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七十六章 禁海,亲征的打算

逆天换明 第二百七十六章 禁海,亲征的打算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宁锦之战时,袁大人只能龟缩城中,不敢东援锦州,已被先帝斥为‘暮气难鼓’。如今再修锦州、大凌河,花费钱粮无数,难道又要重蹈覆辙?”

在东江镇的地盘上,郭大靖批评袁崇焕,顶多算是不合制度,却也称不上什么大罪。

下级与上级意见不合,打官司打到皇帝那里,这在大明也并不稀奇。

郭大靖并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就是这么直通通地对方正化言说,就是抓住了这一点。

蓟辽督师虽然是上级,但却不是郭大靖的直接主官。辽镇与东江镇的矛盾早已有之,郭大靖的话可以说是牢骚,而受到的不公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方正化面沉似水,郭大靖提到先帝,已经明显有了对崇祯的埋怨。最起码,有指摘皇帝识人不明的意味。

正在此时,亲兵匆匆而进,施礼之后,把新收到的通报递给了郭大靖。

郭大靖展开看了两眼,便起身走上几步,把通报呈给了方正化。

袁督师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压制东江镇,这一次送来的消息,使他的意图暴露得更加明显。

崇祯元年十二月,袁崇焕令登来严申海禁,“一切市贩船只不许私通”。

扣押东江镇应得的钱粮不算,袁督师还要切断东江镇外购粮食物资,与外界开展商业的路子。

在历史上,登来海禁是对东江镇的“拦喉一刀”,毒辣之极。可现在,郭大靖已经洞察在先,提前做好了准备。可以说,袁崇焕打错了算盘。

带着讽诮的冷笑,郭大靖坐在椅中,静等着方正化看完通报,一时皱眉无语。

有我在,凶悍的建虏不能击败东江镇,阴险毒辣的控制封锁,也无法打垮东江镇。

方正化意识到东江镇,或者说是毛文龙,已经成为袁崇焕的眼中钉、肉中刺。

只不过,不知道这是袁毛二人的私人恩怨,还是朝廷授意袁崇焕对毛文龙下狠手。

“希望袁大人对建虏也是如此多管齐下、狠辣无情。”郭大靖嘿嘿冷笑,说道:“东江镇与建虏大战在即,袁大人还真是‘康慨相助、雪中送炭’啊!”

这个时间禁海,封锁东江镇外购、商贸的渠道,方正化真的无力辩驳。

除非,建虏发动进攻的目标不是金州,而是锦州、大凌河。但从情报上看,以及认真的分析,这种可能性不大。

东江镇正要迎战建虏的大举进攻,蓟辽督师却无一船粮米物资的支援,还禁海封锁,说是与建虏勾结,也不足为奇。

郭大靖不再多说,起身告辞,留下方正化无奈叹息。

招数已经用尽了吧?郭大靖呼吸着清冷的空气,脸色沉静地走回自己的住处,象是没发生什么似的。

不过是登来禁海,影响不大。从南方运来的粮食物资,依然是畅通的。何况,已经事先屯积了很多,足能支撑数月之久。

还有金州今年的丰收,军民们的吃食是能够保证的。只要有吃的,东江镇就不会乱,就能与建虏继续抗衡。

自以为是绝杀之招,没想到对东江镇影响甚小吧!

郭大靖坐进椅中,微微闭上眼睛,情不自禁地冷笑起来。

蠢不蠢?连知己知彼都做不到的袁崇焕,自以为掐住了东江镇的脖子,能够致毛文龙于死地,却是一场春秋大梦。

没错,袁崇焕一直活在梦里,自己编织的梦里。不知道被千刀万剐时,是否才从迷梦里醒过来。

郭大靖思虑片刻,取过纸笔,开始给军情部写书信。

东江军与建虏的大战即将开始,袁崇焕却对东江镇军民下手,这口气着实是忍不下去。

不管有没有效果,也要让人在京师散布谣言,让多疑的崇祯在心中产生芥蒂。

另外——郭大靖还有了一个设想,不管成不成,也会在战后进行一下尝试。既打朝廷的脸,又给袁督师抹抹黑。

………………

沉阳。

皇太极放下手中的情报,抬头看着范文程,缓缓说道:“宪斗,你的意思本汗明白,但我军出动大部攻打金州,岂有落败之理?”

对于进攻金州,范文程数次进谏,劝说皇太极不要亲征。

理由也很简单,万一象宁锦之战那样失利,对于皇太极的威信又是一次打击。

当然,这样做也有弊端。

一来是皇太极不坐镇指挥,其他各旗人马可能不会太过积极,稍有伤亡就可能避战保存实力。

其次,皇太极不认为四万人马打不下金州。就算旅顺堡坚固,可只是弹丸之地,能把东江镇在金州的经营全部摧毁,也算是达到了目的。

也就是说,皇太极要亲自督战,并利用胜利再次提高自己的威信。

何况,他还打着在作战中找茬,打压一下莽古尔泰的主意。

范文程躬身说道:“汗王,卑职以为攻打金州,将是一场恶战。敌人以逸待劳,大半年的时间也必定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两红旗的失利,就很说明问题。”

“最可虑者,便是敌人的犀利火器,特别是红夷大炮。”范文程加重了语气,强调了“红夷大炮”这四个字。

在宁远,在锦州,建虏在攻城的时候,都见识到了红夷大炮的厉害。失利的同时,也心中生出凛惧。

皇太极微微皱了下眉头,缓缓说道:“在本汗看来,红夷大炮也只是声势惊人,射速很慢,杀伤也并不严重。况且,不能因为敌人的火器犀利,便恐惧不攻。”

与明军的作战是不会停的,不会因为红夷大炮的存在,而影响行动。对于此次的发动,建虏也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楯车等器械是出奇地多。

“绕道入关已经没有什么阻碍,唯一可虑者便是辽南,便是金州。”皇太极提高了声音,强调道:“不打掉直抵腹心的威胁,如何能放心发动?”

“卑职也认为当勐攻金州,至少也要重创东江镇,解除威胁。”范文程说道:“可汗王万金之躯,实不宜轻临战阵,冒此风险。”

皇太极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现在的情形,如果本汗王不亲征,有几个旗主贝勒会死战到底?”

不用说阿敏和莽古尔泰,就是代善,也有保存实力的意图。多尔衮、多铎的两白旗,离开皇太极的视线,表现也值得怀疑。

皇太极也知道金州不好打,但又必须打。为此,他有过估计,认为伤亡在五六千的话,是能够承受的。

能够攻破金州,也等于是重创了东江镇。没有了陆上基地,明廷又打压,东江镇基本上就算残了,很难再有复起的机会。

十几万的人口,还有很多的钱粮物资,攻下金州的收获,也足以让建虏大大缓解物资贵乏的困难。

范文程虽然皇太极说得有道理,可心中总是有那么莫名的担忧。别说三四万人马,就是五六万倾巢出动,能否在金州获得胜利,他也没有太大的信心。

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东江镇越来越脱离他以前的印象。从援朝作战开始,到力挫两红旗,竟然有种脱胎换骨的变化。

更令他感到不解,甚至是有些恐惧的,则是东江镇料敌于先,步步占据先机的诡异。

是巧合,还是真的能未卜先知?

当范文程仔细回顾分析,才发现东江军自援朝作战之后,几次行动都是精心准备,并卡在了后金最难以顾及的时间点上。

就说收复金州的行动,东江军动员了数万人马,经过了精心的布置和准备,才能在皇太极亲征察哈尔部时,大举发动。

按照当时的物资运输、人员行动的速度,没有数月时间,难以完成如此规模的准备工作。

说白了,东江军应该是对后金的行动有所预测,才会提前准备,应时而动。

而针对皇太极,以及后金高层的挑拔离间,就更令人细思极恐了。不是对于后金发生的事情有深入了解,并洞悉人心,编造不出这样的谣言。

如果不是这些谣言的传播,后金高层不会有分裂的迹象,旗主贝勒们对于皇太极的戒惧不会这么强,成为皇太极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道阻碍。

范文程见劝说再一次没有作用,心中也很是无奈,只能寄希望于进攻顺利,使皇太极的威信得到提升,便于以后的计划实施。

绕道入关、抄掠京畿,皇太极要在议政中通过此项决议,并不容易。千里奔袭,没有后方,意味着极大的风险,遭到旗主贝勒的反对,也是可以预料的。

还有皇太极要进行的封建改革,以及唯我独尊的称帝计划,都需要威信和实力,才能够实现。

排除异己,不可能不流血,哪怕是在内部的争斗。但皇太极一定要控制限度,不能使后金在内乱中衰落。

也就是说,要多用计谋,要多拉盟友,尽量不是刀兵相见的火并。

而皇太极最大的优势,便是汗王的地位和权力。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再不乐意,也无法公然抗拒汗王的命令,特别是在战场上。

“卑职以为,汗王纵是亲征,也以坐镇为主,具体的指挥作战,当指定某位贝勒或旗主。”范文程退而求其次,再次提出了建议。

仗打胜了,亲征的皇太极自然是名利双收;可要战事不利,那就把责任推到前线的指挥官身上,比如莽古尔泰。

皇太极沉吟了一下,明白了范文程的意思,轻轻点头,说道:“具体的作战布署,临阵时再作决定不迟。”

停顿了一下,皇太极说道:“四万大军发动,筹集到的粮草只够半月。尽管我军也没有长期作战的计划,但还是要多准备一些。”

凭建虏现在的物资,已经很难再拿出更多的粮草。何况,建虏进攻金州也不打算持久作战,要的是个快攻急取。

说白了,建虏已经基本上丧失了长期围攻城池的物资基础。

范文程躬身道:“卑职这就去继续筹集,不影响大军在河流冰封后的大举出动。”

皇太极微笑颌首,说道:“宪斗,你且下去吧!”

范文程退了下去,皇太极靠进椅中,轻抚着额头,陷入了思索。

后金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尽管从表面看起来已经解除了朝鲜、蒙古两大威胁,打破了大明所构筑的包围封锁网。

但人口少、底子薄、生产方式落后,却成为制约后金发展的三大痼疾,使其发展几乎陷入停滞。

按照目前初步统计的粮草物资的数量,到明年四五月,存粮就将告尽。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攻破金州抢一波,如果没有别的购买渠道,大饥荒的爆发是确定无疑的事情。

所以,攻打金州既是消除直抵在辽沉的威胁,又有通过抢掠缓解后金粮草物资贵乏的目的。

但反过来,如果进攻金州失利,大军出动所消耗的粮草物资,势必会加快大饥荒的到来,使后金的情况更加糟糕。

在这样可以预测的恶劣形势下,皇太极就不得不把绕道入关作为解决之道,并提前考虑该计划要实施的具体细节。

长途奔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建虏多为骑兵,机动性很强,可一样要吃饭休息,人和马都是一样。

作为一个能提供粮食的中继站,蓟北的喀喇沁部就显得很重要。既能让长途行进的建虏饱餐休息,还能导引建虏入关。

而在皇太极征讨察哈尔部的时候,喀喇沁部已经投靠后金,出兵助战。

林丹汗的西迁,使得东蒙古诸部已经不敢与后金为敌,都采取了屈服结盟的策略。

皇太极的思路逐渐清晰,觉得绕道入关的成功率很大。关键是如何说服代善等贝勒旗主,同意这次形同冒险的军事行动。

同时,盘踞辽南金州的东江军,对于后金统治区的威胁,也必须消除。

“来人。”皇太极坐直了身子,呼唤外面的侍卫入内,吩咐道:“召抚顺额驸前来晋见。”

作为后金的情报头子,抚顺额驸李永芳对后金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也是最早投降建虏的明军将领,在辽东起到了极坏的影响。

皇太极召见李永芳,是想询问金州的详细情况。

因为东江军前出甚远,直到小黑山、红咀堡,建虏的谍子哨探一直无法获悉南关防线的具体情形。

这令皇太极心中不太托底,不得不想起范文程的劝谏。如果亲征又遭到挫败的话,他的威信受损,对于绕道入关又是一大阻碍。

来自内部的阻力,每每让皇太极心烦意乱,但却更加坚定了他称帝的信念。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