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倭商,玉米

逆天换明 第一百六十九章 倭商,玉米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朝廷断了东江镇的粮饷,全靠着郭将军四下筹措,才能维持现在的水平,才能安置那么多的逃出的辽人。

张膀已经知道了这些事情,是村上的管事儿对村民们讲的。

为此,他还暗自骂过差不多已经忘记的朝廷。自建虏叛明后,朝廷可没有给予辽民丝毫的救援和帮助。

而村上不断地有百姓迁来入住,也让张膀对郭将军心存感激。能够给他们提供住处,提供粮食,提供日用品,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要知道,百姓们可是有很多老弱妇孺。郭将军不嫌他们累赘、费粮食,照样安置发粮。

陶罐内的水烧开了,杂粮翻滚着,散出了阵阵香气。

张膀往灶下添着柴,琢磨着去找点活儿干,为家里多挣点米粮。

岛上发的粮并不足以吃饱,但却有各种活计,能得到额外的粮食。

除了各个工坊不时地招人,还有造船、砍柴、捕鱼、采摘、缝补、搬运等零活儿,都能为家里挣到粮食。

有些工作是不给钱粮的,但管一顿饱饭,也同样给家里省了粮食,账是一样的的。

当太阳从地平线冒出头,撒下并不热烈的阳光时,妻子从睡梦中醒来。穿衣起床,二丫也被惊动,更是闻到了米香,赶紧起来。

一家人就坐在炕上,端着碗喝杂粮菜粥,这已经是他们以前难得吃到的美味。随着气候变冷,庄稼减产歉收,建虏又横征暴敛,不会给他们留下多少。

“再喝一碗。”妻子见丈夫放下了碗筷,柔声说道:“出去干活儿,肚里空空的哪有力气?这次偷懒胡混,下次人家就不用你了。”

张膀犹豫了一下,觉得妻子说得有理,便又盛了半碗,几口就咽进肚里,笑着说道:“昨天说好的,今天去造船工坊锯木头,管顿饱饭,你们就不用等我了。”

妻子点了点头,说道:“针线和破布都领来了,今天就开始纳底做鞋。二丫能帮我看孩子,还能打打下手。”

“好,挺好的。”张膀站起身,摸了摸妹子的头,转去灶房拎了木桶出去打水。

村上的道路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人,脸上都少了惊惶畏缩恐惧的神情。家家户户都冒起了炊烟,这在以前的建虏统治区是少见的景象。

走到井口旁,张膀看到大爷在摇着辘轳提水,赶忙上前接手,嘴里说道:“大爷,不是跟您说了,挑水劈柴的活儿我来干嘛?”

张大爷呵呵笑着,说道:“这点小活儿,我自己顺手就做了。虽说是老了,可这手脚还得用。”

接着,张大爷又问道:“今天去做什么?”

“去船厂锯木头,挣顿饱饭。”张膀咧开嘴,笑着说道:“也给家里省点粮食。”

张大爷点了点头,说道:“我今天去领柳条,编些筐篓。”

“您老手巧。”张膀夸了一句,把大爷的桶打满,转眼又看到一个妇女拎着个小桶过来,手上还领着个吃着手指的小女孩。

心中暗自叹了口气,张膀又打上一桶水,给妇女的小桶装满。妇女连声称谢,拎着水领着小丫头,蹒跚着离去。

“孤儿寡妇的。”张大爷摇着头叹气,“啥活儿都得自己干,日子难过啊!”

停顿了一下,他又感慨道:“好在逃出来了,要不这个冬天怕是过不去。”

说完,张大爷和张膀打了个招呼,拎着水走了。

是啊,好在逃出来了,能喝上粥的日子,就已经是以前想不到的日子。

张膀把水送回家,收拾了一下,便出门和约好的同伴向造船厂走去。

“听说隔几天就会发一次鱼。”同伴张小栓伸手指了指远处的老村子,说道:“岛上的老住户说的。”

“那敢情好啊!”张膀咧嘴笑着,“刚下船的时候,着实被那条大鱼的骨架给吓着了。那么大,光肉就能有几千斤吧?”

张小栓呵呵一笑,说道:“我问过老住户,那条鱼有两万多斤,除去骨头和油,也有万八千斤的肉。而且,听说那肉吃起来鲜嫩,象小牛肉。”

说着,张小栓舔了舔嘴唇,用力地咽了口唾沫。

张膀也觉得口中生津,嘿嘿笑了两声。

“等到再招兵的时候,我要报名。”张小栓看着张膀,说道:“你呢,想不想给家里挣钱粮,让他们多吃几顿饱饭。”

张膀有些犹豫,说道:“我倒不怕死,可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家里怎么办?”

张小栓说道:“有抚恤银啊,还答应照顾烈士的家属,不使他们挨饿受冻呢!”

张膀沉默下来,还是迟疑不决。答应得好好的,可能保证将来没有变动?心里不托底呀!

………………..

捕捞产量有明显增长啊,看来拖网技术正在被渔民们逐渐掌握并日益熟练。

而得益于皮岛本部派来支援的工匠,广鹿岛造船厂一个月能下水五艘长九米、载重3-4吨,船头两侧装饰有“亮眼木龙”的渔船。

这种渔船是宋朝后期出现的船型,在舟山一带比较多。因为船并不是很大,多在浅海近岸进行作业。

浅海沿岸也能让郭大靖满意,只要船够多,捕捞量就能不断增长,向着支柱产业的目标不断接近。

而随着工匠熟练度和造船技术的提高,造船厂开始进行更大渔船的尝试。

这种渔船船身长达十几米,载重量能达到五至十吨。在沈家门、奉化栖凤、象山东门和镇海等地,时有出现。

而在当时的黄海,海洋环境十分良好,在长山列岛有海狗、海狮分布。由于青鱼增殖,鲸鱼在黄海北部成群活动。

长山群岛周边,除了海洋岛渔场,还有鸭绿江口渔场、辽东湾渔场等丰产之地,都可以进行精深地开发。

渔民,或者说从事捕捞的人口越来越多,鱼类等海产的产量越来越高,意味着粮食消耗的大量减少,也意味着军民在营养和体质上的增强。

在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种植农作物,以养活东江镇军民的时期,把人口向捕捞业引导,是势在必行,也是逼不得已的办法。

因为,再没有哪个产业,能够承载那么多的人口。而光是造船业,包括伐木、锯木、铁具、帆索等等,就给很多百姓找到了活计。

拿出粮食养活百姓,同时还尽可能地让他们创造价值。用后世的名词,就是提高就业率,这样的思路,恐怕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

其实,这和以工代赈的道理差不多,既救济了百姓,又建起了工程或造出了器物,对将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

最后,郭大将军还落了好名声,在军民心目中,提高了威信。

而即便是困难时期,郭大靖也没有停止军事行动,派出了刘兴治等军官,率领小股精锐登陆袭扰。

目的很明确,既锻炼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以拔除建虏哨地为主,为更多辽民百姓出逃创造更便利安全的条件。

伪装潜入袭杀,尽管是郭大靖的强项。但在宽广的战线上,他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不能每次出战都参加。

处理完公务,郭大靖走出办公室,清冷的空气让他不由得精神一振。

冬天啦,赶在沿海结冰之前,结束军事行动,结束砍伐和采摘。准确地说,是转向旅顺港,在金州地区继续进行。

郭大靖骑马刚出军营,便迎上了码头守卫飞马赶来禀报,藤野先生回来了,还有林家的商船,共有三艘海船刚刚停靠码头。

来得真是时候,郭大靖心情激动,让人马上去通知藤野英,自己兜转马头,带着亲兵直奔码头。

码头上,林婉儿正对着悬挂在高竿上的鲸鱼骨架张大了嘴巴,连连发出惊叹之声。

林天佑也十分惊奇,跑海也有几年了,可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鱼,也不知道怎么捕到的。悬挂在码头,难道是郭将军故意在显摆?

藤野正只是看了两眼,便和小林浩一走进码头旁的小屋,坐着取暖喝茶。

表面看似平静,可藤野正却是心情激荡。在外将近半年时间,终于回来了,最挂念的自然是女儿藤野英。

小林浩一却有些失望,在这看起来并不算特别大的海岛,恐怕难有什么大的收获。

若是收购生丝、瓷器、丝绸,还是应该在南方。自己怕是白来一趟,想得太过美好了。

不过,这个林家海商似乎在南方有些根基,倒是可以利用,成为在大明国内的收购商。

小林浩一不动声色,这点成府还是有的,甚至还和藤野正笑着闲聊。

马蹄声由远而近,急促响起,直来到近前。

藤野正走到窗前,打开看了一眼,笑道:“是郭将军来了。小林先生且稍候,待某见过将军,汇报之后再来相请。”

“有劳了。”小林浩一拱了拱手,说道:“藤野先生请便。”

藤野正点了点头,走出屋子,迎向郭大靖。

郭大靖一眼便看到了藤野正,赶忙下马奔来,脸上热切之情不加掩饰。

“见过郭将军。”藤野正施礼道:“属下幸不辱命。”

郭大靖恭敬还礼,说道:“藤野先生海上奔波,辛苦劳顿,功劳卓著,郭某感激万分。”

藤野正笑了笑,说道:“事情皆办得顺遂,上回捎书信,已经说明。只是属下未经请示,带了一名倭人前来……”

购买火枪火炮的事情,郭大靖通过书信已然知道。具体的细节,自有时间汇报。但小林浩一就在屋内,先打个招呼,让郭大靖有考虑的时间。

藤野正简单讲述了一遍,看着郭大靖的表情,略有些忐忑,不知这事是不是做错了。

郭大靖思索的时间很短,便展颜笑道:“藤野先生又立一大功。先请小林去客栈休息,某晚上去见他。”

说着,郭大靖伸手招过亲兵,让他们陪藤野正把小林浩一送去客栈。随后,他转身直奔码头,先见林氏兄妹。

对于林婉儿的再次到来,郭大靖有些惊讶,不知道这位大小姐又搞了什么事情,跑这来躲避。

“在下见过郭将军。”林天佑恭敬施礼,却不能象他哥哥那般随意。

郭大靖还礼笑道:“天佑兄不必多礼,你我虽未结拜,但同是天生的兄弟。”

林天佑哈哈一笑,对郭大靖这般的随意不拘甚是喜悦。

“郭将军,这是你们捕到的大鱼呀!”林婉儿充满好奇地问道:“有多少斤,怎么抓到的?”

郭大靖嘿然一笑,说道:“用床弩射杀的,有两万多斤吧!”

林婉儿张开了小嘴,还待再问,已经被林天佑打断。

“郭将军,舍妹要在岛上住段时间。”林天佑伸手作了个请的手势,和郭大靖走到一旁,简单说了下缘由。

原来林氏兄妹回去之后,和林婉儿有婚约的那家便急着催促择日成亲。

林天生觉得奇怪,便偷偷派人打听。原来,林婉儿未来的夫君不知得了什么怪病,久医不愈,是想着成亲冲喜,碰碰运气。

若是不知道,嫁过去也是没招儿;可知道了这层隐秘,林天生怎肯把妹子推进火坑?

于是,趁着给郭大靖采买商货,便把林婉儿偷送上船,跑到广鹿岛暂避一时。

郭大靖明白了,这是个好办法。要是那家伙的病治好了,回去再说成亲的事;若是医不好,熬到蹬腿断气,林婉儿没过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再许配人家。

“不嫌敝岛简陋,令妹愿住到几时都行。”郭大靖痛快地答应下来,说道:“哪里有添麻烦这说,林兄太客气了。”

林天佑拱手致谢,说道:“舍妹的吃穿用度,自是林家出钱,只请郭将军多加照顾,便十分感激了。”

郭大靖连连点头,应承下来,伸手接过货物清单,简单地看了看,不禁露出喜色。

此次林家采购的大宗货物主要是布匹、棉花、铁料,而令郭大靖兴奋激动的,则是上千石的玉米。

玉米从美洲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是嘉靖年间,最早是在广西。到了万历年间,福建的漳州、泉州等地已经出现较大规模的种植。

由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加上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对于外来的高产作物接受度很高。比如番薯,也是从福建开始种植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