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崇祯要撤辽镇

逆天换明 第四百一十七章 崇祯要撤辽镇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先头部队的推进速度很快,即便是攻打沿途的建虏庄园,也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有很多庄园已经人去院空,建虏已经仓惶逃跑。

骑兵部队并不多管沿途村屯,全部交由后队的步兵。

根据村屯的大小,数十或上百步兵进入接管,分发粮食,收割庄稼,准备干粮,再组织村民向通化靠拢。

工作紧张、忙碌而有序,一边战斗,一边推进,一边迁徙辽人,数日之后,只给建虏留下空空如也的村屯,以及被摧毁的庄园。

一眼望不到边的军队已经开过去了两天,依然处于震撼中的村民,终于准备完毕,随着几十名东江军士兵开始了迁徙。

杨小河把三十多斤炒麦背到了身上,还不忘拎起那口宝贵的铁锅。杨氏吃了两天饱饭,也恢复了些体力,背着个包袱随着儿子走出了家门。

没有什么留恋,可母子二人还是回头望了望这痛苦生活过的草房,便随着村民走向了村口。

老魏头儿和几个年轻人在村口组织着,招呼着。村中的百姓谁家有病弱的,有孩子,他们都心里清楚,七八辆牛车就是专为这些人准备的。

还有几辆牛车上满载着东江军缴获的绸帛、毛皮,以及数十袋的粮食。缴获的马匹全部交给了军队,只留下两匹给哨探骑乘。

“小河他娘,坐这辆车。”老魏头儿招手叫着,“坐满了就要出发了。”

杨氏赶忙道着谢,坐在了牛车的边沿。车上已经坐了四五个人,见杨氏过来,纷纷笑着打招呼。

“小河他娘,身体好些了?”

“看脸色,比以前可强多了。”

“多久不见了,差不多有半个多月了吧?”

杨氏脸上堆起笑容,一一回答着。她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生活充满着希望。

多长时间了,没有见到乡亲们这样的笑脸。个个都被生存压得透不过气来,不知能活过几天,哪还有心思关怀别人,哪还有什么欢声笑语。

除了牛车,还有很多百姓推着板车,那是人口较多的,能够互相照顾。

士兵们已经率先启动,分为前队和后队,中间是长长的百姓队伍,向着通化滚滚行进。

天空晴朗,秋风萧瑟,人们的心里却是火热和兴奋激动。沿途的景色并不算美,但在他们眼中,却都绽放着光彩。

小孩子们在队伍中来回跑跳,不时跑进野地,追逐小鸟,拔着青草野花,发出清脆的嘻笑声。他们吃饱喝足,是最无忧无虑的。

大人们喝斥着,但却带着宠溺和笑意。

杨小河跟着牛车,背着干粮,步伐却不显得沉重。母子的目光不时交会,都露出会心的笑容。

“到南江沿差不多要走三天。”老魏头儿也背着干粮,边走边和旁边的几个人交代着,“这路上的吃住,大家伙都费心安排好,别劳兵爷费心费力。”

“您放心。”孙华嘿然笑着,往嘴里塞着炒麦,嚼吃得香甜,“这天不冷不热,找个背风的地方就能睡。两三天的时间,怎么也挺过去了。”

另一个村民连连点头,说道:“只要肚子不饿,还有别的遭不了的罪?”

老魏头儿把干粮换了个肩,感叹道:“没想到外面已经发生了那么多大事,连奴酋的新汗皇太极,都被东江军给打死了。”

“听说皇太极是带兵绕路打进边墙,还围了京城,在抢够了回去的时候,被乘船过海的东江军在遵化给堵住,一场大战打得昏天黑地……”

“我听说皇太极是被生擒活捉,押到京师千刀万剐……”

对于这些形同囚禁的辽民百姓,他们的消息十分闭塞。建虏不会与他们多交谈,除了斥骂和鞭骂,甚至是打杀。

遵化大战是建虏的耻辱,自然更不会四下宣扬。东江军士兵则完全不同,那是最大的荣耀,说起来眉飞色舞,挺胸昂头,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

杨小河听着乡亲们兴致极高地闲聊、议论,眼睛也闪出了异样的光彩。建虏是每个人都痛恨的,他们的惨败,令人喜悦激动。

那铿锵行进,走过屯子的军队,带给杨小河等百姓的震撼,更是深深印在脑海里,给他们带来心安,带来信心。

在他们朴素简单的思维中,如此雄壮的军队能打进建州,就意味着建虏要完蛋了。

“小河,把干粮给娘,娘在车上抱着。”杨氏看到车上有人这样做,才敢招呼儿子。

杨小河笑了笑,说道:“娘,俺不累,累了再拿下来。”

杨氏也不啰嗦,倚在包袱上,裹了裹身上的皮袄,眼皮有些打架,虚弱的身体又犯了困倦,蜷着腿微微闭上了眼睛。

尽管是在野外行进,周围的杂声很大,可杨氏却觉得很安心,迷迷湖湖地睡着了,浑没注意车旁的儿子脱了外衣,给她盖上。

与此同时,周边的村屯百姓也纷纷开始了迁徙,向着几十或上百里的南江沿行去。

南江沿是俗名,是浑江流经通化境内的一个渡口,也能算作是个码头。

而浑江是流经通化境内的最大河流,江水丰沛时江宽一般约在百米至三百米,水深都在三至五米左右,是条天然的黄金水道。

早在唐朝渤海国时,已是西京鸭绿府同外地联系的主要交通航道。上到八道江(白山),下通安东。四月至十一月为水运期,冬季封冻,成为爬犁运输通道。

东江军如果有足够多的适航船只,当然可以直抵通化,再向赫图阿拉进军。

但条件不允许,郭大靖也要对建州进行尽可能的破坏,解放更多的辽民,而不是只图速度,才采取了水陆并进的作战策略。

在东江军所过之地,前锋清除较多较强的敌人,主力则步骑配合,横扫周边的庄园和村屯。

解救大量辽民的同时,也搜集缴获了持续作战所需的粮草物资,可谓是一举两得。

本来就是荒僻的,地广人稀的地方,只是强行驱赶了大量辽民,才使建州卫有了较大的观变。

但这种改变还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在郭大靖看来,这种开发程度,称为北大荒也不为过。

同时,建虏分散的庄园式管理,也是落后和野蛮的。农奴有多大的生产热情,连生命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能得到多少付出辛苦后的收获了。

举目四下瞭望着,郭大靖信马由僵,随着大队的人马向前行进。

除了刘兴祚报告上来的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已经深入建州五六天的时间,便再没有什么象样的抵抗。

一个庄园就几十个建虏,还是带着家卷,有武力抵抗的能有多少?哪怕是男人壮妇齐上阵,在东江军凶悍的火力下,也是渣一样的存在。

“这便是建奴的老巢啊?!”方正化没有胡子,只能在胸前轻抚,感慨地说道:“防卫如此稀松,可见其穷途末路,败亡不远矣!”

郭大靖看了方正化一眼,笑了笑,说道:“方公公所言极是。建奴确实已经衰落,但要说败亡不远,还言之过早。”

方正化疑惑地看着郭大靖,问道:“建奴的兵力已经不足,连老巢都没有重兵,难道……”

郭大靖澹澹地说道:“方公公知道建奴占了多大的地盘,多少地方需要派兵驻防,他们又剩下多少人马,就会明白所谓的老巢,他们确实有些难以顾及。”

板着手指,郭大靖仔细地给方正化分析起来,“海州、辽阳、沉阳,建奴至少要留三万以上的兵力,那是核心统治区,不容有失。”

“我军在辽东也有威胁,在连山关和鸦鹘关,建虏每处至少也要留三千左右的兵力驻守。再加上开原、铁岭、抚顺、本溪等地,少说也要千人吧?”

方正化算术不错,点着头说道:“这就是四万多啦,建州差不多有四五千。嗯,建奴确实没有太多的兵力了。”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能够机动作战的兵力也就一万多,除非再弃守些地方,节省出人马。”

方正化有些恍然,又有些遗憾,摇头道:“可惜辽西不能牵制建奴,否则,形势会更加有利。”

辽镇嘛,就是敢出动进逼辽沉,也是给建虏送装备物资,送人头罢了。

关宁军最盛时,有十多万人马,不一样只能龟缩,不敢出战。浪费粮食的废物,郭大靖现出冷笑,颇为不屑。

如果说毛文龙是军阀的话,还能算是一个为国征战的军阀;可辽镇的那帮家伙,为了一己之私,何尝有过家国之念?

方正化突然把话题扯到辽西,却不是随口而出。见郭大靖露出这般姿态,便试探着问道:“辽东战事,西南叛乱,朝廷财政窘迫啊!万岁有意撤除辽镇,又担心山海关没有了缓冲。况且,辽镇若有兵乱,亦是不好处置。”

辽东有建虏,西南有奢安之乱,国内灾害频繁且蔓延,养着光吃饭不干活儿的辽镇,确实让崇祯感到很肉痛。

而且,崇祯虽然未因关宁军擅自脱离战场,置京城君臣百姓于不顾,而处置责罚,但心里恐怕已经下了叛军的定义。

经过半年多的整顿防务,蓟镇和山海关的防御可能已有起色,崇祯要秋后算账,也在情理之中。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按照建奴现在的实力,绝不可能去攻打宁远坚城,更何况是山海关。试想,连广宁、锦州等地,建虏都不去占……”

建虏的发动都是有其战略目的,最主要的便是以战养战,没有缴获的,付出要大于收获的,基本上不会去干。

宁远有坚城大炮,建虏有多头铁,敢再去硬碰?再说,也抢不到什么,除非冬季发动,趁着海水结冰,再重演一次抢掠觉华岛。

可现在的觉华岛,已不象之前那么物资充足。虎视眈眈的东江军,更不允许建虏从容用兵,长途奔袭。

崇祯现在是铁了心要收拾辽镇,尽行撤入关内,也不会让他放心。他是要尽行裁撤,使辽镇官兵变成平民百姓,再在关内安置。

这样的担心也有道理,三万辽镇人马是没胆打建虏,可放在国内,却是相当的精锐,真在京畿叛乱,肯定又是折腾得一塌湖涂。

所以,想武装过山海关,是肯定不行的。在宁远解散,难度也不小。直接切断粮饷供应,又怕辽镇降了建虏,给平辽制造大困难。

对崇祯的这些心理活动,郭大靖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不外乎既想省钱,又想处置辽镇泄愤,还不想闹出大的动乱。

但在朝廷和东江镇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崇祯显得过于心急,这很可能打乱郭大靖的既定计划,影响到平辽灭虏的大业。

“辽镇在宁远还有三万余人马,如果逼迫太急,他们投向建虏的话,辽东形势可能剧变。由其导引,直攻关门,或是再次绕道入关,便又是一场浩劫。”

郭大靖思虑已定,想着先稳住崇祯,给东江镇争取时间,再比较妥善地处置辽镇。

如果没有建虏,对于辽镇,软硬皆可迫使其屈服。如果能吞并辽镇,平辽的时间将大大提前。

既然崇祯已经决定撤镇,那东江军就可以向辽镇下手,而不用担心朝廷那边的掣肘和不满。

显然,袁崇焕的死,使得辽饷集团接近瓦解,已经不敢在此时再触怒崇祯。

方正化连连颌首,对于郭大靖的判断十分赞同。皇爷确实有些心急了,连他都能看出不妥。

郭大靖边思索,边继续说道:“在粮饷上可以削减,甚至可以拖欠,但要给辽镇一线生机,不要逼到绝路。然后可以下旨分其兵,先调一万人马至辽南……”

尽管对辽镇的战斗力十分鄙视,但郭大靖相信能够加以改造。

当然,那些辽镇的将领他是不准备重用的,他要的是那些普通士兵,更重要的是战马。

用兵不用将,先把这一万人马稀释到东江军中,彻底变成东江军,加以严格训练,也将成为堪战之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