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与袁督师划清界线

逆天换明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与袁督师划清界线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已经比历史上晚了一个多月,但袁崇焕邀请毛文龙双岛阅兵的手书还是送到了,却又被郭大靖出手阻止。

什么阅兵,什么议饷,就是不去。算上这次,已经是袁督师被拒绝的第二回了。

宁远你不来,双岛竟然也不去,你毛文龙枉为枭雄,不是跋扈难制吗,怎么竟是如此胆小如鼠之辈?

邀请的手书发出半个多月,回信才姗姗来迟,看到毛文龙随意编造的理由,袁崇焕气得把回信重重拍在桌桉上。

镇江大捷后,袁崇焕还特意拖延了一个月,等着大胜的热度降下去,再对毛文龙动手。

而且,为了麻痹毛文龙,这段时间来,经觉华转运的粮饷,袁崇焕把漂没降到了两成,还帮东江镇从蒙古诸部那里买了两三千匹战马。

即便如此,他的频繁示好,甚至是屈尊纡贵,也被这封迟来的回信,化为烟消云散。毛文龙摆明了还是不信任你,甚至有利用之嫌。

真心换真心,毛文龙这个老丘八,怎么就不懂呢?

袁崇焕郁闷得要吐血,所有周详细致的谋划,全都没有了用处。心血白费,还惹了一肚子的怨满。

“大人,京城有流言传播。”徐敷奏进到屋内,躬身禀告道:“言说大人无法完成五年平辽的欺君之语,暗中与建虏议和,欲以毛文龙的人头作为议和的筹码。”

袁崇焕大吃一惊,勐然站起,失声道:“造谣,如此恶毒谣言,是谁在散布?”

徐敷奏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在京师的耳目不多,追查起来,十分困难。”

耳目就是耳目,隐藏在京师打探消息,还能象东厂,或是镇抚司那般公开行事?

犹豫了一下,徐敷奏还是沉声说道:“谣言传播,对大人很是不利。甚至,有把大人比作杀害岳武穆的……”

徐敷奏欲言又止,可这简单的答桉不必全说出来。

袁崇焕嘿嘿冷笑起来,说道:“一个老**,也敢自比精忠报国的岳王。”

在他看来,这肯定是毛文龙派人所为,要给自己使绊子、抹黑,将自己这个顶头上司掀翻落马。

不过,袁崇焕也是心中吃惊。那秦桧可是杀了岳爷爷的,毛文龙散布谣言,难道已经看出了自己的杀心。

与建虏议和还能有说辞搪塞朝廷,他的平辽方略中就有“和为旁着”,皇帝也对此表示了认可。

当然,之后朝廷态度大变,皇帝也严厉申斥,不与建虏议和,一定要灭了建虏。但这也影响不到他,与建虏的议和中断了就是。

“大人。”徐敷奏沉声劝道:“末将以为,入其军斩其帅,此计划应暂缓行之。”

袁崇焕坐回椅中,摸着下巴想了半晌,很是无奈地点了点头。

东江镇连番获胜,正在扭转朝廷的态度,甚至是引起了皇帝的关注。毛文龙也不再屡次三番地催要粮饷,文官对他的针对也有所减弱。

这个时候,杀毛文龙本就是冒险之举。尽管袁崇焕相信朝堂上的文官会为自己说话,皇帝多半也会承认现实。

“毛文龙既然有了如此戒惧之心,之前的计划恐怕已不能奏效。”袁崇焕叹了口气,说道:“短时间内,本部院显然奈何不了他,除非是朝廷下旨。”

徐敷奏暗自咧嘴,要让朝廷下旨杀毛文龙,这得有多难。

何况,东江镇风头正劲,毛文龙这几个月来也老实了许多,没什么借口啊。

袁崇焕轻轻挥手,让徐敷奏先退下,他要好好考虑一番。

可惜,他不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想再对付毛文龙和东江镇,很快就没机会了。

…………………

金州卫城。

毛文龙刚刚看完最新的情报,皱紧了眉头,想给朝廷上奏疏,但又犹豫了,命人叫郭大靖过来。

郭大靖就在城外训练士兵,和毛文龙在一起,也怕他被袁崇焕欺骗,冲动之下去议饷,或者是阅兵。

现在已是七月中下旬,如果不出意外,顶多再有两个月,秋高马肥之际,便是建虏绕道入关之时。

郭大靖很快来到毛文龙面前,施礼拜见后,接过了毛文龙递过来的情报。

很快看过,郭大靖眨巴着眼睛,开口说道:“大帅,建虏果然要发动了,我军也基本上准备完毕。”

毛文龙把奏疏草稿又推到郭大靖面前,说道:“本帅欲上奏朝廷,请他们加强警备,可还心存犹豫。”

郭大靖接过细看,但见草稿上写道:“恐沿边一带地方,四王子已差大头目固山前往乌龙江外,从不朝贡敌火儿动处,及受天朝恩义哈喇汗并聪儿侵处,俱已许借人马与他,只等固山回,就要上马西犯。”

“又远哨禀报:敌临边境,外扬兵马,已有谋犯情形。职看得敌狂狡,蓄谋叵测,发兵窥我车师,实欲长驱西寇,而山、宁等处,尤宜昼夜严防,蓟、密沿边,须用时刻提备,除一面添兵远哨,相机截杀,为此理合塘报。”

如果不是袁崇焕谋害毛文龙的时间往后拖延了,这在历史上就是毛文龙第十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提醒朝廷,提醒崇祯皇帝,建虏将绕道入关的警讯。

可惜,警讯没有被朝廷重视,毛文龙便被袁崇焕谋害,令人嗟叹。

郭大靖看过草稿,心中叹惜,思索了一下,说道:“大帅,末将记得三四月份,您已经向朝廷上奏,提醒过建虏可能西犯之忧了。”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确实。但此次情报已明,建虏入关的可能性极大。只是考虑到勤王行动,本帅有些犹豫。”

郭大靖沉吟着说道:“大帅,既是如此,末将以为不必再向朝廷上奏,而是弹劾袁崇焕市米资敌,哈喇沁等蒙古诸部与建虏勾结,可能导敌入关。”

毛文龙目光一闪,手捋着胡须,陷入了沉思。

既然建虏绕道入关的可能性已经很大,哈喇沁等蒙古诸部也一定会成为帮凶,那弹劾袁崇焕就不是凭空捏造。

这不仅是要与袁崇焕决裂、彻底划清界线,还显出毛文龙的洞察和睿智。等到建虏绕道入关,正好压了愚蠢昏馈的袁督师一头。

朝堂上对袁崇焕高台堡市粮也是颇多异议,崇祯更是两次三番告戒,要袁崇焕严加提防。

袁崇焕却不以为然,屡次狡辩。直到崇祯严厉申斥,才勉强地停止了笼络蒙古诸部的愚蠢计划。

连崇祯都意识到蒙古诸部与后金的勾结,袁崇焕却相信“今诸夷指天说誓,必不忘中国”。甚至认为“市买一二布帛于东”,也是无关大局的。

对于蒙古诸部落在明金交锋中的态度,熊廷弼看得通透:“我若兵马壮实,虏自为用,不然虏反借我以用我,此‘人衰鬼弄人’之说也。”

他还说道:“攒刀说誓,此滥套语。辽中何虏不攒刀?何日不犯誓?禽兽无耻,不足恃也。”

而站在强者的一边,才是正常的思维和选择。

在关外,建虏已是最强的势力,蒙古诸部不归附,就只能被灭掉,或是象虎墩兔那样逃得远远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是笼络示好蒙古诸部,就越显出明军惧怕建虏、难以对抗的底细,越是让蒙古诸部生出轻视之心。

而且,辽西十数万明军,全仗着内地运粮,海运完了再陆运,耗费极大,朝廷难堪重负,是咬牙在支撑。

即便如此,因粮饷不足而致兵变的事情时常发生,很多士兵都吃不上饱饭。

宁远闹饷,逼得巡抚毕自肃自缢;己己之变,外地勤王之军缺饷少粮,士兵抢掠民间,官将定罪论死,军队随即溃散。

袁崇焕却把这些朝廷千辛万苦筹集到的粮食物资,用来资助已经与后金勾结的蒙古诸部,还对东江镇断粮饷搞海禁,可见其智昏,其心毒。

“罄民脂以饵之,为建虏玩弄于鼓掌之上。误国如此,督师之肉,其足食乎?”这是写出《国榷》的明末史学家谈迁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用大明军民的民脂民膏去喂养敌方,被金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贻误国事到如此地步,就算吃了袁崇焕的肉,能解恨么?

这还不算建虏绕道入关后,遭受屠戮劫掠的数十万京畿百姓,难道不是袁崇焕的责任?

毛文龙在权衡利弊,他与袁崇焕的关系本就不好,袁崇焕第二次上位后,屡次针对东江镇,更使两人的关系降到冰点。

弹劾袁崇焕,毛文龙也做过。因为断绝粮饷,因为海禁封锁。

所以,郭大靖的提议,毛文龙并不意外,之前便有过类似的商议,他也同意,只是在等合适的时机。

现在,建虏要绕道入关的迹象愈发明显,毛文龙思索再三,认为时机已到。

“好,本帅这便上奏朝廷。”毛文龙做出了决定,这让郭大靖松了口气。

袁崇焕代表着辽西军头的利益,毛文龙则视东江镇为己物,虽然都令郭大靖不是很赞同,但对立或竞争的关系,却是实实在在的。

况且,东江镇的自力更生,也使毛文龙更有底气,不怕把袁崇焕得罪死。

“本帅不仅要弹劾他市米资敌,接下来还要弹劾他专恃欺隐,糜费粮饷却无尺寸之功……”

既然要决裂,那就彻底撕破脸,毛文龙的决绝强硬,得到了郭大靖的赞同。

误国害民,戕害友军,昏愦无谋,自大独行……袁崇焕在辽东掌权一日,辽事便会败坏一分,趁早滚蛋才好。

毛文龙示意郭大靖喝茶水,沉吟着问道:“谋款而斩帅,这样的谣言,有些夸大其辞吧?”

郭大靖是派专人去京师传达了他的命令,是背着毛文龙。主要是怕毛文龙不相信,不同意。

但这也不算什么大事,毛文龙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勃然大怒。把他和精忠报国的岳爷爷联系在一起,把袁崇焕比作秦桧,那可是往他脸上贴金。

郭大靖躬身禀告道:“末将以为,袁崇焕的手段狠辣,未尝没有加害大帅的可能。就算是冤枉了他,谣言一出,也绝了他的心思。”

毛文龙笑了笑,说道:“本帅已经要与他翻脸,谣言的事情,也无关紧要了。勤王行动,可要加紧准备了。”

郭大靖躬身道:“大帅放心,末将正全力以赴,不敢懈怠。另外,为补船只不足,末将已与林家打了招呼,他们会出四条海船,协助我军。”

“另外,前往秦皇岛的海路航线,水师已经探查清楚,并多次派船熟悉水情和航线。军情司派出的人,以商人的名义,还在秦皇岛建起了数个简易码头……”

皇太极在秘密地布署安排,郭大靖这边也是紧锣密鼓,一刻也没有闲着。

大连港建起了数个仓库,囤积了大量的弹药物资,旅顺港也是一样。等到秋收结束,参战部队便要向这两个港口集结,整装待发。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郭大靖的空间内已经装了七千余枝火箭,到乘船出发时,差不多能达到一万。

一万枝火箭,就相当于一万颗炮弹。如果是用火炮发射,一百门的话,要打出一百颗。

这样一算,绝对是相当勐烈的炮火。而用简易的火箭发射架,有八联装、十联装两种,发射时简便快捷,火力密度比火炮要高出数倍。

随军的火炮最后确定为二三百斤的佛朗机炮,共是一百门。每门炮十人运输、操作,并配二十个子炮。

参战部队全部是火枪,轻火枪和重火枪的装备比率是七比三。抿弃了冷兵器之后,火力得到了最大的加强。

三千飞骑是随行的唯一的机动力量,但到达京畿地区后,会尽量地搜罗战马,配给火枪兵使用,就地编制出枪骑部队。

现在的东江军,不管兵种,不管是官是兵,有两样技能是必须学会,并且作为经常性的考核项目。

一是火枪的操作使用等等,人人都要会,并且达到一定的标准。另一个就是骑马,也不用在马上玩杂耍,但一定要能够熟练骑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