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天启驾崩,崇祯即位

逆天换明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天启驾崩,崇祯即位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郭大靖呵呵笑着,摇了摇头,但嘴上却不置可否。

如果朝中真能有人帮他说话,郭大靖也不把送礼当回事。关键是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走马灯似的官员更换,可是崇祯最有特色的治国手段。

况且,郭大靖也不认识什么文官,一个武人,也不可能被文官看在眼里,哪怕他是游击。

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崇祯,但皇帝却是不可能被行贿收买的。

帮毛文龙送礼,郭大靖倒是有想过,但随即便否决了。

皇帝要换了,朝堂上也将是一番大清洗,谁知道哪个上台,哪个罢黜?

而对于林庆业,郭大靖是真心地想帮他。义州府尹,对他的帮助就不小,再晋升权重的话,说不定能改变朝鲜对建虏的态度。

哪怕是需要几年时间,朝鲜要等到建虏颓势的时候,才敢采取强硬,那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如果不是蒙古诸部离得太远,郭大靖也不吝于提供帮助,形成对建虏的围困之势。

……………..

秋风凉爽,树叶已有枯黄之色;田地已收,光秃秃的,顿生萧瑟之感。

“私通西夷,似有不轨之心……”老太监赵光停下笔,钻进床下,抠开砖头,小心地藏起记录郭大靖“罪恶”的小本本。

口服心不忿,赵光一直在准备着,已经搜罗到郭大靖的罪证若干,都详细记录,只等上奏朝廷,一报前耻。

咣当!房门被大力撞开,紧接着是脚步声急促,吓得赵光差点尿裤子,以为是暴露了,郭大靖派人来抓他。

“公公,公公。”蒋宝和与沈宗贵闯进屋内,四下找着,焦急地呼唤。

赵光听出是两个锦衣卫的声音,心中稍定,缓缓从床下爬出,在蒋、沈二人惊诧的目光下,缓缓站起,尖着嗓子斥道:“乱叫什么,吓了杂家一大跳。”

蒋宝和来不及询问赵公公这是什么爱好,大白天钻床下,很快收起惊诧,哭丧着脸说道:“公公,万岁驾崩了!”

嗯?赵光觉得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皱着眉头盯着蒋宝和,尖声道:“什么,你再说一遍。”

“万岁驾崩了。”沈宗贵同样的死人脸,重复了一遍。

赵光张开了嘴巴,大瞪着眼睛,难以置信,震惊到脑中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木匠皇帝死了!

郭大靖放下了朝廷邸报,面无表情,手指在轻轻叩击着桌案。

该来的总是要来,已经有了预测,此时已经无法激起郭大靖的情绪。

就算是天启不死,对于大明,对于辽东战局,影响也不是至关重要。只是有可能比历史上好一些,或者更差也说不定。

可能,只是可能。郭大靖并不寄希望于谁,哪怕是皇帝。

崔孝一已经走了,那些朝鲜义士都安置进了军队,开始了正常训练。

诸事已毕,要去山东走一趟,就等着刘兴祚率骑兵回来,坐镇岛上了。

嗯,走之前还是要去看看赵光,察颜观色,再继续派人监视着,才能彻底放心。

郭大靖缓缓起身,迈步向外走去。

今晚吃点啥好呢?烤个肉串,没孜然有辣椒,味道也应该可以吧?

……………..

皮岛。

毛文龙盯着微微跳动的烛火出神思考,好半晌也没有说话。

陈继盛微垂着头,看着桌上已经合起的邸报,脸色变幻,显出了心绪的繁杂。

“大帅。”陈继盛抬起了头,终于缓缓开口说道:“万岁驾崩,新皇继位,是不是派人去京师打点一下。”

毛文龙在京中确实有人,但并不是位高权重,也只能起到通传消息的耳目作用。

轻轻摇头,毛文龙说道:“为时尚早啊!”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准备些参貂特产,给登莱巡抚孙国桢送去吧!”

天启七年,孙国桢因从荷兰人手收复澎湖有功,接任登莱巡抚。因为是浙江慈溪人,与毛文龙是同乡,书信来往,颇为融洽。

朝堂上肯定有大变动,在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还不如静观其变,先把离得最近的顶头上司交结好。

“报捷的奏疏要修改一下。”毛文龙沉吟着说道:“大靖不错,斩首六百多级,此次大捷,可谓正是时候。”

陈继盛明白,这是要加上吹捧新皇的句辞,什么倚仗天恩之类的。肉麻但有效,新皇登基,肯定需要些振奋民心士气的好消息。

而郭大靖也是懂事儿识趣的,报捷先到皮岛本部,没有直走登莱。

投桃报李,毛文龙在报捷奏疏中也为郭大靖表功,又是勇猛厮杀,手刃数十人。

把郭大靖形容成勇冠三军,对他只有好处,这是毛文龙的心机所在。

尽管武夫被文官瞧不起,但一个只知道奋勇杀敌、报仇雪恨的头脑简单之辈,同样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

陈继盛领命而去,毛文龙背着手走到窗前,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心绪翻腾,久久不能平静。

援朝作战之后,朝廷,或者说是天启帝,对东江镇的态度有明显改变,使东江镇迎来了数月宽松的时间。

可新皇登基,又会是怎样的态度,毛文龙拿不准,不免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

广鹿岛。

同样背手望着星空的,还有监军太监赵光。

下午的时候,郭大靖前来叙谈,并说了说邸报上的事情。

郭大靖话中的意思,赵光听得出来。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大家将来的前途都不太好说。

但郭大靖是外将,只管专心打仗,军功才是他晋升的资本。赵光则不同了,失势基本可以确定。

新皇登基,文官武将都会留用一批,也会更换一批。但内侍太监,却只会用自己信任亲近的。

也就是说,原来信王府的内官,将一步登天,成为皇宫中的新贵。与之相反,原来的宦官,再也不复往日风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死在他手上的大太监王安等人,差不多就是他将来的下场。

万岁没了,九千岁也要夹着尾巴做人,何况是自己?

赵光重重地叹了口气,转身爬到床下,取出小本本,来到桌前,凑着烛火点燃,又眼看着在盆中化成灰烬。

现在,赵光关心的已经不是如何报复郭大靖,而是自己的命运。

……………..

刘兴祚终于和骑兵队返回了广鹿岛,皇帝驾崩的消息,对他也没太大的影响。

本来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换谁当皇帝,他也不认识,还照样当他的军官,打他的仗。

可当随着郭大靖走了一圈,知道最近岛上发生的事情后,刘兴祚真的是大吃一惊。

“你——竟做了这么多大事?”

郭大靖伸手拍了拍刘兴祚的胳膊,调侃般地说道:“老刘啊,多替我分担点工作,莫要再贪玩儿了。”

切!刘兴祚翻了翻眼睛,训练骑兵,交流演练,咋还成了贪玩儿啦!你不知道这次去旅顺,两方骑兵都受益匪浅吧?

“算了,看在你辛苦的份上,不与你计较了。”刘兴祚说道:“你去山东干什么,擅离汛地,可是有罪呀!”

“某已向毛帅报备请假了。”郭大靖耸了耸肩膀,说道:“走吧,回军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向你交代呢!”

刘兴祚下意识地点头,却盯着远处一个黑塔似的家伙出神,正是葡人的随从,黑人奥巴。

“想要吗?”郭大靖打趣道:“给你弄几个作侍卫,很拉风的。”

刘兴祚嘿嘿一笑,说道:“算了,某可消受不了。”

刘兴治陪在一旁,岛上的事情他基本都知道,是要在郭大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辅助刘兴祚。

听着两个主官没正形儿地开着玩笑,他在旁笑着插嘴道:“要是军队中有些黑壮,说不定打仗的时候能把建虏吓跑呢!”

郭大靖呵呵笑着,说道:“打仗还是得指望自己人,兴治这段时间就干得不错。既随某征战,又承担了很多工作,让某能轻松不少。”

“我贪玩儿嘛!”刘兴祚一摊手,说道:“走吧,回军营。”

回到军营,郭大靖又召来数名将领和管事儿,在办公室把工作交代清楚。

“某离开的时间不会太长,希望诸位认真负责,把工作做好。”郭大靖把明年的作战计划也说明,“如无意外,明年将与友军收复金州,与建虏的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刘兴祚是知道些收复金州的计划的,也甚为赞同。光是岛上的土地,种植产出太过有限,要想发展壮大,一定要从陆地上抢。

纵观整个辽东,金州是最有把握抢到后又能稳固守住的。百十里沃土,至少能安置数万百姓。

在纸上记录着郭大靖交代的各项工作,刘兴祚本来就很负责任。郭大靖离岛交托,他就要更加认真。

其实,之前郭大靖就对各作坊下达了生产制造的任务,训练士兵和培训炮兵也都指定了军官负责。现在,不过是当着刘兴祚的面儿再一次重申罢了。

而郭大靖要去山东的事情,只要刘兴祚等少数人知道,其他人只知道郭将军离岛公干,却不晓得他要去哪!

众人散去后,郭大靖只留下刘兴祚、刘兴治、刘奇士三人。有些机密的事情,别人不用知道。

比如有朝鲜义士在军中,和林家有生意往来,从澳门还订购了火枪火炮等等。

“负责来往运输和联络的是崔孝一。”郭大靖说道:“他自然是绝对可靠。军中的朝鲜人嘛,也不要走漏风声。”

“朝鲜人嘛,并肩作战过,那边不出事,这边就没问题。”刘兴祚说道:“建虏那边有朝奸,咱们这边有朝鲜人,也不算什么。”

“林天生啊,某认得。”刘奇士笑着说道:“既然是二弟了,再来的话,某这个做大哥的来招待。”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他最早也要两三个月后回来,某早就返岛了。”

停顿了一下,郭大靖的面色郑重起来,说道:“新皇登基,估计会出现些料想不到的事情。只要能挺住,就先忍耐着,以安定人心为主,等我回来再商议处置。”

有些政策上的变动很正常,刘兴祚也没当回事。新皇上位,差不多就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立威,一个是加恩。

立威嘛,东江镇僻处海外,又抗击着建虏,想必是轮不到的;加恩倒是有可能,稳住军队,很正常的手段。

但刘兴祚做梦也想不到,新皇登基之后,就发生了各地边军断饷的大事。

蓟门、宁远、锦州等地先后发生闹饷兵变,东江镇也不例外。由于失去了铁山等在朝鲜的屯田,东江军民的饥寒窘迫更加严重。

历时九个月的断饷,直到崇祯元年三月才算结束。断饷的饥荒使东江军民骤减至八万余人,其余的不是饿死,就是渡海到内地求生。

按照郭大靖的估计,没有十余万石米粮,难以度过这九个月的艰难时期。尽管他从南方购粮,土豆又获丰收,依然有很大的缺口。

而这次的断饷,还造成了另外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毛文龙被逼无奈,在皮岛开马市,同后金进行走私贸易。

后金缺什么,自然是粮食布匹。小冰河期的寒冷,使得辽东的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歉收甚至绝产。

尽管此时的后金还没达到“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的程度,但米粮价格却已经是斗米价三四两,与内地价格已经相差十倍。

建虏不缺钱,只是没有购买粮食的渠道。朝鲜国小贫弱,也提供不了太多的粮草物资。

而走私贸易利润很大,毛文龙能用一斗米粮换到一石粮的银子,净赚九斗,更重要的是能够养活被断粮饷的东江镇军民。

毛文龙也不是傻子,不能喂饱了建虏来打自己,与后金的走私贸易肯定是限制了规模的。

否则,皇太极也不会因为大饥荒而孤注一掷,率倾国之兵抄掠京畿了。

当然,从敌对关系上说,利润再大,也不能资敌;可要从生存角度看,一时的权宜之计,也是万般无奈之举。

郭大靖要阻止毛文龙这么做,不是怕袁督师杀毛文龙时多个罪名,而是要借着建虏的困难,多接收逃出的辽民百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