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六十二章 紧锣密鼓的备战

逆天换明 第四百六十二章 紧锣密鼓的备战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东江军在今年已经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作战,一是跨海远征,给绕道入关的建虏以歼灭性的打击;秋后又打穿建州,火烧赫图阿拉。

在古代,集结人马、准备物资等工作费时耗力,大军发动作战,并不是想干就干,说干就干的事情。

就以建虏来说,每年一次大发动,差不多已是极限。甚至于,需要数年的屯积准备,才能够展开全军出动的大规模作战。

所以,多尔衮虽然还有疑惑,但在心中已经判定,东江军应该是处于休整恢复期,现在的频繁袭扰,不过是疲敌战术。

当然,得出这样的判断,多尔衮要在辽东发动反击的决心又坚定了。

对于多尔衮的询问,李永芳沉默了半晌,才不太确定地说道:“冬季作战,东江军并不擅长,频繁发动,应该是疲惫我军,也在练兵。”

多尔衮沉吟了半晌,缓缓说道:“进攻辽东的准备,已经接近完成。全力刺探情报,本汗王已经决心近期便发动。”

东江镇已经公开宣告“三年平辽”,明廷因此而全力支持。

但从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前后态度,多尔衮判断其不是一个长性的人,颇有些反复无常的意味。

所以,多尔衮希望通过军事行动上的胜利,哪怕只是虚的,只要表面上迫使东江镇退缩,就有可能改变崇祯的心思,从而改变对东江镇的态度。

同时,对于后金内部的军心民气,自多尔衮登基后也没有什么振奋之举,反倒是遭到了重挫,又不得不收缩防线。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要打破,或者说改变目前的战略态势。

辽东的东江军从兵力上看,是比较弱的。朝鲜王室的胆小懦弱,多尔衮也认为是可以威胁恐吓的。

李永芳躬身领命,也没有什么劝谏。

尽管他心里认为能抵挡住东江军的压力,就已经不错了。但他也明白,身为汗王的多尔衮,有他看问题的角度和考量,可以理解。

在人力、物力,以及军队的战力上,建虏已经被快速发展壮大的东江军所超越,显露出了越来越明显的颓势。

多尔衮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来扭转低落的人心士气,不强求能杀死杀伤多少敌人,只要在表面上能够用于宣传就够了。

比如说,象袁崇焕做的那样,占领满是残垣断壁没人要的锦州、大凌河,便可以大声嚷嚷着收复了城池,复土多少多少里。

多尔衮也打着这样的主意,将兵锋推到鸭绿江,恐吓一下朝鲜,也就达到了目的,才不管战绩如何呢!

李永芳告退而去,室内安静下来,多尔衮揉着太阳穴,终于露出了颓丧的神情。

压力真是大呀!

东江军的发展速度令人不敢置信,不得不承认,在整体实力上,已经碾压后金。

没错,在郭大靖看来,决战的契机还不到,东江军的实力还要再增长一些,才有绝对的取胜把握。

但从多尔衮的角度来看,东江军的压力已经如山般沉重,死死地压在后金头顶。如果不能用力撑开,后金很快就会被压成齑粉。

关键是就象现在这样的对峙,建虏也承受不起,或者说是难以持久支撑。

大量军队处于警戒状态,其它的生产怎么办,耕种土地、打造武器等等,可都需要劳力。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建虏恢复的最大障碍,不得不强令归附的蒙古诸部出人出马,组建蒙八旗。而汉军的扩充,同样也榨干了后金的劳动人口。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困境,进攻辽东便成为差不多是唯一的选择。

除了迫使东江军退缩,营造出胜利的表象外,进攻朝鲜,对日益亲明的朝鲜朝廷进和恐吓威胁,顺带着掳掠人口,也是一个重要的目的。

要知道,在历史上的丙子胡乱中,建虏可是掳掠了数十万的朝鲜百姓返回辽东,成为农奴,为他们耕种生产。

多尔衮思虑良久,吐出一口长气,似乎轻松了不少,抬手拿起李永芳留下的情报,仔细阅看起来。

有关大明朝廷的情报是比较多,也比较详细的,毕竟获得的渠道比较多,明廷的邸报之类的,也不保密。

“……弃暗投明,反正立功的蒙古、女真人可获奖励,得大明国籍,定居辽东,与大明子民享受同等待遇……”

“……率族人击杀或生擒奴酋,可封官赏银;叶赫、哈达等部,若有功绩,可得聚居之地,头领可获封指挥使……”

多尔衮皱起了眉头,摸着下巴,陷入了思索。

这是东江镇通过朝廷发动的政治攻势,现在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在后金颓势更显,甚至是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难道——

多尔衮突然觉得,这些攻心策略或许意味着东江镇很快就会做好准备,与后金展开战略决战。

不,不可能。

多尔衮用力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猜测。

三年平辽刚刚官宣,正常的计时也应该从明年开始,怎么会这么快就要决战?

在他的预想中,东江镇在明后两年,军事行动的烈度不会很大。一方面是对明廷有个交代,另一方面则是等待后金在实力上的进一步削弱。

到第三年,才会是东江镇蓄力完成,展开大决战的时候。时间嘛,他判断是在秋天。

这应该是先酝酿发酵,不可能是大决战的序幕。多尔衮抿起嘴角,为自己的分析判断而略微放松了心情。

…………………

谁也不会想到,三年平辽或许只是让朝廷安心,并且麻痹建虏的一个幌子。

最多两年,最短一年,郭大已经不用担心是否能够按期完成平辽大业,而是在全力筹划,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武器弹药、粮草物资、军队数量等等,都已经定下了标准,只有全部完成,才是大决战展开的时机。

沿着几乎整个战线的袭扰还在进行,郭大靖并没有制定太详细的计划,自主权基本上都交给了前线部队。

疲惫建虏,削弱其实力,更重要的则是牵制住建虏,使其要维持相当数量的战时兵力,消耗更多的粮草物资。

“为了以策万全,本帅决定继续向秀岩地区增兵。”郭大靖看着前来领命的尚可喜,缓缓说道:“建虏发动辽东攻势的意图越来越明显,秀岩地区越来越重要。”

秀岩地区处于敌我战线的中间位置,沿杓子河而上,可进攻青台峪堡,并继续攻打建虏防御的重地连山关。

向东则可以直取凤城,从而切断进入镇江、宽甸地区的建虏退路。

从防御的角度,秀岩以南地区已经安置了大量的军民百姓,也是必须要保护周全的。

之前是孔有德的后协驻守秀岩,现在再加上尚可喜的中协,兵力足够雄厚,无论是防御,还是出击,都游刃有余。

“末将明白。”尚可喜躬身领命,伸手作了个手势,引着黄得功,随着郭大靖来到沙盘前,听他讲解作战的布署。

辽东大地的河流基本上都已经冰封,可以借助于雪橇沿河谷运输物资。虽然不如船只方便,却也是冬季最方便快捷的运输手段。

“连山关是建虏重点防御的要地,兵力不少;凤城作为建虏进入辽东的第一个支点,想必也会警惕防守。”

郭大靖指点着说道:“但连山关到凤城之间的青台峪堡和通远堡,或许会成为弱点。毕竟,建虏兵力有限,不可能处处重兵坚守。”

尚可喜点了头,说道:“沿杓子河河谷,可方便地进抵青台峪堡。那里末将还算熟悉,堡小难守,驻兵不可能太多。”

正因为是这样的条件,连山关的建虏很难在青台峪堡和通远堡增加兵力,装不下呀!

建立营寨也不是不行,但这正中东江军的下怀。

凭借射程达到三里的迫击炮和火箭,只要推进到射程之内,勐烈轰击之下,就足以彻底击败建虏。

战术打法已经成型,不用郭大靖特意交代,尚可喜等东江老将都已经熟练掌握。

黄得功算是新人,即便不是很懂,也不会多嘴,自会在私下向尚可喜请教。

“大批作战物资已经运至秀岩,你们不用携带太多。”郭大靖的语气和缓,脸上带着些许笑意,说道:“补充的炮兵营接到命令后,已经启程,火炮的数量将达到两百余门。”

尚可喜笑着对黄得功说道:“有这两百门火炮,攻坚拔寨不在话下,功劳肯定到手。”

黄得功嘿嘿笑了两声,说道:“只是听说,却未曾见过百炮齐轰的壮景,这回应该能如愿了。”

郭大靖对于黄得功还是比较赞赏的,只因为历史上他的勇勐。只要给予他机会,相信会有更好的前景。

关键是黄得功现在的官职不高,只要让其看到上升的空间,光明的前途,融入东江镇的速度就会很快,忠诚度也值得信赖。

“东江军的战术打法比较特殊,黄将军尽快熟悉掌握。”郭大靖郑重地说道:“平辽大战已为时不远,希望你能抓住这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黄得功赶忙拱手,说道:“末将已经从东江袍泽那里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尚将军,无私传授,令末将十分感激。”

尚可喜笑着拍了拍黄得功的肩膀,说道:“还是见外了不是,还东江袍泽,赶紧把东江两个字去掉啊!”

黄得功自知失言,笑着挠头,一脸尴尬的笑。

郭大靖不以为意,时间尚短,完全融入东江镇更需要并肩作战的情谊,以及对东江镇的全心认同。

交代清楚作战的布署后,尚可喜和黄得功便告退而出,作战室内只剩下郭大靖一个人,良久地注视着沙盘。

尽管现在是处于大决战的准备阶段,但建虏既然敢出动,郭大靖就不惮继续给予其沉重打击。

能在决战前削弱建虏,就又增加了几分平辽的胜算,何乐而不为?

况且,建虏的发动既然有其目的,不加以粉碎的话,岂不是使建虏又有了缓过劲儿,甚至是增强实力的机会?

………………

军队的调动,物资的运输,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

其实,相关于军事的行动,一直在进行。比如粮弹物资向前线的补充和屯积,只不过是程度上有所区别罢了。

这对于东江镇的百姓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再次提醒他们,战争还未结束。

正处于冬季的农闲季节,大量的民兵也得以参与,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因为海岸结冰,船只运输遇到了困难,只好改为陆路。于是,络绎不绝的车辆,便出现在了大路上,滚滚向前。

张膀坐在车辕上,抱着长鞭,把围巾状的毛皮在脖颈处缠裹了一下,抵挡着扑面而来的寒风。

“这是又要打仗啦!”同行的民兵是个身体壮实的汉子,一只眼睛有点小毛病,老是控制不住地用力挤一下,有个绰号“独眼”。

张膀摇头道:“谁知道呢?向前面运输物资,一直也没断过,可能是冬闲,想着多运一些。”

独眼不是很同意张膀的解释,呼着浓重的白雾,开口说道:“要想多运,可以等春暖花开,用船多省事儿。”

张膀眨巴眨巴眼睛,连连点头,说道:“你说得对,确实象是打仗的样子。建虏惯于冬天发动,没准又忍不住了。”

说到打仗,张膀和独眼并没有太多的恐惧紧张,说话的语气也很平静,好象击败建虏已经是确信无疑的事情。

这得益于东江军数年来的屡战屡胜,使得辽南的核心根据地太平无事,老百姓能够安心生活。

“过年应该能够休息,咱们也就运两趟,就能回家了。”独眼又用力挤着眼睛,倒好象在给张膀使眼色似的。

张膀轻松地笑了起来,说道:“闲着也是闲着,赚点钱儿,过年多买两瓶酒也是好的。”

独眼呵呵笑着,说道:“俺想买只鸡炖着吃,平常倒不是买不起,只是婆娘舍不得。”

民兵参与运输,并不是白干,而是有补贴的。如果出的是自家的车马,那补贴还要更高一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