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鲜相助,军属新政

逆天换明 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鲜相助,军属新政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而崔孝一运来的火药、铁料,则又为明年的大战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资弹药。

至于又派来的朝鲜义士,郭大靖来者不拒,也不会有太多的优待。经验是在战斗中增长的,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个人的造化吧!

联合所有的力量,共同对抗建虏,一直是郭大靖的思路。其实,目前能够提供助力的也不多,朝鲜是最近,也是最快捷的途径。

尽管对于林庆之、崔孝一等人提供的物资,郭大靖是等价交换,或用钱购买。但能保持住这个渠道,也是至关重要的。

沈器远呢,郭大靖还真希望他谋反成功,从根本上改变朝鲜朝廷的软弱。也不需要有多强的军力,至少不与建虏通商互市,断绝来往,就是对平辽的支援。

当然,这只是想象,或者说是一种长远的投资。结果如何,郭大靖也不好判断。

但有一点,他相信,随着对建虏作战的不断胜利,随着东江军的实力不断增强,沈器远的意图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甚至于,在建虏露出明显颓势的时候,朝鲜朝廷也不太可能放弃结好大明、共击建虏的机会。

说白了,强者自有人依附,弱者也自然少人相助。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而长远的考虑,未必会在将来得到回报;但不考虑长远,你也不要指望将来会一丝一毫的收益。

……………..

郭大靖的目标是在一年内,还要从葡人手中购买两千枝重火枪,而对于轻火枪加刺刀的武器配备依然很是看好。

所以,通过林庆之和崔孝一,郭大靖购买了五百枝。在生产制造不能达到规模之前,买比造更快,更能提升战力,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

按照郭大靖的设想,轻、重火枪搭配使用,虽然不能完全取代冷兵器,但却多了远程输出,用刺刀也能近战厮杀。

四千广鹿岛军队,一千枝重火枪,一千多轻火枪,一千长枪兵和刀盾兵的混合,再加上炮兵、骑兵、后勤辎重兵,正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作战集团。

这样算下来,哪怕扩充不到四千,有三千五六百也差不多了。要知道,毛文龙还答应拔调三十门佛朗机,以及操炮的炮手呢!

朝鲜火枪比较粗重,射程较鸟铳要短,但在射程内的杀伤力却超过鸟铳。前装滑膛火枪,追求射程和精准度,郭大靖认为是走偏了发展方向。

特别是在建虏的冲阵兵装备重甲的情况下,鸟铳的威力便成了硬伤。一枪打不死,敌人还往上冲,很少有人还能镇静自若地装填弹药,从容射击。

第二天黄昏时,郭大靖已经安排好了所送的礼物,在客馆设宴款待了崔孝一等人。

几百斤鲸肉,几张完好的毛皮,这些都是次要的。郭大靖又给了崔孝一一万两银子,以及两架望远镜,令崔孝一动容。

“这——”崔孝一苦笑着,“崔某倒象是成了商贾,来往赚钱一般。”

郭大靖笑着说道:“这不是交易,而是情谊。林将军和崔兄大力相助,已经令郭某感动,些许钱财,只是不想让你们难做。”

崔孝一知道郭大靖的脾气禀性,也不再推辞,对望远镜这个新奇东西倒是更感兴趣。

“西夷的东西,岛上正在仿制,只是难以大量制造。”郭大靖解释道:“用于行军打仗,却是极好的。”

“郭兄这里总有奇巧的东西。”崔孝一感慨着,把望远镜收好,“能看清远方的景物和人,确实于军事上有大用处。”

郭大靖伸手提壶,倒了杯酒,说道:“贵国与倭国有贸易往来,不如建议林将军以此来增加军费。倭国的特产硫磺、硝石、铜,对于军事,必不可少。”

“可以试试。”崔孝一沉吟着说道:“通过沈器远,或许能够得到朝廷允许。或者,就编造商人的身份,前往贸易。”

郭大靖对此比较赞同,既然朝廷如此,循规蹈矩就啥也干不成,倒不如搞些歪道,为国为民做些事情。

国,在郭大靖的心目中,与当时人们的定义是不同的。

古代是家天下,在人们眼中,皇帝就是国,忠于皇帝就是忠于国家。忠君爱国,把对皇帝的尽忠,都摆在了国家之前,或者说是并列。

而郭大靖是把二者分开的,拼尽全力打建虏,可不是为了皇帝,而是为了华夏,为了国家。

正因为如此,郭大靖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是相当难的。他也很少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大逆不道的思想。

对于沈器远,郭大靖倒是视为同一路人。皇帝不行,那就换,别让一个**害整个国家,让百姓们民不聊生。

把郭大靖的思维用孟子的一句话来总结归纳,是非常精僻的。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再简略一些,那就是“你不仁,我不义。”

“目前朝中与沈器远并列的,是右议政金自点。”崔孝一说到金自点,不由得皱起眉头,说道:“此人见风使舵,在亲明与畏虏之前摇摆。”

郭大靖淡淡一笑,说道:“倒是个务实的家伙,那就用形势来让他改变,不必强行结交。”

只要大明不倒,或者是在对建虏的作战中连连取胜,不说金自点,就是整个朝鲜朝廷,也会改变态度。

用实力说话,用利益讲道理,互惠互利,这也是郭大靖的原则。

“明年的大战,还需要些什么?”崔孝一甚是期待地问道:“林将军行前与某说过,会尽全力相助。”

郭大靖拱手谢过,说道:“硫磺、火药、铁料、粮食、火枪,林将军方便搜购的,某是来者不拒。”

就现在而言,明年作战的物资弹药储备已经能够满足。但郭大靖是希望越多越好,与建虏作战可是长期的。

崔孝一点头答应下来,这不是索要,而是购买,并不会让林庆之太过为难,只要不走漏风声。

无偿的援助,郭大靖也想啊。可他也知道,林庆之不是朝鲜国王,他作不了主。能提供物资,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酒过三巡,郭大靖和崔孝一等人才宾主尽欢而散。

………………

积雪被堆在路边,象是一道矮矮的护墙。

张膀脚下咯吱作响,有些沉重,可看到家门的时候,身心生出暖意,疲惫也消减了不少。

推开院门,听到声响的小妹便跑了出来,嘴里叫着“哥哥”,满脸是笑地迎了上来。

“发肉发面啦,哥,过年能吃饺子了。”再没有什么比吃更能让小孩子欢欣雀跃的了。

张膀笑着连连点头,摸着小妹的头,一边往屋里走,一边问道:“做工的时候就听说了,就是不知道发的啥肉?”

“发了两条鱼,一只山鸡。”妻子在屋内笑着回答,“面是一家两斤,足够包饺子了。”

东西不多,但对百姓来说,却能过个难得的快乐年节。投入也不多,本来就是少给百姓们发了两次,在平常积攒下来的。

平时不觉得,有粮食吃,没多少奢望着能吃上肉。可在年节上发放,意义不同,给人们在心理上也造成了不一样的影响。

“鸡肉和鱼肉都能包饺子”张膀已经知道了标准,也不显得惊讶,笑着说道:“面是少了点,掺上些杂粮面,能多吃顿饺子吧!”

妻子笑着点头,伸手指了指大白菜,说道:“还有这颗大白菜,也是发的。”

负责采购的吴九成,按照郭大靖的指示,从山东购买了一船菜蔬,白菜便宜,买的最多。

张膀呵呵笑着,走进里屋,看了看还在睡觉的儿子,坐在炕沿,盘算着能在年前领到多少粮食。

别看是冬天,岛上的活儿不断,最简单的力气活儿就是造石弹。不是石匠没关系,抡大锤把大石头凿开,你不会干?

还有锯木头,按照工头儿的要求,锯成长宽合适的木板,再由专业木匠进行精加工。

说得不好听的话,郭大靖就是剥削压榨,用能够糊口的粮食,获得了远超其价值的各种产品。

但老百姓却得感他的恩,称他的好。原因很简单,环境使然,能够生存下去,谁会计较卖力气值不值呢?

多给家里挣个三五升粮,看着父母妻儿那挂在脸上的笑容,就是对疲累最好的恢复。

妻子走进屋,看了看儿子,轻声问道:“在想什么呢?”

张膀笑了笑,说道:“军队上又招兵了。”

妻子皱了下眉,静等着丈夫往下说自己的心思。

“除了粮饷外,还给田地。”张膀缓缓说道:“当兵一年给两亩,两年给五亩,三年给十亩。不收赋税,耕种的收成全部归自己。”

妻子点了点头,说道:“我听说过,那种土豆一亩地能收三千多斤。有两亩地,就够一家人吃的。”

停顿了一下,妻子把手放在丈夫的肩上,说道:“可咱家只有你一个男人,没了顶梁柱,给多少田地也没用不是。现在我觉得就挺好,何必去打仗卖命呢?”

张膀看着妻子的眼睛,又转头看看熟睡的儿子,苦笑着点了点头。

…………………

有人当兵,也有人生产,郭大靖推出激励政策,却并不希望合格的老百姓都去当兵。

既是激励,也是对军属的优待,还是一种变相的抚恤。家中有多个男丁的,自然多了选择,对当兵入伍更有积极性。

张膀对于新的招兵政策并不完全理解,至少他知道得不详细,不知道阵亡的将士家属将得到十亩免税田。

韩仲就不一样了,他理解得透彻,并开始交代儿子,得到田地后好好耕种。

“两亩地种好的话,至少让你能得温饱。军属还有优待,可以多包田地,只交一半赋税……”

韩山童有些心不在焉,趁着老爹不注意,捂嘴打了个呵欠。

“你还小,我准备让你李叔帮你种,一家一半,他应该是会愿意的。”韩仲已经想好了,觉得儿子肯定能接受自己的安排。

韩山童赶忙说道:“不用李叔,让贞姨帮我才好。”

韩仲摇了摇头,说道:“一个妇道人家,还拖着个女娃,怎么能帮你耕种?”

韩山童辩解道:“贞姨很有力气的,小英也不拖累。种地嘛,不就是春天和秋天比较忙。两亩地,我自己就能干。爹,你不是说,军属有优持,会帮着春耕吗?”

韩仲张了张嘴巴,没想到儿子倒是记得清楚,确实有这么一项规定。

郭大靖是为了让士兵安心打仗,如果没有军事行动,那就自己耕种。

韩山童见老爹眨巴着眼睛没说话,便笑着继续说道:“爹,过年的时候咱们去贞姨家吃饺子?或者请她们过来?”

韩仲用力摆手,说道:“那成什么啦?咱们自己包,不就是面皮里面塞上肉馅吗?有肉的话,怎么做不好吃?”

韩山童转了转眼珠,说道:“可贞姨说了,请咱们去吃她包的饺子。以后呢,您在外面要她照顾我的时候多了,别让人家心里不痛快呀!”

“她请咱们爷俩过年去吃饺子?”韩仲有些不敢相信,但儿子说得也有些道理,不禁犯起了犹豫。

韩山童笃定地点头,说道:“你不信,去问她呀!”

韩仲翻了翻眼睛,这怎么问,没法开口呀!

“我再去问问,让她亲自跟您说。”韩山童伸手抓过火上烤的一块肉,也不顾烫手,转身就跑了。

韩仲无奈地摇了摇头,儿子的心思他明白。可却不打算再让他从军上阵,在家好好种地,平安生活,才是他的心愿。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不管是大人,还是少年,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能好好活着。

要是没有战争,如果没有仇恨,韩仲不会放下半大的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去从军杀敌。

如果没有战争,要是能有几亩薄田,让家人混个温饱,谁又愿意拿起刀枪,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拼命厮杀。

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难道不是大多数老百姓最希望的生活,太平安乐,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