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零七章 再见毛文龙

逆天换明 第四百零七章 再见毛文龙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国家给予的荣誉被弃若敝履,“衣冠博带”对于富民大户失去了吸引力,不得不说是朝廷的悲哀。

要说政府信用是被崇祯败坏的,对登基三年多的他来说,确实是苛责了。但陕西受灾三四年,朝廷的赈济却严重滞后,肯定有他的责任。

尽管拥有成熟的救荒经验可以借鉴,但救灾时间已经太晚了。灾区已经失去了恢复生产的能力,官府也难以对基层实施有效的管控。

所以,历史上被称赞有加的以工代赈也无从提起,成千上万的灾民也处于完全要依靠政府救济的无奈境地。

有钱有粮,便能得活;无钱无粮,不是成为饿殍,便是成为流民或流匪。

大灾害不会给谁留下纠错的机会和时间,按照自然规律由西向东席卷,山西、河南也不能幸免,蔓延开来的灾情,用一句“神仙难救”也不为过。

政府的公信力,皇权的威严,在这乱世大灾面前,也一再被挑战,或者是敷衍行事。

山西巡抚面对本省灾荒和流民的困扰,甚至封锁了山西通往陕西的商路,禁止粮食进入陕西,导致陕西粮价格暴涨,更加重了灾民的苦难。

在崇祯皇帝接连下旨的威逼不,山西巡抚才勉强开放了商路。但在具体的执行方面却极尽推诿和拖延之能事,粮食的供应量极为有限。

到了这个时候,陕西已经完全烂掉了。不仅是流民四起,转瞬为盗。缺饷欠饷已有数年的边军也不断起义,为生存而反戈一击。

即便是郭大靖现在已经灭掉了建虏,能够全力转向国内,转向西北,恐怕也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才能基本上安定地方。

吏治的**和匮乏的财政,才是民乱的最终根源。而处在郭大靖现在的地位,却没有大刀阔斧清除积弊的权力。

何况,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即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把巨量的粮草物资运往西北,根本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大乱大治,多难兴邦。郭大靖虽然不忍看到人相食的鬼域惨景,但也只能用这空洞的理由来自我安慰。

没办法,除了向朝廷进献玉米、土豆、黑麦这三种作物,他也只得把精力重新放在华夏的最大敌人——建虏身上。

帮何贵忠说亲的事情很顺利,郭大靖名声在外,东江镇的实际二把手,还带去了价值不菲的绸帛礼物,给足了小翠面子。

小龙得偿得愿,收到了郭大靖赠送的一把战刀。对于阿姐的亲事,他立刻是举双手赞成。

当然,就算没有郭大靖来说亲,不送礼物,何贵忠与小翠的感情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成亲的时间也确定下来,只不过郭大靖马上就要离开归队,却是无法亲来祝贺,并喝上一杯喜酒了。

带着些许的遗憾和难舍,郭大靖告别了亲人,在秋风萧瑟中,再次踏上了属于他的征程。

与来时所看到的景象有所不同的是,田地中都是一副忙碌的景象。早熟的土豆和黑麦差不多是紧挨着时间成熟,军民们都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之中。

不用亲自下马询问,看着百姓们喜笑颜开的神情,郭大靖就知道今年的丰收已经没有问题。

有产量最高的土豆打底儿,再过上月余收割的玉米,能有多少产量,已经不是太过重要。

当然,今年的年景好,水利设施的修建也没停过,玉米的收成肯定差不了。哪怕保持去年的产量,对东江镇来说,粮食总产也会再创新高。

明年就争取攻下海州,把辽南四州全部收入囊中。至少,也要推进到海城河,占领半个海州。

大量移民的涌入,以及牛马等牲口的大量购进,倒逼着东江军要占领更大的地盘,提供更多的耕种田地。

海州、辽阳、沈阳,这将是平辽必须要进行激战的要地。决战,也必将在这三处要地展开。

建虏的主力猥据辽沈,东江军的主力也在辽南,双方的主力会战已经不可避免。这不需要考虑太多,敌我双方都很清楚。

快马加鞭,郭大靖对于丰收的景象走马观花,尽管心中喜悦,却没有多作停留,以最快的时间赶到了复州卫城。

作战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毛文龙也从金州卫城来到复州。准备亲率人马向北推进至海州河,展开牵制行动。

而对于郭大靖,在作战马上要展开的时候,他也要对计划进行修改,主要是兵力方面的配置。

毛文龙的精神不错,正坐在桌案前翻阅着文件,脸上是和熙的笑容,显出喜悦的心情。

郭大靖进门施礼拜见后,便坐下来静待。

毛文龙放下手中的文件,笑着问道:“回来得挺快嘛,李维鸾所部正在抢收军屯的土豆和黑麦,顶多五六天就能完事。休整一两天,便坐船前往皮岛。”

从时间上看,是完全来得及的,正好赶在建虏要秋收的时间,展开对建州卫的攻袭。

郭大靖赶忙躬身道:“末将思来想去,觉得攻袭以快速为要,想调整一下兵力配置。”

毛文龙捋须笑道:“看吧,本帅就要你带两个飞骑营,你还担心这边的兵力。有那么多火炮,又是佯攻,完全没有必要。”

“是,还是毛帅想得周到。”郭大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这样的话,李将军那边只要出动两个步兵营和所属的枪骑兵,其他的部队便留守。”

步兵减少,炮兵也不参战,也意味着辎重物资可以大大减轻,提高部队的机动速度。

重武器则主要是火箭,以及少量的佛朗机炮,都是比较轻便易携带的。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那你现在就开始调动所需兵马,水师也作好了准备,在复州湾就可乘船出发。”

郭大靖说道:“末将先带刘兴祚的飞骑营赶往皮岛,其他部队按时行动即可。”

“这么急?”毛文龙挑了下眉毛,稍有些诧异。

调防过去驻防皮岛的毛承禄所部已经作好准备,所需要的弹药物资也基本转运完毕,按照计划,本不需要这么早便出发的。

郭大靖笑了笑,汇报道:“朝鲜林庆业派人送来书信,想与末将会面商谈。末将以为朝鲜小朝廷可能会有政策方面的转变,要先去了解一下。”

毛文龙捋须沉吟,猜测着说道:“难道朝鲜会出兵相助?凭朝鲜王室的胆量,应该不会吧?”

“朝鲜王室倒是派人送来礼物,恭贺本帅晋爵。难道是在试探本帅的态度,是否会向朝廷告状,说朝鲜通虏?”

郭大靖呵呵笑着,说道:“朝鲜方面的亲明派已占优势,在朝堂上有很大的话语权。沈器远更是大权在握,对建虏的态度肯定会有改变。至于是不是出兵助战,现在还言之过早。”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何况,对于朝鲜军队的战力,末将心里没底,也不敢放心使用。”

“四方封锁,朝鲜还是不可或缺的。”毛文龙缓缓说道:“不管怎么样,能保持现在的状态就好。”

郭大靖颌首赞同,只能更好,不能再坏,他已经有这样的预期。

当然,他说的也是实话,对于朝鲜军队是不太放心。哪怕朝鲜方面愿意出兵助战,他也要考察或训练整合。

商谈完军情,毛文龙明显放松下来,喝着茶水和郭大靖闲聊起来。

说是闲聊也不确切,所谈所说的,还是东江镇的发展,以及取得的各项成绩。

“这大半年,军队在盖州要设的村屯盖了很多房屋,趁着未入冬,还能抢建一批。安置数万灾民没有问题,怎么也能撑到明年春天。”

毛文龙指着地图说道:“明年我军就要向海州拓展,在新收复的土地上再大量军屯。灾民的涌入,应该能使我军再次扩充。不用多,再有一万骑兵,就有了与建虏决战的把握。”

“明年要大反攻的话,未必十分把握,但也要看具体的情况。”郭大靖说道:“袭攻建州卫之后,末将想在冬季再展开一次行动,还是在辽东,争取形成辽南辽东两面夹击辽沈的态势。”

毛文龙的手指停在了连山关,用力点了点,说道:“建虏有重兵在此,进攻的话要谨慎。”

郭大靖说道:“以宽甸为基地,抄袭本溪也是个想法。总之,还要看具体的情况,再作决定。”

“你的指挥作战,本帅是放心的。”毛文龙也不多作讨论,笑着说道:“还有经营,也无人能及。盘锦的马市就很好,秋高马肥,听说已经交易了一大批牛马牲畜。”

对蒙古诸部的交易,除了日用品外,还有少量的粮食。数量自然是经过计算的,连蒙古人都不够吃,就不用担心会支助建虏了。

随着建虏的颓势,蒙古诸部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得不为自己的长远作打算。

面对虎墩兔的咄咄逼人,后金如果不能够提供帮助,那就只剩下了大明可以依靠。

现在,蒙古诸部还是首鼠两端,在大明和后金之间骑墙。但从物资方面,他们已经不得不表示亲明的态度,尽管是不付诸于外的。

依附强者,是蒙古诸部历来的传统,这也怪不得谁。只要强大起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一点,郭大靖比谁看得都通透。

“蒙古诸部是迫于生存,不是诚心归附,只有灭了建虏,才会让他们彻底臣服。”

郭大靖对于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清醒,说道:“所以,末将已经派人给盘锦马市的管理者送信,不要显得过于急迫。”

“蒙古鞑子还敢抬价?”毛文龙愣了一下,旋即又笑了起来,说道:“还是你做得对。他们不一定抬价,我们倒是还可以压价。”

并不只是省钱的问题,还有钳制蒙古诸部,使其求着通商互市,但郭大靖也不想再深说。

“按照现在的速度,明年年中扩充到两万飞骑,是比较把握的。”郭大靖估算着作出判断,“甚至还会再多上数千枪骑,明年年底或后年的大反攻,就可以如期展开了。”

毛文龙捋须而笑,心情畅快,说道:“袁崇焕若是不死,岂不要跟万岁说,五年平辽不是虚言,有人完成啦?”

郭大靖直撇嘴,鄙夷地说道:“若他还任辽东督师,有他掣肘,别说五年,就是十年也够呛。甚至于,建虏会因此面坐大难制。”

“不错。”毛文龙冷笑了一声,说道:“有他卖给蒙古诸部粮食,有他跟建虏议和,平辽灭虏岂不成了空谈?建虏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资敌卖国的伪君子。”

看着郭大靖,毛文龙露出赞赏之色,说道:“幸好,东江镇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遵化一战,更是彻底翻身。”

总归还是要靠自己,毛文龙已经完全理解了郭大靖之前的种种做法。

上奏、告状、诉苦等等手段,有什么用处,还不抵全力以赴的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一切就都扭转过来。

袁崇焕的倒台被杀,等于是掀掉了压在东江镇头上的浓重阴云。不仅使东江镇迎来了快速顺畅的发展阶段,更使毛文龙、郭大靖能够专心对付建虏。

面对面的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背后捅刀,来自内部的阴谋诡计。

“随本帅出去走走。”毛文龙站起身,活动着脖子,用力揉了揉太阳穴,自失地笑道:“到底还是年岁大了,看了会儿文件资料,就觉得眼花头晕。”

郭大靖笑着说道:“大帅戎马倥偬,确实不耐这些案牍劳烦。秋高气爽,田地丰收,正是踏秋观景的好时候。”

毛文龙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就是精力不济,什么案牍劳烦,你这小子,尽拣好听的溜须拍马。”

郭大靖嘿然而笑,陪着毛文龙走出宅院,在几个亲兵的卫护下,出了城,驰奔在广阔的天地之间。

毛文龙确实是岁数大了,在感到精神逐渐不济的同时,更希望自己选的接班人能够带领东江镇走向辉煌。

平辽灭虏,固然是毛文龙的心愿,拥有东江镇这个强大的后盾,更是关系到他的身后荣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