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三十六章 家丁之弊,死忠亲兵

逆天换明 第二百三十六章 家丁之弊,死忠亲兵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而从发动收复金州作战,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暖风日盛,五月已至,夏天已经不期而来。

皇太极征讨察哈尔部的情报,郭大靖并不知晓,也不想知道。就象崇祯要召回袁崇焕一样,这都不是他能管到的事情,只能是听之任之。

他只知道,在崇祯皇帝的愚蠢施策下,大明的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革除林丹汗的市赏,导致虎墩兔挥兵攻打大同,军民死伤无数,大同差点被攻破。

无奈之下,崇祯又恢复了市赏。穷折腾了一番,不仅军民白死伤,还又回到了原点。但经此苛薄对待,蒙古诸部对大明寒心丧气,愈发倒向后金。

召回袁崇焕,被忽悠瘸了,加征辽饷,全力支持辽西。不仅导致民乱四起,还使得建虏得到蒙古诸部的相助,绕过宁锦,抄掠京畿。

如果不是自己从去年起便全力谋划准备,熬过了粮饷断绝了几个月。等到今年袁督师再对东江镇下手,恐怕东江镇就是饿殍遍地的惨景。

崇祯,就这智商,还有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性格,实在是误国害民。

“兄弟。”刘奇士偏过头,疑惑地问道:“听说监军太监正在各部队巡视,你不在金州卫或南关等着,往小黑山、石河驿跑什么呀?”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他巡视他的,我为什么要等着,打躬作揖陪笑脸,好没意思。”

刘奇士说道:“朝廷不是给赏赐吗?你不要了?”

不过是几十两银子,还有什么赐服玉圭宝刀什么的,小气劲儿,郭大靖还真的不太在乎。

当然,他也不是故意要躲着。只是听说,又不是命令,要他在哪恭候,他自然要按部就搬地做自己的工作。

“既然是朝廷赏赐,早晚会给的。”郭大靖看了刘奇士一眼,问道:“大哥,你不是缺钱花吧?”

刘奇士摆了摆手,说道:“我能花什么钱,不过是偶尔买点酒喝,尽够了。”

郭大靖的反应有些奇怪,在广鹿岛时,监军太监赵光一到,他可是马上就去迎接。

尽管之后有些不愉快,但却不象现在,好象在故意回避与朝廷来人见面似的。

或许,自家兄弟确实是不想与朝廷派来的人多接触。既不让毛文龙心里猜疑,也少了很多麻烦。太监,皇帝的近人,很可能又是颐指气使之辈。

刘奇士这样猜想着,也不再说这事儿,转而提醒道:“兄弟,到了你这个级别,可以养些家丁了。”

明朝后期,军官不管官职大小,一般都有家丁,少则几人,多则达几千人。

明朝万历年间,镇守辽东的宁远伯李成梁就拥有近九千人的家丁部队。自然,这支家丁全部都是精锐骑兵,李成梁也凭借这支强军在辽东屡战屡胜。

直到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成为辽东总兵,还凭借这支骑兵屡获战功,使得李家成为辽东最大的将门。

而所谓家丁,通常专指武将所辖却不入兵籍者,是将领于正式军队外私人组建的亲信精锐部队。可以自行署置官吏,待遇比一般军士要高。

从优渥的待遇以及地位这方面来看,家丁装备精良,且由于“身之父母妻子全生仰望,故肯出死力而不他顾”,在战场上通常也会奋力拼杀,这是有利的一面。

但养家丁的钱粮从哪来,自然是将领们克扣普通军士的粮饷,挪用到家丁身上,这就造成了军队整体上的孱弱。

说白了,家丁就是将领们倾斜军中资源打造的少量精锐,是他们的私兵,靠着家丁立功,最主要是保命。

从广义的范围上来看,毛文龙之前收的那些义子、义孙,也可以称为家丁。

但郭大靖从守备到参将,从广鹿岛到金州,从来没收过家丁。之前,刘奇士等人认为郭大靖是没地没钱,养不起家丁。

可现在,刘奇士算是看出来了。郭大靖不是养不起,而是不想养。

所以,刘奇士觉得作为大哥,应该提醒一下,让郭大靖认识到养家丁的好处。

对于刘奇士的好心建议,郭大靖想了一下,沉声道:“戚爷爷有言:以军士之马供家丁骑乘,以军士之身供家丁役使,以军士之粮饷作家丁养赡,是得二、三百人之心,尽失部下三千军之心。”

这正是家丁制的最大弊端,即“家丁盛而军心离”。比如辽西十数万人马,真正能与建虏作战的“不过诸将家丁耳”。

别说郭大靖把钱都投入到了东江镇的各个方面,就是有钱,他也不养。

上行下效,他如果作出了这个坏榜样,下面的将领就有样儿学样儿。将领们哪来的钱财,自然会盯上普通军士的粮饷。

所以,郭大靖以身作则,下面的将领也没理由、没胆量养私兵。

“话虽如此,可有一些精锐家丁保护,也是为了安全考虑。”刘奇士继续劝道:“也不用多,先来几十人。”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把左协打造成精锐之师,岂不是更好?到时候,某有六千精锐保护,何虑性命之忧?”

刘奇士看着郭大靖的表情,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不要家丁也罢,免得流言蜚语。但你的亲兵,一定要好好选拔,就视为家丁,指东不往西,打狗不撵鸡。”

郭大靖被这俏皮话,或者大实话给逗乐了,笑过之后,诚恳地对刘奇士说道:“大哥所言极是,小弟也正有此想法。”

这倒不是假话,郭大靖确实需要一队唯他命是从的亲兵,或者称为私兵和死士也成。

只要他一声令下,这些亲兵不迟疑、不犹豫,想都不想就去干。管他是朝廷的监军太监,还是巡抚督师,亲兵眼中只有郭大靖,谁都不惧。

而现在的亲兵,也确实能保护他,但那是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拼死保护主将,是他们的职责。

“从咱们救过的辽民新兵中选,他们当兵时间短,又感念恩情,平常再给他们些好处。”刘奇士耐心地讲解,“广鹿岛的兵里面挑个三五十,也尽够了。”

刘奇士并没有细细分析,相信郭大靖也听得明白。东江镇的老兵多数是心向毛文龙,或者是原来的主将的,新兵则要淡薄得多。

郭大靖虚心地听着,又把自己现在的亲兵挨个过了一遍,看哪些人不合适,哪些人能留在身边。

在上一回与监军太监的冲突中,郭大靖就意识到了问题,并在随后不显山不露水地换掉了一些人。

比如原来的亲兵队长杨名立,就已经被派到部队中担任军官。现在,郭大靖的身边只剩下十余个亲兵,但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全。

“大哥之言,小弟牢记。”郭大靖有了大概的想法,向刘奇士笑着致谢,“待巡视完返回部队,便开始挑选亲兵,并由我亲自训练。”

刘奇士用力点头,说道:“既然不想养家丁,那就把亲兵笼住。在广鹿岛,你就不太上心。”

郭大靖连声应承,既是为自己好,他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

南关防线已经全部完工,深沟壁垒、炮台高耸,居高放眼望去,油然而生胆气。感觉纵是千军万马,也将在这坚固工事前铩羽而归。

“都说城坚池阔,可杂家看这工事,比城池还要坚固防攻。”方正化放下手中的望远镜,连连赞叹,转向旁边陪同的李维鸾,笑道:“旅顺堡如是刺猥,这南关防线也不遑多让,可见李将军之才智,不愧东江猛将。”

李维鸾笑了笑,谦逊道:“公公过奖了。其实,旅顺堡和南关防线的工事,全是郭大靖将军所设计,末将只是照样儿构筑罢了。”

哦,方正化眼中闪过惊异,但也没说什么,摆弄着手中的望远镜,说道:“此物极好,实乃军中利器。”

李维鸾赶忙说道:“这是西夷奇物,现下已能仿制,正在逐渐装备部队。公公既是喜欢,便想收下,日后应是常用之物。”

方正化笑着点头,说道:“杂家身为监军,自是偏重军伍,巡察监督乃是职责所在。”

看似无意地向东面指了指,方正化问道:“郭将军所部是在那面驻防?”

李维鸾答道:“是的,郭将军与末将分段汛守,一东一西。”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郭将军前日派人给末信送了信儿,他前去金州卫城和卑沙城,还要去小黑山、石河驿,巡视沿途的据点。”

方正化沉吟了一下,微笑着说道:“南关防线之前,应当有哨地或据点,就如同关门之外,有宁远等屏障一样。”

李维鸾笑着颌首,却知这个太监也就这么点见识,还不准确。但好歹是监军,他客客气气地打发走就是了。

“红夷大炮——”方正化围着大炮转了转,微笑道:“比京师城头上的要小,威力肯定也要弱一些。”

白瞎了,摆在京城有啥用,不如运来打建虏!

李维鸾暗自腹诽了一句,却微笑着附和道:“方公公通晓军事,所言极是,末将佩服。”

方正化摆手,谦逊道:“杂家连略懂都算不上,李将军谬赞了。”

停顿了一下,他伸手指了一圈,问道:“防御工事修得极好,效果和高大城池相比也相差不多吧?”

李维鸾连连颌首,说道:“郭将军率部抄袭敌后,便在小黑山脚下构筑工事,比这要简陋许多,可依然令建虏寸步难进,只得绕道而逃。”

那岂不是很省钱?方正化眨巴眨巴眼睛,觉得似乎可以上奏皇帝,把这新型的防御工事向皇帝推荐。

接下来,方正化在李维鸾的陪同下,不仅巡视了南关防线,还看了防线后的大片军营,以及军屯的几十万亩田地。

军屯的田地里种了玉米、土豆、黑麦,还有苜蓿、豆子,以及大量的蔬菜。上万大军驻守在此,光是伙食的消耗,就很惊人。

所以,军队除了训练,还要屯田种植,并在海边养鸭养鹅,山地放养绵羊,尽量缓解后勤的供应。

三天的时间,以及沿途的观察,让方正化对于金州的情况更加了解。估算着郭大靖可能快回来了,便启程前往金州卫城和卑沙城。

“李维鸾晋升参将,已郭大靖同级,却比郭大靖的资历老。”方正化看了看随从的几人,缓缓说道:“但听他言语,对郭大靖甚是推崇。”

蒋宝和挠了挠头,试探着说道:“应该是袍泽之情,毕竟收复金州是两人合作。援朝时,也并肩作战过。”

沈宗贵见方正化的目光投过来,赶忙又补充道:“郭大靖和李维鸾的关系不错,卑职在广鹿岛时,便知道郭大靖给旅顺送过很多鱼。”

除了这两个家伙在东江镇呆过,别人都不了解情况,也不敢多言。

方正化笑了笑,不置可否,又转换了话题,问道:“红夷大炮,宁远只有十几门,京师亦是不多,可南关防线上却有十五六门,从何而来?”

买的呗,这还用问?

但没人吭声,买不得花银子嘛,方正化明显是在问东江镇哪来的资金?朝廷断绝粮饷,东江镇却越发强大,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

当然,东江镇如果饿殍遍地,也不是方正化的本意。对于朝廷所为,他也有些心虚,也没敢问李维鸾这炮是从何而来。

只不过,在李维鸾推崇郭大靖的话语中,方正化觉察到郭大靖在金州,甚至在东江镇,也是很有分量的人物。

看来,想要拉拢郭大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毛文龙对郭大靖的提拔是大恩。

不到两年的时间,从一个小兵,升到参将,在大明历史上,好象还没有升迁如此快的将领。

如果不是东江镇特殊,毛文龙任命的军官基本上只是在兵部走个手续;如果在其他军镇,郭大靖就算立的战功再大,也要按文官给设定的标准,最多是个都司。

当然,越往上升越是困难,参将到副将,副将到总兵,这两阶是千难万难。毕竟,总兵可是明朝武将的最高官职。

方正化垂下眼帘,不再询问随从,而是陷入了长长的思索。

……………

从卑沙城到小黑山,四五个据点、五六个哨地,不管哪一个发出预警信号,都能使主力有备,使建虏的偷袭破产。

在历史上,这是有过教训的。就在建虏攻打朝鲜时,一夜拔掉了东江镇的数个哨地,使其未能发出预警。

当然,这在郭大靖的出现,并及时报告后,得到了避免。哨地得以保存,铁山军民得以撤退,朝鲜方面也得以提前防范。

所以,郭大靖布置得如此严密,有明有暗,有集中有分散,就是防止万一的发生。

而且,哨探和夜不收还要更加前出,与建虏派出的侦察人员展开厮杀缠斗。

战斗从来就没停止过,尽管新收复的金州地区一片安定,一派忙碌的建设场面。

而在长生岛、中岛、西岛等岛屿少量驻兵,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正面的压力。

建虏不会觉得大军能够在如此多点的监视下,能够达成突袭的可能。也就只有堂堂正正的挥师南下,不去奢望能达到进攻的突然性。

如果是这样的话,卑沙城、金州卫城、南关防线便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从容调动兵力,展开对来犯建虏的打击。

“不错,还种了地,至少蔬菜能自给自足。”郭大靖对于驻防据点的将士能够自力更生,感到十分满意,“哦,这是苜蓿,马料也有了。”

军官王前恭敬地在旁禀告道:“在山谷里,我们还种了玉米,养了几只羊。下的陷阱、套子,偶尔也有收获。”

“很好。”郭大靖点头称赞,说道:“就是要自己动手,既能减轻后勤压力,又能改善伙食。”

立于山上,郭大靖举目瞭望。山下便是战场,他在此率领部队,成功地阻击了北撤的建虏。使其不得不遗留下数千尸体,狼狈地绕道而逃。

现在,山下的大道依然是障碍重重,大队建虏想要快速通过,还要费不少劲。

“按照郭将军的指示,我部在山里已建起数处秘密营地,可藏可打,与建虏周旋纠缠。”王前伸手给郭大靖指点着,“对了,那里还有温泉,听说泡了能治病。”

刘奇士笑了起来,说道:“这小黑山还真是个好去处,某都想驻守在此啦!”

郭大靖也笑着点头,说道:“若是和平年代,这里应该是一处风景名胜,既有巍峨的山峦,如画的风景,又有温泉可泡。”

小黑山还是金州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嶙峋的怪石,茂密的丛林,幽深的溪水,轻灵的鸟鸣,构成了独特的景观。

可惜,任何美景处在战争的大环境下,也乏人参观游览。

“我军若是兵力充足,完全能够占据栾古关和红咀堡,将整个金州都收入囊中。”刘奇士不无遗憾地说道:“可惜,毛帅要继续在皮岛留驻大军。”

栾古关在复州卫南六十五里,以近栾古山而名,是辽阳至金州的主要驿堡。红咀堡就不用说了,是通往金州的另一条道路。

东江军要逐渐收复辽南三卫,占据扼守交通要道的城寨驿堡,是肯定且必然的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