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八十六章 新移民,山地榴弹炮

逆天换明 第三百八十六章 新移民,山地榴弹炮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没想到咱们还是本家,某也姓吴。”吴兴振笑着拍了拍桌上吴姐的考核成绩,称赞道:“这字,这算数,真是非常优秀。”

“多谢吴大人夸奖。”吴姐微微躬身。

“现在,我给你介绍下大概情况。东江镇有金州卫、复州卫两个管理机构,政务官员分为村、镇、县三级。刚到的属于见习,在三个月的学习期间,每月一两银一斛米,有宿舍居住,吃食堂;也可另外建房,在外独住……”

吴兴振和蔼而亲切,对于吴姐的考核成绩十分满意,开始简单介绍着收录后的待遇。

新一批的移民中,文化程度达到标准的只有十数人,女的则只有吴姐一个。尽管东江镇也在自己培养,但相对于地盘扩张的速度,还是很缺乏。

吴姐全名为吴晴,此时正恭谨地听着官员的介绍,时而出言询问不解之处。

“住宿舍、吃食堂的话,需要多少花费?”吴晴小心地问道:“奴家并无多少积蓄,要是……”

“因为是机构官员,上面有补贴,吃住不花钱,只是要扣除一斛米。”官员笑着说道:“一两银子就是平常的零花。节省一些的话,基本都能攒下来。”

“另外,要出去独住的话,房屋免费,一些农具也会免费发放。这个待遇是随时都有的,倒也不必着急。”

见习期间是一两银一斛米,正式录用则能涨到二两银。吴晴大概算了一下,足够她花销,也能攒下点钱来。

自己在外独住的话,虽说算是有个家,但要自己做饭,自己打扫,总归是很麻烦的事情。

反正什么时候想出去独住都可以,倒也不必着急,看日后的情况再决定,也不迟嘛!

吴晴点了点头,觉得挺满意。

犹豫了半晌,她又小心翼翼地问道:“奴家有个姐妹,也是命苦,现在孒然一身。敢问大人,衙门,嗯,是机构招不招杂役之类的人员?”

吴兴振想了一下,说道:“复州的管理机构倒是缺些杂役,主要是干一些清扫卫生、端茶送水、做饭等杂活儿,你那个姐妹能做吗?”

“能的,她是农户出身,干这些杂活儿,没有问题。”吴晴赶忙回答,生怕小琴没个着落,孤身一人的难过。

吴兴振点了点头,说道:“杂役也可以吃食堂,住宿舍,待遇是每月半两银子,米呢,也要扣除了。”

停顿了一下,吴兴振又补充道:“凡是新来的百姓,都有一笔三两银子的安置费。你们自己采购些日用品,比如布匹、衣物、被褥等等。”

一个人的的话,要采购全部的日用品,差不多要花二两银子。通常老百姓都会省了又省,旧衣接着穿、破被接着盖,尽量多留些钱来备不时之需。

大包大揽,什么东西都发的话,政府工作压力大,有些百姓还不是急需。现在都改为发钱,官府和百姓都觉得方便。

吴晴替小琴找到了工作,至少吃住不用发愁,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但她心中还有疑问,便又开口问道:“敢问大人,在金复盖三州,也就是在东江镇的地盘上,花用的都是纸制的钱吗?”

吴兴振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刚到的百姓,差不多都会有这个疑惑。在咱们东江镇的地盘,纸币叫‘辽秒’,已经发行流通了两年时间,市面上的商货,用纸币都可以买到。”

“而且,纸币的价值是与米粮挂钩的,别的商货有价格起伏,但要买米粮,却始终不变。也正因为如此,东江镇军民都很信任辽钞,花起来也方便。”

“如果日后你要离开辽地,拿着手里的辽钞,到官府便能如数兑换成银两,不会影响你在它地重新生活。”

吴兴振解释了一番后,便给吴晴发放了薪酬和安置费共四两银子的辽钞,并让她在册子上签字画押。

新来的老百姓或许对辽钞不是很托底,但也没办法,东江镇地盘上,市面流通的都是辽钞,并不用银子交易。

身上有些积蓄的,要么就把银子留着,要么就把银子兑换成辽钞花用。时间长了,对辽钞有了信心,也就不在意是银子还是纸币了。

纸币花用起来方便,从最小的一文,到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再到两,一数一沓。不象用银子,还得用银剪子,以及称银子的戥子。

对于老百姓的买卖交易,纸币更好数,更直观,不容易出错。从这方面来说,还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军票虽然好用,但银币的铸造也提上了日时议程。仿效西夷的银币,每枚含银七分五,币值却是一两。

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铸造货币的实际成本与货币表面价值之差归铸币者所有的收入。

说白了,每枚银币刨去制造成本,官府每铸造一枚,便能获利二分多。且铸造银币,还能解决一大贪腐的根源,则火耗问题。

当然,银币没有印刷纸币的获利更大,但却更容易让老百姓信任,辅以纸币,更能广泛地流通,与海外贸易也能更好地接轨。

听了吴兴振的解释,吴晴虽然还是有所担心,但入乡随俗,到了这里,就得按人家的规矩办。

既然东江镇军民都已经使用了两年多,纸币的信用和价值想来应该可以。

况且,又不是针对个人,也没有强迫谁把身上的银子都兑换成纸币,吴晴觉得再挑毛求疵,就很不识趣,不知好歹了。

带着心中的喜悦,吴晴退出办公室,赶忙回去住处,找到了小琴,把好消息告诉了她。

小琴喜出望外,立刻回吴晴出门,去了办公室,找吴兴振办理了杂役的登记手续。

“我记得你们是四个人住一个房间?”吴兴振微笑着问道:“另两个也是独身一人吧,她们愿不愿意做杂役?”

从观感上,吴兴振更希望多些女杂役,反正活儿也不重,平常看起来也养眼。

复州与当初的南、北金州一样,今年也要进入大规模垦殖开发的阶段。以沙河为界,暂时分为三个区,也就是说需要三个管理机构。

而能在机构内担任杂役的,还是独身男女更为合适,没那么多牵挂,吃住在机构,则能随叫随到,更加的方便。

“我们回去问一下,若是她们愿意,便领过来。”吴晴很爽快地答应帮忙,看样子,很快就能进入角色。

吴晴和小琴离开办公室,边走边聊着,解决了大问题,两人的心情都轻松下来。

“那个姓杨的兵爷——”吴晴欲言又止,看了小琴一眼,有些奇怪她会这么痛快地答应去做杂役。

小琴苦笑了一下,说道:“杨大哥嘛,他是有家室的。虽然妻儿陷在建奴统治区,现在还不知生死,但他一定要等确切的消息,不管几年。”

吴晴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可能要平辽灭虏后,还能知道家人的情况。恐怕需要数年呢,他也要等,真是个实心的好汉子。”

小琴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缘份吧,俺也不能老赖着人家,至少要能自己养活自己,没来的让人笑话,说是要靠着他养才主动往上贴。”

“你这么想就对了。”吴晴轻轻搂了下小琴的肩膀,说道:“我现在是彻底明白了,靠谁也不如靠自己。幸好东江镇给安排了不少的活路,让咱们能自食其力。”

停顿了一下,她又接着对小琴说道:“咱俩到了复州,还住在一起。闲着的时候我就教你识字算数,过不了几年,你也能象我一样,哪能老做杂役呢!”

小琴用力点头,说道:“就怕我笨,老是学不会,惹你生气。”

吴晴呵呵笑着,说道:“只要用心学,肯定能学会。说自己笨的,就是不想学,乱找借口。”

“想学,当然想学。”小琴亲昵地挽起吴晴的胳膊,两人继续说笑着,向住处走去。

…………………

攀爬科技树,并乐此不疲,似乎是穿越者的通病。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攻克一个个难关之后,不把武器装备的性能继续提升,穿越者就会感到不舒服似的。

佛朗机炮以其机动性和高射速,赢得了郭大靖的青睐。但在对付建奴的楯车时,威力显得不足,却又让郭大靖不满意。

制造野战火炮的工作早已开始,郭大靖是本着研究和试验的态度,并不急于装备部队。

“青铜所制,发射十斤的实心铁炮弹,威力尚可,全炮重量为九百斤。”葡人技师多尔纳罗引着郭大靖在几门火炮前视察参观,并做着比较专业的解说。

十斤炮弹,在西夷的标准中,差不多就是十二磅炮。郭大靖记得历史上有一种很有名的前膛野战炮,那就是拿破仑M1857型12磅野战炮。

“这两门火炮发射五斤左右的炮弹,威力和射程有所欠缺,全炮重量为五百多斤。”多尔纳罗又指着另外两门火炮,说道:“机动性嘛,自然要好很多。”

郭大靖仔细看着炮口,发现十二磅火炮的炮膛相当厚重,这可能就是它的重量接近千斤的原因之一。

多尔纳罗注意到了郭大靖的观察,又继续解释道:“青铜火炮都造得极其坚固,能够经受重装药或者双倍装药的爆炸力而不会破裂。”

这是个优点,但要全面考量的话,郭大靖觉得把火炮的重量降下来,什么双倍装药,实用性并不高。

十斤炮和五斤炮,相当于十二磅炮和六磅炮,郭大靖终于还是把目光投射到五磅炮上。

一千余斤的十斤炮,实在是超过他意料的重量。

有千斤的红夷大炮,与其类似的性能,又何必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大量制造所谓的新型火炮。

“五斤炮的性能如何?”郭大靖没有表现出太过失望的表情,又走到小炮的跟前,观察着开口问道。

多尔纳罗说道:“同样是青铜制造,有效射程五百步,摧毁楯车的话,有时候一炮难以做到。”

郭大靖轻轻颌首,心中暗叹:要达到威力、射程和机动性的平衡,还真是不容易。

青铜铸炮结实耐用,很少炸膛,但重量很大。要是实用熟铁和炼钢技术能够取得突破,就能大大降低火炮的重量。

可惜,这种冶炼技术上的进步,连郭大靖也只能寄希望于工匠们的聪明才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幸运的是,在火炮方面,建虏更是不堪,东江军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这样一来,就不用太过考虑射程的远近,因为不用担心建奴有反炮兵的武器和火力。

郭大靖思索着走回到十斤火炮前,缓缓抬头,说道:“缩短炮管的长度,炮膛的厚度也薄一些,把重量降下来,五六百斤才比较合适。”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我们的敌人是建奴,他们没有性能太好的火炮,数量也很少。我们不用考虑炮战,只要在三五百米能摧毁敌人的楯车,并且要轻便拖行,才是最终的目的。”

郭大靖说出的设想,已经不是仿制于红夷大炮的加农炮,而是接近于短身管的山地榴弹炮。

历史上,一门12磅普通榴弹炮需要一个六匹马拉的拖车挽载。

而一门12磅山地榴弹炮加上两个弹药箱,可以全部放在三头骡子的背上翻山越岭、穿林涉水,完全不受道路的限制。

面对什么样的对手,就用什么样的武器。射程最远,威力最大,却未必就适应于战场。

这也是郭大靖没有说清楚的原因,他需要一种轻便灵活,能够跟随步兵作战的火炮。

“我可能明白了郭大人的意思。”多尔纳罗点了点头,说道:“因为敌人在火炮方面的虚弱,我们制造出的火炮不就必太过追求射程,而是要有足够的机动性。”

“也就是说,郭大人要的不是简单的缩小版红夷大炮,而是更具有实战性的轻便火炮。在五百余步的射程内,只要威力能够摧毁楯车,就是合格的。”

郭大靖眨巴着眼睛,琢磨着多尔纳罗所说的话。最终他用力点了点头,认为多尔纳罗的理解没有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