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一十八章 做媒?卑沙山城

逆天换明 第二百一十八章 做媒?卑沙山城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按照计划,金州将安置百姓十余万,将是整个东江镇军民的一半还多。原因很简单,陆地不比海岛,田地多,全力耕种的话,也能够承载。

想想后世的大连人口,六七百万之多。现在只是十几万,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当然,现在的自然环境与后世也是大不相同,森林覆盖率很高,大型城镇不多,非农用地很少。

这也意味着金州在耕地数量上,还大有开发的空间。只不过,要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国家存亡之际,连郭大靖也不能考虑周全。什么破坏环境,乱砍滥伐,暂时却是顾及不到了。

随着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小块荒地会被百姓争抢,毁林开荒,却也不可避免。

毛文龙对陈继盛的乐观也有同感,颌首说道:“金州已是东江镇最重要的根基所在,不仅要全力经营,更要全力守住。本帅报捷的同时,还请求孙国桢能拔调船只,充实金州水师。”

登莱水师自袁可立去职后,是越来越衰落。但好歹还有很多船只,如果孙国桢能够拔调,也省了造船,金州水师也能尽快组建完成。

还是老一套的路子,报捷再要东西,不管是船只、火药、粮食,还是其它物资,给啥都是赚,不要白不要。

毕竟东江镇的上司是登莱巡抚,获得如此大胜,登莱巡抚也有功劳,就看他怎么上奏了。

“赏功银留十万给金州,除了购买火枪,经营上的花费也不在少数。”毛文龙稍显无奈地说道:“不够的话,本帅也没办法。”

陈继盛躬身拱手,说道:“谢过大帅。资金匮乏,末将晓得,只能是再想办法筹措。”

“大靖或许能有办法。”毛文龙也不太确定,聊以自慰地说了一句,又拿起眼镜戴上,笑道:“这玩艺儿挺好,看字清晰了许多。”

陈继盛笑了两声,为了让毛文龙少费些神,把自己带来的文件念给毛文龙听。

“玉米种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便是黑麦和土豆。”毛文龙捋着胡须,缓缓说道:“土豆和黑麦去年的种植收获很好,可惜种子不够。这个玉米,不知道能否适应辽东?”

陈继盛说道:“大靖说过,虽然也是第一次大范围种植,但也不会比传统作物差。”

轻轻点了点头,毛文龙微笑着说道:“大靖倒不是鲁莽的性格,既作了决定,肯定是多方了解过。对了,他随身还带着书,闲暇时便翻着看,还让那个朝鲜女人给讲解。”

“藤野英,对他倒是一往情深。”陈继盛笑道:“在朝鲜相识后,便追随他。藤野父子也确实帮了大靖不少,所求的恐怕不是些许聘金。”

毛文龙挑了下眉毛,说道:“不如问问大靖的意思,趁他的家眷未接过来,成全了他和藤野英的好事。”

陈继盛呵呵笑着,说道:“大帅要做媒,这可是天大的面子。待某问过大靖,再告知大帅。”

“问过才好,本帅可不想乱点鸳鸯谱。”毛文龙笑了笑,把此事先放在一边,又听陈继盛汇报公务。

对郭大靖甚是满意,毛文龙也是多加笼络,并不如何担心对己不利。在东江镇的威信,毛文龙还是有着很强的信心。

何况,郭大靖对于官职从来没有主动要求过,战功也不是很在意,似乎一门心思地打建虏平辽东。

相比于已经捐躯的东江猛将张盘,郭大靖和登莱几乎没有联系,这也是让毛文龙放心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张盘在辽南大展拳脚多得益于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大力支持,登莱水师和登镇人马成为张盘最大的臂助。

说白了,当时的张盘已经显示出了相当的独立性,与登莱联系紧密,与东江镇却有些疏离。

尽管登莱巡抚节制东江镇,算是顶头上司。但自己的手下不能完全掌控,毛文龙岂能愿意?

所以,金州由陈继盛坐镇,两协由郭大靖和李维鸾率领,还补充了皮岛本部的将领,不能不说是一种监督和防范。

当然,毛文龙在用人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该放权的不多干涉,郭大靖有能力就尽管发挥。

………………

卑沙山城。

郭大靖带着本协的几位主要将领,一边巡视,一边商议探讨着防御工事的构筑。

本身就占据着有利的地形地势,居高临下、险要难攻。又有旧城墙可以利用,并不需要大兴土木。

“点将台,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校点将士的所在。”听着向导的介绍,郭大靖等人登上了一座高高的土台。

举目瞭望,山峦起伏、林莽苍苍,再远的地方,则是发蓝发亮的大海。

一山观两海,形象地说明了大黑山的地理位置。分别是东西的渤海和黄海,西是金州湾,东是大连湾,相距不过二十里。

风吹在脸上,清冷舒爽;居高了望,江山尽入眼底,胸中顿生万千豪气。

“高句丽修筑此山城,是为其南端的最前线,防范的是南面跨海而来的敌人。”张攀伸手指点着说道:“如今在我军手中,却是要抵挡北方建虏。”

刘兴治说道:“此山城倚险而建,又处交通咽喉,有三五千人马驻防,建虏便不能轻易逾越,实为南关防线最坚固的屏障。”

几近六十度的山梁,都是嶙峋的山岩,还有弯曲遒劲的黑松和稠密的茅草。

就是空手爬上来也令人生畏,更不要说巨大的石墙横亘前方,上面还有严阵以待的守军了。

但山城难攻,守军只蜗于其内,对来犯之敌不能产生威胁,却也不是郭大靖要在此地驻防的主要原因。

守山城,而不是战于山城。要以山城为根据,具备主动出击的能力,使敌人难以放心南下,攻打南关防线。

大黑山被誉为辽南第一山,占地二十多平方公里;卑沙城绕山梁围峡谷顺山势而建,又是树林,又是沟壑,想围困起来也不太可能。

山高林密、峰峦起伏、占地广阔,也意味着可以有多条出击路线。不管是奇袭,还是伏击,守军都有着主场之利。

听着众将的议论,郭大靖找了个空子,微笑着开口说道:“山城是防御体系的核心,却不是全部。要把战场扩展到整个大黑山,甚至是周边几十里,直到大海。”

郭大靖伸手指了指南面,沉声道:“南关与卑沙城,千万不要象宁远与觉华。”

如果卑沙城不能起到牵制和屏障作用,那宁肯放弃,集中兵力于南关防线。

所谓的宁远大捷,不过是龟缩城内,守住了宁远。近在咫尺的觉华岛却被攻破,几千军民被屠,粮草物资损失无数。

这样的惨败,竟然能被吹嘘为大捷。

不过是守住坚城,竟被捧为名将。自己竟然也沾沾自喜,以名将自诩,对觉华岛的惨事毫不在意,这也真是没谁了。

“平时驻军一营,两月一轮换,战时增至两营。”郭大靖继续说道:“训练以山林作战为主,急进、伪装、伏击、突袭等等,诸位以为如何?”

众将纷纷躬身应承,都惟命是从。

郭大靖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卑沙城内,还有山中的一些地方,可种植些粮食蔬菜瓜果,还可以养些兔子,改善下驻守官兵的伙食。而且,这里风景很好,是个不错的地方。”

众将笑了起来,气氛宽松愉快起来。

如果不是战争,大黑山确实能成为风景区,建于隋唐时期的名胜就有石鼓寺、响水观、唐王宫道院,明代所建的有朝阳寺。

可现在,不是太平年月,也没有旅游之风,郭大靖等人也没有观景流连的闲情雅致。

刘兴治和尚可喜的两营人马先行入驻卑沙城,按照规划设计修缮山城、种植作物,以作长期的准备。

郭大靖带着亲兵和其他将领分头勘测,花费七八天的时间,走遍了整个大黑山,绘制了较为详细的地图。

卑沙城将是坚守的屏障,驻军较多;而在卑沙城以北,郭大靖也不是完全放弃,要在险要之地设置小型的关卡,驻军在一两百人左右。

建虏若来攻打,这些关卡的驻军并不是全部后撤,而是散于山林、荒野,对建虏的运粮队、哨探、信使等,进行袭扰伏击。

同时,这些关卡的设置,也能有效地拦截建虏谍子对卑沙城、南关防线的潜入侦察。

最远的关卡就在石河驿、小黑山和红咀堡,预警的距离足够远。大路上也布设了很多路障,能够迟滞建虏行进的速度,为金州驻军提供足够的反应时间。

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郭大靖才率队返回南关,察看防御体系的完成情况,却正碰上刚刚到达这里的陈继盛。

“进度已经很快了,超出某的预期。”陈继盛站在已经修了顶棚的炮台上,用力跺了跺脚,以树木为筋,掺杂着碎石的土台夯筑得很结实,让他感到满意。

郭大靖也没有过多挑剔,完全是按照他的设计进行的施工,监督施工的李维鸾、尚可义等人也很尽力。

“全是李将军的操劳费心。”郭大靖顺嘴赞了一句,说道:“炮台宽阔,足以放置两门红夷大炮。”

李维鸾略有遗憾地耸耸肩膀,说道:“两门当然最好。一门的话,炮台上可以安装抛射炮凑个数。”

郭大靖也知道红夷大炮不可能购买太多,置于炮台也不一定能用上,颇有浪费之嫌。

在他的计划中,有这二十门差不多就够了。若是攻打城池,可以用重型抛石机代替,射程和威力稍差,但胜在经济节省。

如果水师够给力,能够打通辽东水道,郭大靖不吝于把红夷大炮都安在战船上。

只不过,这话现在不能说。在旅顺堡防御战中,红夷大炮的威力令人振奋,李维鸾等人怎么舍得送给水师?

“建虏在旅顺堡下吃了大亏,未必还会重蹈覆辙。”陈继盛瞭望着布置严密的防御设施,说道:“可咱们也高枕无忧,可以放心经营金州。”

郭大靖和李维鸾点头称是,有备无患,为了金州这个不拔之基,再怎么全力布置防范,也不为过。

“卑沙城如何?”陈继盛转头问着郭大靖,“从调动的人马看,你应是已经确定可以作为南关的有力屏障。”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把防御据点向前推,既是南关的屏障,又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建虏蹈冰绕袭。当然,水师是更重要的。”

除了水师,南关防线的近海位置,另有半环形工事,并布置了红夷大炮。除此之外,郭大靖还有秘密手段,将给试图蹈冰绕袭的建虏以血的教训。

况且,建虏能蹈冰,守军一样能在冰上构筑工事,与水师形成夹击。

说白了,郭大靖并不如何担心建虏的这一招儿。只要兵力足够,总有化解和反击的办法。

扩军是肯定的,接收安置了十多万移民,在年底之前把每协扩编到一万两千,是郭大靖已经确定的目标。

郭大靖扳着手指头,把兵力布署讲述出来,“旅顺堡留一营人马,南关防线至少三营,卑沙城平时一营,战时两营。”

陈继盛望向李维鸾,想先听听他的意见。

李维鸾沉吟了一下,说道:“我看可以。旅顺堡甚至可以更少一些,千人足矣。”

有卑沙城和南关,旅顺堡真正成了大后方的军需仓库,既无作战的可能,三千人确实有些多了。

“那就作为机动兵力,或是轮流休假的替换。”陈继盛看着郭大靖,微笑着说道:“劳逸结合嘛,将士们也不能总绷着弦,一年半个月的假期还是要给的。”

郭大靖笑着点头,这点他很赞成,尽管广鹿岛的军队早就有轮流休假的规定,但在全军推行,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越来越象自己心目中的正规军了!这也正是自己希望的,并且在不断努力,逐步在实现的。

金州安置了大部分的军队眷属,当时的通信条件,想要知道家里的事情,只能是托人代话,不知道啥时才能知道。

对家里的生活不放心,对父母妻儿等亲人惦记,这恐怕是陈继盛提出休假的原因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