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四十章 整装待发,破关入寇

逆天换明 第三百四十章 整装待发,破关入寇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京城。

酒馆内,何贵忠还有如平常一般在柜台里拔打着算盘,但心绪却是翻腾不止。

刚刚接到了可能是最后一道指令,何贵忠知道建虏行将入关,京畿地区将掀起一场战乱。

而且,尽管他不太相信,可还是马上做了安排,为京城戒严封城而做的准备。

数百年未有敌警的京城,难道真的会被建虏打到城下?

“再来盘羊肉。”酒客大声的招呼着。

小翠大声地应着,陪着笑脸,在堂间穿梭往来。

何贵忠的目光扫视,看着或大吃大喝,或谈笑不断,或举杯相祝的酒客们,脸上现出复杂的神色。

数百年不见刀光血影,马上就要被打破了。可没几个人知道,还在自己的生活中。或欢笑,或伤悲,可怎么也不比身处战乱的痛苦。

把算盘推到一旁,何贵忠不想看这如在梦中的人们,转身去了后院。

几个伙计正在忙着把买到的粮食运进库房,哪怕是何贵忠手下的两个伙计,也不清楚买这么多粮要做什么。

谁知道戒严封城要到什么时候,谁知道通州会不会被攻陷,漕运的米粮会不会成为建虏的收获。

何贵忠背着手,站在那里,看着忙碌的伙计,偶尔点点头,算是对伙计们恭敬招呼的回应。

一个小身影也在其中,与成年的伙计相比,要显眼很多。他虽扛不动一整袋粮食,但在旁边帮忙,也不惜力气。

“小龙。”何贵忠眼中闪过一丝波动,开口说道:“这里不用你,去前堂帮帮你姐。”

“好的。”小龙痛快地答应着,脚下走得飞快。

小翠和小龙这对姐弟,已经融入到新的生活之中。这里虽不是家,但他们却当成了家。能吃饱穿暖,有遮风挡雨的住所,他们就没有别的要求。

但何贵忠却越来越想着回到辽东,哪怕是继续干他的夜不收。时间虽然不长,可他却对京城感到了厌倦。

这场大战后,兴许能够回到辽东,见到熟悉的面孔,看到令人欣慰喜悦的新气象。

何贵忠苦笑了一下,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想了一会儿,提笔写了秘信。

他很想出京城,前去秦皇岛等地,接应到跨海袭远的大军,一起在战场上重温那远逝的时光。

但上面的指令,却让他寸步难行。只能呆在京城,这座让他感到压抑的大笼子里,等着建虏兵临城下,与京城中人心惶惶的百姓在一起。

………………

战争的阴云向着京畿大地笼罩,可除了郭大靖等人,却无人知道。

京城和周边的百姓,还在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虽然千篇一律,可生活还不是差不多。

可惜,我阻止不了这场悲剧的出演。

郭大靖站在船头,轻轻摇了摇头,目光投向已经看不清楚的码头。他似乎能看到阿秀和藤野英,还有蓉儿在眺首而望。

我会凯旋而归,在人生的道路上再登一个台阶;我会名场四海,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的威名和战功。

这场悲剧我阻止不了,但以后却不会再上演。郭大靖收回了目光,握紧了拳头,信心再度高涨。

历史上,皇太极在位时,发动过五次入关劫掠。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更使大明不断失血,陷入到两面作战的窘境。

令人感到屈辱和愤怒的,是建虏的如入无人之境,每次都大摇大摆地带着大量人畜物资轻松而退。

而明朝官员武将则胆怯畏战,或是闭城不出,或是尾随相“送”,腐朽衰弱、不堪一击,说起来就令人愤恨。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郭大靖坚持要在京畿地区与建虏决战,尽管有着跨海远袭、客地作战的种种困难,也一定要彻底击碎建虏的猖狂,使其不敢再轻易绕道入关。

这将挽救多少大明百姓,不算这次,历史上至少有一百多万明人沦入建虏的奴役,被屠杀的更是不计其数。

可没人知道郭大靖的丰功伟绩,也就没人感恩戴德,可郭大靖也不会纠结于此。

事情不发生,谁都不在意。可要发生了,一切就已经太晚。到那时,他再说什么,再做什么,又有什么用呢?

“郭副帅。”张焘笑呵呵地走上甲板,说道:“这里海风大,还是入舱吧!”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笑着和张焘走进船舱,在桌案旁落座,品茶闲聊。

张焘和水师一直也没闲着,打造舰船只是其中之一,探悉海路航线,考察记录水文情况,终于是有了相当的把握。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把两万多马步骑兵顺利运至秦皇岛,安全登陆,行动也就成功了一半。

“多谢郭副帅又为水师增船添炮。”张焘端起茶杯相敬,笑着说道:“末将知道,在对水师的供应方面,郭副帅是最热心的。”

相对于毛文龙和陈继盛,以及其他将领,郭大靖对于水师的重视,自然是大不相同的。

红夷大炮,别人是恨不得都交给陆军,安放在关隘城池。如果不是郭大靖坚持,水师是一门也捞不着。

尽管现在水师的作用还未凸显,但郭大靖却笃定地相信,日后会有大用。

这是眼光的不同,郭大靖并不局限于辽东和渤海,而是整个大明,乃至于亚洲,甚至是全世界。

大海广袤无边,有着取之不尽的财富。海洋时代也已经开启,大明已经落在了后面。

即便是平辽灭虏,郭大靖也要把水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可不是满足于运兵载物的运输功能。

对于张焘的感谢,郭大靖不以为意地摆手,说道:“镇江堡一役,水师作用甚大。加强水师的武备,理所当然。”

停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说道:“此番大战结束,水师便要转向辽东水域。从三岔河溯流而上,能直捣建虏老巢。哪怕只是运输物资,也将为陆军提供巨大的帮助。”

在郭大靖口中,是把陆军和水师分开的。这还没把水师说成海军,因为还不具备那样的标准。

张焘点着头,说道:“三岔河出海口,乃至溯流而上的数十里,已经探查清楚。如果再要深入,确实需要详细勘测。”

喝了口茶,张焘看着郭大靖,沉吟着说道:“不如把船上的红夷大炮卸下,带上它们去堵建虏。虽然笨重,但也该来得及吧?建虏可是畏炮如虎,听到大炮轰鸣,战心便去了三成。”

郭大靖呵呵笑着,说道:“张兄不必多虑。虽然没有红夷大炮,但我军的重武器足够,获胜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拖着红夷大炮去遵化,在时间上也应该来得及,但郭大靖认为没必要。

加班加点大力生产制造的火箭,已经达到了一万多枝;再有几十门佛朗机火炮,以及地雷、炸弹,已经足以对抗建虏,并给予其重大杀伤。

即便是没有火箭、佛朗机火炮,凭两万多全火枪装备的部队,也不惧建虏,只不过伤亡要增加。

火箭还不同于迫击炮,在爆炸威力上,相差不多,可在射速上,却要远远高于迫击炮。

一个发射架便是十几枝,四五十个发射架,便是五六百枝,相当于五六百门迫击炮的同时轰击。

郭大靖的作战计划也很简单,那就是把这一万多枝火箭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出去,对建虏形成密集的覆盖轰炸。

所以,发射架不是几十,而是上百。一大半是在进军途中设立的铁匠铺预先打造储存,一少半是随军携带,以防万一。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全部顺利地拿到手,那一次性的发射,便能达到惊人的千枝。

千炮同时轰击是什么效果,数千甚至上万炮弹砸下去,区区两三万的建虏,能够支撑得住?

要知道,火箭发射架是很容易制造的,且很轻便,这个优点对于远途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火箭的制造成本要高于迫击炮炮弹。但为了胜利,成本是可以不用考虑的。

张焘对于郭大靖的指挥作战,还是相当有信心。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再勉强,转而说起了登陆之后水师的其它工作。

船只抵达秦皇岛后,是不会返回,而是要在此等待大军作战后班师。尽管出现危险的可能性不大,但也要以防万一。

本来郭大靖是要安排一千火枪兵负责保护,但张焘列举出来的数字,使他取消了这个安排。

正如郭大靖所希望的,张焘一直在武装和训练水师。

原本只是操船运货的水手,现在也会操作火枪。再加上船上的火炮和炮手,相当于两三千人的武装。

“待郭某班师回到辽东,再向毛帅请示。”郭大靖对于张焘的请求,只是略微想了一下,便点头答应。

张焘喜出望外,拱手致谢,“多谢郭副帅。只要您向毛帅提起,此事就定然能成。”

朝廷给东江军定了兵额,但东江军已经超出很多,超出的兵额,全靠着军票来支撑。

可尽管是用军票给将士们发放粮饷,但也不是滥发,也不是谁都能领到的。比如水师,就有很多水手不算兵员,只能领最基本的粮食补贴。

当然,水手的家眷也不算军属,不享受优惠的政策,和老百姓一样。

张焘训练水手、装备火枪,也是在做好准备。否则,毛文龙和郭大靖肯定不会承认这些人符合士兵的标准。

对于郭大靖来说,本来就要组建类似海军陆战队的兵种,只是总兵力还不是很充足,才暂时搁置。

不管是不是水手,能拿起枪打仗,就算是士兵,这个标准并不算太低。

而且,以后的陆战队,也是要抽调作战经验较丰富的步兵,两下混编,也弥补了水手在实战方面不足的缺陷。

不只是水手,民兵也要逐渐达到拿枪能战的程度,逐渐向着全民皆兵的目标迈进。

至于粮饷,有广袤的土地,那就是财富,又何愁付不起?

在思维上,郭大靖总要比别人广阔一些,看得也更远,不会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利益。

张焘心情大好,和郭大靖谈天说地,两人言笑不禁,关系似乎又近了一层。

…………………

战争的脚步越发临近,古老的长城也挡不住建虏的攻袭。

十月二十五日,建虏到达柳河,离长城还有两日行程。

在这里,建虏分兵两路。左翼由阿巴亥、阿济格等率领,朝向龙井关、洪山口;右翼由多尔衮等率领,向大安口行进。

十月二十七日,阿巴亥、阿济格率兵潜攻龙井关,一举攻克。

明军驻洪山口参将、汉儿庄副将听到炮声,率兵赶来援救,被建虏击败,副将易爱、参将王遵臣阵亡。

翌日,建虏赶至汉儿庄城外,明军副将属下左营官李丰泽,率城内人剃发出降。

随后,建虏又攻克洪山口中城,招降潘家口守备金有光。建虏继续前进,在遵化城五里外立营,致书招降巡抚王元雅。

至此,建虏已杀入关内,警讯四传,京畿地区时隔数百年,再次成为了战场。

袁崇焕得到报警后,立刻暴露出了他高超的“军事素质”,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走抚宁、迁安这条路线赶往三屯营,驰救遵化。

要知道,从山海关到遵化有二百多里路,建虏从喜峰口到遵化只有五十多里路。而且,接到警报时,建虏已经不知道在何地了。

况且,赵率教只带着四千骑兵,要协防遵化,还不如绕道赶往蓟州,在此地堵住建虏。

十一月初二,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在遵化和三屯营间遭到伏击,四千骑兵全军覆灭,赵率教也中箭阵亡。

建虏消灭赵率教的赴援军队后,一反四天来按兵不动地态势,主力迅速西进。

初三凌晨,建虏抵达遵化城下,城内地内应立刻打开城门引建虏入城,明巡抚王元雅自杀殉国。

同时,建虏还对三屯营发起了攻势,并在一个时辰内破城。

在封闭了后路侧翼的战线缺口,建虏随即向西发展,沿着赵率教地来路疾行而进,行动再也没有一点缓慢地样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