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二十章 兄弟离心,皇帝裁驿

逆天换明 第二百二十章 兄弟离心,皇帝裁驿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今天,莽古尔泰的回信到了,却令代善感到失望。

“阿玛,三贝勒不肯出兵吗?”萨哈廉看着父亲不好的脸色,试探着问道。

代善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他没直接回复,只是说等拆毁锦州、大凌河等城后,回到沈阳再商议。”

萨哈廉知道这是推托,拆城用不了太多人马,如果有意,调回两三千人并不困难。

“阿敏那边就更不用指望了。”代善说道:“只要说防守城池,兵力不丰,也就勉强他不得。”

萨哈廉暗自叹了口气,说道:“攻打朝鲜,镶蓝旗伤亡不小,到现在也没得到太多的补充,二贝勒肯定不愿再增加本旗的损失。”

“镶蓝旗在朝鲜损失很大,其实也应该引起警惕。”代善沉声说道:“此次攻打旅顺堡,还是轻敌了。仓促进兵,方有此败。”

萨哈廉垂头不语,算是认可了父亲的反省。

代善靠进椅子,长长地吐出一口气,缓缓说道:“他们不愿出兵也好,天气渐暖,也不是大举征战的时机。等到汗王回来,再作计议吧!”

萨哈廉表示赞同,怕热不怕冷,冬季攻伐,建虏比较适应气候。同时,对手肯定在金州屯垦经营,秋后攻打,胜了也能缴获更多的粮草物资。

从莽古尔泰的态度,代善终于是暂时息了报复的心思。他站起身,招呼着萨哈廉,一起去看望瓦克达。

瓦克达侥幸活着,但对他来说,成为废人,却是最大的痛苦。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曾经满腔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都化成了泡影,这比杀了他都难受。

代善也是心中悲凉,已经死了两个能征惯战的儿子,现在又打废了一个,后金高层,以他最惨。

……………

沈阳。

阿敏刚回到了府邸,兄弟济尔哈朗便得到消息,赶来问候。

“两红旗攻打旅顺堡,遭到挫败,损失很大。”济尔哈朗看着阿敏的脸色,试探地问道:“兄长想必已经知道了此事吧?”

阿敏挑了挑眉毛,说道:“代善过于轻敌,萨哈廉和瓦克达也不是能征惯战之辈,失败并不意外。”

垂下眼帘,他又补充了一句,“镶蓝旗在攻打朝鲜时也伤亡不小,那个时候,很多人在嘲笑某无能吧!”

济尔哈朗赶忙说道:“兄长想多了。攻打朝鲜,迫使朝鲜国王签约臣服,兄长率领镶蓝旗功不可没。”

阿敏看了一眼济尔哈朗,厌恶之色稍闪即逝,端起茶杯喝水,把表情的变化掩饰了过去。

在有关他的揭贴中,他被囚禁毒死,家人也被严厉处置,镶蓝旗转由济尔哈朗统领,他的家财大部分还被皇太极赏给了这个兄弟。

从济尔哈朗平日的言行,皇太极的死忠无疑,在朝鲜还阻止过自己自立的举动。由此,阿敏已经完全不信任这个亲兄弟,并且存在着极度的厌恶和防范。

济尔哈朗也能看出兄长对自己的不满和厌恶,但他觉得皇太极既是汗王,和自己的关系也很好,于公于私都要忠于皇太极。

“现下谣言流传,又是敌人的阴谋诡计。”济尔哈朗不好挑明揭贴的事情,尽管他知道阿敏肯定也听到了,“挑拔离间的小儿把戏,想要引得我大金高层心生嫌隙,真是可笑。”

“可笑,着实可笑。”阿敏皮笑肉不笑地附和着,心中却不以为然,对济尔哈朗更加深了厌恶。

不说帮着亲兄弟,反倒帮皇太极说话,什么玩艺儿?想得旗主之位,想得某的家财,做梦去吧!

济尔哈朗也知道成见甚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化解的,便说起了正事,“大贝勒有意再次发动,重兵进攻金州,兄长以为如何?”

阿敏淡淡地说道:“很好啊,为伤亡的建州勇士报仇,还打掉东江军陆地上的据点,一举两得。”

话锋一转,他又说道:“正蓝旗拆毁锦州、大凌河等城,回师之后,与两红旗联合,三旗人马算得上是重兵了吧?镶蓝旗分别驻防秀岩、凤城、镇江,却是难以再抽调兵力。”

对阿敏的托辞避战,济尔哈朗也不在意,说道:“现下进攻金州,非是时机。待秋后凉爽时再发动,还能得敌人屯田之所得。”

阿敏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啊,一举两得,某很赞成。”

说完,他带着几分嘲讽的语气对济尔哈朗说道:“汗王命你留守盛京,足见信任。凡事你作主便是,定能让汗王满意。”

济尔哈朗很无奈,苦口婆心地说道:“只有精诚团结,才能使我大金不断强盛。若是不和分裂,轻则无法合力对外,重则危及大金根基,兄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金若国势不振,对咱们每个人都是灭顶之灾。”

阿敏最讨厌这样的说教,嘿嘿笑着也不争辩,对着济尔哈朗伸出大拇指,明赞暗损道:“吾弟一心为公,难怪汗王看重。嗯,好好效忠,汗王不会亏待你的。”

济尔哈朗苦笑连连,知道说什么也难解开矛盾纠葛,便起身告辞。

哼!阿敏把茶杯重重地墩在桌案上,望着济尔哈朗远去的背影,暗骂道:卖亲求荣,什么东西?!

整理了下思绪,阿敏决定暂在沈阳等莽古尔泰班师回来,面谈结盟之后,再回秀岩。

和莽古尔泰结盟,便有两蓝旗的人马作后盾,在议政上共同进退,与皇太极抗衡。

在阿敏想来,两白旗的多尔衮兄弟也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如果成功,那就是四旗人马,皇太极是绝对不敢再妄动的。

至于代善,阿敏不想主动去拉拢,要是代善也有结盟反对皇太极的意思,那自然另当别论。

想到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有其弟德格类、阿巴泰相助,而自己的镶蓝旗,却连亲兄弟都不能信任,实在是令人恼怒。

“什么玩艺儿?”阿敏把茶碗扫到一旁,大声骂了出来。

…………………

京师。

东江镇倾巢出动,登镇出水师相助,一举收复金州,斩着四千余级。捷报很快就由登莱巡抚孙国桢上奏朝廷,消息也很快传遍了京师。

崇祯元年的第一次大捷,意义非凡。这不仅振奋了军心民气,还给皇帝脸上贴了金,增了光采。

乾清宫内,崇祯喜气满脸,轻拍着报捷奏疏,感慨地说道:“东江镇获此大捷,一扫辽西之颓,振奋民心士气,实堪嘉慰。”

王承恩躬身陪着笑,说道:“皆赖皇爷之恩威,将士用命,方有此大捷,战绩为与建虏作战以来最大。”

崇祯笑得很畅快,全然忘了东江镇断绝粮饷已经有半年之久,各地边军也是同样的缺粮少银。

“依朕看,此次收复失土的大功实为郭大靖与李维鸾二人所立,毛文龙不过是坐镇白得而已。”

皇帝的这番结论令王承恩甚是惊诧,总指挥是毛文龙,手下勇猛杀敌,都有功劳,怎能说毛文龙是沾了手下将领的光呢?

转而一想,王承恩约略猜到了原因,看来对于毛文龙催要粮饷的奏疏中的不恭之语,皇爷还耿耿于怀。

毛文龙确实在奏疏中有不敬之语,也是被逼得发昏。在封建时代,这可是足以砍头的大罪。

当然,这也可能和崇祯心目中的战斗场面有关。

李维鸾守旅顺堡,应该是建虏蚁附爬城,他身先士卒,率领将士在城墙上拼命厮杀,血染征袍,终于把建虏打下城去;

郭大靖呢,率部跨海抄袭,于小黑山下的大路列阵阻敌,肯定也是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才迫使建虏不得不转走它路,倚仗骑兵的速度,狼狈逃窜。

至于毛文龙,在亲兵的重重保护下,功劳自然不大。

“郭大靖和李维鸾晋升参将,朕准了。”崇祯看似慷慨,说道:“我大明还是有能征惯战的猛将,朕心甚慰。”

王承恩笑着凑趣道:“皇爷英明,赏罚分明,将士定竭忠报效。”

崇祯抿嘴而笑,颇为受用,觉得正是自己的英明,登基不久,便连获大捷。

只是辽西却不成样子,锦州等城竟然不战而弃,丧土失地,令人痛恨。

王之臣不堪用,首辅韩爌推荐了袁崇焕,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光采,崇祯已经决定召回这位文官兼名将。

至于东江镇,粮饷已经恢复,斩获人头的赏功银也会发放,毛文龙叙功三级,报上来晋升的将官也都批准,还各有赏赐,算是对得起他们了。

作为臣子,作为官兵,平叛灭寇本就是应尽之责,应该应分的事情。

是的,封建君主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想法。

按照民间俗话:给你是人情,不给是本分。挑拣、索要,都不是身为臣子能做的。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赏你、罚你,都得感恩戴德。就是杀了你,也不得有怨言。

而对于崇祯来说,臣子的忠诚是最重要的。抵御建虏、扶危济难的能臣干将,如果在忠诚上打了折扣,也不是他所需要的。

从这一出发点,毛文龙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哪怕是打了大胜仗,斩获了前所未有的首级数量。

桀骜不驯、跋扈难制,这已经是崇祯给毛文龙下的结论。除非毛文龙肯接受文官监军,象其他大明武将一样,在文官面前低声下气,如同奴仆下人。

重文轻武,以文抑武,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形成了病态的扭曲。

文官集团上有朝廷大学士,下有地方巡抚,势力在全国滋生膨胀,武将的地位则是一落千丈。

别看有些武将品级高,但在品级低的文官面前都要低头哈腰,曲意逢迎。

而武将浴血厮杀立下的战功,在文官眼中只是匹夫之勇。不仅在精神上藐视武将,实际指挥中,文官也是频频掣肘、横加指责。

可皇帝就对文官放心,对武将猜忌,特别是能节制一方的武将,就更让他猜忌怀疑,唯恐其割据自雄,甚至兴兵作乱。

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之际,需要是能臣猛将来扶危济难,来拯救大明江山。崇祯却是本末倒置,根本没有一个皇帝的胸襟气魄,一个君临天下的自信。

刻薄寡恩,猜忌多疑,性格的缺陷正在逐渐体现。身为藩王还没什么,可作为皇帝,对于国家,对于子民,却是祸患而非福。

正在向孤家寡人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而崇祯却不自知,还为自己的“驭臣”之道而沾沾自喜。

崇祯高兴了一阵子,可又犯起了愁。皇帝天天因为银子而发愁,也真是没几个。

魏忠贤不是好人,甚至可以称为大坏蛋。但他和历史上的和坤一样,能给皇帝搂钱,能让皇帝安心享乐。

其实呢,魏忠贤也没干什么好事,但东林党人实在是太烂了,最后倒是把老魏给衬托出来了。

所谓:其实我没有多优秀,做得好全靠同行衬托捧场。

后世把老魏吹成治世能臣,能力挽狂澜。老魏死了大明就亡了,你说可笑不可笑。

缺钱就得想办法,但崇祯只能想到“节流”,却不会“开源”。

怎么节流,就是拖欠军饷,就是穿补丁衣服,再加上这要实施的裁撤驿站。

御案上摆着的奏疏是御史毛羽健和刑科给事中刘懋呈上的,一个说“驿递一事,最为民害”,一个说“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总之,就是一个意思,裁撤驿站,节省开支。按照他们的计算,一年能省六十八万两银子呢!

看到能节省银子,崇祯的眼睛就亮了。阔以呀,能顶东江镇一年的军饷了。

当然,驿站的积弊自明中后期后,确实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令人痛恨。用两个字来归纳,**,主要就是“公车私用”。

比如官员以及亲朋好友,无论公事还是私事,都可以拿着有关部门的免票,去享受驿站的服务(免费食宿、免费车马),如此造成的开销自然也是巨大的。

驿站有弊病,那就好好整顿,搞一刀切的裁撤,那肯定是操切,且不负责任的。

崇祯肯定想不到裁撤驿站会裁出个李自成,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会去想什么基层就业、社会稳定,御笔一挥,准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