻言又把刚刚放心的心提了起来:“张公,可能容小王一二日?小王子嗣甚多,还需交待一番才好……”

张允突然露出了微笑,就在刘福以为有戏之时。

他突然道:“大王可知自己犯得是何罪,若是大王尽快回京或许还能保全一家性命……若是……”

说到这里张允故意停了下来,面带微笑的看着刘福。

刘福抹了抹头上的汗水道:“多谢张公!多谢张公!小王明白了……小王这就随公入长安!”

张允点了点头道:“如此就请大王与王子们随某上路吧!”

刘福一惊道:“不是只需小王一人入长安吗?”

张允呵呵一笑,“大王这是欲装湖涂吗?”

刘福一愣,随即道:“不敢不敢,小王这就遵令行事……”

此时张允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半个时辰后在一队南军士兵的保护下,中山王一家三百多口人跟随张允踏上了去往长安之路。

随后留下的南军以及从周边郡国调集的骁果军迅速控制了整个中山国。

一名目睹的此事的老者叹息道:“看来中山国亦将被除国了!”

他身旁的另外一名老者同样面露忧虑之色道:“不知这刘氏天下还有几日……”

这时一名带着斗笠的老者嘿嘿一笑,“管他还有几日,又与我等何干!”

第一位老者道:“公岂能如此言……若为刘氏,这诸夏之地岂有这百五十年的安宁……”

那斗笠老者道:“公岂不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另一位老者道:“以某观之,张越当并无篡汉之心……此子恐欲行虚君实相之制……”

……

“虚君实相?”

杜陵眼睛紧紧的盯着张越,似乎想从张越的表情中探知张越此言到底有多少真实之意。

张越并没有躲避杜陵的眼神,再言道:“杜公,某以为最适合如今大汉的就是虚君实相之制度!”

杜陵这时叹息一声道:“大将军此言可是当真!”

张越这时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自顾自的给自己倒了一杯茶。

半响之后他方道:“杜公以为某欲行何事?”

杜陵闻言,却是没有饮茶,反而取过了一壶酒。

他直接对着壶口,饮了一大口。

随后方道:“大将军真无代汉之心?”

张越这时也丢掉了手中的茶具,给自己来了一杯酒。

一饮而尽后盯着酒杯道:“杜公岂不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今日我张越若是取刘氏而代之,翌日必也有一人取我张氏而代之……”

“如此,我华夏必将不断的发生朝代更替……”

杜陵问道:“大将军就不怕刘氏复起,张氏死无葬身之地?”

张越哈哈一笑:“儿孙之事,怕又如何……某只愿华夏少些内耗……”

“丞相可换……大将军可换……大汉永远是大汉……华夏永远是华夏……”

杜陵闻言却是沉默了:“大将军之志虽好,却恐难以实现啊!”

张越点了点头:“这不过是越之意想而已……能不能实现某亦不知……某事在人,成事在天……随他去吧……某只要做好当下就问心无愧!”

杜陵默默的点了点头:“大将军果真乃是天下第一豁达之人?”

张越闻言却是摇了摇头。

走到他这一步,他心中岂能没有为天下至尊之念,只是……

张越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显得很幼稚。

但他觉得自己重生一世,总得有些不一样的追求。

“皇帝之位,虽然诱人……但其实真的看明白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张越又为自己倒了一杯酒,“杜公怕是不以为然吧!”

杜陵再次沉默了,良久,他口中再次发出一声长叹。

“皆是局中之人,谁又能真正知道,孰好孰坏……”

“虚君实相,若是做好了,或许可让大汉延续千年,但也可能……”

杜陵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张越笑了笑,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看向远处的山川,轻叹一声,“江山如此多娇!”

随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口中没有再说什么。

杜陵此时也举起酒杯陪他喝了一杯。

两人随后皆不再提此事,只是默默的喝着酒。

往后的日子里,两人也没有再谈论此事。

……

四天前张季就已经带着人返回了东冶城。

李平则被他留在了当地,并负责建城之事。

回到东冶的第二日,刘益的批复也下来了,同意在武夷地区设县,李平除了负责建城和安置百姓之事,还暂领县长之职。

于此同时,会稽水军的海船队也出了港,直奔东冶而来。

本始二年九月十二,刘益领二十二艘海船,以及水手千五百余人,战兵三千抵达东冶。

张季在东冶为刘益等人举行了一次简单的饮宴。

第二日,刘益在东冶城外,再次检阅了闽中地区的汉军。

与四个月前相比,闽中汉军的表现更加让他满意。

阅兵仪式之后,刘益把张季单独唤到了自己面前。

“叔父,可是已经决定出兵日期了?”

张季首先发出询问。

刘益点了点头,随后却没有提出兵一事,而是向张季道

“闽中即将重新设郡,某有意举荐尔为郡守,尔意如何?”

张季闻言诧异道:“小子如今方十九岁(虚岁),若为太守岂能让人服气……”

刘益笑道:“昔日甘罗十二岁为相……汝之功有目共睹……又如何做不得郡守……”

张季正欲说话,刘益拍了拍他的肩膀打断了他。

“此事就这么决定了,小子别推托了……”

张季寻思一番后道:“多谢叔父,小子只怕大人不同意啊……”

刘益闻言道:“此事某会私下书信与大将军沟通此事……”

张季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刘益的做法。

刘益见状笑着拍了拍张季的肩膀,“小子下去好好准备吧,三日后兵发夷洲岛!”

“诺!”

张季答应一声转身离去。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