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崇祯的惊喜

逆天换明 第三百四十七章 崇祯的惊喜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杨大满发现有一道目光在盯着自己,移过视线看过去,挺眼熟。

桂花赶忙露出笑容,既有些讨好,又是对杨大满的满心感激。

杨大满想起来了,轻轻点了点头,对着妇女们说道:“都是落难的乡亲,有些身体不好,或是有病的,大家互相照顾着。军队上有医官,需要的话,也能来给医治。”

“兵爷,您放心。”吴氏赶忙应承道:“俺们都是共患难的好姐妹,一直在互相照顾。”

她是个聪明的,认为杨大满对桂花和小琴那么好,可能有别的想法,这话也是说给她听的,

其实,杨大满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别的想法。只不过,觉得包括桂花和小琴在内的妇女们,都很可怜。

“没别的事情了,大家休息吧!”杨大满带着人转身而去。

军队不可能抽调出宝贵的人力来照顾老百姓,自己管理肯定会有个适应的过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简单安排一下,大家就去休息。”

吴姐随便点了几个人,明天早上做饭,其余的工作,明天再布置。毕竟,有多少人,都能干什么,她也不是很了解。

桂花回到屋里,马上去看了看小琴,见她状态还算平稳,便放心地躺在旁边,慢慢闭上了眼睛。

………………

十二月一日,建虏自北京后撤,趋良乡,攻克其城,又屠固安县,肆意劫掠烧杀。

见建虏有退去之意,崇祯终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恨恼怒,传旨召袁崇焕入城议饷。

袁崇焕以为皇帝开恩,要提前发放饷银,带着祖大寿等人,屁颠屁颠地赶到城下。

然而,城门不开,一箩筐从上而下,让袁崇焕等人坐了回土电梯。

袁崇焕还以为建虏尚在京畿地区,皇帝就算对他不满,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把他怎么样。

可惜,崇祯面对满案的弹劾,已经忍无可忍。

其实,从袁崇焕卖粮资敌开始,民间舆论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

而蓟门漏敌,尾蹑绕远,顿兵不战,人们对他的议论已经“讹言流布,种种猜疑,其巷议街谈,不堪入耳者”了。

京师中街闻巷议,袁崇焕为了与建虏成功议和而“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灭寇之局”,已经言之凿凿,活灵活现。

“虽名入援,听虏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息兵养敌,戕害友军”等弹劾如雪片一样飞到崇祯的案桌上,“环诉督师卖奸不肯力战”。

其中影响力最大,让崇祯最终下定决心的应该是温体仁的奏疏。

此时,温体仁也正处于被弹劾的风波之中。而建虏入寇,正减轻了他的压力,并被他所利用来摆脱困境。

温体仁的优点是有超强的政治敏感,能“因事图之,使其机自发而发”,议人论事,往往一矢中的。

而这次弹劾袁崇焕,他着重在“东奴入犯,皆繇袁崇焕以五年灭奴欺君,而阴与钱龙锡奸辅,临邑罪枢,密谋款敌。遂引之长驱,以胁城下之盟”上做文章。

这道奏疏就是导火索,本已经疑心重重的崇祯再也忍不住了,毅然决然地传见袁崇焕。

召见的地点,依然是平台。

在这里,袁崇焕大言不惭,获得了崇祯的信重和全力支持;也是在这里,袁崇焕被“拿掷殿下,投入诏狱”,祖大寿则被吓得惊骇而股栗。

面对崇祯皇帝“致敌犯阙、射伤满桂、逗留不战”的质问,袁崇焕无言以对。

也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大明帝国的储备,还有无数百姓因辽饷而流离失所,甚至是揭竿而起,就换来了现在的局面,还有什么可狡辩的。

或许,在袁崇焕的计划中,随着建虏抢掠够了退兵而去。他以追击为名带着关宁军尾随欢送,借机出关。

只要到了宁远,皇帝想再治他的罪,也要顾忌他掌握的关宁军,好好地掂量掂量。

但崇祯有些冲动的决定,出乎了袁崇焕的意料,他只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尽管有大臣上奏,以“敌在城下,非他时比”来劝谏,希望崇祯能够慎重考虑。

但崇祯心意已决,下旨晓谕:“今胡骑直犯都城,震惊宗社。远来入援,崇焕不能布置方略,退懦自保,致胡骑充斥,百姓残伤,言之不胜痛悼。”

处理完袁崇焕,崇祯命满桂总理关宁兵马,与祖大寿、黑云龙、施洪谟等一同杀敌立功。

其时,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在平台召见时“睨大寿心悸状“,私下言语称祖大寿三日内必反。

这位余大成可能也会相面算命,说得是真准。袁崇焕下狱第三天,祖大寿果然率关宁军突然离开京城,一路窜回辽东。

对于诏狱内的袁崇焕来说,祖大寿的擅自行动,可以说是催命符,直接葬送了他的生机。

性质太恶劣了,在帝国都城被敌人攻打,京畿百姓还在遭受建虏的屠杀劫掠的时候,关宁军竟然头也不回地走了。

如果祖大寿觉得袁督师冤枉,那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拼死作战,用实际行动来给袁崇焕洗刷罪名,证明关宁军是忠君爱国的军队。

但恰恰相反,关宁军的逃窜几乎坐实了袁崇焕的罪名,证明从皇帝到百姓都没看错袁崇焕。

竭天下财力供养的关宁军竟然是这副德行,你说皇帝会不会被气疯?老百姓呢,你说该不该愤怒?

什么京城的安危,什么君父的安全,什么百姓的苦难。在关宁军的利益面前,狗屁都不是。

而就在关宁军跑路的同一天,东江镇的监军太监方正化进入了京城,通传之后,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召见。

“奴婢叩见皇爷。”方正化进到殿内,便跪倒磕头,声音都有些哽咽。

崇祯虽然干翻了魏忠贤,又穷治“阉党”,可他最信任的却还是太监,当然是自己身旁的近人。

象王承恩、曹化淳、高起潜、方正化等等,都极得恩宠和重用。

崇祯正为关宁军的逃离而愤懑恼火,见到方正化,脸色缓和了一些,缓缓说道:“你跑到京师,虽是担心朕的安全,可擅离职守,亦是有罪。”

方正化重重地叩下头去,说道:“皇爷,奴婢有重要军情禀奏。等奴婢说完,甘愿领罪。”

崇祯微微颌首,王承恩怕方正化没看见,便在旁说道:“方公公,皇爷让你禀奏军情呢!”

“是,奴婢遵旨。”方正化跪在地上,微微抬头,说道:“东江军听闻建虏入关,立刻展开行动。毛文龙不顾身染风寒,亲自率部进入复州,并向盖州挺进,牵制辽沈建虏……”

崇祯抿了下嘴角,这是远水不解近渴,东江军的牵制,已经无法影响入寇的建虏。

“东江军副将郭大靖,率万余精锐,乘船跨海,前来勤王。不想在海上遇到风浪,向北漂到老龙头附近的海岸。因船只损坏,郭副将只得率军登陆,并改变计划,直扑遵化,断建虏出关之路,令其匹马难还……”

崇祯越听越是显出惊愕之色,眨巴着眼睛,难以置信地问道:“东江镇的勤王人马已至京畿?”

方正化笃定地答道:“启奏皇爷,正是如此。说不定,现在已经攻克遵化,切断了建虏的退路。”

明制,未奉谕旨,勤王军不得入京。崇祯虽然向各地都发了谕旨,却没有僻处海外的东江镇的。

估计是崇祯觉着离得太远,谕旨送到,东江镇再调集船只和人马,还不知要多长时间。

从这点来看,郭大靖率军未向京师行进,还是守规矩的,尽管也有让人诟病的理由。

“好,好啊!”

崇祯没有想得太多,只觉得这些时日以来,被狂妄的建虏和怯战的关宁军搞得烦躁抑郁,现在猛听到好消息,不由得从龙椅中站起,几步来到方正化面前。

“毛文龙很好,郭大靖也很好。”崇祯感觉到激动和振奋,话都说得很通俗了,或者是说一时想不到别的好词。

相比于他殚心竭虑、倾尽财力训练出的关宁军,东江军的待遇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可关宁军的表现,却实在是太令人失望,甚至是痛恨了。

都说毛文龙跋扈难制,可袁崇焕呢,市米资盗、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等行为,不知比毛文龙过分多少。

不比不知道,关宁军闹这么一出,比东江镇更象军阀,更加难制。而东江军不远万里,跨海勤王,忠君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崇祯在殿内来回走着,兴奋的心情慢慢平复,转头看到方正化还跪着,便温言道:“起来吧!方伴,入京禀奏军情,辛苦了。”

“奴婢不敢言苦。”方正化再拜了一下,才起身,“只要能解皇爷忧心,奴婢便是万死,也在所不辞。”

还是太监忠心可信啊,崇祯欣慰地点了点头,说道:“郭大靖是东江第一猛将,屡次战胜建虏,所率又是精锐,收复遵化应无问题。”

方正化躬身道:“郭副将确实勇猛无匹,且忠心耿耿。只是东江军缺少马匹,水师运力又有限,万多精锐多为步兵,与建虏作战颇为不利。”

“是啊,步兵是追不上骑兵的。”崇祯深以为然,说道:“郭大靖改变计划,攻打遵化,再以逸待劳迎战建虏,还是有些谋略的。”

方正化说道:“皇爷英明。郭副将还担心没有星夜赶来京城,让万岁见责呢!”

崇祯摆了下手,觉得自己真的又英明神武起来。至于瞎了眼看好袁崇焕,嗯,不想这闹心事儿了。

方正化继续禀奏道:“郭副将在遵化倚城而战,争取全歼建虏,还要活擒几个奴酋,献俘京师。”

“最好是把皇太极押来京城,千刀万剐。”崇祯咬牙切齿,又对着方正化说道:“朕要派人去遵化传旨嘉奖郭大靖,还有他所率的将士。”

方正化沉吟了一下,说道:“皇爷可稍稍等待,奴婢算着,郭副将也该派人前来报捷啦!”

方正化确实是算着时间进京奏报的。没办法,接受了郭大靖的谎言,就是绑在了一起。就得为东江军说话,也是让自己得利,而不是受到责罚。

原来,这就是郭大靖所说的“双赢”。

方正化心中无奈,暗自叹了口气。

崇祯认为这个建议很好,郭大靖能不能收复遵化,现在还没准信儿。万一——崇祯又想起了大言不惭的袁崇焕,暗自翻了下眼睛。

幸好,这段时间以来,崇祯屡次遭到心理上的重击,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当天黄昏时分,郭大靖派遣的信使抵达了京城。京畿地区虽然遭到建虏蹂躙,但京城以东,以及靠海的驿站还保持畅通。

信使共有六人,级别都不高,领头儿的是小旗官孙如海。孙如海不仅是夜不收出身,脑子很灵,嘴皮子更是利索。

或许,连他也想不到,一个小旗官竟然能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

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孙如海进到皇宫,立刻被富丽堂皇、威严壮观的的建筑所慑了心神,有些昏头胀脑地被带到了乾清宫。

按照规矩,觐见皇帝那是要先在礼部学习礼仪,以免君前失仪。

可现在是战时,崇祯又急得不行,迫切地想听到好消息,晚上能睡个好觉。

“末将——小的叩见万岁爷,万岁,万岁,万万岁!”孙如海进到殿内,也没看清皇帝的模样,便跪下磕头拜见。

一个小旗官,还称什么末将,孙如海倒还有点灵醒,赶忙改口。

崇祯难得地笑了笑,并不怪罪,缓缓开口说道:“起来吧!”

“谢万岁爷。”孙如海起身站起,拿出文书。

王承恩接过孙如海手中的文书,转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还想矜持一些,但手上的动作却出卖了他的心思。

这并不是正式的奏疏,称呼没问题,但形式却象是书信一般。

“好!”崇祯扫了一眼,知道遵化城已收复,便眉头舒展,赞了一声后,才仔细

东江军经过激战,收复遵化城,并斩首八百余级,其中游击一名,备御六名……随后,又配合蓟辽总督刘策所派的人马,接连收复了大安口、石门驿等十余城。

崇祯轻轻放下文书,抬起头,目视前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似乎把这些日子以来的郁闷愤懑全都吐出了胸膛。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