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二十八章 温情重现,烈士陵园

逆天换明 第三百二十八章 温情重现,烈士陵园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几个村上的男子也是轻车熟路,进到一间屋内,拿出官府给新移民分配的日用家什。

锄头、铁锹、铁锅、木桶、几个粗陶碗、十几斤土豆、三十多斤粮食、一小罐食盐……嗯,还有村上给的两把青菜。

唐牛叫着名字,几个男子把生活用品搬上架子车,招呼着辽民,出了村公所,把他们各自送去新家。

这就是咱们的新家?!

陈老实和妻子有些激动,尽管是家徒四壁,连个桌椅之类的家俱都没有,但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是他们之前所不敢奢望的。

“你先歇着,我去打水,吃完饭,再想别的。”陈老实已经打听了村中水井的位置,关切地嘱咐完妻子,便拎着水桶出去。

等他打水回来,发现妻子已经把炕扫干净,在灶上坐上了铁锅,准备生火做饭了。

发的粮食是大碴子,生火添水,妻子准备做个菜粥,省事儿。当然,各种东西都缺,也没那个条件又炒又炸。

陈老实和妻子的全部家当,几乎全在身上。已经是夏季,两人外面还穿着破夹袄。

官府的物资也不充裕,应该发放的被褥要延后些时间。好在天气已热,就是和衣而睡,也不会凉着、冻着。

“明天去打柴,熟悉下村子;后天争取把院子用篱笆围起来……”

坐在灶台旁,陈老实向妻子说着自己的打算。现在,终于能够完全安心,要计划以后的生活了。

妻子微笑着点头,灶火映得她削瘦的脸上忽明忽暗,但说话的语气却已经平和下来,“安家费能不用就先不用,能吃饭能睡觉,家里也不用着急添置什么。”

“针头线脑是要买的,做鞋袜缺不了;秋天的时候,得买缸瓮,要腌咸菜;还有被褥,官府说发放,咱们就等着……”

妻子娓娓地诉说着,把今年,甚至是明年的计划都安排好。

陈老实轻轻握住了妻子瘦骨嶙峋的手,心中有酸楚,有感动,温言说道:“都依你,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吃了多少苦,差点连命都没了,一下子安定,两人都有恍如来生的感觉。

尽管官府的安置也有疏漏,很多家什日用品都缺乏,但象妻子所说,有吃的,有遮风挡雨的家,已经是喜出望外,不敢相信了。

“有人在家吧?”外面突然响起了人声,陈老实和妻子赶忙站起,互相看了一眼,快步走了出去。

院中是两个人,看样子是中年夫妇,见陈老实夫妻出来,中年男子笑着拱了拱手,说道:“我是你的邻居,姓孙,叫孙西成,东边的这家。”

“我叫陈老实,这是我妻,刚搬到村里,日后还请孙大哥孙大嫂多多关照。”陈老实夫妻赶忙还礼。

孙大嫂笑着上前,把手里的两条鱼干递过去,说道:“也没什么好东西,这是官府发的,你们尝尝。”

陈妻有点犹豫,嘴里谦让着,不知道该收不该收。

孙大嫂也是个爽快人,直接塞到她手里,笑道:“不用客气,俺们刚搬来的时候,也有别人帮助照顾的。”

“这,这,实在是太感谢了。”陈老实嘴里打里绊,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

孙大哥爽朗地笑着,说道:“远亲不如近邻,咱们以后相处的时间长着呢,有什么需要,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来问。”

孙大嫂扯了下男人的衣角,说道:“咱们赶紧回家,灶上还烧着火呢!”

孙大哥点了点头,拱手道:“你们也赶紧吃饭休息,有空儿再聊。”

“好,好。”陈老实拱手还礼,说道:“日后少不了麻烦,俺会点泥瓦手艺,家里有活儿,尽管来叫俺。”

“泥瓦匠可是手艺人。”孙大哥笑道:“以后村上翻盖砖瓦房,你可是最吃香的。行,不用送了,俺们先回。”

陈老实夫妻把孙家夫妇送走,回到屋里不住地感叹,这村中人真是好性情,不说欺负新户,反倒是尽力相帮。

“家里有人吗?”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响了起来。

又是邻居前来结识慰问,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儿,旁边站着他憨厚的儿子,送给陈老实夫妻半只风干的野鸡。

一番客气谦让后,邻居离去,陈老实和妻子心中百味杂陈地回到了屋内,一时间相对无语。

在建虏统治区,别说送你吃食,抢你的还差不多。甚至有人相食的惨事,他们就看见过路边留有牙印的人骨。

如果不是逃出来,陈老实也不敢说自己会不会变得疯狂。但到了这里,他又感受到了温情,人和人之间那种应有的善良。

“明天,你去买些东西,咱们去回拜一下。”妻子缓缓说着,抬起头的时候,陈老实看到了她红着的眼圈。

陈老实用力点了点头,如果说之前为有了家有了吃食而惊喜,那现在才感觉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

郭大靖并没有去看新到的移民,这也不是他的工作。他只看到了移民的数字,知道成千上万的辽民百姓,在东江镇的地盘又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而这,也是东江镇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为那些走投无路的剃头辽人提供一处能够活下去的安身之地。

哪怕是历史上东江镇没有这般强大,没有占据稳固的陆上基地,可收拢辽人依然是最大的功绩。

没错,东江镇就是不与建虏作战,起不到应有的牵制作用,也比辽镇作出的贡献要大很多。

尽管在皇帝,在朝廷诸公看来,别说十几万,就是几十万辽人的凄惨,也不会让他们掉一滴眼泪,也不会让他们对东江镇的评价高一分。

这就是大明的皇帝,明廷的大臣,不仅仅是对辽人视若蝼蚁,内地受灾的饥民,在他们眼中,也是一样的贱如草芥。

“何不作安安饿殍,偏要效螳螂奋臂?”

如此冷酷,如此毫无人性的话,是从一个明朝官员口中说出的,但却是包括皇帝在内的,很多大明官员的心中所想。

如果不是这样,很难解释崇祯会加赋再加赋,很难解释大臣们千方百计把增加的赋税都转嫁到最穷苦的百姓身上。

此时,郭大靖正走在南关烈士陵园里,检查着他设计,并已经基本建成的各项建筑。

除了被亲人收殓的烈士,自愿葬入陵园的在这里都有坟墓,可供亲人或后人前来祭拜瞻仰。

陵园内还有大厅,所有烈士的名字都将刻在石壁上,写在簿上,并不断丰富他们的事迹,以流传后世。

“将军,前面是岳王庙。”陵园管理周和瘸着一条腿在前引路介绍,脸上的疤显得很怕人,尽管他努力在郭大靖面前做出和善的样子。

郭大靖点了点头,对周和的长相浑不在意,这是一名沙场退役的军官,还是出自他的手下。本来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却要在这里陪伴自己故去的战友。

南关陵园有着很多现代的元素,那是郭大靖设计的。可岳王庙也没有舍弃,也保留了古代的气息,更能让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历史上关于武圣这个称号,曾经有三个人。

明朝之前是姜子牙,由唐高宗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又被称为武庙圣王,并按照文庙之祭祀体系,为姜子牙配置了亚圣以及十哲配祀。

明朝建立后,朱元章虽然是以武立国,但他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为由而关了武庙(如果是以文立国的话,估计他连文庙里的孔圣人也敢拿下)。

恐怕在朱八八的眼中,以他的赫赫武功,历朝的名将都没有资格谈兵,历代之勐将更是不配言武。我老朱在此,众神都得退位。

到了万历朝,万历皇帝追封岳飞为岳圣帝君,又同时追封关羽为关圣帝君,也就是说,有两位武圣,很多地方也是两圣并立。

但从数量上,岳王庙是多于关帝庙,崇拜岳爷爷的人也是居多。特别是驻军的地方,更是多为岳王庙。

就象东江镇的各座岛屿,不管大小,都有岳王庙。这可能也是一种寓言和希望,岳爷爷是打金兵的,现在与后金打,也希望借岳爷爷的威风。

历史上到了满清入主中原,为了削弱岳飞在汉人心中的影响,以免岳飞的爱国情怀感染百姓,导致更多汉人加入反清队伍,才不断拔高关二哥,将其塑造成了唯一的武圣。

郭大靖也算是入乡随俗,既有烈士陵园,又有岳王庙,算是古今合璧,让军民们更容易接受。

况且,在郭大靖的心目中,从功绩、能力和贡献来看,岳爷爷都要强于关二哥,武圣的称号实至名归。

岳王庙前,一块大石在路旁矗立,上面镌刻着岳爷爷的“满江红”。

郭大靖站立于前,口中吟诵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也不禁热血奔腾。

康慨壮烈,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油然盈于胸膛,郭大靖暗自握紧了拳头,暗中发下誓言。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年底就要让建虏知道“撼山易,撼东江军难!”

岳王庙还未最后完工,郭大靖只在外面看了看,便转向它处。

“听说你要当爹了。”郭大靖笑着向周和问道:“这是家里的第三个娃了吧?”

周和有些不好意思,说道:“让将军见笑了。”

郭大靖摆了摆手,说道:“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多子多孙,那是福气。至于你大儿子参军的事情,某也不能通融,要按规矩办,够年龄才行。”

周和无奈地笑了笑,说道:“就是这野小子天天闹,就想送他去军营锻炼锻炼,我也省心。”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说道:“先让他加入民兵吧!告诉他,平辽灭虏得打五六年呢,好好长身体,不用心急。”

周和用力点头,别说五六年,就是十来年,只要能平辽灭虏,也已经是能让人欣慰的目标。

要是换在数年前,谁敢给平辽灭虏定个时间?那个时候,东江军也只是苦苦支撑,只能起到袭扰牵制的作用。

但现在,周和毫不怀疑,要灭掉建虏,只有东江军能做到。当然,还要有郭将军的指挥。

郭大靖很喜欢和手下闲聊,就是那种轻松的家常里短,让他能窥见普通人的心中所想,心中所愿。

平辽东,打天下,为了什么,不就是天下太平,共享安乐嘛?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都坐不到,那他与坐在紫禁城的封建帝王有什么区别?

说到底,是无数普通的老百姓在支撑着战争,他们的耕种劳作,为战胜敌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支持。

说到底,是无数普通的士兵流血牺牲,才能够击败强敌,才能够重拾破碎的山河。

“将军,那里的山坡今年就能平整出来,还要栽上青松翠柏,并让更多英勇殉国的袍泽有安息之地。”周和伸手指点着,声音有些低沉。

青山处处埋忠骨,郭大靖抬头望着山坡,伸手拍了拍周和的肩膀。不用多余的语言,两人也知道传递的信息。

烈士陵园会建很多处,将来各地都会陆续建起。

哪怕只是一座纪念碑,也要给后人提供瞻仰祭拜的所在,让后人不致遗忘这片土地上流淌的鲜血,逝去的忠魂。

在敌我胜负未分,正角力争锋的时候,投入数万的银子修建烈士陵园,郭大靖并不认为是时机不对,甚至是在浪费。

与伤有养、死有恤的政策一样,这是对军人奋战报国的一种报答,一种激励,也是对军人社会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示。

每年都要举行祭拜仪式,清明、中元节、寒衣节……不断地加强军民的记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不断提升军人和家属的待遇,使军人成为人人羡慕和向往的职业。

不管什么时候,金钱和生活标准都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谁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的财富。

这是俗气的,却也是人之常情,比喊空洞的口号要强百倍。

还有遇官不拜,专门审理军人或退役军人的法庭。这样的特权,与其给狗屁不是读书人,不如给保家卫国的军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