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汉风华从扫平西域开始 > 九十五章 陵邑制度

大汉风华从扫平西域开始 九十五章 陵邑制度

作者:公孙无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53 来源:笔趣阁

在悬泉亭,耽误了一天后,张越一行人继续出发东行。

一路向东,看着沿途的风景张越的心情越来越好。

仅仅几年时间,大汉在河西四郡的屯田竟然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

沿途竟然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农田。

而且从耕作情况来看,明显是使用了代田法。

这也不免让张越心中有一丝得意,“这也算是咱的功绩吧!”

在经过当年当年与匈奴人大的土城时张越特意停留了半日。

不过土城如今已经被重新修筑成了一座小城,原本的谷地如今也被移民们开垦为了农田。

当年大战的痕迹早已经看不到了,张越祭拜了一番当年战死的袍泽之后,继续东行。

天汉二年十二月初八,张越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帝国的心脏关中地区。

与西域和河西的不同,关中地区的人口密度已经非常大了,道路两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

张越回忆起后世的记载,此时的关中地区可是聚集了整个大汉15%的人口和35%的财富。

张越因为有打算在西域大力修筑水利灌溉设施,自然不会错过关中的水利系统。

帝国的关中地区,可是有着这个时代最大,最科学的水利灌溉系统,甚至与2000年之后的水利系统相比也不落后。

为了更好的观察水利系统,张越一行略微偏离了主道,先是沿着成国渠、灵轵渠前行,而后抵达了蒙茏渠。

期间还转道去参观了一下正在修建中的白渠。

在仔细查看了这些水利设施后,这才沿着蒙茏渠进入了大汉人口最集中的地域,位于渭北的五陵地区。

不过这个时候还不叫五陵。现在还只有四陵,第五陵茂陵还在建造之中。

不过张越隐约记得,过两年皇帝就会从迁入大量的关东豪强入茂陵。

张越对五陵地区是非常好奇的,这都归功与后世的唐诗,唐诗中充满了五陵少年和五陵塬的情结。

所谓:“五陵年少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讲的正是五陵。

既然已经到了这里,张越自然要好好参观一番。

五陵虽然是帝国皇帝的陵墓所在,但也是帝国最富裕繁华的地区。

这都得益于从帝国特有的陵邑制度。陵邑制度主要承担着“强本弱枝”和“防御匈奴”这两大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一个帝国的强盛必然需要有着稳定的庞大的由自耕农和中小地主组成的中产阶级。

比如大汉和隋唐时期军队的支柱“良家子”!

其实这些良家子就是当时的中产阶级。

这些中产阶级才是一个国家的支柱。

能够拥有大批中产者的王朝都会强盛无比,而一旦出现自耕农的大规模破产王朝也会随之衰落,最后导致王朝的崩溃!

而对这群中产阶级威胁最大的就是两汉时期的豪强,魏晋隋唐的门阀,在宋明清时期的官僚士大夫。

这群人势力的壮大,必然会危害皇权以及国家的政治稳定。同时也会危害到政府的动员能力与财政经济。

豪强在地方横行不法,凌虐乡里。甚至把持地方权力,这对中央集权当然形成威胁。

如果不煞住这股邪风,中央政权就会像东周的天子一样,国小民寡财微,名存实亡。

在处理这群人最坚决效果也是最好的便是西汉时期盛行的陵邑制度!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增加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的实力同时削弱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势力。

汉朝历代天子都在生前为自己建造陵墓,并将关东的富商、豪强家族迁居到陵墓周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陵县。

如果不把这数十万的豪强家族迁移到关中,而是放到地方上不管。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和地方官府勾结在一起为祸一,可以说是真正的国家毒瘤。

比较典型的就是宋、明两朝的士大夫们了,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完全把持了县以下的权力。

尤其是明末空有世界最多的财富和近两亿人口,可是中央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居然只有200万两白银,动员10万军队都吃力的很。

陵邑制度最早起源于刘邦,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因为亲眼见到过关东豪强对地方的危害,所以刚刚定都关中就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豪强的问题。

当时有一个叫做婁敬对刘邦讲:“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齐国诸田以及楚国昭氏以及屈氏景景氏等世族)莫能兴。

今陛下虽已定都关中,但是人口稀少,北边靠近胡寇(匈奴),东面则有六国旧贵族的强大势力,一旦国家起了变故遭遇危机,陛下您怎么还能够高枕无忧呢。”

婁敬向刘邦建议,把关东这些旧贵族中的豪富家族迁徙到关中去。

刘邦最终采纳了他的方案,很快帝国就从这个方案中尝到了甜头。

从此以后汉朝历代皇帝都爱上了这一制度,将这个国家最危险也最可能发生问题的一群人全都扔到长安周边。

帝国的廷尉天天看着就等着他们犯法,然后抄家抢钱,既充实了中央又稳定了地方。

历史证明这种措施是非常成功的,这些地方豪强经过迁徙、控制、弱化处理。

不但避免了豪强控制地方,而且让他们转变为帝国政府的统治基础,被重用的董仲舒、桑弘羊就是豪强移民的后裔。

可惜到了东汉后期皇权的软弱无力,陵邑制度也被废除。

随后各地的豪强就开始了自己的快乐生活,买地抢地、收佃户、做官,最后竟然开始修建乌堡,编练部曲。

中央政府的实力和动员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急剧下降。

到了汉末,四处暴起的豪强们开始争夺汉朝天命的继承权,于是就上演了一场由几百年时间虽受抑制却有顽强生命力、逐渐巩固的世族官僚豪强们演绎的历史大剧:三国。

其实东汉末年的战乱,不过就是各地的豪强地主们争权夺利的一场闹剧而已。

只是这场闹剧是以几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进行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