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五十四章 三年平辽的众所期盼

逆天换明 第四百五十四章 三年平辽的众所期盼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就东江军现在的地盘和人口而言,政务人员也是不多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收缴赋税、安置移民、普及政策等等,以及处理民间的一些小纠纷。

从这方面来看,在政务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刑事方面,就是需要大力完善的。

但这需要专业人才,至少得懂法律,也只能从长计议,慢慢加以培养,或从外引进。

好在地方初定,百姓忙着安家落户,忙着耕种作工,民风也还算淳朴,有民兵帮着维持治安,社会秩序还比较稳定。

为了尽快地培养出政务人员,以便在平辽之后足够使用,并尽可能地把持住政务,官府制定出比较宽松的政策,使得更多人能够进入政务系统。

有些政务需要比较高的文化知识,有些则不需那么严格,也是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并且熟练的。

比如村务管理,将逐渐由官府招收的政务人员接手,从而改变传统的皇权不下乡的管理模式。

象小琴有了小学文凭,就能够成为最初级的政务人员,不再是杂役,算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陈文绣看了一眼不远处还在给人打饭的小琴,也由衷地替她感到高兴,笑着说道:“希望她能开心起来,早点把好消息告诉她吧!”

前些日子,杨大满带着妻儿来到镇府,办理了军属优待等相关事宜,并成功地换到了一处大院落。

碰巧的是,杨大满又遇到了小琴。虽然已经很长时间没见,但小琴却还没有忘记。眼见杨大满与家人团聚,为他高兴之余,却也感到了失落和惆怅。

吴晴叹了口气,说道:“这丫头,真是涉事未深。这下没了念想,也挺好。有合适的帮她留意着,早点有个家,也就安心了。”

经历过一次苦痛的婚姻,吴晴似乎看透了什么,一点也不想再找男人,再被家庭所累。

这或许只是短时间内的心态,也或许是还没有遇到能让她改变心思的男人。

陈文绣虽然抛头露面地出来工作,可也是生活所迫,为了养活自己和女儿。她不想草率再嫁,却和吴晴不一样,脑袋里还是那种封建的传统思想。

但两个过来的女人,对于小琴的将来却是非常关心的,都希望她尽快嫁人,有个完整的家庭,好好地过日子。

毕竟,小琴已经到了嫁人的年纪,甚至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晚婚了。

“不知道她怎么想的,是不是愿意去过平常的日子。”陈文绣放下了饭碗,不太确定地说道:“兴许还想找个军人?”

吴晴眨巴着大眼睛,想了想,说道:“要嫁军人的话,我觉得再等两三年也行。那个时候,辽东应该平定了。没有仗打,也不会让人担心惦记了。”

三年平辽!这很快就将成为官府的宣传口号,为的就是团结全体军民,集中所有的力量,展开对建虏的决战。

大量移民不断涌入,负担辽镇官兵的粮饷,对东江镇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官仓储量不断减少,也引起了官府的注意。

根据估算,如果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明年官仓可能就支撑不到秋收。

当然,闹饥荒是不太可能的。东江镇首先可以从外购粮,而老百姓手中也还有大量的存粮。

东江镇的赋税在大明来说,是比较低的。再加上种植了高产早熟的作物,老百姓手中的余粮很多。

为了弥补官仓的不足,以保证能供养军民,陈继盛所主持的官府已经决定,大量收购百姓的余粮。

但老百姓对于灾荒的担心,还是存在的。交完赋税的话,只是卖出一少部分,购买其它的家用,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储存起来。

谁知道明年年景怎样,家里没有足够的存粮,总会觉得不太安心。

为了能顺利地收购到大量的粮食,就必须利用宣传,让老百姓卖粮出力,为早日平辽作出贡献。

当然,在内部收购,付出的是军票;从外购买,却要花真金白银。官府出于这样的考量,也是正常。

其实,对于粮食物资的缺乏,虽然有所考虑,陈继盛却还不是很担心的。

朝廷发放的辽饷,东江镇商贸的赢利,都可以作为外购的资金。甚至于,还有郭大靖自己赚的巨额钱财。

但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陈继盛不想牵扯太大,倒显得自己没有本事似的。

陈文绣觉得吴晴说得挺有道理,军人确实在东江镇很受欢迎,可也是冒着生命危险。

尽管伤残有养,阵亡有恤,但心理和感情上的伤害,又岂是能够轻易弥补修复的?

“我问问她,有没有时间一起逛大集。”陈文绣也想找个伴儿,小琴要是有意,一起出去逛大集,珍儿也和小琴很亲近,确实是很不错的事情。

吴晴也想让小琴出去散散心,笑着表示赞成。

吃过饭,陈文绣便和小琴说了逛大集的事情,珍儿也旁边撒娇央求,小琴便答应干完活儿,便和她们一起出去。

虽然心理上有些挫败,但小琴和其他移民一样,比如更晚来的陈文绣一样,对于现在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

相比于内地,这里的生活是比较简单的,活着不累。

这恐怕是东江镇军民的普遍心理,只要不懒,肯卖力气,养家湖口就不成问题。

…………………

内部稳定,才能够让军队安心作战,并提供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

三年平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终于确定的目标,让军民们看到了没有战乱、安定生活的希望,也让军队有了奋进的目标。

十几年的战争,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颠沛流离,多少亲人流散。曙光已经出现,谁不期望能够如期完成?

“生产进度还是不错的,但还有潜力可挖。”郭大靖在盖州召见了兵工厂派来的人员,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并开口勉强称赞。

赵青山等人恭敬地听着,能为三年平辽贡献力量,应该是他们值得骄傲自豪的。

迫击炮、火箭是生产数量最多的,野战炮也有,但却只占用了不多的人力物力。

火枪的生产制造比较稳定,从葡人那边购买也没有停止,完全能够保证军队的扩充,以及将要对辽镇官兵的装备。

郭大靖又继续安排道:“工匠又增加了不少,全部转向弹药的生产。大战一起,消耗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

东江军的战术打法已经基本确定,火力优势不仅要保持,还要更强,对建虏造成碾压般的打击。

三年平辽虽然是令人振奋的目标和口号,但郭大靖还是有提前完成的决心和信心。

期限是从明年开始算的,如果一切顺遂,郭大靖希望在明年就展开一次决定性的作战。

而在辽东作战,是有时间窗口的。

要想充分发挥水师的作用,就要避开河流的封冻期。要使火器尽量能够正常使用,多雨季节就不适合。同样,保障后勤补给,也要考虑到多雨泥泞的影响。

所以,选择大战的时间,通常就只能在秋季开始,隆冬结束,大概也只有两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

但郭大靖却不是全部依靠水师,也不畏惧冬季作战,完全可以将作战的时间强行延长到半年。

河流不封冻就行船,封冻就用爬犁雪橇,谁说冬季更适合建虏作战,他就是要打破这个观念。

而今年冬季,就要开展大练兵,使军队更加适应冬季作战,并为此准备冬季作战的装备器械。

“郭帅,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原材料不足。”赵青山与郭大靖的关系最近,说话也不用畏缩,不必藏着掖着,“难以保证生产制造的数量。”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在书信中,某已经知道这个情况,并开始着手解决。你们的任务就是要灵活调配用工,不使生产陷入停顿。”

硝磺、铁料、铜料,是兵工厂所需要的三大原材料。

土硝的搜集熬制,在辽南已经进行了两年,卓有成效。再加上从倭国购进,朝廷的调拔,基本上能够保证。

硫磺则要麻烦一些,基本上全靠从外运进,不管是朝廷分配的,还是倭国采购的,会有缺口。

铁料和铜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只有加大外购的力度,以保证生产所需。

说到底,除了继续向朝廷申请调拔外,就只能自己花钱来解决问题。

在郭大靖看来,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那都不叫问题,只是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

只要兵工厂的管理能够更加灵活科学,总的生产进度就不会受到影响。缺这缺那,总不会都缺,要停工待料吧?

之前郭大靖已经给兵工厂制定了规章制度,也进行了统筹规划。显然,要达到后世那般的严谨,还是有难度。

这依然是一场砸钱才能获胜的战争,尽管郭大靖早已定义,但此时心中还是有些无奈。

听完了汇报,郭大靖又安排酒菜,招待这几位兵工厂的管事儿。

酒足饭饱后,郭大靖又和赵青山单独聊天,算是不忘旧交的亲近。

“三年平辽已经确定了?”赵青山试探着问道:“也就是说,还有两年的准备时间?”

郭大靖澹澹一笑,说道:“也许不到两年,或者还能再提前。所以,兵工厂那边的生产不能懈怠,在材料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全力工作。”

赵青山本以为三年已经很快了,没想到郭大靖还有提前的信心。他连连点头,说道:“我明白了,你放心。”

“赵哥终于成家了,只是我这边忙得很,却没能去喝杯喜酒。”郭大靖稍感抱歉地说道:“还是后来才知道的,你也没通知一声。”

赵青山笑着摆手,说道:“你忙的都是大事,我就是娶个女人,小事一桩,哪敢给你添麻烦?”

“凭咱们的关系,怎么能说麻烦?”郭大靖回想起最惨的那段时光,不由得生出了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呀!”

赵青山笑了笑,说道:“那时候,只想着能逃出来,有口饭吃饿不死就行。谁能料到会象现在过得这般好?再等两三年,辽东平定,就能彻底过上安生日子了。”

郭大靖当时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至少没想到会这么快。或许冥冥中注定,他这个穿越者气运加身,诸事都顺遂。

“工匠们平常也有议论,对将来的生活各有想法。”赵青山看着郭大靖,缓缓说道:“只要毛帅和你能够坐镇,总归是让人放心的。”

郭大靖微笑颌首,说道:“没有令军民失望,某倒是很欣慰。现在,朝廷只能指望东江镇平辽灭虏,毛帅和我就不会有什么变动。”

“尽管还在打仗,可老百姓过得都不错,比国内还要强不少。”赵青山说道:“看着那些灾民的惨样儿,谁还不满足,不感激呢!”

“对新来的移民,没有什么歧视和欺辱吧?”郭大靖很关切地问道:“涌入这么多,没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吧?”

赵青山略微想了想,说道:“老人对新人总有些居高临下的感觉,欺辱倒是谈不上。”

这好象也正常,要对陌生人一下子亲近得如同亲人邻居,并不现实。郭大靖眨巴着眼睛,思索着。

赵青山马上又补充道:“田地是足够的,就少了很多矛盾。没有争抢,就少有冲突。”

新来的移民只要不触动原来百姓的利益,自然就没有什么矛盾。

就象后世,移民若是对原住民的就业福利造成影响,自然就会遭到排斥和歧视。主要就是对资源的争夺,难以和睦相处。

郭大靖并不奢望和睦相处,只要相安无事,渡过这两三年的关键时期,平辽之后的沃野千里,就更不用担心民众之间爆发利益冲突了。

在郭大靖的心里,辽东可不应该只是现在的地盘,而应该称为东北,才更确切。

北大荒,闯关东。别说十几万人,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对于东北的开发,向北的拓疆,也算不得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