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三十八章 盘锦马市

逆天换明 第四百三十八章 盘锦马市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赵嫂和杨氏向村公所走去,边走边说着闲话。杨氏用心地听着,尽快地适应着这里的生活,学着这里的规矩。

“战乱这么多年,亲人分别的很多,能够找到的却很少。”赵嫂叹着气,说道:“我有个弟弟,也是生死不知。”

杨氏的脸色一暗,沉默了半晌,缓缓说道:“我们刚来,官府要找到,或者是他看到消息,总要花费些时间的。我能干活儿,小河也有些力气,等上一年半载,也能养活自己。”

政务工作越来越细致,对于不同地方的移民也有不同的安置和管理办法。对于剃头辽人来说,有不少和东江军将士有着亲戚或朋友的关系。

让失散的亲人能够团聚,这是官府和军队在共同进行的工作。

尽管没有电脑,只要登记录入,查到某人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但事在人为,这项工作的时间可能会拖很久,却给了很多人希望。

比如杨氏,她还存着希望,希望自己的丈夫还活着,家庭能够重圆。嘴上说得一年半载,只不过是出于对赵嫂好心的敷衍。

赵嫂劝过之后也不再多说,人家等丈夫,天经地义,哪有那么绝情,何况还有一个半大的儿子。

她当然也是出于好意,希望这孤儿寡母能够尽快地有个依靠,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

但象杨氏所说的那样,手脚勤快点,生活不能说多好,可在辽南还是饿不死的。

官府连孤儿老人都能出钱养活,杨氏母子就算没有劳动能力,也不用太担心没吃没喝。

来到村公所,杨氏很顺利地领到了样品和棉布棉花,以及针线等工具。

这也是官府对新来的移民,象杨氏母子这样的,给予的一种特殊待遇。要是家里有身强力壮的男丁,自然不差这点钱儿。

“要不是需要赶工,你还能再多领点。”村长和蔼地对杨氏说道:“以后官府或军队再派活儿,还是先紧着你们这样的人家。”

杨氏恭谨施礼,诚心地道谢,才和赵嫂拿着东西返回各自家里。

时间不大,杨小河便扛着柴回来了。年轻人恢复得更快,半个多月的饱饭一吃,力气不小,瘦削的脸也不那么明显了。

“娘,我下午还去打柴。”杨小河进到屋内,便笑着对母亲说道:“何叔把家里的板车借给我,我打满一车柴再回来。”

杨氏关切地嘱咐道:“可不要太晚,能打多少是多少。你先歇着,我这就去做饭。”

早上熬了一锅大碴子土豆粥,中午热一下,再添两个饼子,一小碟咸萝卜条,就是顶好的饭菜。

当时普通百姓家也少有炒菜的,农闲的时候多以菜粥为主,加上点盐,就省了做菜。

杨小河却不肯歇息,帮着母亲在灶下烧火,说着他找到的新活计。

现在是农闲的时候,除了民兵的训练外,还有修路挖渠等相当于徭役的工作。虽然是官府安排,不给工钱,但却发口粮,干一天发一天。

对于杨氏母子来说,这就等于是额外的收入,吃喝能更充裕一些。

要知道,官府虽然给移民发放救济粮,数量却是固定的,碰上大肚汉,便有些紧张。

“希望能多干上些日子。”杨小河嘿嘿笑着,说道:“可惜入冬结冻后,就不能再挖渠了。”

“你打听一下,干这活儿要不要女人?”杨氏觉得自己兴许也能去干这些活儿,可不想闲在家里。

杨小河说道:“娘,你的身子还没大好,就在家好好歇着。挑土挖沟的,可不是啥轻活儿。”

杨氏想了想,无奈地点了点头。既然是给口粮,官府自然是不希望体虚力弱的人去胡混。自己要是去,就象厚着脸皮沾便宜似的。

“娘,明年咱们种上十亩地。一半种土豆,一半种玉米,一年的吃喝差不多就不愁了。再做些闲活儿,零花也有了……”

杨小河继续向着娘亲说着自己的计划,充满了自信,好象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男人,能够挑起生活的重担了。

有些遗憾地摇着头,杨小河说道:“等俺再长几岁,就能领更多的田地。其实,就是现在,俺也能种二三十亩。”

“我儿可能干呢!”杨氏强笑着夸赞道,心中却是酸楚和期盼混杂的情绪。

如果他还活着,能再团聚该有多好。看到儿子长大了,又这么懂事儿,他该有多高兴!

……………………

东江军纵横建州,摧毁建虏的兴京,斩首近万,消息传播得很快。

这是毛文龙和陈继盛有意为之,振奋军心民气的大捷,还能引起周边形势的变化,怎么会压着不放呢?

在东江镇的根据地内,军民的反应并不是太过热烈。

数年来屡战屡胜,正在扫除笼罩人们心上的战争阴霾,再加上有遵化大捷在前,此次大胜就显得有些不够分量了。

但胜利的影响还是不小,军民的喜悦是不用说的,与沉阳建虏的悲戚形成鲜明对照。

对外则更加明显一些,至少塔力台就感觉到,在广宁地区牧放避难的蒙古诸部,态度便更加恭顺。

自从东江镇与蒙古诸部在盘锦开展马市贸易后,塔力台便留了下来,先是充当翻译,后来又逐渐成为管理马市的官员之一。

除此以外,他还有另外一项任务,那就是通过蒙古人,刺探建虏的情报。为了更好地工作,军情部门派了人,以文书的身份跟随。

塔力台也逐渐从生疏,学得有些模样儿,工作也愈见起色。

此时,一批牛马运到了马市,正在经受塔力台的检查,以便定价交易。

塔力台扬着头,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儿,认真甚至有些苛刻地检查着牛马的状况。

“这马瘦了,十两;这牛的膘不够厚,十两;这匹马不错,十二两……”

塔力台身后跟着文书,记录着他口述的价格。两个蒙古人则有些谄媚地跟随,不断地说着好话,有些徒劳地和塔力台讨价还价。

牛马很快就检查完毕,文书报出了总价,两个蒙古人现出愁眉苦脸的样子。他们也知道这位蒙古同胞的脾气,不会再有更改了。

没办法,他们所需要的粮食、布匹、茶叶、锅碗等生活用品,现在只能从盘锦马市获得。

至于后金,物资也是同样贵乏,甚至还不如他们。况且,为图长远,东江镇的商货在价格上并不算太高,但很多却是限量,想多买也不给。

盘锦马市是郭大靖提议并推动,今年才开设起来,成为东江镇获取牛马的一个渠道。

在广宁、锦州地区牧放的蒙古诸部,从试探到接受,又到欢迎,现在已经是离不了。

“大人,铁锅能不能多卖几口?”中年蒙古人挺精明的样子,点头哈腰地请求道:“您知道,很快就要冬天,再来交易就很困难。一个冬天呢,好歹让俺们熬过去。”

塔力台翻了翻眼睛,示意文书翻查,有些不悦地说道:“数量都是上面定下来的,某也更改不得。铁锅不够,那就多买砂锅,一样的煮肉烧茶。”

“砂锅不耐用,很容易摔破。”另一个蒙古人很壮实,但却苦着脸,还伸手指了指远处,“拉了一车,大人您去看看?”

塔力台摆了摆手,说道:“这都好几个月了,坏一些也正常。马市上有了手艺人,花几个小钱就能锔好。替你们想得周到吧?”

“还能修补好?”中年人瞪大了眼睛。

塔力台瞅了他一眼,甚为鄙视,好象在说:土包子,连这都不知道?

文书已经查阅好,说道:“哈儿兀部的铁锅限量还有三口,粮食两千斤,锄头、镰刀、犁……”

铁器和粮食是限制最严的,按照哈儿兀部的人口,每人才能分到五六斤,喝不上几天的粥。

但这个限额是浮动的,因为蒙古人也有耕种,今年收成还可以,这边的粮食限额便降了下来。

总的原则就是让蒙古人基本上饿不死,但也没有多少积蓄。想要出兵作战,粮草物资肯定不够。

“大人。”中年蒙古人眼珠儿转着,与同伴交换了下眼色,躬身道:“后金那面有意攻打察哈尔部,就在近日出兵。”

塔力台立刻来了精神,文书眸中也是精光一闪。

“消息确实吗?”塔力台追问道:“出动多少人马,由哪个奴酋率领?”

“这个——”中年蒙古人欲言又止,露出了狡黠的谄笑。

塔力台撇了撇嘴,对文书说道:“给他们写条子,铁锅五口,粮食三千斤。”

中年蒙古人虽然还是不太满足,可也知道收敛,赶忙说道:“后金出动五千精骑,科尔沁部出两千,其他蒙古诸部共出三千,听说是由十五王子率领。”

塔力台点了点头,露出笑容,伸手拍了拍中年蒙古人的肩膀,说道:“不错,有什么建虏的消息,尽快通知,不会少了你的好处。去马市交易吧,完事儿后来找我,请你俩喝酒,管够儿。”

壮实的蒙古人咧开了大嘴,喝酒是他的最爱,特别是东江镇卖的那种喝下去象火烧的烈酒。

两个蒙古人拿着条子,随着管理员,高高兴兴地去了马市购买商品。

“我马上派人去盖州。”文书脸上现出急切之色,“这个情报很重要,要让毛帅尽快知晓。”

塔力台连连点头,也收起了那副牛哄哄的模样儿。

文书一走,塔力台也自由了,向马市那边张望着,终于还是迈步走了过去。

哈儿兀部来了五六十人,其中竟有几个蒙古女人,引起了塔力台的注意。这家伙眨着大眼珠子,跟着人家进了马市。

………………

多尔衮此时发动对察哈尔部的打击,时机掌握得相当好。

东江军刚刚结束了在海州的大举羊攻,以及攻袭建州的行动,会有一个休整恢复的时期。

况且,建虏出动的人马不多,只有五千精骑,对于全局的防守,没有太大的影响。

甚至于,建虏并未通知所有的蒙古诸部。哈儿兀部得知消息,也是凑巧在科尔沁部的交易中获知。

没错,哈儿兀部还是个中间商,用丝绸棉布针线砂锅香料等物,从科尔沁部换得牛羊,再卖给东江镇,从中赚了不少。

在马市交易中,丝绸、针线、砂锅、香料等物是不限量的,这些也不算什么战略物资,还能帮东江镇赚取银子。

只要不是铁器、硝磺、粮食这三大战略物资,就算全卖给建虏,也影响不到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整个形势的发展。

当郭大靖的座船在盖州卫城沿海靠岸,他在前往盖州卫城的时候,毛文龙刚刚接到了建虏出兵攻打察哈尔部的情报。

与毛文龙同在盖州卫城的,还有前来犒军考察的山东按察司佥事,监辽海军务的王徵。

“我军暂时无法出动牵制,希望察哈尔部能够击败建虏和诸部的万余人马。”毛文龙想了一步,把手中的情报递了过去。

这不算必须要救的友军,东江镇也确实是力不能及。毛文龙先把话说明,也省得王徵报给孙元化,孙元化再瞎指挥。

王徵看过情报,也没当回事,说道:“不过一万多人马,察哈尔部有数万骑兵,足以击退建虏。”

毛文龙微抿嘴角,对王徵有些轻看。

虎墩兔已经吓破了胆,不敢与建虏交战厮杀,这回估计也是不战而逃。王徵凭着纸面上的资料来判断,实在是纸上谈兵。

好在王徵也没有指挥权,孙元化这个新任登来巡抚,对东江镇也还算比较友好。

王徵拱了拱手,说道:“兵兴以来,辽人避战乱居山东者十余万人,今闻朝廷的诸项政策,很多辽人有重返故乡之念。”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东江镇欢迎之至,也请代毛某谢过孙大人相助之恩。”

“同为一体,更须精诚团结。”王徵笑着说道:“毛帅不必言谢。”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孙大人在登来请西人技师,铸造火炮、训练炮兵。听闻东江镇已经一步领先,甚为关注。下官此番前来,也是想实地考察,学习借鉴。”

毛文龙立刻犹豫起来,铸炮等事都是郭大靖在负责,他也不清楚需不需要保密,一时不敢轻易答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