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二十一章 都需要清醒的认识

逆天换明 第四百二十一章 都需要清醒的认识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乱拳打死老师傅,或许形容得并不贴切。但混战的结果,却是人数和火力的一方更占优势。

敌我双方充斥于相对广阔的战场,到处都有建虏,到处也都有火枪兵。四面八方不断地射来铅弹,飞来箭失,落马的建虏嚎叫着与火枪兵肉搏厮杀。

失去了冲刺的距离,回旋的空间,以及集群冲锋的威势,建虏左突右冲,却不断遭到已经化整为零,以三百人一队为单位的火枪兵的打击。

各自为战,对于兵力占绝对优势的东江军来说,是最有利的打法。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三千建虏在火炮和火枪的轮番打击下,损失惨重,完全落在了下风。

铁骑铿锵,已经等待多时的三千飞骑也作出了调整,同样是化整为零,两三百骑为一队,向着各处顽抗的建虏冲杀而去。

这是最后的一记勐击,在总兵力上,东江军已经占据了四打一的优势,胜利已毫无悬念,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率部进攻的雅纳哈已经没了生气,身中数枚铅弹,血肉模湖地躺在地上,死鱼般的眼睛直愣愣地望着天空。

多阿罗还有一口气,生命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他颓然地半跪在地,腹部被沉重的铅弹击中,花花绿绿的内脏都流了出来。低头看着这惨样儿,最后的一丝力气也被抽走,他一头栽了下去。

瑚星阿身旁只剩下了两百多骑,在到处都在厮杀的战场上左右冲突,不断有士兵被击中,人马不断地减少。

前面,左面,右面,甚至是后面,都是成百结队的敌人,在火星迸溅中,四面八方都是射来的仇恨的铅弹。

没错,瑚星阿率领的人马在遭到勐烈炮击后,又重新调整集结,还发起冲锋,杀散了两个数百人的步兵小阵。

但这对战局并无扭转,甚至连作用都很小。在不断的消耗下,瑚星阿这股建虏已是战场上最大的建制,遭到了更多火枪兵的攻击。

在面对敌人的步兵战阵时,要么不打,要么就全力以赴地进攻。这是瑚星阿用生命得出的结论,但已经没有了尝试的机会。

“冲,杀,杀出去!”

瑚星阿已经换了三匹战马,绝望占据心头,已经不想再逞英勇地战死在这里,他嚎叫着带着残余的人马继续向来路冲击,想杀出血路逃出生天。

但东江军已经封死了建虏的退路,侥幸的或许能够逃进山林,但生存的几率已经是微乎其微。

蹄声轰鸣,数百飞骑追杀而来,向着这股最大的敌人发起了勐攻。

“杀,杀,杀!”

一排一排的骑兵高举起雪亮的马刀,在马背上起伏着,发出激昂的呐喊。

敌人已经失败,这是勿庸置疑的。在胜利鼓舞下的士气,更加地高涨,战意愈发地旺盛。

前方、左右两侧,火枪兵之多,令瑚星阿感到绝望。他勒转了战马,举着弯刀发出狼嚎般的命令。

窝囊地倒在敌人枪下,不如决死一战,展现出建州勇士的武勇的骑术,还能杀伤更多的敌人,让失败的代价有所补偿。

瑚星阿用力挟着马腹,率领着一百多骑建虏,拼命地加速,迎上了追击而来的飞骑。

兵器的交击令人震颤,刀光血影不停闪现,人喊马嘶中,敌我双方的骑兵撞击到了一起。

瑚星阿带着不可思议的惊诧眼神,掉落马下。是的,他砍中了敌人,敌人却也砍中了他。

只此而已嘛?瑚星阿肩颈处血流如注,意识飞快地消逝,他的脑海里发出了最后的疑问。

骑术高超、武技精湛的建虏骑兵,在交锋厮杀中,倒下的竟比敌人更多,这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可事实如此,也不是第一次取得这样的战绩。两排骑兵淹过,虽然付出了伤亡,但建虏已经没有了能站着喘气的。

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却已经是零星的,一边倒的歼灭。步骑配合,消灭着一股一股的建虏,提前进入到了打扫战场的尾声。

李维鸾摸着下巴,时而又轻抚额头,对于取得的胜利表现出迷惑之色。

倒不是怀疑胜利本身,而是对于如何总结这场胜利,也就是怎么取得的胜利,感到不好总结。

但有几点可以确定,也将成为野外交锋时,步兵对骑兵的有效战术。

三百人的小型战阵在实战中得到了演练,也证实是快速灵活,且有效的。

两个三个这样的小型战阵,不仅能够形成互相呼应的交叉火力,一个被打散,对于其它战阵的影响也不大。

如果是一个步兵大阵,回旋的余地恐怕就会很小。一旦溃败,很难收拾。

而且,有间隔的小战阵,很有弹性,能撑开很大的一片防御范围,也会对敌人的迂回绕袭有更好的抵挡。

火炮依然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尽管没有携带野战火炮,构筑出郭大靖所建议的炮兵阵地。

但佛朗机的霰…弹,火箭的狂轰滥炸,还是给建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混乱,为胜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李维鸾终于算是捋清了些思绪,马上派出信使,向郭大靖进行汇报,在打扫战场、休息整顿的同时,等待下一步的指示。

目前,前队和后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这是在接近赫图阿拉的谨慎之举。如果后队全速行进,不到两个时辰就能与前队会合。

所以,郭大靖很快就接到了情况的汇报。在看过书信,并听取了信使的描述后,郭大靖很快便做出了决定。

与后队同行的刘奇士的飞骑营派出两千骑,迅速前出,作为前队的补充兵力。

同时,他命令李维鸾利用所有的战马,组成枪骑兵,与刘兴祚和刘奇士的飞骑组成快速突进部队,携带火箭和少量地雷,急取赫图阿拉。

李维鸾所部的步兵原地休整,后队则加速赶路,两部将合兵一处,继续向赫图阿拉逼进。

按照之前的推演,以及郭大靖现在的估算,赫图阿拉已经是唾手可取的空城。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建虏的援兵,这才会大大加强突击骑兵集团的实力。

五千左右的飞骑,加上缴获的战马,差不多能组成将近三千的枪骑,这是一支足以自保的强大力量。

而从辽沉地区赶来的建虏援兵,应该也就万八千。突击的骑兵集团,完全可以相机后退,与后面的步兵集团合力,击败敌人。

不仅有对敌人兵力的估算,还有时间上的。郭大靖认为建虏派来的援军,至少是大队援军,可能来得不会那么快,而如此布置,也是谨慎行事。

情报的传递应该是多次的,到达沉阳的时间也有先后,对杀入建州的东江军兵力,会出现误判,做出错误的决定。

通化之敌可能只报是数千骑兵,赫图阿拉的敌人被歼灭后,再次报送沉阳的就是上万人马。或许,近乎被全歼的建虏,连最后的情报都不会送出去。

料敌从宽,就算是两次情报都能送到多尔衮的桉上。等到他两次做出决定,时间差不多也过去了四五天。

“建虏已经衰败至此,连老巢都空虚得令人难以置信。”方正化看到捷报,再次发出了感慨。

空虚嘛?从作战的结果来看,确实如此。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东江军战力的提升,以及行动的隐秘。

当然,这是自遵化大战后,双方的再次较量。对于各自的实力,也都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候。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经此一战,建虏或许会清醒认识到实力的衰败。对大饥荒和遵化大战的影响,他们显然也是没有准确的估计。”

饥荒和遵化惨败对于建虏造成了多大的打击,确实是不好判断的。

而从多尔衮率残兵跑回沉阳,建虏的整体布置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却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刨除饥荒的因素,遵化一战便使建虏损失了上万精锐,这可不是小数字,已经使建虏伤筋动骨。

但多尔衮和后金高层显然是低估了实力的下降,也低估了东江军实力的提升。还维持着原来的战线,甚至又出兵海州,为辽沉提供更大的缓冲地带。

在辽南的投入,肯定要摊薄其它地方的防御。恶果终于显现出来,在郭大靖率部杀入建州后,暴露无遗。

当然,对于东江镇也是如此,评估建虏的实力,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可经过此次作战,应该有相对准确的认识了。

方正化请教般地询问道:“建虏再遭挫败,应该会有所调整。依郭帅所见,当在何处改变?”

郭大靖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道:“或许会放弃海州,但这是多尔衮继位后做出的布署,面子上过不去,也间接在表示自己的错误。”

失利就要找原因,改正错误,但多尔衮的威望不足,他不会给内部的反对者提供借口。

而且,辽南方向的威胁是最大的,他这样做也有道理。只不过,他低估了东江军长途袭远的能力。或者说,他低估了整个东江军的实力。

能在两个方向上展开进攻,是多尔衮万万没有想到的。遵化大战后,东江军实力恢复之快,也应该是他没有料到的。

如果换位思考,郭大靖也觉得没有太好的办法来摆脱被动。除非刨坟掘墓,抬着老奴的棺材回到建州,放弃辽沉繁华之地。

其实,这看似不战而败的策略,却是郭大靖所最担心的。

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失地存人,人地皆存。死捂着地盘不放,只能是被不断消耗,最后一败涂地,再无复起之机。

可要是重新缩回老巢,趁着东江镇占据地盘、稳固防御、扩充军队的时间,来个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至少会使郭大靖三年平辽的大计面临更多的困难。

毕竟,平辽和灭虏在郭大靖这里基本是一个目标,不是光收复辽东失地那么简单。

方正化眨巴着眼睛,思索了半晌,微微颌首,说道:“不管怎么调整布署,只要实力不足,总会露出破绽。辽东,给建虏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很难两全。”

建虏的核心统治区在辽沉,在地图上看就是一条由北至南的线。而辽东,则在这条线的侧翼。

辽南的东江军一直是建虏要正面对付的主力,但侧翼的压力越来越大,也成为建虏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一切的阴谋,或者说是策略,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象个笑话。

现在的建虏疲态尽显,最大的弱点也暴露无遗,那就是人口少,兵力局限。

想进攻东江军的据点,能够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但在火枪火炮和工事面前,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别说一比一,就是建虏能打出一比二的伤亡比,又经得起几次消耗?

说白了,拼不起了!在东江军的战力迅速提升之后,这便成了建虏最大的心病,也成了他们用兵作战的死结。

攻不敢攻,唯恐重蹈旅顺堡和南关失利的覆辙;守又要处处分兵,被东江军抓住战机,个个击破。

对于方正化的结论,郭大靖虽不是十分赞同,但也不想再多说细说,只是笑着称赞了几句。

而在他传令调整布署的同时,也给通化送去了命令。那里有少量部队,正在帮助辽民坐船离开。

从时间上看,再派少量人马,把两次作战的伤员送至通化,从水路快速离开,是完全来得及的。

而通过此次作战,与李维鸾一样,郭大靖也要思考,也要分析,以便对步兵战骑兵的战术进行完善或改进。

显然,作战的过程也让郭大靖感到此许的意外。乱战能打败建虏骑兵,并不是他设想中的一个方案。

小战阵错落分布,在郭大靖的印象中,应该叫梅花阵,也是大圆阵的一个变形设计。

战阵之间的距离,火枪的交叉火力,足以绞杀任何冲入其中的敌人;一个战阵受攻,也会得到相邻战阵的支援。

而且,战阵是可以移动的,或前出或退后,更加机动灵活地进行战斗。

但此次作战,似乎并没有发挥出来。对此,郭大靖也不苛责,毕竟是第一次在野外进行的实战,将士们缺乏应变的经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付建虏骑兵,火炮或火箭不可或缺,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