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严阵以待

逆天换明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严阵以待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可让方正化感到尴尬的是,在东江镇全力迎战建虏之时,朝廷依然断着粮饷,所答应的军械物资也没有运到,应该是在觉华被扣下了。

说白了,现在金州所有人都在为战胜建虏而贡献着力量。唯独他这个监军太监,还有带的几个锦衣卫,吃着白饭,狗屁作用也起不到。

敬而远之的感觉,方正化算是越来越明显地领略到了,很难受。

就连陈继盛这个很是忠厚老实的人,也不再跟他提请朝廷恢复粮饷,供应器械物资的事情,可见失望之深。

显然,方正化不是被冷落,但在别人的施礼问候背后,却是无视。

“快闪开,没长眼睛吗?”蒋宝和的大声喝斥,打断了方正化的思绪。

一个正在铲雪的老头儿赶忙躲避,脚下打滑,却摔了个跟斗。

被派来随行陪同的官员面色沉了下来,便欲翻身下马。

方正化狠狠地瞪了蒋宝和一眼,眼见已经有百姓扶起了老头儿,却都躬身避让在路旁,连头都不敢抬。

轻轻叹了口气,方正化对着蒋宝和训斥道:“骑马看着点,别碰着老百姓。清雪是畅通道路,方便向南关前线运输军需物资的。”

虽然是对着蒋宝和,可也是给其他人听的,特别是那几个陈继盛派来随行的官员和士兵。吩咐完,方正化主动放慢了马速。

除了一些路段外,大路上的积雪都被清理干净,百姓们也都拿着工具回村,路上的人也不是很多。

方正化等人时快时慢,离南关是越来越近,行人更少,军人倒是时常出现,还有了盘查的哨卡。

为了防止敌谍,在南关防线是有警戒区的。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却不可不防。

特别是大战将临,气氛更显紧张,盘查也愈发严格。

方正化等人倒是未受到什么刁难和阻碍,盘查的军士得知一行人的身份后,都施礼放行。

越是接近南关防线,就越是感觉得到戒备森严的气氛,以及迎战的高昂士气。

各个训练场上旗帜挥舞、人头攒动、盔甲闪亮,喊杀声震天,还时不时地传来阵阵火枪的轰鸣。

尽管火药是宝贵的,但实弹训练也是必要的。不管是火枪,还是火炮,没有实弹射击的士兵,上了战场怎么能够放心?

“东江军已经大部在此,要与来犯的建虏决一死战。”方正化看了看几个锦衣卫,正色说道:“作战计划已经相当周密,尔等不可妄言。”

蒋宝和、沉宗贵等人赶忙应承,特别是这二人,对于郭大靖有着发自内心的惧怕,在军营这肃杀的气氛中,更是老实了许多。

很快,接到通报,等着接待方正化等人的军官赶了过来,施礼之后,引着他们前往住处。

“监军大人,可要通知诸位将领赶来参见,听候指示?”军官客气地问道:“建虏的前锋已至盖州卫城,战事很快就要爆发。现在,诸位将领还有时间;以后嘛,就不好说了。”

方正化想了想,摇头道:“大家都在紧张备战,杂家也没什么指示,就不耽误他们的时间了。”

停顿了一下,他又说道:“明日便由你引着,杂家要巡视各部。”

“末将遵命。”军官躬身施礼,痛快地应承下来。

方正化等人前往住处休息,他们到来的消息也传达到了各部。

对于这位朝廷所派的监军太监,郭大靖、李维鸾等将领并不以为意。既然不用前去拜见,那正好,省着浪费时间。

既没有作战的指挥权,又不能帮东江镇从朝廷那里获取粮饷物资,方正化的监军之职,简直是空有其名。

嗯,除了向皇帝打报告,方正化的作用仅此而已,也难怪东江镇的军官们对他无视。

但郭大靖还不是这么想,因为多了个方正化,至少在崇祯那里,能递上话,也能让崇祯相信一些。

那么,辽东战场的真实情况,袁崇焕对东江镇的封锁压制,以及与建虏议和等事,便可以通过方正化上奏给崇祯。

清冷的空气让郭大靖的头脑更加清醒,思路更加清晰,嘴角也微抿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的坏笑。

“末将见过将军。”有人见礼,也让郭大靖收回了思绪。

是金重国,本来是到东江军学习,或者说是培训的。可这家伙好象打仗上了瘾,一直呆到现在,已经送走了两三批实习进修的朝鲜义士。

郭大靖含笑点头,说道:“干得很快,道路都清出来了。”

金重国说道:“回将军,火炮移动没有问题,这是必须保证的。”

在阵地后,有将近三百门的迫击炮,也修了能移动火炮的硬实道路,装载火炮的平板车,能够根据敌人进攻的范围,迅速集中火炮,进行高密度的轰击。

炮击的距离都经过了反复试验,进行了标定。炮兵能够根据军官的指示,快速调整射角和方向,装填发射。

也就是说,东江镇的炮兵已经具备了间接瞄准的技术,不用看到敌人,只听高处军官的导引指挥。

对于敌人来说,也看不到对方的火炮,摸不清虚实,更增添了心理上的震慑力。

重型迫击炮加上厚木底座,才一百多斤,象个短粗的小缸,配上专门打造的小车,机动性很强。

郭大靖沿着为炮车修筑的道路巡视,看着忙碌的炮兵,连连点头,甚为满意。

“老金,你已经是火炮专家了。”郭大靖看了一眼陪在身边的金重国,笑着说道:“红夷大炮和迫击炮都很精通,完全可以教授别人,当个教官啦!”

金重国嘿嘿一笑,说道:“学成归国的那些人也都不错,有他们教授炮兵,某不回去也是一样。”

停顿了一下,他又正色道:“宝剑锋从磨砺出,光练不战,终是会被磨去锋锐。某宁愿在东江军与建虏厮杀作战,也不愿回去无所事事。”

“你留下来杀建虏,某求之不得。”郭大靖说道:“从援朝时开始,咱们就并肩作战过。待到灭掉建虏,某希望还能和大家开怀畅饮,共庆胜利。”

金重国哈哈一笑,显得颇有信心,说道:“有郭将军在,灭虏平辽定能成功,某对此坚信不疑。”

郭大靖用力拍了下金重国的胳臂,不用多余的话,战友的感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重国说得很有道理,而所谓的磨砺,就是实战经验,是很难通过训练来弥补的。

朝鲜的林庆业和崔孝一想必也明白,不断地把人送进东江军,不仅是接受训练,还要至少打过一仗后,才可能被召回。

林庆业手下的一万多兵,不可能都经过这样的实战锻炼,但能够保证军官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南关防线,就有两个朝鲜义士组成的小部队,每队三百人左右,分别是林庆业和崔孝一派来的。

在与建虏的战争中,朝鲜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多大的作用,郭大靖也不能准确判定。

但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朝鲜方面还是为东江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尽管这只是亲明官员私下的行动。

而派来的这些朝鲜人都是林庆业和崔孝一信任的,不会走漏消息,招致建虏对朝鲜王室的施压。

而郭大靖把他们安排在南关防线,也是考虑到安全和保密。如果作为防守的一方,还能被俘虏,那该有多倒霉,多愚蠢。

有时候胆大的出奇,有时候又谨慎小心得过分,郭大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些分裂?

如果算上后世的思维,以及现在的举止,说是分裂也不过分。

郭大靖停下脚步,看着地上的炮弹,琢磨着能不能改造成触炸引信。

要是简单的,象燧发枪的那种机关,倒是能造出来,但效果不一定好,制造起来也费时耗力,成本甚高。

而且,触炸有触炸的好处,延时也不是一无是处。

冒着丝丝青烟的炮弹落地滚动,谁看了不得忙着躲避?对于建虏的心理震慑,打乱他们的进攻队形,更加有利。

金重国会错了意,上前指点着一撂中间带孔的圆木板,说道:“这个小东西的作用很大,有了它,射程比原来又有提高。”

炮弹的制造基本上是手工,因为公差的关系,为了保证能装进炮膛,通常会做得小一些。

这和火枪是一个道理,铅弹不能卡住枪膛。小的话还能用,大的话,你就得用锤子往里砸了。

正因为如此,气密性就差了,发射药包的力量得不到充分发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与炮口口径比较楔合的圆形薄木板便被发明出来,就是这么简单。

薄木板加工之后运到前线,炮兵们又会挨个去试,不合适的进行一下小修整。

不光是迫击炮进行了加强气密性的改进,红夷大炮的炮弹也包裹上了渗透油脂的麻布,提高了射程和准确度。

为了在行进时也能保持火枪处于待发状态,火枪兵也另外配了油脂绸布,包裹子弹,使其能塞进枪膛不掉出来。

从这些考虑到的细微之处,就能看出东江军的训练达到了什么程度。没有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发现不了这些小问题。

但再小的问题到了战场上,都可能对敌我的战斗造成影响。

一块马蹄铁影响了一场战争的胜败,以及国家的存亡,郭大靖可是知道这个故事。

对于金重国的解说,郭大靖笑着点头,并没说出这就是出于自己的建议。他还上前拿起块木板,塞进炮口试了试。

木板中间的圆孔既方便拿取,又是利用发射药的喷射点燃延时引线的关键。

“射速能达到十数息一发。”郭大靖用力点头,不掩赞赏,说道:“真的是很快了,与火枪相差不多。”

古代一息相当于两三秒,十数息也就是半分钟上下。前膛火炮能达到这个速度,已经是非常惊人了。

当然,高射速与迫击炮的轻便,炮身短粗有关系。

装入发射药包、薄木板、炮弹,用尖锥在火门处扎破发射药包,插上引线,点燃,发射。

尽管程序上与红夷大炮和火枪基本相同,但因为炮管很短,又是数人协同,操作起来方便又快速。

别看炮弹制造起来比较麻烦,铁料、火药、人工的成本也较高,但郭大靖并不是太在意。

如果能用银子砸死建虏,郭大靖肯定是先一口答应,再询问价格。

哪怕一颗炮弹只能炸伤一个建虏,几千发炮弹也足以让建虏铩羽而归,狼狈而退了。

再换个角度,能用强大火力消灭建虏,减少伤亡,郭大靖根本就不会考虑成本问题。

战争嘛,打的就是钱粮,打的就是后勤。只要能砸出强军,砸出胜利,银子算什么?

此时,炮兵已经把发射阵地清理出来,炮位都是相对固定的,有特殊的标记,还有方位指示。

“如果时间再晚一些,还会有火炮运来。”郭大靖依旧不满足,火炮是越多越好,兵工厂加班加点,正在用从倭人那里采购的铜料制造。

“恐怕没有太多的时间了。”金重国也知道些建虏的情报,估摸着顶多再有半个月,“三百多门迫击炮已经足够了。”

郭大靖澹澹一笑,并没有说出自己心中的目标。

每协有一百门迫击炮,一千炮兵,才算初步达到了野战的标准。也就是说,现在还差一百多门。等到扩军,还需要更多的火炮。

至于火箭,估计会在明年的大行动中消耗一空,郭大靖也不舍得轻易使用。估计要到后年,火箭才会大规模列装部队。

而迫击炮和火箭是差不多的性能,并不存在谁完全替代谁的问题。

巡视完战区的炮兵,郭大靖又来到了防御阵地,进行了认真的检查。

士气是高昂的,对于迎击建虏,官兵们都颇有信心。这不出郭大靖的意料,平常也是能看出来的。

如同老百姓满足了最低的生活要求,便会老实安分;士兵也是一样,要求不高,能养家湖口,能吃饱肚皮,就会服从号令,与敌厮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