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二十四章 崇祯的心理变化

逆天换明 第三百二十四章 崇祯的心理变化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毛文龙已经是武将的尽头,除了晋爵,基本上是升无可升。

但明朝后期,武将想封爵是非常困难,别说什么公、侯,就是伯爵,也没有几个。

李成梁的军功大不大,送了多少礼,熬了多少年,才得了个伯爵,还不是世袭的。

相对于别的皇帝,崇祯对于封赏就更加吝啬,尽是虚的,很少给予实惠的东西。

不仅仅是吝啬,简直是刻薄、冷血,只因为怀疑,卢象升英勇战死后,竟然三年不得恤。

与卢象升遭遇相近的还有孙传庭,战死后由于尸骨无存,再加上有传言称他还活着,崇祯帝到死都没有给予封赠。

崇祯自挂东南枝,只有一个王承恩陪着,真正地做到了孤家寡人的境界。而凄惨的结局,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收复金州、南关大捷之后,朝堂上对于毛文龙和东江镇的攻击大大减弱。

什么糜费粮饷,什么牵制无功,在辉煌的战绩面前都烟消云散。要攻讦的也只剩下东江镇僻处海外,毛文龙跋扈难制了。

而这也是崇祯的心病,一个帝王,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允许军阀的存在的。

对于边镇武将的控制,一直是皇帝关心和重视的,这也是以文制武的根缘所在。文官造反,基本上不可能;武将,则完全不同。

但说到底,毛文龙率领的东江军给崇祯脸上增光添彩了。

不是说先有明君,再有良臣嘛!登基之后,捷报频传,对建虏的战事现出曙光,不正说明自己是有道明君、英明神武?

崇祯口述完圣旨,收拾了激荡的心情,思索了半晌,缓缓说道:“东江镇的粮饷,还是恢复,由朝廷和登来共同承担,不能交给蓟辽督师。”

王承恩对此也是赞同,躬身道:“皇爷明鉴。奴婢以为,粮饷可由东江镇自行解决一半,剩下的再由朝廷和登来筹集。”

崇祯微微颌首,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又能省下不少钱财。

断绝粮饷,全部由东江镇自己解决困难,崇祯担心东江镇因此而与朝廷更加地离心离德。但要全出,朝廷财政又很困难。

至于袁崇焕所提出的每年四百八十万两辽饷,把东江镇的也包括在内,崇祯认为达不到省钱的目的。

从四百八十万两中先拿出一百余万两作为东江镇的军饷,但只给一半,也就是五十余万,其余的可就省下了。

这是崇祯打的小算盘,所以,才没同意袁崇焕的上奏。

同时,东江军这两年的战绩,也让崇祯的心理产生了些许的变化。

袁督师“五年平辽”的大志向确实让崇祯激动兴奋了好长时间,但他也有冷静下来的时候。

如果没有东江军的屡获大捷,心理上的变化可能还会来得慢一些,晚一些。

可恰恰相反,一个是他砸锅卖铁地支持,却没有什么效果。另一个在艰难环境中,却屡次报捷,送来大量的建虏首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崇祯开始衡量投入产出是否合算,对于袁崇焕的能力也生出了怀疑。关键的是,袁崇焕要的钱太多了。

按照目前朝廷财政的状况,明后年就不得不再加派辽饷,每亩至少三厘,才能勉强支撑辽东战事。

“毛文龙再次举荐郭大靖升任副将,朕也允了。”崇祯缓缓说道:“据方正化所奏,这个郭大靖也确实是个勐将。”

王承恩没有说话,恭谨地听着。他不能老出主意,只能有这样的姿态来作出暗示。

崇祯没听到王承恩的应承恭维,很快也意识到了问题,继续说道:“另优诏嘉奖,赏赐勾玉、斗牛服、锦缎……”

明代的赐服中,最有名的是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

而明代的斗牛服为蟒形、鱼尾、头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一般授予三品以上的官员。郭大靖升任副将,则是从二品的武官。

“万岁英明。”王承恩终于出言,表示了对崇祯的恭维和称赞。

崇祯也觉得自己很英明,施恩于臣子,彰显自己赏罚分明,不使功臣寒心,又激励其他文官武将。

“东江军屡次获胜,犀利火器功不可没。”崇祯的目光移到桌桉角上的奏疏上,沉声说道:“朕意已决,聘请葡人制造枪炮,装备我大明军队。”

宁远之战后,红夷大炮便开始被明廷重视,特别是徐光启屡次上疏,明廷开始购买火炮,并聘请澳门的葡人技师和教官。

但在这个过程中,朝堂上的保守文官给引进先进火器的进程增添了很大的阻力。

比如儒学宗师刘宗周、黄道周等人,那可是正人君子的典范,在朝在野都有很大的号召力,连皇帝也不得不顾及到社会舆论。

这些儒学大师互相吹捧,似乎只要重用他们,就会天下贤人聚集,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这些儒学宗师是有学问,但在军事上却啥也不是,他们不但提不出“隆中对”这样的战略规划,还开历史倒车,反对引进红夷大炮等武器。

他们的军政理念的核心就是修心、修德,认为只要崇祯皇帝彷效尧舜,大明就万事大吉,搞定农民起义和建虏都是小事一桩。

至于火器,刘宗周等人认为那是细枝末节,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刘宗周之流不仅反对制造红夷大炮,还大力反对引进葡萄牙炮手学习军事技术,主张驱除所有的传教士,将其“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

崇祯皇帝虽然保留了葡人技师来制造火炮,却不得不给刘宗周等人面子,没有雇佣葡萄牙炮兵升级明军的火炮技术。

但东江军用实战证明,先进火器在战争中确实能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这让崇祯又有了心理变化。

王承恩眨巴眨巴眼睛,终是没有说出心中的疑惑。

东江镇就聘请了西夷技师,也能够制造火炮,只要资金和人力充足,并不需要朝廷再去做同样的事情。

但崇祯这样做,显然有他的想法和理由,应该还是担心毛文龙难以节制,不想在这火器制造上太过依赖。

对于文官和武将的态度,也决定了崇祯暂时不会把给予袁崇焕的大权收回或削弱。

封建王朝就是那样,不要求你的才能最高,本事最强,首先考虑的是不是对皇权构成威胁。

就是你有通天的本事,皇帝觉得你不够忠君,觉得你可能会危及到他的龙椅,那也不会放权使用的。

其实,这也是从古至今大多数团体的用人标准差不多。有本事是其一,还要听话,那才是领导喜欢的,会提拔重用的。

…………………

郭大靖有本事,他也很听话。尽管这种听话,和低三下四,和谄媚逢迎,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听话也要看对象,看对错。如果不对,郭大靖也不会盲从,哪怕是皇帝,或者是毛文龙,也是一样。

此时,刚刚回到大连的郭大靖,正与先期返回的毛文龙,以及军情司的几位首脑进行着军议。

镇江堡被攻下,毛文龙便先期坐船回了皮岛。在皮岛只待了一天,又赶回了大连。

毛文龙并不是急着和妾室相聚,而是对“勤王”行动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镇江堡一役,他看到了东江军的战力,看到了郭大靖的指挥水平。由此而信心大增,甩掉了最后的一点顾虑。

同时,此次作战应该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就是向建虏显示了东江军有攻城拔寨的能力,必然会在军事布署上作出调整。

军事布署并不仅仅是现在的,还包括了绕道入关的人马,以及留守老巢的兵力。

说白了,建虏不敢倾巢而出,绕道入关的兵力就相对减少,更利于“勤王”行动的进行。

“最多能出动三万。”毛文龙先行回到大连,已经制定了更加详细的计划,并做出了更加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郭大靖认可这个数字,并有更少的判断,也就是两万左右。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建虏也很有可能就是三万的兵力。现在的东江军,却比历史上强大了数倍不止,建虏肯定要留守更多的人马。

关于建虏一共有多少兵力,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有些争论。有的说是六七万,有的说十万左右。

要说清这个问题,就要分清总兵力和机动兵力的区别。在郭大靖看来,建虏的机动兵力在六万左右,但要总动员的话,十万也是完全可能。

就象东江镇军民已经超过二十七万,按照拿锄为民、荷枪为兵的标准,大规模动员的话,也能凑出十万兵。

但既要生产耕种,又要防守广大的地盘,维护起码的治安,建虏作战的话,就只能按六七万来考虑。

所以,毛文龙得出最多三万的数字,是很靠谱,很有根据的结论。

毛文龙看向郭大靖,说道:“如果是倚坚防守,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我军有把握击败建虏,或者是成功阻击?毕竟,长途远袭,能够携带的重武器应该不是很多。”

郭大靖用力点了点头,说道:“大帅放心,只是防守的话,建虏就是多一倍,末将也有阻击的信心。”

按照东江军目前的兵力,能够出动的数量最多是一半,也就是两万左右。

建虏要有足够的留守人马,东江镇也是一样,不能为了“勤王”行动而不顾金州这个唯一的陆上根基。

当然,东江军现在还可以扩充,并把新兵全部留守,利用构筑好的工事,发挥防御的优势,保证金州不失。

毛文龙澹澹一笑,说道:“步骑炮出动三万,两万留守金州,这是本帅认为最稳妥的。”

那就要再扩充五六千人马,不,应该是一万左右才够。

经历过南关和镇江堡两次作战,东江军也有战损,补充齐全大概需要四五千。四协兵力再加飞骑营,一共是四万五千,还需要五千,才能达到五万。

郭大靖算得很清楚,但他觉得毛文龙有些过于谨慎了。

要知道,在他的计划中,“勤王”行动的人马最多才是两万四五千,这样的话,根本不需要再扩充。

“大帅,末将以为三万人马有些多了。”郭大靖想了一下,开口说道:“兵多固然更有获胜的把握,但所携带的辎重物资,也要大量增加。跨海远途作战,这将是很大的困难。”

尽管郭大靖的空间能够解决很大的问题,但也不是全部。

就算现在大力造船,大力培养水手,承载能力也是有限。而兵员增加,就意味着要缩减弹药物资,这是郭大靖所不愿意的。

“继续说。”毛文龙给了郭大靖鼓励的微笑。

郭大靖微微躬身,缓缓说道:“末将以为,要阻击建虏,兵力多少是一方面,火力强弱应该更加重要。在镇江堡作战中,我军的火炮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镇江一役,火炮对于建虏的直接杀伤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使建虏骑兵陷入了混乱,没有发挥出优势。

“建虏绕道入关,必然多是轻骑。即便有重骑,或者是楯车等器械,也绝不会多。我军有重火枪,基本可以抵消重甲和楯车。再有相当数量的火炮,就足以遏制建虏的冲阵……”

郭大靖还是看好佛朗机炮,特别是小号的打霰…弹的两三百斤的佛朗机炮。在百米射程内,杀伤的效果与轻型火枪差不多。

但佛朗机炮的子炮可以预先装填,还是面的杀伤,一门相当于二三十枝火枪,射速却又超过火枪。

“一百门佛朗机炮,每门火炮携带十二个子炮,或者更多,以其高射速,在阵前会形成密集的弹雨射击……”

郭大靖并不会携带迫击炮,而是在空间内屯储足够的火箭,差不多能有数千枝。在射程上,火箭并不低于迫击炮,但却更加易于携带,且发射简单。

远程、中程、近程,火力的梯次基本完备,迎战建虏时,获胜的把握相当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