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六十章 平辽有标准

逆天换明 第四百六十章 平辽有标准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学到了,又学到啦!

对郭大靖的详细解释,何可纲才恍然大悟,没想到就这么点小事儿,东江镇也想得如此周到细致。

郭大靖解释完,又伸手指了指屋角的书柜,说道:“官府发的通告都在那里,何副将闲时可以翻看,对东江镇的了解会更加深入详细。”

何可纲颌首应着,开口问道:“末将看运往前线的弹药物资源源不断,三年平辽之期刚开始,怎会如此着急?”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三年平辽是对朝廷,对万岁的承诺,但我军的实力若允许,当然还是越快越好。”

夜长梦多是郭大靖所担心的,他也没有什么养寇自重的心思。而象祖大寿这样的辽东军头,可能希望永远保持现状,永远能拿着丰厚的粮饷。

毕竟,祖大寿等人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没有家国之念,而郭大靖的格局不是他们这些人能够想象的。

在郭大靖看来,光复了整个辽东,沃野千里,那就是财富,又何必惦记着朝廷发放的那点粮饷呢?

何可纲点了点头,试探着问道:“不知道郭帅所说的实力允许,是要达到何种程度?”

郭大靖想都没想便回答道:“总兵力在九万十万左右吧,在目前看来,也差不了多少了。”

原来的五协人马已经补充完全,再加上新到的一万辽镇官兵,以及辽东的特战营和飞骑营,离九万的目标也就差一万两三千。

主要是特战营那边,还有飞骑营,离预定的数量,还有些差距。

何可纲心中了然,如果再从辽镇调来一万人马的话,基本上也就达到了大决战的条件。

显然,东江镇也预料到了再调辽镇人马的困难,有后备的计划,并不全指望辽镇那边。

这也意味着平辽大战对于东江镇来说,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辽镇可有可无。

“如果春耕前不能再从宁远调拔人马,郭某和毛帅已经商议过,以后也不需要了。”郭大靖垂下眼帘,端起茶杯喝着水。

东江镇必须考虑到自家的粮草物资是否能够长久支撑,春耕前调来,自然能够进行耕种,秋天就能收获。

可要错过春耕,那调来的辽镇官兵就是白吃饭,还是白吃两年。平辽又不是非辽镇不可,郭大靖索性就不要了。

至于拔给辽镇的粮饷,自然也要降下去。每月一两四的饷银,直接减去一两,粮食减半,饿不死就成。

估计辽镇明年开春也要想办法屯田耕种,这更好,还能给东江镇省下不少粮草物资。

何可纲听出了郭大靖语气中的不屑和怨忿,暗自苦笑,沉吟了一下,说道:“末将想给祖帅写封信,言说这边的诸多照顾,使宁远的将士打消疑虑,服从调动的命令。”

郭大靖抬头看了何可纲一眼,知道这么说话是好听,主要还是要让祖大寿认清形势,别到最后啥也不是,啥也保不住。

“何副将尽管写信,派人送去宁远。”郭大靖也不怕何可纲是不是有什么别的阴谋诡计,爽快地答应下来,“时不我待,优柔寡断可不仅仅是耽误时间。”

话也不用说得太透,现在你不知好歹,以后连机会都没有,好自为之吧!

没有强硬冷酷的威胁,甚至是带着笑容说出这些话,但何可纲却从中听出了几分寒意。

或许,东江军将士对于辽镇官兵的印象都不太好,就是源自于象郭大靖和毛文龙这样的高层。

何可纲不得不这么想,因为辽镇,或者说袁崇焕,对于东江镇的伤害确实非常大。

尽管在郭大靖的千方百计和殚精竭虑之下,东江镇渡过了难关,并没有象历史上那样饿殍遍地。

但东江镇军民对于袁崇焕的怨恨,牵怒到辽镇,也是有情可原,并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东江镇对辽镇有过数次牵制援助,可辽镇对东江镇呢,似乎并无半点援手之义。

建虏攻伐朝鲜,并勐攻东江镇在朝鲜的基地时,辽镇选择了袖手旁观,看着东江镇独力血战。

直到建虏退出朝鲜,辽镇也无一兵一卒出动,哪怕是牵制也谈不上。

在建虏对东江镇的辽南基地发起的两次大规模进攻时,辽镇同样也是不动如山,冷漠得如同仇敌。

相反,不管是宁远大战,还是宁锦作战,东江镇都不顾自身困难,发动了牵制作战。这是连袁崇焕都不得不承认,在奏疏中为东江镇请功的真实事情。

当然,对辽镇的鄙夷的篾视,还来源于东江军凭借自己的力量,取得的连番大胜,建立的不世功绩。

幸好,是打散安置的,也分不出原来的建制。何可纲又为并入东江镇的辽镇官兵,感到了庆幸。

如果还是单独建制,相比于东江镇各部,肯定矛盾重重,也肯定不招待见。

也就是说,东江镇的合并应该是最好的办法,既消除两军的隔阂,又能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唯一有所损失的应该是象何可纲等将领,但要是想开了,也就是暂时的失落。在东江军,才会更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然,这需要你的努力,需要你的奋斗,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郭大靖看何可纲露出略显尴尬的神情,也不再深说,伸手招呼着,来到大沙盘前,指点着说道:“我军的优势在于火力强大,以及有水师的助阵,所以……”

为什么需要将近十万人马,郭大靖才会发动总攻,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想打击溃战,而是要尽可能地歼灭建虏的有生力量。

“以五六万的主力部队,沿陆路逐步推进,攻打鞍山堡,再攻辽阳城,迫使建虏也集中兵力死守辽阳。”

“三万至四万的迂回部队乘坐船只,走三岔河,沿浑河而上,或直捣沉阳,或于柳条寨附近登陆,占领虎皮驿,切断辽阳与沉阳的联系。”

“平辽的成功,在本帅看来,不仅是收复辽东,更是要把建虏打残,甚至是消灭,才能赢得安稳的经营和恢复期。”

“如果只是迫使建虏退出辽沉,而实力犹存,我军光复的大片地盘又需要分兵守卫,就很容易陷入疲于奔命的窘境。”

“关键是朝廷不会考虑这么多,一旦认为平辽已经成功,粮饷的支持便会大幅削减。我军若与建虏继续征战较量,靠辽东残破之地,恐怕有很大的困难。”

停下了解说,郭大靖看向何可纲,沉声说道:“如果兵力足够的话,在决战之时,便可抽调出一两万的人马,从辽东发动,由本溪进行突破,抄掠建虏的退路。”

辽东的迂回部队,郭大靖觉得只有特战营是不够的,如果朝鲜军队能够出动助战,那他的计划就基本上完善了。

这也是他为什么康慨地供给林庆业和崔孝一武器,并帮助他们训练军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在大决战之时,兵力越是雄厚,对建虏的打击越大,也越能达成他平辽的标准。

何可纲显出惊讶之色,他没想到平辽也有标准,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水陆齐发,大军全动,可以想见决战是何等规模,又是如何惊天动地的一场大战。

而他还不知道,动员的不仅是全部作战部队,还将有数万的民兵,甚至可以说是东江镇的全体军民,都将有力出力,为最后的决战作出贡献。

“既是切断辽阳和沉阳的建虏联系,可也被夹在中间,要受到建虏的夹击。”何可纲指着沙盘,不无顾虑地说道:“甚至是本溪之敌也会加入,将是三面受攻。”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正是有些风险,才要出动数万人马,步骑炮混合,顶住建虏的三面夹攻。”

何可纲还不是很清楚东江军防御阻击的实力,在郭大靖和毛文龙的估算中,倚托简易阵地和器械,凭借强大的火力,抵挡两至三倍的敌人,还是有把握的。

况且,辽阳的建虏既要抵挡正面的进攻,能够抽调而出的兵力就很有限。

同样,辽阳在遭到重点进攻的时候,沉阳建虏肯定会大力支援,所留的人马也不会太多。

说白了,发动是有时间差的。正面攻得勐,就能吸引大量的建虏集结于辽阳。水路和辽东的迂回行动,受到的阻力就会很小。

只要对辽阳的建虏主力造成歼灭性的打击,残兵败将就难以再守住沉阳、本溪、抚顺等地,后续的作战就差不多可以横扫。

如果想得再远一些,那些归附建虏的蒙古诸部,也会生出异心,甚至是反戈一击,立功赎罪。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这样的局面出现,一点都不意外。甚至于女真各部也会为了保全自身,而向建州女真捅刀子。

“郭帅的魄力,末将钦服备至。”何可纲吐出一口长气,拱了拱手,说道:“能参与到此决战,实乃末将之幸。”

郭大靖摆了摆手,说道:“此是绝密计划,何将军不要透露。”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形势变化莫测,到时候说不定又有改变,一切以实际情形为准。”

让何可纲知道平辽就在这一两年,在给祖大寿的书信中自然有所透露。希望祖大寿能幡然醒悟,抓住这最后的自赎机会。

宁远可以不守,最多留三千兵力,就能使决战的总兵力突破十万,胜利基本上已经握在手中。

何可纲郑重地说道:“郭帅放心,末将岂敢泄露此等重大的军事机密。”

郭大靖呵呵一笑,脸色缓和下来,说道:“建虏虽然显露颓势,但也不会坐以待毙。从情报上分析,今冬发动的可能性很大。目标或许是秀岩,也可能是凤城和镇江。”

何可纲看着沙盘,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末将以为,凤城和镇江的可能性最大。秀岩的话,建虏应该不敢涉险。”

在辽南的防线已经推进到营口和塔山铺的情况下,进攻东面的秀岩,建虏就要冒着侧翼的威胁,甚至辽南东江军有可能东进,切断其退路。

而进攻凤城和镇江,秀岩驻守的东江军相对于辽南的重兵集团,威胁则要小的多。

之所以作出建虏要进攻辽东的判断,除了基于各地东江军的兵力多少,还有着历史上的借鉴。

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初,面临的局势与现在很是相近,也是处于四面的封锁包围之中。

所以,皇太极先伐朝鲜,并迫使东江镇放弃陆上基地,退缩到了海岛之上;

之后又连续进攻察哈尔部,逼得虎墩兔率部西迁,解除了两方面的威胁,打开了不利的局面。

现在,多尔衮已经击退了虎墩兔,尽管并未使察哈尔部遭到重创。但短时间内已经难以造成威胁,并让归附建虏的蒙古诸部稳定下来。

而对东江军的围困封锁,以及朝鲜态度的改变,建虏肯定也要有所行动,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对峙态势。

辽南重兵云集,工事坚固,建虏已经退出了海州,就基本上不会再头铁地前来硬碰。

秀岩地区的情况,前面已经分析过,对于建虏的进攻甚是不利。这样排除下来,辽东的凤城和镇江,差不多就是建虏唯一的选择了。

即便不能在辽东给予驻守的东江军以重创,可只要能迫使东江军退却,饮马鸭绿江的话,朝鲜方面首鼠两端的态度,大概率又会摇摆。

也就是说,建虏进攻辽东,还有着政治上的考虑,争取使历史重演,削弱又要成形的反金联盟。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何将军分析得很有道理,对于辽东战局,可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何可纲沉吟了半晌,说道:“依末将之见,建虏应该是快速发动,希望在短时间内完成进攻。我军可避其锋芒,为大决战保存实力。”

辽东的根据地没有安置百姓,耕种的土地也不多。就算尽行放弃,退至皮岛,建虏也得不到什么,还是要退回去的。

但建虏的发动既然有政治目的,郭大靖就要力争粉碎,使朝鲜方面的态度不会改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